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

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

運河被廢,是皇帝能夠清理運河幫派的基礎。

但讓皇帝直接調動西域輪戍的駐軍,動用特務組織孩兒軍來抓捕,則是出於另外兩個因素考慮。

一個是現在。

一個是將來。

考慮現在,是說運河被廢,大量的人失去了工作。

朝廷可以安置一部分人,但剩下一部分人是無法滿足的——比如幫派運私鹽,這種暗戳戳的利潤,朝廷的安置能讓這些人滿意嗎?

起事倒是不怕。

怕的是有組織的起事。

就算是這些漕工朝廷不管,真的起事了,沒有人組織的話,也就是旋起旋滅的命運。

可有無爲教這樣的組織,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與其等着這些人組織起來起事,不如先下手爲強。

抓起來一批骨幹,再把剩下的那些逼反,反正朝廷現在也不怕運河糜爛,愛爛不爛,漕米也不走運河了,怕啥。

還走運河的話,那叫天下震動。

不走運河的話,那最多也就叫民變,每年這等規模的民變多了去了。

考慮將來,是說大量的漕工被分流成了兩個部分。

一部分,被招納進了“廂軍”,做專門的工程兵部隊,修築水利等。

另一部分,河運被廢,海運興起,肯定會自發地向天津、上海涌入,這是如今態勢下海運興起後南北方最重要的兩個港口。

對進入廂軍的那部分,要查出來裡面的高階教徒,防止在軍中傳教。

而對走天津、上海的那部分人,更要把無爲教的組織瓦解掉,因爲天津和上海已經是朝廷的錢袋子和米倉了。

天津關係到江南的物資轉運。

松江關係到江南財稅。

朝廷不能允許運河被廢后,這種漕運產生的幫派文化,在天津和松江府生根。

大順這邊的手段如此暴力,大量判處死刑的緣故,也是因爲實在不好處理:流放到南洋,讓他們在南洋生根?再說也沒錢流放,索性殺了了事。

如今,距離這場讓運河兩岸不少地方哭聲震天、多家戴孝的風波,已經過去了幾個月。

長蘆鹽場的很多百姓,根本不是無爲教的教徒,卻也對朝廷滿是怨言,牢騷頗多那都算是良民了,更多的是恨朝廷入骨,甚至編排出了不少段子來諷刺皇帝。

無他。

利益使然。

運河被廢,長蘆鹽最重要的走私渠道被切斷,生活變得困苦那是肉眼可見的。

鹽商的手段高超,壓價、放貸,靠賣正規鹽,根本活不成。

曬鹽的百姓只能靠大量地出售私鹽,來獲取生活所需。

鹽商收鹽是有限的,而且甚至很多鹽商其實本身就和私鹽販子關係密切。

運河被廢,切斷的是私鹽的走私路徑,等於直接把通往市場的路斷了。

於是,不但原來的“私鹽”份額被積壓。

連之前的“官鹽”份額,也在減少,因爲鹽商以公名搞私鹽的那部分份額也斷了。

長蘆鹽場有其特殊性。

而這種特殊性,又要追述到大順前些年發生的軍改,以及玻璃製造業的發展。

在大順軍改,全面火器化和燧發槍刺刀純隊化之後,每年硝石的需求量激增。

而大順既沒有拿下印度,也沒有南美的硝酸鈉,大量的硝石怎麼解決?

長蘆鹽場有連片的鹽鹼地,這些鹽鹼地要追述到黃河當年還沒改道的時候。每當天好的時候,這些鹽鹼地就會析出鹽硝。

爲了解決硝石問題,大順這邊鼓勵熬硝,爲的是收購這些土硝,集中起來後再進行精煉提純。

真正能曬鹽的地方,是沒辦法熬硝的。

熬硝的,都不是正統鹽產區的貧瘠之地。

但是……熬硝的副產品,是含鹽的。

伴隨着大順對硝石的渴求,對戰爭物資的需求,熬硝法迅速在京畿、河南、河北地區盛行開來。

大量的硝石販子四處收硝,賣給官方。

問題也隨之出現。

管硝石的,是管軍需的。

這些人不管鹽。

而管鹽的,是不管軍需的。

這些人不管硝石。

於是,大量的熬硝副產品,流入民間。

說那玩意兒是鹽吧……氯化鈉含量到底有多少,說不準,又苦又澀,但也不能說他不是,苦一些,可起碼比嘴裡沒味要強。

要說那玩意兒不是鹽吧……窮人太多,熬硝法推廣開之後,很多人連茅廁的硝鹼都充分利用,熬出來硝賣錢、剩下的鹽底子自己吃。從稅收的角度看,這絕對是私鹽。

那一套鹽引政策,使得中間商賺的差價太多,官鹽太貴。

大順的百姓,很多底層的生活水平,其實是趕不上北美的奴隸的。這硝底子鹽,雖然苦澀,但勝在便宜。

而且官府又沒法抓,因爲正規的產鹽區是不能熬硝的、熬硝的地方必然是鹽區那些人管不到的。

大量的小販就挑着這些硝石底子熬出來的苦鹽,到處賣。

底層市場基本被這種硝石底子的苦鹽佔據,而且因爲熬這種鹽的和買這種鹽的,都是朝廷的統治薄弱地區:一個是連正規鹽場都算不上的貧瘠鹽鹼地、一個是廣大農村。

難道朝廷組織一支巡查隊,挨個村去抓挑個扁擔掛倆糞筐走街串巷賣苦鹽的?要有這基層控制力,也不至於混到修個淮河還得跑荷蘭去借錢去。

是以長蘆鹽場在大順軍改之後,每年的官鹽銷售量都是下降的。

是什麼支撐着長蘆的鹽場看上去很繁榮呢?

