第58章 軍政結合

徐平看了看王途,問一邊的石延年:“軍中正是用人之際,殿直既然是在嶺南立過軍功的,軍中自然是有一個位置。不過,入軍之前,還是在先找個職事過渡一下,瞭解一番秦州這裡的情勢。曼卿,你覺得哪裡合適?”

石延年道:“現在軍中正在整訓蕃兵,進去確實有些不合適。要不,先進納質院裡?劉直院最近不是要找人到那裡,教那些質子技擊之術嗎?”

“也好,便先到納質院裡!”徐平聽了石延年的話不由笑起來,“不是要人去教技擊之術,那些質子學這些做什麼?而是去教他們一些強身健體之術。先前訓練那些質子,都是跟軍中一樣,劉渙提出這樣不妥。質子總是蕃羌,誰又能擔保他們將來一定心向朝廷?這話有些道理,便就讓他們從此改了。王途既然自幼學擊劍,教這些倒是合適。”

本來徐平定的是納質院裡的質子從此跟他們部族沒有關係了,出來做事也是由帥府和秦州安排吏職,跟軍中一樣訓練也沒有什麼。誰知道現在卻有幾個部族要把質子迎回族裡去,而且大多是做首領,這就有些不妥了。蕃羌部族人數不少,戰鬥力不行當然最大的原因是他們不團結,但沒有編伍戰陣,不知紀律也是原因之一。在納質院裡千好萬好,回到族裡誰知道他們會怎麼想?如果按照教的方法訓練本族的壯丁,不說反叛朝廷,就是跟其他部族衝突也佔了便宜,只怕會別生事端。因此劉渙提出不能再按軍中訓練了,徐平又想靠着訓練加強他們的紀律性,便想了個強身健體的辦法出來。

王途叉手謝過,秦州的情況他不熟,不管到哪裡先幹着再說。

徐平道:“你到納質院,只是先熟識一下秦州的地理人情,等到時機來了,還是要調到軍中去。軍中也缺人,不過最近整頓蕃軍,不好冒然加人進去。”

蕃軍實際上就是鄉兵,不過他們都是從蕃部抽調來的,用的是蕃兵的番號。按照徐平的規劃,以宣威軍和歸明神武軍爲核心,所有機動力量都要整合起來,蕃軍也不例外。最近幾個月禁軍自己整訓的同時,也開始從蕃軍抽調人出來,補入兩個機動兵團。

整訓的基本原則,是按照禁軍從廂軍中選人的辦法,進行揀選。選中的人給予正式禁軍的待遇,發給錢糧,馬匹刀杖器甲由軍方出錢收買,不再讓他們自備。相應的,這些揀中的蕃兵不再是不脫產的軍人,而是直接打散編入禁軍之中,擴充禁軍的兵力。

以前秦州騎兵的主力就是來自蕃落,大約有七千多騎,分爲十七指揮。這些騎兵是首先要納入禁軍序列的,給的待遇也分外優厚。以前這麼重要的力量之所以放在蕃兵中,是因爲朝廷不想花錢,蕃兵自備馬匹器甲,也沒有俸祿。現在糧食等物資算不上充足,錢是絕對不缺的,就沒有必要了。有三局鋪子的物資支撐,紙幣的購買力並不低於銅錢,徐平給得起養兵的錢。蕃羌重財貨,給錢一切都好,他們也不排斥這樣。

至於其他蕃兵,則按照兵樣,身高、體重、力量等進行挑選。實際上就是這個年代簡單的體檢,古今一脈相承,禁軍早有成法,照着做就可以了。

揀剩下的蕃兵,因爲他們來的熟戶地區已經並帳爲村,也不再保留蕃兵的番號,直接改爲鄉兵,由秦州地方州縣掌握。有賊寇來則依靠寨堡防禦,平時則正常務農,農閒的時候訓練教閱,實際上就是這個年代的民兵,是宋朝內地正常的制度。

作戰以野戰機動的禁軍部隊爲主,地方廂軍配合,鄉兵作爲補充。整訓完成後,禁軍缺員則從廂軍中揀選,廂軍缺員則從鄉兵中補入,鄉兵缺則從民間壯丁中補。如果遇到戰事,則禁軍作戰,廂軍保障後勤安全或應付一些不重要的戰鬥任務,鄉兵保家園。

這是本來禁軍、廂軍和鄉兵劃分的原意,只是後來禁軍和廂軍戰力嚴重退化,使得鄉兵的戰力突顯出來了,從而使改募兵爲徵兵的思潮興起。軍隊的職業化、專業化是正常的發展規律,徵兵制並不能挽救軍隊的危機,還是要對症下藥才行。

在徐平前世,這種組織結構有一個名字,叫作“三結合”,曾經在各種戰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制度是死的,只有把制度的潛力發揮出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看看天色還早,徐平對石延年和王途道:“左右無事,我們便一起到納質院裡,交待一番。那裡的一些事務,也要看看安排得如何了。”

