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難題

第545章 難題

皇帝還是理所當然地將劉鈺當成大順統治階層的一部分。這類似於朱允炆之前的大明藩王、亦或是唐前期的關隴貴族、亦或是春秋禮崩之前的分封公侯,屬於“自己人”。

面對“自己人”,話就可以不必遮遮掩掩。

直接說清楚,大順可以相信的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是自耕農、府兵和良家子。至於災民募兵、工廠僱工這種出身的,可以用來對外征戰,但不可以作爲基本盤。

故而在松江駐紮的部隊,必須是以良家子、自耕農、府兵爲主。

一旦松江出了事,要麼是僱工起事、要麼是有資產的大商賈起事,只此兩種可能。

而自耕農、或者交血稅而不交幣稅的府兵作爲駐軍,砍起這兩種人來,絕不會有絲毫的手軟。

誰是基本盤,誰是可以依靠的、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這一點大順皇室向來分的很清楚,搞得很明白。

至於劉鈺,在皇帝看來或許想法不少,但也繞不開“治國平天下”這兩個傳統士大夫或者貴族的終極渴望,只是路線的不同而已。

路線上的不同,還是可以叫一聲“愛卿”的,距離“逆賊”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呢。

劉鈺當然明白皇帝的意思,這時候也只能馬屁如潮,山呼萬歲,接着戶政府尚書的話,大讚陛下英明。但卻不會說戶政府尚書琢磨的“省錢讓退伍兵進手工工場”的想法。

皇帝聽着劉鈺的馬屁,相當開心。因爲這裡面唯一可能覺得皇帝有可能“因噎廢食”的人,就是劉鈺。

現在處置方法說完,既證明了自己不會因噎廢食,也說清楚了自己的應對策略,這時候當然是渴望臣子的誇獎和認同的。

這和權力無關,是否認同,皇帝都會做。但一些人的認同,會讓皇帝精神上特別滿足。

“鯨侯既然也認爲此法甚好,朕且問問你,你對天朝之外的局勢瞭解頗深,不會不知道巴達維亞之事的深層原因。既如此,鯨侯也想過天朝是否有所準備?”

劉鈺忙道:“臣覺得巴城之事,其實也根本算不得事。臣於文登練兵,日本大饑饉的前一年,本朝從蓬萊到松江,也爆發了饑荒。數十萬人做餓殍,也沒什麼大事。就巴達維亞那點人,算得什麼事呢?”

“況且,當地情況不同。巴達維亞起事之輩,可以高呼‘唐人團結一致’。而陛下就是漢人,他們又有什麼理由團結其餘的漢人呢?是以,臣不是不知道,只是覺得……一條豆蟲,恐懼螞蟻吞噬,於是將螞蟻多麼可怕的消息告訴了大象。大象低頭看看螞蟻,覺得就這?”

“或者如小馬過河,松鼠驚呼此河深不見底、老牛卻道此河不過膝蓋,豈可一致而論?”

這個比喻並不新鮮,其實還是刻舟求劍的變種,皇帝知道劉鈺常說的兩個典故,一個是“好治不病以爲功或爲善謀者無赫赫之名”、另一個便是“刻舟求劍”。

此時再度聽類似的比喻,不禁莞爾,笑道:“鯨侯之言,看來果然是琢磨過的。巴達維亞的事,朕也想過,終究還是不可控之事太多。譬如鯨侯說的日本貿易、波斯人挾波斯王以令諸侯終於效曹丕之事等等,此等事着實難控。”

“但再一想,似乎鯨侯的話也有道理。”

“終究,荷蘭國兵弱。”

“若將波斯比朝鮮,若朝鮮出了這麼大的事,天朝自有手段處置、施壓。前朝時候,朝鮮王位之爭,前明只需一句話,朝鮮便噤若寒蟬;本朝時候,朝鮮王得位有燭影斧聲之嫌,天朝禮政府一小吏依舊使之膽寒。”

“若荷蘭國能控波斯如朝貢、能制日本如藩屬,蔗糖貿易亦不至此。”

皇帝這番話,並不是自大,而是此時眼界放寬了,真的覺得荷蘭國兵弱。

人口不過一直屬州之丁、地不過天保府大小,數千兵馬,縱橫南洋,竟無人可敵?

屬實讓皇帝覺得南洋那些蘇丹、佛王,實在是廢物。

每每聽到荷蘭在南洋統治之事,軍改之後,皇帝老琢磨着,荷蘭若真有種,就來中原闖一闖。等着威海這邊海軍初成之後,也琢磨着若是此時再有前明天啓年間澎湖舟山之事,定要讓荷蘭國知何爲天威。

只覺朕確實不敢去歐羅巴打你,打不過。但在家門口還能讓你把朕的舟山佔了?

這麼一想,又屬實覺得南洋諸國未免太好打了些。

不說別的,便是準噶爾部,若在南洋,就荷蘭那投送能力,能打的贏準噶爾嗎?這屬實是個疑問。

李淦這幾年也常看世界地圖,就是想不明白那馬打藍素丹國之流,怎麼就打不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千餘人馬?

