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惡龍

第547章 惡龍

“譬如此番巴達維亞之事,若無幾十萬西人銀幣,只恐巴達維亞的天朝遺民皆遭屠戮。正是,欲愛民、意仁政,非有錢不行。”

“巴達維亞之事,朕細細思索,或有人說,此皆總督暴行無道之故。可朕想來,若無這什麼瓦爾克尼爾,換個磚爾克尼爾,這件事一樣會發生。”

“此事,諸卿當引以爲戒。爲官有好、有壞。若是施政策令,好官去做,便人皆稱讚;換了壞官就做,就人皆反叛……這策令倒還可以接受。”

“但若是這個策令實施之後,無論好官、壞官,任誰去都會造成百姓困頓、人皆反叛……那便是這策令本身有問題,”

“愛卿皆爲國之棟樑,萬萬要時時勸諫,莫要出現這樣的策令。”

劉鈺深以爲然,覺得皇帝居然還能樸素地總結出來偶然性、必然性?這倒是人才。

就巴達維亞那事,換個青天大老爺,也是一樣的結果,甚至可能換個青天大老爺反倒可能會催化起義的產生。

青天大老爺只是個大老爺,終究沒法解決波斯、加勒比、日本等諸多方向帶來的蔗糖市場萎縮問題。

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日不改自己的掠奪和壟斷盈利的模式,巴達維亞的問題就一天無解。

指望荷蘭東印度公司自己割自己的肉是不可能的了,那就只能靠外部力量去清洗一遍。

今日在這裡的官員,未必都瞭解巴達維亞的情況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對於皇帝說的這個意思,大致上也聽明白了。

只是同樣的話,同一個道理,會有諸多不同的解讀。

幾個人心想,陛下這是擔憂日後的一些新興產業,帶來的一些不可控制、換個好官壞官都無法解決的事情?

還是說,皇帝只是傷古感今,藉着今日之事,又說明末的局面以至換了誰似都無解的局面,不要在大順發生?

揣摩上意一時間也揣摩不出什麼,皇帝也只是說了這麼半句,也沒有繼續再說這個事,便說了說關於往巴達維亞派人“監督荷蘭人執行移民”的人選、律令等問題。

在場的大臣,並非是每個人都是核心決策層的,有些事一部分根本不知情,比如這一切都是爲下南洋的準備。

知情的不說,不知情的也就以爲皇帝真的只是關懷一下萬里之外的天朝遺民,便各抒己見。

只是這各抒己見抒的讓劉鈺有些頭疼,幾個人完全是憑空想象南洋的事,說的那些話簡直不着邊際,根本不知道南洋是什麼情況。

皇帝聽了一陣,也是忍不住捏了捏鼻樑,心說指望這些人處置這些前所未有的新事,果然不成,至少暫時不成。

這說的都是些什麼?

耐着性子聽了一陣,終於受不了了,擺擺手道:“罷了……這是坐在家裡瞎猜萬里之外是什麼樣呢。諸位愛卿還是回去吧。”

說完,點了幾個參與中樞核心機密的人留下。

剩下的人也不在意,心道術業有專攻,你問問我禮法、刑令,我自是比別人強。可陛下卻問南洋的事,我等平日部裡的事還都忙不過來,如何有心思再去琢磨南洋的事?

除非是聖人,否則哪有什麼都懂的?就算是聖人,還不知道太陽到底中午大還是早上大哩。

腹誹兩句,幾人又想,天子要搞內外之別、要搞六政府加六政府之外的外交、海軍等部,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六政府之內,可以互相交匯、換位,禮政府郎中幹幾年去戶政府、或者是州牧幹幾年來做京官,這都沒問題。

可要是讓禮政府的人去管外交、讓戶政府的人去管海軍,那着實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等這幾人告退之後,皇帝這才按捺不住之前的頭疼,不由自主地搖頭苦笑道:“天朝之內、天朝之外,截然不同。內外之事,實是應該分開。”

“這南洋,開打之前,仍在天朝之外;開打之後,便在天朝之內。”

“如今尚在外,還是要用樞密院、外交部的人去做這件事。朕本準備找些等着官缺的去歷練歷練,如今看來怕是不成。這日後再說吧。”

“如今羅剎人那邊應也傳來了消息,羅剎特使坐不住了,西北界約的事也算定了。鯨侯下西洋之事,已可成行。各項準備可都做好了?”