石延年知道徐平最近事務繁忙,見他還要抽空到納質院去,不由好奇:“節帥,納質院裡關的左右不過是一些蕃落質子,多是熟戶。要作亂的禹藏花麻所部並沒有人在那裡,怎麼想起來要去看?你軍務繁忙,若是沒有其他的事,我帶王途過去即可。”

徐平笑了笑,對石延年道:“納質院裡不只是關着質子,還有張載在那裡搞井田制,有點意思。井田推向全國自然是不可能,但對營田務來說,合不合適又是兩說,該去看看。”

井田制是不是周朝真正實行的制度,廣不廣泛,還要兩說。真正把這制度提出來,上升到天下根本的高度,應該是始自孟子,所謂“仁政必自經界始”。

張載對井田制度非常癡迷,認爲是解決現在國家遇到的問題的根本方法。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收天下土地爲國有,然後按戶平均分配土地,即井田制中的一夫百畝。但他跟李覯一樣,都認爲公田沒有必要存在,直接改爲收稅就可以。另一個方面,實行井田制後可以寓兵於政,軍政合一,使用軍隊編制管理農業。按照軍隊的組織結構,平時務農,遇到戰事則放下鋤頭拿起武器去打仗。

徐平總覺得這兩人的井田理論似曾相識,仔細想一想,這不就是他前世的土改?歷史上張載對此可不是空想,而是一生都致力於付諸實踐,當然最終沒有成果罷了。那歷史上宋朝有沒有這樣做呢?在王朝滅亡的前夜他們真地付諸實踐了,結果並沒有挽救國家,只是在蒙古人佔領南宋之後省了一番功夫,直接把宋朝收上來國有的土地賞賜下去了。

歷史唯物主義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爲什麼封建國家代表了地主的階級利益?從統治者本身就是地主這方面去解釋非常好笑,是以主觀唯心主義的方法去解讀客觀唯物的歷史規律,把歷史規律庸俗化、簡單化。

封建國家代表地主階級利益之所以是客觀規律,是因爲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必須從地主階級的立場出發去施政,才能保證國家的穩定發展,跟施政者自己是不是地主並沒有關係。現在想想,前世學過的歷史課本上講階級對立,非要講哪些官員擁有多少土地沒有什麼意義。按照課本一開始講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應該是從生產力水平,分析當時的社會基礎,國家不代表地主階級的立場,會引起更大的混亂,這纔是唯物的觀點。

生產力發展,出現了私有制,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可以獲得最高的效率。但在這種生產力水平上,政權直接管理一家一戶的農民不現實,管理成本社會無法負擔,只有利用地主階級在中間作爲輔助,除低管理成本纔可以。

政治基礎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上的,生產力沒有革命性的發展,不管是李覯和張載的井田制,還是把土改拿到這個年代來,都是空中樓閣。強行推行下去,只會引起更大的混亂。徐平前世的土改,生產力不夠就是直接把土地分下去還是一家一戶,生產力起來了便就改爲集體勞動。集體動動那是建立在拖拉機、脫粒機等大農具大規模推廣的其礎上,一旦開始分包到戶,這些大農具分到幾戶人家所有,便就以此爲基礎形成農業互助小組。這些大農具損壞之後,互助小組也土崩瓦解,徹底以戶爲單位進行生產勞動了。

這個年代當然沒有進行井田制或者土改,進行農業集體勞動的生產力基礎,強行那樣做只會適得其反,引起更大的動盪,造成農業生產的後退。徐平對此心知肚明,他之所以支持張載,是不知道經過自己的農具改良和農業技術革新之後,以國家之力支持的營田務有沒有這個生產力基礎,可以在某個範圍內進行這種改革,同時寓軍於政。

如果這一點能夠做到,則職業化的軍隊就可以跟營田務結合起來,戰時擴軍,和平年代把軍人撒到營田務中去。既解決了朝廷的疑慮,也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55章 利用第202章 送到口邊的肉第11章 德政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286章 毛錐子能退敵耶?第42章 強買第14章 茶法第89章 魑魅魍魎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55章 官衙送別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24章 賭鬥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176章 一日兩待制第15章 閒事第32章 長命縷第270章 震懾第98章 東南茶法第2章 準備第160章 政策原因第194章 富礦之地第119章 審問第58章 步步爲營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17章 新的產業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100章 鑄錢第25章 官身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57章 錢往哪裡去第324章 各掃門前雪第47章 生意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28章 月夜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115章 開戰第74章 無妄之災第284章 告罪使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114章 心經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96章 有錢萬事皆順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18章 草市第85章 閒適日子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34章 同年歡宴第28章 唐大姐第72章 三個關節第145章 將校營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195章 衝突第70章 蜀兵入隴第187章 攻防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122章 白髮浪蕩才子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95章 西瓜種子第49章 事發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220章 星空(下)第79章 麻煩看清楚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251章 危機第19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32章 五等戶制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43章 第一筆橫財第281章 最後期限第75章 弒父第114章 千古佳對第225章 新消息第209章 送禮第66章 心中無血,出師大吉!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2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283章 管事還是管人?第17章 自己的路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81章 談不攏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2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263章 狄青的請求第129章 你回京去吧第132章 柳八娘第295章 強兵策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124章 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