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許願

第617章 許願

冷靜了分析了一下現在的局勢後,伊麗莎白衝着萊斯托克伯爵羞澀地表達了歉意,爲自己剛纔的氣憤道歉。

隨後又道:“請您轉告拉謝塔迪侯爵,你們說的對。如果我不採取行動,可能我會被鎖進修道院裡。”

“如果中國的使節團抵達彼得堡,和中國侯爵接洽的事,請他全部負責。而我,會親自和這位侯爵大人談談,以便知道這位侯爵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萊斯托克伯爵見伊麗莎白終於下定了決心,內心也高興起來。

一旦政變成功,自己這個“客卿”、在門下混飯吃的“縱橫士”,很快就要成爲俄國政壇的重要人物。自己這個小小小貴族出身的人,如果不冒這樣的險,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成爲整個歐洲宮廷的上流人物。

萊斯托克了伯爵離開後,伊麗莎白沒有再和身邊的情人們說政變的事,而是自己進入到了放置神龕和聖母像的房間,跪在那裡彷彿在虔誠地禱告。

可事實上,她是希望冷靜下來,思索這一次政變的可能性。

安娜女皇一死,他的情夫、庫爾蘭公爵拜倫,成爲了攝政王。

但拜倫的名聲不好,是“東廠”的負責人,而且在俄國曆史上留下了一個專有名詞,叫“拜倫時代”,大意就是:“外國人(基本專指德國人)在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占主導地位,貪婪地剝削人民,盜竊國家的財富,殘酷地迫害不滿的人,進行間諜活動和告發,依靠秘密警察和告密者進行統治”。

安娜女皇活着的時候,左右手分別是拜倫和奧斯特爾曼。

拜倫負責東廠、奧斯特爾曼負責外交。

歐洲和東亞不一樣,東亞一超獨霸,不需要外交,有外交功能的禮政府算是六政府中最沒權的。

但歐洲不同,一般來說外相是內閣裡僅次於財政大臣的職位。

然而因爲大順咄咄逼人的外交態度、聯法聯瑞反俄的態度,不得不讓奧斯特爾曼前往大順的京城主持了準噶爾界約問題談判。

導致女皇駕崩的時候,只有左手拜倫在身邊。

很快,拜倫就被彼得時代的老將米尼奇元帥帶領禁衛軍推翻。

老元帥指揮能力一般,但憑藉俄國的國力,還是在不久前的俄土戰爭中大勝。但俄國的情況又有其特殊性,軍方大佬搞政變,一般也站不穩。

等到奧斯特爾曼回來,一羣人靠陰謀又把這位老元帥推翻,流放到了西伯利亞。

一年之內,三場政變,實際上德國黨已經發生了內訌。

一些俄國正統派的老臣,權力越大,越是牆頭草。

誰贏,他們就跟誰走;反倒是一些下級軍官、低階貴族,感覺到權力被德國黨拿走,相當不滿。

而那些老臣們,因爲之前站隊站的太早了,現在也很尷尬。比如一些重要人物,在安娜駕崩的時候,就把寶全壓在了拜倫身上,誰也沒想到拜倫掌權不到一個月就被軍方大佬推翻,使得當初一些壓在拜倫身上的世襲貴族或者彼得幫的老臣現在也都自身難保。

剩下的沒壓賭注的老牌家族,一般會在政變中作壁上觀,也不會去摻和宮廷鬥爭。

俄國的政變太多了,老牌家族們見得多了,誰知道明天會怎麼樣?

再說都是大家族了,還基本是世襲了,完全沒有搏一搏向上爬的意義。就像是大順這邊的世襲勳爵,除非和皇子聯姻,否則誰傻乎乎地參加宮廷鬥爭?

