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

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

李淦不反對變法。

也不反對有人打破這種“破而不立”的局面,搞出一套新的東西,完全契合如今大順的經濟基礎,徹底取代朱子學,把官方的意識形態立起來。

甚至,很支持。

但是,這個人,絕不能是劉鈺。

李淦可以支持劉鈺搞實學、搞科學院、搞海軍、搞軍改。

但是,允許了前者,就不可能再允許劉鈺把這一套整合、發散成體系。

王安石是第一人,可能也是最後一個,既入中樞宰執,又能搞出一套體系的強者。

等到王陽明,那就封個伯,別入中樞,回家搞心學去吧。

後續,可以允許心學強勢,朝中多有心學之徒,但前提是王陽明已經死了、或者已經不可能入中樞了。

放在此時的大順,雖不完全一樣,卻也相差無幾。

就像是大順也不是沒有大儒,也有自成體系的南北派系,也有古儒一派,但派系領袖名聲雖高,進中樞絕無可能。

劉鈺的儒學水平什麼樣,皇帝心知肚明。但是,他不會,別人未必不會……武德宮考試劉鈺怎麼拿的魁首,皇帝心裡還是有數的。

引起這件事的巴達維亞事件,就是這種事的一種體現。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大順治下,怎麼對待?這本身就是一個官方學術的問題。

如果是朱子學,作爲官方學問,這件事會怎麼定性?

如果荊公新學,作爲官方學問,這件事會這麼定性?

如果漢儒公羊,作爲官方學問,這件事會怎麼定性?

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大順不是靠《大順律》治國的,也不可能靠《大順律》治國。

日後工商業發展起來,要擔心的不是官商勾結的問題,官商勾結對皇帝而言,那都小事。終究還是來個青天大老爺、皇帝聖明派個“八府巡按”來查案就能解決的事。

但工商業發展起來,官方怎麼看待一些新興事物?這纔是皇帝要慎重對待的問題。

事情還是一樣的事情。

但事情是好?是壞?是支持?是反對?是盛讚?是怒斥?這是官方學問的意義之所在。

同樣的寡婦改嫁,在先秦、在漢、在唐、在宋、在明、在順、後世,完全是不一樣的評價。譬如李清照,都成爲了“不貞碭婦”。

又譬如崇禎,對唐太宗的種種不道德行爲嗤之以鼻,認爲拿唐太宗和自己比是侮辱了自己。但若在後世,對崇禎最多也就是“同情”,可哪怕再同情、再感同身受、再哀其生不逢時,也沒人問一句:當皇帝,是崇禎強,還是李二強?

同樣的,如果工商業發展起來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事,該怎麼定性?以及,該怎麼處置?

巴達維亞糖廠的事,荷蘭那邊的情況,是默許使用奴工,最終認爲反抗者是首罪。

而如刑政府尚書所言,若在大順治下,首罪是隨意加稅的總督、次罪是糖廠承包者,奴工排到最後,基本可以安個“打漁殺家”的定性。

再比如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歐洲那邊肯定是願賭服輸,賠了別哭,愛上吊上吊、愛自殺自殺。

但在大順這邊,多半就是以“把持行市”罪,逮捕炒作者、抓捕發起者,衆人鬧騰起來,多半也就是將趁機大發其財者的利潤分出一部分,以安撫衆人之心。

這樣的區別只是冰山一角,或如名臣海剛峰,如果鬱金香泡沫發生在其治下,會怎麼處理?或者巴達維亞糖廠用奴工之事,其又會怎麼處理?

這就是所謂“道”。

《春秋》可以決獄,但如果有人要用《夏冬》決獄呢?要用《墨子》決獄呢?要用《荀子》決獄呢?要用《韓非子》決獄呢?

結果肯定是不同的,只怕第一關的“親親相隱”,態度就肯定會完全不同。

連日本那邊的儒生,都知道打着復古的旗號,用先秦古籍託古改制,說自己是儒生卻搞法、墨、刑名那一套。大順這邊怎麼可能會不懂?

皇帝又怎麼可能不清楚,拿着十三經,能解出一萬種截然不同的道義,而且還都能打着正統儒學的旗號。

莫說一套十三經,就是簡單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是解不出三種以上截然相反的解釋,都算大順沒有人才了。

開發蝦夷、將來下南洋治理南洋,以及將來可能興盛的工商業,肯定不能用現在這一套東西去管轄。

但是,這一套東西,皇帝也只允許現在特事特辦,積累經驗,以觀後效,

而絕對不會允許出現一種新的如同荊公新學、心學之類的學問,將這一切解釋爲“合乎天理”。

哪怕將來證明這一套確實行,而且不會影響到皇權、不會威脅到統治,那也只能是後來人提出來,絕不可能讓此時的劉鈺提出來。

提,可以。

離開中樞,削去爵位,不參與朝政,和前朝的李贄、本朝的顏元、李塨等人一樣,回家去玩去吧,愛說什麼說什麼。

劉鈺被田貞儀耳提面命已久,回的也算乾脆,直接拿出王安石的例子。看似是說,你看王安石變法,但王安石也是靠舊學問的科舉考上來的,舊學問差點中狀元的人,不一樣可以辦成新事嗎?

