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覺醒(一)

第929章 覺醒(一)

齊國公知劉鈺一時半時走不開,他要在這邊處理完賬目問題,再帶着皇帝內帑投資的利潤回去。

不過齊國公手裡也有一批白銀需要帶回去,就是大順在荷蘭發行的第一筆國債,叫淮河水利建設債。

年息6.5%,鑑於是中國的皇帝或者說是內閣六政府借錢,此時中國在歐洲的富庶形象使得荷蘭金融資本並不擔心大順這邊還不起錢。

而且借的也不是很多,區區700萬兩而已,爲期十年,每年支付年息的一半,十年後支付全息,可延期。

每年大順只需要支付20萬兩左右的利息。這比每年的蠲免相比,還是便宜;而且若能修好,蠲免省了許多不說,一些三等田成爲一等水澆田,稅收也能收回來。

這種國債,其實只要按時付利息,根本不用還本金。而且可以預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6.5%的年息,在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場都算是高息了。

伴隨着大順與荷蘭展開了合作,以及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場大量的閒餘資本伴隨着戰爭結束無處可投,這種在大順算是白撿一樣的利息,在阿姆斯特丹變成了了炙手可熱的長期投資。

齊國公也算是見識到了什麼叫“商人無義”,荷蘭的金融資本對大順奪取東南亞的行爲,伴隨着大順與荷蘭展開合作,這些人對大順的態度並不仇恨。

這也是荷蘭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

某種程度上講,產業資本,是有祖國的。

金融資本,是沒有祖國的。

產業資本需要祖國的關稅保護、艦隊控制原材料、駐軍控制海外市場。

金融資本……誰是縣長無所謂,反正都是縣長夫人。

歷史上阿姆斯特丹的金融資本吸乾了荷蘭後,轉移到了倫敦,最後轉移到了紐約。

荷蘭的產業資本,實質上已經被荷蘭的金融資本打死了。

這是大順與荷蘭合作的基礎,劉鈺對能從剛結束雙方戰爭狀態的荷蘭借到錢一事,信心十足。別說仗都打完了,第二次英荷戰爭的時候,支撐英國打仗的國債,超半都是荷蘭人買的呢。

當然這是大順第一次借外債,這件事還是很重要的,齊國公需要把這大把的金銀運到京城去。

大順是沒有中央銀行的,之前一旦急需用錢,用的辦法就是讓商人報效。各路商人報效一波,也能弄個幾百萬,但這一次皇帝只讓鹽商報效了一下,對海外貿易這個新崛起的資本集團並沒有殺雞取卵。

齊國公在外,卻因爲借債的事,早就知道這邊要修淮河。想着這一次的大手筆,也知道劉鈺這一次處理完賬目把大筆的現金帶回去,皇帝必會更加堅定支持海外貿易事。

但他還是有些隱憂,問道:“守常啊,我在去歐羅巴前,便有風聲說要先解決周邊諸國事。不說復安南吧,至少也要控制緬甸、暹羅等地,使之與南洋無異。如此得利又多、也不費事。你對此怎麼看?”

劉鈺道:“此事我已經回稟陛下,如鯨海故事。畫地爲牢,先圈四周、再定鄰里。我的意思,就是先難後易,勿要先易後難。”

“陛下聖明,正當先做難事。至於易事,或留之子孫、或日後再說。總歸,我的意思就是在下印度之前,要安撫日、朝、安南等國。一些事,就可以如以前一般‘視而不見’、‘掩耳盜鈴’。”

“天下輿論,雖有開疆拓土盛唐之風是好事,但現在還是要多引導新教事。岳父倒可找槍手出書,談談歐羅巴之行新教諸國之怪異事。只叫天下儒林年輕人,將目光放在這事上。”

“至於緬甸安南等國不敬、明貢暗帝等等事,掩耳盜鈴即可。之前數百年都這麼過來了,也不差這麼幾年了。”

齊國公也對“先難後易”這個戰略頗爲贊同,遂道:“如此,我心裡有數了。至於歐洲諸國事、亞琛諸事,我也理應先回了陛下,再和你說。這個流程萬萬錯不得。不過,細節不談,整體上你心裡有數就行,一切順利。”

“嗯。我知道了。那岳父就休息幾日,便回京吧。我這邊去處理一下賬目分紅事。估計要在一個多月後能回去。”劉鈺盤算了一下今年要處理的大事,估計也就這麼多,剩下的時間他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兩邊說好之後,齊國公又在松江府休息了三五日,自乘船往天津。

送別之後,西洋貿易公司的第一次股東分紅大會就正式召開了。

現在的西洋貿易公司還處在監管階段,實質上就是劉鈺把握大方向,整體模式類似於前朝內閣制:董事會類似內閣,或者秘書,處理一些細節問題,制定計劃,大方向需要劉鈺簽字同意才能執行。

這種制度能夠被支持的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讓他們賺到錢。

這是荷蘭那邊的經驗。

當有50%年息的時候,VOC十七人紳士團可以連公司賬目都不公開,聯省議會要求,股東會聯合起來反對聯省議會,質問聯省議會閒的沒吊事爲啥非得公開賬目?