之前朝中有人反對劉鈺的“窮兵黷武”之諫,老覺得打仗太難,風險太大。

如今打完了日本,一方面皇帝是真的明白劉鈺在證明東南沿海的危機又多可怕,一方面又覺得好像繼續擴張難度不大。

日本打馬打藍素丹國打得過嗎?李淦是覺得,毫無問題,可能都用不到幕府傾盡全力。薩摩藩自己幹都沒問題。

既如此,若不趁着西洋諸國勢力還未如劉鈺所言“在印度站穩腳跟”之前下南洋,那真是昏庸無道了。

所以此時他一方面不想自己在臣子面前做一個“因噎廢食”的人、一方面也算是金口玉言地認可了劉鈺的“擴張能夠壓到內部混亂”的說法。

其餘重臣即便心裡不太認可如今朝廷的朝貢和貿易政策,但也看得出皇帝是真心想要改變的,朝鮮都已經被大順逼着開關、廢棄了京城朝鮮使團的貿易優待……這朝貢國裡,朝鮮就是天花板了,朝鮮都如此,日後其餘朝貢自是可想而知。

不過皇帝也沒有當衆說下南洋的想法,只是吐槽了一下荷蘭國兵弱。

隨後又問道:“這商賈之事,與以往多有不同。不管是刑、戶等政府,都需慎重對待。朕所擔憂者,唯有一事。就是科舉出身的人,是否能管明白這些事?”

這話,按說不該是問劉鈺的,畢竟劉鈺和科舉八竿子打不着干係,他又不是科舉出身的,問了也是白問。

但皇帝說完這話,卻沒有看向四圍里科舉出身的人,而是望向了劉鈺。

皇帝這是揣着明白裝糊塗,只是需要劉鈺的一個表態。

這時候,劉鈺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說,這種事都是新事物,科舉學的那些玩意,根本管不明白。

或如以前說的“王者不治夷狄”,拿着禮法去要求夷狄,那不是對牛彈琴嗎?這商賈之事也是一樣,拿着經書之言、君子之義去要求商賈、管理貿易,這不是扯淡嗎?

所以,似乎就該改革科舉。

另一個選擇,那便是說“行、沒問題,肯定能管明白”。

按照常理,說都知道劉鈺既不是科舉出身的、也是一直鼓吹實學的,所以直接選第一種選擇,誰也不會說什麼。

包括皇帝在內。

甚至此時旁邊的大臣都覺得,這是皇帝借題發揮,想要借劉鈺的口,來吹吹“科舉改革”的風。

但沒想到的是,劉鈺卻道:“臣雖不認同甚麼‘天地至理皆在物中、格一物則通萬物之理’的道理,但臣覺得這事也沒什麼難的。科舉出身的,一樣可以管好。”

“昔者,王荊公雖興‘新學’、搞‘三舍’。但王荊公卻也是科舉考出來的進士啊。舊學出身,卻搞新學,亦無滯澀。”

“科舉選拔,皆天下之聰明才智之輩,處置此等小事,當無問題。”

“無非是牛拉犁鏵,小牛不會,只要拉上幾天,也就會了。朝廷自有法度,若無前例,則立新法便是。所謂,下不爲例,如此而已。臣亦不過三四流人物,無非先前有所見聞而已。”

“日後若邊事安定,想來嘗試幾年,誰都可做好。”

皇帝似乎頗爲認可的點點頭,心道你倒是識大體,看來真的是準備南洋之事一了,就要學李衛公“闔門自守”了。

看到皇帝點頭,劉鈺心裡也是鬆了口氣。

心道,得虧貞儀整日耳提面命,多說朝中的情勢,若不然只怕今日又要說錯話。

可以舉的例子很多,但偏偏舉了王安石的例子,其實也就是向皇帝表明一種態度。

王安石不只是變法,更重要的是王安石是“意識學問的領袖”,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論的。

就像是科舉一樣,你答題,至少得符合官方的意識形態。

朱子學爲官方意識的時候,答題的時候咔咔地寫一堆前秦諸子的思想、亦或是永嘉永康的思想,那肯定是要受到質疑的。

王安石變法,隨後自己搞了“新學”。

自己搞出了一套意識形態,藉着《詩經》、《尚書》、《周禮》的新註解,作爲日後官學的標準思想,搞出了荊公新學。

配套三舍法取士、配套官學統一思想,這纔是變法。不學荊公新學、不用新的意識,想當官?別想!

用後世的種種,也很容易理解。類比如申論考試的時候,寫一堆絕對錯誤的東西。總得有一個對錯的標準,四海一的“一”字,可不只是一個皇帝派點郡守縣令這麼簡單的。

大順現在的情況很複雜,複雜到總結成四個字,那就是“破而未立”,以至於一而不能。

朱子學毀了,但新的學派其實還沒立起來,沒有搞出來一整套的體系、一套從上層基礎到下層運行的一整套體系。

皇帝問這句話,其實潛臺詞是問劉鈺,實學,到底是術?還是其中也有道?

你現在已經算是朝中實學的領袖了,你是做術的第一人?還是準備順帶搞出道,做王荊公?變法者加意識領袖一肩擔?

(本章完)

第1117章 傳承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767章 擴大影響力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1228章 開戰(七)第940章 自覺(二)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285章 黃淮患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275章 攻防心理(十)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9章 翻譯問題第1060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四)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426章 錯覺第1069章 惡龍殘影(四)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499章 洗頭第1449章 “帝”(一)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1052章 定性第717章 臀與腦第384章 逼迫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1207章 守成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8章 罵人揭短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1041章 國運(上)第938章 笑話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809章 閹黨(下)第707章 海戰(五)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221章 先知第1227章 開戰(六)第117章 天誅!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1050章 坐莊(中)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042章 國運(下)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1393章 泡沫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117章 天誅!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135章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第333章 禮部談利 軍方談禮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973章 名與實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52章 模棱兩可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215章 海軍部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1226章 開戰(五)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796章 工商局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45章 臨行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