不過,指望他們幫忙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旦政變成功,這些老臣絕對會立刻支持,這倒無需考慮。

現在掌權的奧斯特爾曼伯爵,實際上也面臨巨大的壓力。

瑞俄開戰,使得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要放在對瑞典的戰爭上。

因爲當初俄土戰爭的時候,奧斯特爾曼伯爵反對對土耳其開戰,但俄國卻打贏了。俄國可以容忍對歐洲國家妥協,但確確實實難以容忍在對土耳其宣戰問題上顯得懦弱的人。

他這個副的總理大臣,需要儘快做出成績,尤其是取得對瑞典戰爭的勝利,纔有可能站穩腳跟,洗去之前對土開戰時候的“怯懦表現”。

加之他的大順外交之行也不順利,被大順壓着談,割走了不少的土地——他就更需要證明一件事:我之所以對中國妥協,是爲了抽出精力,更好地應對瑞典人的入侵。

這幾乎是他對華談判被壓制的唯一藉口。

這個藉口只要打瑞典打贏了,東邊丟了西邊補,丟了鄂木河以南,拿到芬蘭,那麼他就是“忍辱負重”。

可如果打輸了,那他就是“喪權辱國×2”。

再加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開打,外交問題也是一大把,這都讓奧斯特爾曼忙的不可開交。

這就導致他對內部反對派的壓制減輕了,現在專注於戰爭和外交。

拜倫被拿下、元帥被放逐,看似他的權力更大了,可實際上他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接手“東廠”、海軍、陸軍、外交等等一些列事務。

連續的三場政變,也讓俄國的政局極爲混亂,上下銜接都成了問題。如果拜倫還執政,憑他十年來對東廠的掌握,伊麗莎白不認爲自己有機會,會一直老老實實地做出一副當一輩子不結婚、沒後代的公主的模樣。

但德國黨的內訌削弱了力量、拜倫被流放、東廠運轉不靈,這讓伊麗莎白的心思迅速活絡起來。

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軍團能拉來二三百人,數量不是很多,但裡面的小夥子對她很忠誠。

這些年不擺公主架子的善良形象,士兵們都認爲她纔是俄羅斯沙皇的最佳人選。俄國人喜歡把沙皇當父母,男的叫“小爸爸”,到伊麗莎白這,親近她的士兵早就管她叫“媽媽”了。

大順使節團至少能帶來300名全副武裝的護衛隊,這些人訓練有素,如果他們幫忙,機會就更大。

只要攻入冬宮,逮捕才一歲的小沙皇、以及沙皇的母親,再抓住奧斯特爾曼,那麼政變就算成功了。

大順使節團的人甚至可以不參與攻打冬宮,只需要在必要的時候,爲她爭取一些時間即可。

而且,奧斯特爾曼絕對想不到,大順會選擇干涉俄國內政。

伴隨着大順使節團到來,她反而更加安全,因爲一來俄國不可能選擇在大順使節團到訪的時候再來一場政變——已經被齊國公看過一場了,再看一場,只會引來笑話。

二來,那位中國侯爵的外交風格極爲強勢,而瑞典背後站臺的,就是法國和中國。

這位侯爵前來,只需要在瑞典的事上給奧斯特爾曼施加壓力,那麼奧斯特爾曼就要疲於應付這個難纏的對手。

讓本就政變太多導致混亂、抓權太多導致難以專心的奧斯特爾曼,更加沒有精力來監視她的舉動。

她跪在聖母像前思考了許久,雖然至今沒有想清楚劉鈺爲什麼幫他,但內心已經接受了大順幫忙的建議。

到底要什麼,等她成爲了沙皇再說。

但現在,要先成爲沙皇。

思考到最後,她虔誠地畫了個十字。

“仁慈的聖母,我許下諾言,如果我奪回了本該屬於我的王座,我不會處死政敵,而是會選擇寬容他們、流放他們。”

“我發誓,我成爲沙皇后所做的一切,都將出於俄羅斯的利益,不因任何私人的感情而背叛我的祖國。”

“我將恢復父親時代的一切開放政策。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將留給世界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請賜福您虔誠的女兒。”