劉鈺點點頭道:“萬事俱備,只差陛下內帑的錢了。巴達維亞的起事者要買軍械……”

巴達維亞買軍械的錢不多,在場的任誰一個,也都出得起。

最多三五萬兩銀子,就算是清廉名聲的,也不差這三五萬兩。

但這錢劉鈺肯定是不能出的。大臣自己出錢資助起義軍?這是準備將來做南洋王?

再者,巴達維亞的起義軍,給皇帝留下的印象可不是怎麼太好。

史世用實話實說,也自有皇帝另外派去的眼線實話實說,勸降時候說的那番“你李自成造反當得皇帝,我等如何不能在爪哇做一番大事”的話,讓皇帝很是不爽。

對日一戰,皇帝曾經給羣臣說過三鑑,其一就是萬萬不可封建。

封建的後果,在對日一戰中展示的淋漓盡致,各懷鬼胎、保存實力、坐山觀虎鬥、取而代之……種種這些,都讓皇帝定死了不封建的想法。

在皇帝眼裡,南洋可以有朝貢國,但這朝貢國絕對不能是華人建立的。

他是天子,自認爲是所有華人的君,可以允許馬打藍素丹國、文萊、蘇祿等國朝貢,但不可能允許華人自己建國。

其實從明朝建國之初,強人皇帝就看到了南洋的好處。

朱元璋就說過:嘗聞凡有中國利者,利盡南海,以今觀之,若放通海道,納諸番之微貢,以其來商市舶之所,官得其人,取合古徵,則可比十卅之曠稅。

劉鈺說南洋獲利,不下幾個河南地稅,李淦當然是相信的。

問題是,作爲皇帝,他要考慮日後南洋怎麼“取利”,以及南洋的統治模式。

明朝那一套,說白了,其實和荷蘭做的差不多。

換了個皮,裡子還是那個裡子,簡而言之兩個字:壟斷。

官方壟斷,和貿易公司壟斷,單就形式上,差距其實不大。

海禁加朝貢貿易,可以使得皇室壟斷對外貿易。比如鄭和下西洋,皇室想要得利,必須要有一個先決條件:禁海。

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海禁,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的“非公司船隻不得過好望角,違者擊沉,貨物公司一半、王室一半”有本質的區別嗎?

大明前期禁海,自己的大船縱橫西洋帶貨;這和東印度公司的船縱橫好望角以東,但私人的船敢越界,東印度公司直接擊沉……無非是一個在岸上抓、一個在海上抓而已。

禁止私人出海,同時官方壟斷貿易渠道,這就能夠獲得超額利潤。不壟斷,哪來的超額利潤?

