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對》是《文心雕龍》的第二十四篇,論述“議”、“對”兩種相近的文體。“議”有議論的意思,它和一般議論文的不同,就在於是向帝王的陳說。“對”指“對策”和“射策”兩種,這是就考試科目的不同而分的,總的都叫“策”。“策”分三種:“一曰制策,天子稱制以問而對者是也;二曰試策,有司以策試士而對者是也;三曰進策,著策而上進者是也。”(《文體明辨序說•序》)劉勰所論的“策”,主要指第一種。
也就是臣附議這種情形,都是向上級進諫的形式之一。
議貴節制,經典之體
周爰諮謀,是謂爲議。議之言宜①,審事宜也。易之節卦,“君子以制度數,議德行”。周書曰,“議事以制,政乃弗迷”②。議貴節制,經典之體③也。昔管仲稱軒轅有明臺之議,則其來遠矣。
【註釋】
①宜:合理。
② “周書”三句:《尚書•周官》有“議事以制,政乃不迷”的話。
○3體:體制,指要求。
這一段主要說的也是例行的追根溯源,直接追到了三皇五帝,例子也都是春秋戰國。《詩經》說“於是誠心地訪尋賢人來商量。”可見普遍的訪問謀劃就是說的“議”。“議”之所以說是說話得宜,就是因爲考查事情仔細周密因而得宜。
《周易》的《節卦》說:“君子用節制來制定法度,議論德行。”《尚書•周官》說:“按照一定的法度來議事,政事纔不會迷誤。”議事貴在有節制,這是經典的要求。從前管仲說,軒轅黃帝在明臺上面議論國家大事。這就說明“議”的由來已經很久遠了。
駁者,雜也
迄至有漢,始立駁議。駁者,雜也,雜議不純,故曰駁也……漢世善駁,則應劭爲首;晉代能議,則傅鹹○1爲宗。然仲瑗博古,而銓貫有敘;長虞識治,而屬辭枝繁;及陸機斷議○2,亦有鋒穎,而腴辭弗剪,頗累文骨:亦各有美,風格存焉。
【註釋】
○1傅鹹:字長虞,善爲奏議諫書。
○2斷議:指陸機論《晉書》的斷限。
駁無非是駁論,也就是專門的反對駁斥意見,漢代之後就有的官員專長於駁斥,因此也誕生了不少的佳作。到了明代,甚至有專門駁論皇帝的,就爲了沽名釣譽落個好名聲,常常把皇帝頂的半死。
接下來就是點名,“駁議前四家”:漢朝善於寫駁議的,以應劭爲首領;晉朝作議的能手,則以傅成爲第一。應劭博古通今,所以他的駁議議論通貫有條有序;傅鹹懂得國政的治理,然而他做議文卻文辭重複瑣碎。到陸機議論編寫《晉書》所載歷史的斷限,頗有鋒芒,但是辭采過多沒有刪削,顯得累贅,損害了文章的骨力;但也各有自己的優點,保持了各自的風格。
【蜉蝣賦節選•傅成】五月陰雨,蜉蝣有殷。水沼澤國,翕然萌生。靈氣氤氳兮,破水以出。隨波沉浮兮,枕水而眠。命隨水覆兮,覆水運命。覽芸芸乎大千,渺滄海之一粟。嘆弱小之生息,贊環宇之化成。嗟乎造物,有生之薄,唯此蜉蝣。一日之生命,一世之宿命。魚遊樂深池,鳥棲喜高枝。惜哉蜉蝣,取足一日,薨薨何爲,尚又何求?朝生夕死,何必江湖!何識晦朔,何論春秋?