…………

波羅的海,幾艘飄着大順旗幟的船,正朝聖彼得堡航行。

劉鈺將康不怠留在了阿姆斯特丹,全權處置接待、招待、辦報等等事宜。發送給各處科學院的邀請函,也需要康不怠幫忙安排禮儀問題。

自己則帶着官方人員和衛兵,前往聖彼得堡參加這場他等了許久的政變。

對荷蘭人而言,去彼得堡不算去歐洲。

因爲中俄之間沒有海上貿易,也達不成任何與荷蘭相關的協定。

只要劉鈺不去英國、法國,荷蘭的拖延戰術就還可以繼續用下去,劉鈺也可以等着荷蘭人拖。

這一次去彼得堡,也是一箭雙鵰。

既是爲了完成外交逆轉,和伊麗莎白詳談,達成中俄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他沒有把西伯利亞賭在戰爭上,他賭在大順的蒸汽機車和鐵路,一定比俄國更早鋪到西伯利亞上——大順沒必要在這個時代,和俄國較勁,投入和回報不成比例,遠不如憋出蒸汽機車有效率。東北的人口增加,需要一條穩定的運輸線,才能盤活闖關東的吸引力,依靠人口不斷北擴。

同時,也可以利用這一次俄國政變,逼迫荷蘭對法宣戰,促成威廉四世上臺。

因爲一旦政變成功,整個歐洲都知道,是中國和法國主導了這一次政變,那麼俄國今後的外交態度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法俄同盟,俄國跳反,不再支持特蕾莎女王,法國在歐陸已然無人可制。

那麼,法國的底氣一足,肯定是琢磨着拿下低地地區,這是法國朝思暮想的地方。

這就迫使荷蘭不能再騎牆了:俄國態度不明之前,法國對荷蘭還有一些請求,至少要給荷蘭一些面子,希望荷蘭不要死心塌地的站在奧地利一邊。

法國也不會過分刺激到荷蘭,以免荷蘭徹底站到英國、奧地利那邊。

可要是俄國親法、反奧了,那法國還需要給荷蘭面子嗎?肯定是直接向低地進軍,那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這不是說立刻就能出現的情況,而是俄國政變之後必然引發的外交邏輯猜想。

大國外交,是有猜疑鏈的。

法國說我絕不可能攻打低地地區,荷蘭人信嗎?尤其是俄國親法政變之後,奧地利可能添了一個北方大敵的情況下,法國就算髮誓,也沒人會信的。

俄國親法政變,消息一旦傳到荷蘭,這必然能夠引起尼德蘭南部省份的恐慌,北部三個省份都是奧蘭治派執政的,法國要去也得先把南部省份拿下來。

聯省議會又不增兵,百姓能不恐慌嗎?聯省議會不辦事,那還佔着茅坑不拉屎幹什麼?讓奧蘭治派上臺,以擋住法國啊。

到時候,聯省議會那邊,劉鈺也會用南洋做人質,搞外交恐嚇,逼大議長簽下勘合貿易協定:只需要劉鈺嘴上保證不會公開,是一份密約,大議長也會簽下的。

但只要對方簽了,劉鈺就能立刻把這件事吵大,利用“黃、色新聞”的傳播力,搞到整個荷蘭人盡皆知。密室裡說的保密,就是爲了出了密室後大嘴巴宣揚的。

俄國政變,也有助於保送威廉四世上臺……背鍋。

(本章完)

第63章 軍歌第542章 惡毒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59章 四兄弟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600章 捧殺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23章 扎心的話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560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1117章 傳承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450章 “帝”(二)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972章 割袍(下)第1283章 死與復仇(四)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660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上)第549章 澳門的蝴蝶(上)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322章 五月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922章 歸來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408章 土豆和向心力(上)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77章 機遇期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66章 認可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525章 不敢殺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041章 國運(上)第430章 權謀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935章 綁定(上)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1065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九)第605章 懷念過去(上)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548章 配合第780章 抓與放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735章 咱們(下)第1162章 備戰(一)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