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

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

阿部正福自認自己已經看破了劉鈺隱藏的目的,但也不覺得這是一件壞事。

固然大順這邊可能是爲了將來多賣貨,但開埠對日本帶來的好處,也足以抵消。

最起碼,如果大順這邊買日本的大米,日本的米價還能往上提一提。武士,是幕府的國本,他們的俸祿是大米。米價高,他們有錢花,這才能更加忠心於幕府,也有利於各藩的統治。

如果將來人口真的控制住了,按照劉鈺所言的“千萬人口”足以,阿部正福已經看到了光明的未來。

屆時,百姓人均一町地,每年繳納10石左右的貢賦,算上“二毛法”也就是大順那邊的兩年三獲的冬小麥,一家人年均還能剩下20石左右的糧食。不但可以保證小農有足夠的抗災能力,而且到時候還可以大量出口糧食去大順,平衡金銀外流。

日本此時的兵制、政治體制,決定了武士之外的人口,確實是有很多“多餘”的人。

這些人的存在,既不能增產糧食,因爲土地決定了上限;活着又得多吃糧食,造成社會的動亂、一揆遍地;又沒有資格當兵,農兵分離加刀狩令;納稅又不計人頭,而是按照土地畝數。

阿部正福很認可劉鈺的說法:多餘之人,要之何用?

戰敗之後,改革勢在必行。

只是,不管是阿部正福,還是德川吉宗,從戰敗中汲取到的教訓,最多也就是火器不如人。

日本的民間輿論,則認爲是諸藩扯了幕府的後腿。要不是諸藩扯後腿,幕府抗戰到底、另立新君,至少不用朝貢。

就這種教訓,改革的方向也就基本定死了。

激進點,如劉鈺所說的,努力當好買辦,攢錢鼓勵漢學,搞出一支能和武士對抗的力量,將來削藩一統。

反動點,如阿部正福所思,一切圍繞着武士制度和武家法度的穩定,而基礎便是等級制度、身份差異、以及小農不能徹底零碎化。

前者,得有失敗之後身死族滅之膽魄。

後者,那便是消減人口、維繫人均土地面積,保證小農經濟才能保證武士統治。

對大順而言,前者,日本必有事大主義、挾華自重者。

再者劉鈺嘴上說支持幕府削藩,可當年張儀嘴上還說要給楚國五百里膏腴之地呢。

後者,日本人口就鎖死在千萬左右了,一旦工業時代來臨,一千萬人口,有鐵礦煤礦的北海道被大順搶了、有煤鐵的長崎又在炮艦射程之內,本國又缺乏原材料,使使勁兒說不定真能成爲重要的糧食出口國。

不過愛怎麼改就怎麼改,反正改革得花錢。在劉鈺看來,這買辦,幕府是當定了。只要想改革,不管是反動還是激進,都得當。

不反動不激進的保守,遏制消費、鼓勵節儉,那就容易再挨一頓打。

現在就該先給阿部正福上一課,回去後找康不怠炮製一篇引經據典的《人口論》,大肆在日本傳播。

最好是日本這幾年再來一場災荒,保管叫日本知道啥叫天啓四騎士,立刻驚呼此書真天地之大道也。

他沒讀過人口論,但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也知道馬爾薩斯的三個著名的論證。

假設,生產了四十個物品,卻有五十個人需求。如果什麼都不管,必然是最有錢的四十個人買走這些東西。

如果有社會福利、有貧苦救濟,給最富的前十個人以下的四十個人,一個人發一塊錢。那麼結果還是前四十個人把東西買走,但東西也必然漲價一塊錢。

所以社會福利並沒有任何用處,反而會導致處在中間階層的人,花更多錢。

假設,生產了五十個物品,發給工人的工資只有三十塊錢,再加上工廠主一個人,那麼必然有十九個物品賣不出去。賣不出去,就只能裁減工人,導致能買得起東西的人更少,然後繼續裁減,直到社會崩潰。

但是,如果有十九個貴族、騎士、僕從等,他們不事生產,只買不賣,那麼這五十個物品就全都賣出去了,工人的工資也就趨於穩定。

以及,英國有濟貧法,濟貧院裡太多人生不如死,有議員就建議,允許人低價僱傭濟貧院裡的窮人去蓋房子。

一來緩解英國的住房問題,二來促進社會就業。

馬爾薩斯立刻反對,認爲正是因爲房子少,所以窮人才不結婚,生的孩子也少。如果濟貧法鼓勵大規模蓋房子,結果就會導致“有房子,會使得男女之間的關係發生的過早,從而生更多的孩子,這些孩子投入勞動力市場,必然導致房子更加緊張,工資價格更低,也就是越蓋房子越缺房子。”