皇帝爲了摟錢,一些做法其實也和東印度公司可謂殊途同歸。看上去有差別,但思考一下本質,差毬不多。

荷蘭人爲了確保香料價格,一船船的香料往海里倒,確保稀少,賣上高價,這是市場調控物價。

鄭和下西洋帶回來了大量的胡椒、蘇木。前期稀少,百斤二三十兩;後來下西洋次數多了,降到百斤七八兩,這也算是市場調控,供需關係。

成祖爲了“賣上高價”,按照固定的價格,用胡椒、蘇木折算錢,給官員發工資,強行高價。

這就類似於前些年奧斯坦德事件,茶葉價格暴跌,荷蘭東印度公司分紅的時候,不給錢,而是按照去年價格高漲時候的茶價,一個股東發兩包茶葉,可以想象股東會作何想法。

下西洋被廢,本身也是個很明顯的利益衝突。

內帑、國庫分開。造船下西洋的錢,國庫出;回來之後的利潤,歸內帑。

這就類似於東印度公司募集股本的時候笑嘻嘻、分紅的拜拜了您吶,要是這種模式都能持續下去,所有的經濟學書籍都得撕了重寫。

純從經濟角度去考慮鄭和下西洋、大明帝國的貿易策略,就是“皇家南洋壟斷公司”,靠和東印度公司差不多的“禁海”政策,獲得超額利潤和壟斷權。

這就是爲什麼“東印度公司”模式無法適應大明或者大順。

搞不好就搞成禁海倒是禁了、壟斷沒壟成。

海岸線太長,走私無法杜絕,皇家想搞貿易壟斷的錢,只能選擇便於壟斷的方向。比如滿清爲了弄錢,弄出的十三行。

說一千道一萬,都是爲了一個字。

錢。

商人的錢,不是皇帝的錢,就這麼簡單。

爲什麼大順可以在日本搞壟斷公司,因爲日本自身鎖國。大順這邊查一道、貿易公司半途查一道、日本自己鎖國還能查一道,所以可以搞成壟斷。

要感謝德川家的鎖國政策。

松江貿易公司對日壟斷,靠的是日本,而不是靠的大順朝廷發的那張壟斷令。

沒有日本的鎖國,壟斷令算個屁,就日本鎖國都有海商強闖馬關海峽、往小倉走私的“武德”,朝廷的壟斷令還不就是個屁。

而南洋,是沒辦法壟斷的。

荷蘭人那麼牛,照樣沒法壟斷,英國人、華人照樣可以走私,照樣可以繞開荷蘭搞香料。

最終鄭和下西洋的壟斷模式被毀,也是因爲江南商人們希望打破壟斷。這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荷蘭內部許多人反對其壟斷權的原因,基本如出一轍。

李淦和劉鈺討論過這其中的區別,也一起談過鄭和下西洋的教訓,最後得出了結論就是南洋是沒辦法壟斷的。

但是,卡住巽他海峽、馬六甲海峽,是可以維繫對歐洲貿易的壟斷的。

皇帝要拿的錢,不是南洋和大順貿易的錢。

而是,與西洋貿易的錢。

大順商人和南洋的貿易,愛怎麼搞怎麼搞,查查海盜、查查偷稅就好,反正海岸線那麼長,走私沒法查,也收不到幾個錢。

但,南洋的香料、大順的絲綢瓷器茶葉、蔗糖等,對西洋的出口,皇帝是要卡住口子壟斷的,是要照着養得起海軍,還能順便往西域、鯨海移民的利潤去琢磨的。

皇帝琢磨的,和劉鈺琢磨的並不一樣。

皇帝琢磨着,如果貿易公司能走出去,能借着和瑞典人的合作把貨賣到歐洲去,那最好。

如果不能,那就拿下馬六甲,在馬六甲搞一口通商,靠壟斷對歐貿易獲得利潤。

在馬六甲關上門,將南洋作爲大順的後花園,徹底清除西洋人的勢力,將西洋人的商館都扔到馬六甲去。要買香料、瓷器、生絲、茶葉等,就在馬六甲買,別的地方別想。

而南洋那些小國,也只能和大順貿易,但不是官方主導的,而是讓利給商人,任他們自己玩去。

這種統治和盈利的想法之下,華人在南洋立國,就成爲了一件不可容忍的事。

既然南洋作爲後花園,那麼類比安西都護府,可以有安西四鎮、可以有西域小國,但卻絕不能有漢人自己成立的國家。

(本章完)

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733章 朋友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下)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608章 無恥的小報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順便平第831章 海牙慘案(八)第130章 暴論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1162章 備戰(一)第808章 閹黨(中)第99章 酒醉多言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1107章 上國心態(一)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185章 再度被坑的法國第975章 猜疑鏈(上)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042章 國運(下)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345章 畫餅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384章 逼迫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549章 澳門的蝴蝶(上)第703章 海戰(一)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1283章 死與復仇(四)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236章 中介第970章 給錢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973章 名與實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5章 落後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1439章 分歧(五)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846章 雙贏(上)第249章 暫借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512章 使民之力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705章 海戰(三)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1226章 開戰(五)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45章 冰牆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256章 優劣第478章 看破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