當有20%年息的時候,董事團屁的權力都沒有,只有分紅權。十七人紳士出臺政策,沒有任何董事團成員提出質疑。

當只有10%年息的時候,董事團的其餘董事就會質疑十七人委員會的權力,要求改組董事會。

這條經驗,也算是葡萄牙和英國被抓鴉片問題;丹麥商館被欲加之罪增25%出口關稅的原因之一。

這一次股東分紅大會,要開大約一旬的時間。有資格參會的,都是入股在3000兩以上的。再往下那些散戶,也不是不能來,但沒有桌椅,只能自備小板凳了。

六月初一天一亮,公司總部大樓那裡就已擠滿了人。

海關總隊的士兵早早就在那維持秩序,今天是黃道吉日,大大小小的股東昨天就沒睡好。

心裡一直裝着的最重要的分紅問題,今天就要揭曉。

雖然知道肯定是賺了,但到底賺了多少,並不知曉。有人猜今年能賺15%的,也有人猜可能沒那麼高。

因爲之前劉鈺說過軍事義務的問題,也說過最低年息分紅的問題,所以有人猜測,劉鈺這算是提前給衆人“接了牛痘”,讓衆人有個心理預期。

不過大部分大股東,心態還是比較輕鬆的。

主要是大順這幾年新開發的市場,迅速被瓜分乾淨了。

錢要生錢,纔是資本。

實際上這些大股東的投資方向並不多。

日本貿易資本已經飽和,擠不進去了。

南洋開發,真正的大高峰要等到三五年後那些投資巨大的種植園真正見到利潤之後。

買地,朝廷又諸多限制,而且這幾個大股東實際上是被孩兒軍的探子盯着的。皇帝都說的很明白了,下江南修淮河募款,不用你們的錢,是爲了讓你們在外面掙錢的。但要是真有不開眼的,給臉不要臉,非把這些錢投到囤地上,那就別怪朝廷展示一下什麼叫“四民之中、商人最賤”了。

多數人盯不過來。

但這些個身家百萬的大股東,可是盯的嚴實。

國內其餘產業的市場,因爲小農經濟,和村子地主經營小工商業的緣故,實際上並不大。

能投資的鐵礦、煤礦、機械製造等,這幾年也只是緩步發展,並沒有井噴式的迅速發展,能投的方向也不多。

淮河正在修水利,倒是很多荒田在修完水利之後會變成好田。

然而朝廷不準這些商人插手。

準備把那些水利增值的土地作爲國有地,在淮河地區搞出足夠的基本盤“官田永佃不得賣”的類似均田制的自耕農。

一方面爲了賺回來荷蘭人債務的利息,另一方面也是朝廷在廢棄運河國策之下,必須要保證南北之間的陸上穩定,要準備置至少五萬戶官田永佃農,主要是退役士兵。

本來商人想着,朝廷修淮河缺錢,真要是確定修淮河了,也可以投資買荒地,朝廷得了錢,他們也得了地。

奈何大順依舊是嚴重的抑兼併、保小農國策,堅決禁止大商人在“畿內”搞任何形式的土地開發。

包括收地搞大田經營種棉花,農場經營,也堅決禁止。

所謂畿內,是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嘉峪關以西、鬆遼分水嶺以南、廣西以北、到東海。

過了鬆遼分水嶺往北、西域、南洋、鯨海、蝦夷等地,若有本事,就是買一百萬畝地去開發,朝廷一個屁都不會放,反而會該給政策給政策、該減免三年減免三年。

這種情況下,這些身家最厚的大股東們,其實是被逼着只能往工商業、而且還是劉鈺允許的工商業上投了。

也因而,種種限制之下,他們的資本其實沒有太多地方可去。這也造成了松江府這個特殊的“遷茂陵”政策下的畸形之地,貸款利息是逐年下降的。

貸款利息逐年下降,大商人們對利潤率的底線也就逐年降低。

大順算是“亡羊補牢”了一波。

在人頭稅攤入土地稅、國稅君子遠庖廚政策地方攤派導致土地價格暴跌、地租猛漲、自耕不如佃的背景下,依靠出臺的種種政策,至少將松江府一代的大豪商能接受的利潤底線,從30%,降到了12%左右。

這已經是極限了。

而且只是在松江府畸形有效。

因爲松江府已經實行了十一稅改,國稅從三十稅一漲到接近九稅一,極大地減輕了自耕農的負擔。

畝稅漲了,自耕農的負擔減輕了,松江府的土地所有權漲價了,地租已經最高達六成了,不能再高了,投資土地收益率下降了,錢開始往工商業上走了。

這些商人也知道和朝廷對抗的結果,更明白大順保小農以穩江山的政策,都做到上百萬身家了,也都是人精了。

這種情況下,這是大股東、大豪商們,對這一次分紅利潤雖然也期待,但至少昨晚上還睡得着覺。

反正是賺了,再不濟還有劉鈺承諾的最低年息。

(本章完)

第395章 樞密院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846章 雙贏(上)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83章 轉機!俄國背鍋俠來了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665章 分贓大會(二)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437章 分歧(三)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509章 回報率第1225章 開戰(四)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807章 閹黨(上)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345章 畫餅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1042章 國運(下)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245章 垂釣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177章 機遇期第706章 海戰(四)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704章 海戰(二)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1207章 守成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1331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二)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9章 翻譯問題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86章 外交訛詐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312章 偶然第411章 出奇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