敬慎羣務,弛張治術
夫動先擬議,明用稽疑①,所以敬慎羣務,弛張治術。故其大體所資②,必樞紐經典,採故實③於前代,觀通變於當今:理不謬搖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④必洞於禮,戎事⑤必練於兵,田⑥谷先曉於農,斷訟務精於律。然後標以顯義,約以正辭,文以辨潔⑦爲能,不以繁縟爲巧;事以明核爲美,不以環隱爲奇:此綱領之大要也。
【註釋】
①明用稽疑:見於《《尚書》•洪範》。稽疑,考查疑點。
②資:憑,依。
③實:典故史實。
④郊祀:祭祀。郊:祭天。
⑤戎事:軍事。
⑥ 田:耕田。
⑦ 辨潔:辨析明潔。
基於劉勰宗經的大原則,他指出議的寫作一定要以經典爲關鍵,以當世爲靈變。說不上多好多嚴謹,起碼是可行的。
根據不同的內容,他說:祭天祭神一定要熟悉禮儀;論軍事方面應很熟悉兵法;議論田穀莊稼方面一定先要通曉農事,判斷官司方面的議文務必要精通法律。然後突出論點來顯示它的意義,用嚴正的文辭加以概括,文辭明辨簡潔爲確當,不以繁冗縟麗爲妙;敘事述理以明確扼要爲美,不以曲折隱晦爲奇特。
對策者,應詔而陳政
漢文中年,始舉賢良,晁錯對策1,蔚爲舉首;及孝武2益明,旁求3俊乂,對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4入仕:斯固選賢要術也。觀晁氏之對,驗古明今,辭裁以辨,事通而贍5,超升高第,信有徵6矣。仲舒之對,祖述《春秋》7,本陰陽之化,究列代之變,煩而不恩者8,事理明也。公孫之對,簡而未博,然總要以約文,事切而情舉,所以太常居下,而天子擢上也9。杜欽10之對,略而指事,辭以治宣,不爲文作。及後漢魯丕11,辭氣質素,以儒雅中策,獨人高第。凡此五家,並前代之明範也。
【註釋】
1晁錯對策:指晁錯的《賢良文學對策》,是漢文帝選拔人才所作,在參加對策的百餘人中最好。
2孝武:漢武帝。
3旁求:廣求。俊乂:傑出人才。
4甲科:漢代射策,按試題大小、難易分甲乙科。
5贍:富。
6徵:證驗。
7祖述《春秋》:宗祖闡述《《春秋》》之學,即儒家之學。
8煩:煩瑣。恩:亂。
9“太常居下”二句:《漢書•平津侯傳》:公孫弘被推薦對策,作對策者有百餘人。太常官將他的對策列爲下等。漢武帝看後,將其升爲第一。擢,提升。
10杜欽:西漢文人。作有《舉賢良方正對策》和《白虎殿對策》。
11魯丕:東漢文人,其《舉賢良方正對策文》主張“從民之所欲,除民之所惡”,所以稱爲“儒雅”。
對策,是對答詔書所提問題而向天子陳述自己的政見;射策,就是爲了探究事理而向天子奉獻自己的意見。言辭說得中肯,事理又說得準確,就如同射箭射中了靶心一樣。對策和射策兩種文體的名稱雖然不同,但都是屬於“議”的另一種體裁形式。
接下來就是“對策五大家”:晁錯回答漢文帝提問的《對策文》最好,被舉薦爲第一名。到了漢成帝更爲顯著,廣泛訪求人才,對策的人因第一而被提升任用,射策的人射中了甲科便入仕做官,文辭有裁斷而辨明事理,論事通達而豐富,他能夠超羣出衆,高升第一,確實完全是有根據的。董仲舒的《對策文》,根據《春秋》的大義,本着陰陽兩氣相生的變化,研究各個時代的政治演變,文辭多而不煩瑣混亂,是由於明白事理的緣故。
【賢良文學對策節選•晁錯】詔策曰「明於國家大體」,愚臣竊以古之五帝明之。臣聞五帝神聖,其臣莫能及,故自親事,處於法宮之中,明堂之上;動靜上配天,下順地,中得人。故衆生之類,亡不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載也;燭以光明,亡偏異也;德上及飛鳥,下至水蟲,草木諸產,皆被其澤。然後陰陽調,四時節,日月光,風雨時,膏露降,五穀孰,ビ孽滅,賊氣息,民不疾疫,河出圖,洛出書,神龍至,鳳鳥翔,德澤滿天下,靈光施四海。此謂配天地,治國大體之功也。
公孫弘的《對策文》,簡明扼要而不旁徵博引,然而他能總括要點而文辭簡約,事情切合而情理昭舉,所以太常官雖然把它定位下等,而漢武帝卻把它擢升爲上等。杜欽的《對策文》,對答得簡略,卻肯切地指出了他的好色事實,他的文辭因治事而作,不爲辭藻而作文。到了東漢的魯丕,他的對策文辭質樸,以儒家的正論合於對策,說到了點子上,因此他獨自考入高等。
事深於政術,理密於時務
夫駁議偏辨,各執異見;對策揄揚,大明治道。使事深於政術,理密①於時務,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緩②之高談;馭權變以拯俗,而非刻薄之僞論;風恢恢③而能遠,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對也。難矣哉,士之爲才也!或練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對策所選,實屬通才,志足文遠④,不其鮮⑤歟!
【註釋】
①密:密切,結合。
②迂緩:濡滯、徐舒。
③恢恢:廣大的樣子。
④志足文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足,成。
○5鮮:少。
駁這種文體,重在說理,因此重要的是內在的邏輯性,而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所以寫的嚴謹而明朗,有趣而合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