實際上,則像是跟皇帝表態:等南洋的事一完,我就了心事了。李衛公平突厥之後,蹲在家裡關上門,外面的事啥也不管。到時候我也一樣。

反正外面的事誰都能辦,新事物舊學問也一樣能解決,少我一個不缺、多我一個不多。你拴條狗在那,估計也能辦好,無非就跟小牛學拉犁一樣,學唄。

這回答讓皇帝很是滿意。皇帝已經允了劉鈺下西洋之事,也幾乎默認了等他從西洋回來由他爲帥攻下南洋。

之後不是不用了,而是新興事物不會用他了。

不管是工商業、開發蝦夷、總督南洋等等事,都會選他影響力之外的人,以確定缺了劉鈺這一系的人,這些新東西一樣可以運轉。

若是劉鈺非要退,那就讓他去主管科學院,封個公爵,榮恩無限,頤養天年就是。

若其還想爲社稷出力,倒是可以讓他去督導治水、漕運改革、畝稅清查等“舊”事。

剛纔的問題,若是劉鈺脫口而出諸如“科舉出身的,能管明白個雞兒的工商業、工場手工業、股份制公司、南洋殖民地”之類的話,那就完全不同了。

雖然……這可能是實話。

但在朝廷裡,十餘年前不滿二十歲的劉鈺說實話,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膽氣壯勇當爲朕之冠軍侯”;現在說,那就是作死了。

朝廷,本來就是一個逼人說假話的地方。

說完假話之後,劉鈺也舒服,皇帝也開心,順勢道:“鯨侯這話,說的當真沒錯。漢之前,何來西域?誰知道該這麼當西域都護?後續不也是當的好好的嗎?”

“凡事有利有弊。欲提振興盛工商者,多言其利;欲重農爲本者,多言其弊。”

“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朕高居在上,下面的事,終究要靠聽信。”

“如今,言利、言弊;甚至,只言利、只言弊,都是好事。畢竟這些新事物,誰也不曾見過,哪怕鯨侯雖懂,卻也只是推斷猜測,且心本有所屬,自然只能看到利。”

“朕便這樣想,選派一大臣督查松江、直隸、文登各地的工商業之事。大事小情,三五年內,彙總上報,以爲後世之師、後世之依。只管工商業之事,不管其餘民政軍務。”

“若如蘇州府齊行叫歇之事,前所未有,但處置一次之後,後續便有可依照者。”

“長洲縣齊行叫歇,一縣之事,直入天闕。但立碑之後,一縣令即可處置。”

“今日特事特辦,明日爲法爲律,則不過一縣一州之事爾,一縣丞可判、一胥吏可決。”

“至於利弊,朕亦非不明是非之人,是利是弊,朕自觀之數載。”

劉鈺心道你的利弊未必是我的利弊,李家的利弊也未必是華夏的利弊。

但你現在也看不出什麼來,真正危險的東西你暫時還看不到呢。

既是如此,你愛怎麼折騰怎麼折騰。不反對,本身就是一種支持。

“臣以爲,陛下所言正當其理。臣站在這,誰都知道臣支持海軍、支持工商。於是臣的雙眼只能看到利,卻未必看到弊。”

“陛下親見,聖明決斷,自比臣這等蒙了眼只能看到一半的人,看的更清楚。”

“既是特事特辦,終究是要辦。辦,才能知道好還是不好、利還是弊。臣也希望數年之後,看清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皇帝微笑點頭,心想你終究還是擔心這件事又變成“天理”的空對空鬼扯。終究不說利還是弊,而是說“利大於弊”、亦或“弊大於利”。

談利弊,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因爲談利弊的前提,是承認功、利。

若以純德教治國,德教沒有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也沒有大錯、小錯。

只有對、或者錯。

爲了讓劉鈺安心,皇帝笑道:“利者,民多得益若玻璃窗、國庫充盈、流民有事可做。只要朝廷尚可管控,此即爲利大於弊。銀兩多寡,非朕貪心,實賑災救濟、護國保民,無銀不行。”

(本章完)

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181章 監獄船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230章 開戰(九)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39章 心思不純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612章 搶人才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029章 不公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340章 宿命第21章 紙上談兵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940章 自覺(二)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1253章 復辟的代價(下)第625章 手段第1045章 平衡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123章 小團體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1379章 凡爾賽和約(六)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314章 綁定第1016章 做成死案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783章 作死第163章 投機性種糧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602章 帝國末期都這樣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10章 瘋子炸糞坑的爆竹第239章 教改第462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中)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702章 備戰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195章 過時了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1034章 修補者的絕望(中)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173章 備戰(十二)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1224章 開戰(三)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574章 領導權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29章 雪盲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