漕運走私。

一旦廢河被廢,幾乎是瞬間獻出了原形。

很多理論上在長蘆鹽區銷售的官鹽,實際上也都沿着運河走私到別處了。

因爲這邊的官鹽價格比淮南鹽低。

長蘆曬鹽法居多,淮南是煮鹽法,一個靠太陽一個靠燒火,而燒柴也是成本的,且成本極高,柴禾不是不花錢的。

朝廷的反應向來都是遲鈍的。

問個朝廷官員,說軍改和長蘆鹽有什麼關係,他們肯定不知道。

而且長蘆官鹽大量走私,使得名義上的鹽稅並沒有降的太厲害。

朝廷知道漕運肯定是攜帶私鹽的。

但是,具體攜帶了多少,心裡是沒數的。

這種特殊性之下,也就可想而知,這些曬鹽的民衆,會對廢棄運河有多大的恨意了。

雖然說,朝廷似乎可以無辜地說,造成煮鹽百姓貧困的,是無良鹽商,壓價放貸。

但問題在於,這些鹽商又是誰導致的呢?

前一陣子朝廷又到處抓無爲教的人,曬鹽的百姓可能不知道運河政策導致的影響,但他們的直觀感受是什麼呢?

是之前來這裡收鹽、給他們活路的人,被朝廷抓了。

至於他們是教徒?是私鹽販子?是幫派成員?

對那些百姓來說,都與他們無關。

和他們有關的就是這些人是他們的衣食父母,然後他們被殘暴的朝廷都抓走了、處決了。

雖然劉鈺對鹽政改革的方向,是化梟爲私。

但這些攜帶私鹽的幫派,不是他劃定的圈裡的“梟”,因爲他們也是二道販子,並不負責銷售。

而劉鈺鹽改可以轉正的“梟”,不是二道販子,而是有市場、有銷路的那羣人。

這就好比荷蘭東印度公司,如果只是個二道販子,只怕現在墳頭草都三尺了。然而其既自帶市場和銷路,以及走私途徑,那就瞬間復活,成了最完美的合作伙伴。

這些運河走私的私鹽販子,是沒有被化梟轉正的資格的,屬於無價值的走私販子。

對官方來說,無價值。

可對長蘆鹽區的百姓,卻是衣食父母般的存在。

看起來,似乎民意洶洶了。

然而,很快,朝廷這邊的一想政策,又讓之前痛罵朝廷殘暴、皇帝昏君的百姓,齊聲念起了朝廷的好……

朝廷在長蘆鹽區各地,設置了鹽倉,開始收購各個煮鹽百姓家裡囤積的鹽。

名義是:陛下仁德,念蒼生之苦,曉小民之困。故而過去各鹽場多曬之私鹽,既往不咎。明年再行嚴查,今年爲小民之生計,特無限量收購各家之鹽,持續一月,各家周知。

而且,給的直接是白銀,而不是鹽商搞得銅錢。銅錢轉白銀、白銀再轉銅錢,這又是鹽商的一層盤剝。

民衆是非常實在的,眼看着朝廷出臺了收鹽政策,緩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一個個頓時就從之前的痛斥朝廷奸臣當道、任用奸佞興國公廢棄運河斷百姓活路;變爲了一個個感嘆皇恩浩蕩、皇帝聖明,堯舜之遺風、文武之德沛。

又生怕私鹽太多,朝廷吃不下,這邊消息一出,頓時男女老少其上陣,恨不能瞬間就把自己家堆積的鹽都運到指定的榷場換銀子,生怕去晚了朝廷不收了。

換完銀子,趕忙去買朝廷的“平價米”。

朝廷從松江府那邊調集了一些稻米,平價銷售:爲防一時銀多,恐有奸商趁機速漲糧價。

相對奸商肯定是平價,實則這些暹羅大米還有四五成的利潤,倒了個圈,又收回了大量的銀子。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倉儲囤積的鹽,就已經讓朝廷震驚了。

這是個簡單的推斷:

如果平時鹽賣不出去,這些人不可能閒着搞這麼多鹽,顯然這就是平年的產量,只是因爲今年漕運走私被廢,導致出現了積壓。

而又可知,鹽都被吃了。

所以可證,現在收這麼多的囤積鹽,就意味着朝廷每年丟了這麼多囤積鹽的鹽稅。

原本只動淮南淮北的鹽改,恐怕也要波及到別處了。

然而京畿地區的鹽商、鹽官,在這種關乎利益的時候,迸發出了極快的反應。

他們立刻抓住一點猛攻,咬死了長蘆官鹽銷售不暢的緣故,和鹽引制度毫無關係,完全是因爲軍改之後熬硝的副產品導致的。要解決長蘆官鹽不暢,最好的辦法,是讓管鹽的,一併管硝,硝行鹽制,官方給引,提供鐵鍋和初始資本,嚴格登記硝民,指定硝商,統一收購。

(本章完)

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170章 備戰(九)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174章 備戰(十三)第3章 出事了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6章 邀請第45章 冰牆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000章 扶植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530章 打漁殺家第1247章 鑽石灣屠殺(三)第1169章 備戰(八)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191章 預想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831章 海牙慘案(八)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七)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420章 奇襲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975章 猜疑鏈(上)第310章 先裝嫩後裝孫子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780章 抓與放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995章 嫺熟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1041章 國運(上)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706章 海戰(四)第808章 閹黨(中)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941章 自覺(三)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238章 敲定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708章 海戰(六)第349章 死國矣第1122章 鄉約村社(三)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703章 海戰(一)第660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上)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1166章 備戰(五)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1394章 優勢第1054章 站臺第310章 先裝嫩後裝孫子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2章 枯燥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