相反,如果不蓋房子,這就使得買不起房子的人就不生,人越來越少,最終房子就不缺了。

越不蓋房子、越不缺房子。

同樣,還有糧食問題。

糧食越貴,越不缺糧食。

這幾條論證很有名氣,實際上正是因爲這幾條論證,才使得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不再是一本孤立的小冊子,而是成爲了一套自成體系的政治經濟學,而不單單是針對人口的學問。

如果只是人口反面的學問,並不能讓“天朝的學問”,繼續引領周邊蠻夷的前進方向。畢竟伴隨着開埠,舊制度會不斷瓦解。

想當天朝,就必須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引領朝貢體系內的風潮,給他們一一指明道路。

恰恰馬爾薩斯這一整套體系,恰恰又不只是人口問題,而是涉及到經濟政治的方方面面,幾乎是完美貼合日本統治階級在變革時代的種種需求。

就像是著名的穀物法論戰中馬爾薩斯所提出的觀點,絕對是會受到日本的統治階層的歡迎。

即:糧食價格越高,靠地租收入、或者米俸收入的人的財富越多,他們就越能夠買更多的東西,從而促使工商業的穩定。不管這地租是歸地主、武士、還是政府。

糧食的價格越高,僱工的工資也就不得不提升,這樣一來,工人的工資也高了。

糧食貴,工人的工資高了、農民賣糧食富了、食利和米祿階層也有錢了,大家都有錢,那麼只要提升糧食價格,整個國家就會昌盛發展起來。

同時,如果糧食價格低了,僱工成本就低了,工商業就會短暫繁榮起來。工商業提升起來,從事非農業的工商業人口就會增加,而馬爾薩斯論斷:“工業人口過多,不利於國家的安寧與幸福”。

這一整套體系,從現在、到將來,都會受到日本統治階層的歡迎。

尤其是既要謀深遠,就需要考慮將來有一日,伴隨開埠,小農經濟被衝擊之後,工商業發展起來必然要產生的一場論戰:地租是有礙社會發展?還是遏制社會發展?新時代是否需要一個不事生產的食祿階層?武士的存在是對社會有利還是有弊?

若是早就打好基礎,到時候武士階層們就會直接拿着馬爾薩斯的這一套理論,怒斥那些認爲發展工商業武士無用的人。

從第三者必要論、到地租促進社會發展、再到工業人口過多不利於國家安寧與幸福,這一整套的東西,足以讓武士的反動反抗擁有合理性。

而且馬爾薩斯本來也是個保守主義者,認爲大英的傳統文化,在於貴族、地主。工商業發展,會毀了大英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在貴族和武士,這本身也是個十分“有力”的論證方向。

前期用來降人口、後期用來支持武士反動反撲做理論支撐,全套服務一條龍。

大順這邊盯着諸藩,不准他們以小勝大搞倒幕運動,就有的統治階層就會很穩固,而就有統治階層穩固的情況下,改革不可能成功。

幕府真要是有心搞削藩統一、廢除武士,少說也得準備個二三十年。

大順若沒完成蒸汽革命、沒拿到印度的原材料基地,就直接效張儀欺楚,說話當放屁,支持諸藩抵抗幕府,直接炮擊江戶。

若完成了蒸汽革命急需一個廢除了地租階層的統一的日本市場,那就坐着看戲。

若自己內部也正亂着,那就煽動武士高舉魔改的馬爾薩斯主義反叛,高呼和族正統在武士制度,食祿不事生產的武士的存在才能促進工商業發展。

若感覺到日本有些難以控制,那就直接擼袖子自己上,武裝干涉,分而治之,拉一派打一派,肢解日本爲九州島、四國島、關東、關西。

把幾種可能都封堵住,即便不知道《人口論》的全貌,但也聽說過鼎鼎大名的馬爾薩斯天啓四騎士。

圍繞着這種思路,考慮到馬爾薩斯的屁股坐在哪,以及這種思路的延伸,很容易就能炮製出一篇技能遏制日本人口增長;又能爲將來日本覺醒時候,武士階層可以舉着反抗的理論就好。

只是自己的文化水平比較低,也就能把天啓四騎士換成四凶,以免這本書在日本海關被查扣——《帝都景物略》就因爲順帶介紹了一下大明京城的天主教堂,結果被禁了一百年。

他是不行,但康不怠的文化水平足夠,又不是正統儒生而是頗近黃老,魔改一下“天道”的含義,應該足夠在日本流傳了。

這也算是一種“天朝對文化圈的輻射效應”,反正天朝變革的思路,日本沒法學;日本變革的可能,天朝也沒法複製。兩國看似文字相通,但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天差地別,想要對日本持續施加影響,就只能爲其“專門定製”。

(本章完)

第282章 放鬆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44章 三百年後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717章 臀與腦第1042章 國運(下)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1440章 分歧(六)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59章 四兄弟第56章 埋伏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322章 五月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1322章 符合現狀的上層建築第153章 鎖國第525章 不敢殺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280章 隱忍勝於現在就反抗第26章 鍍金第477章 四凶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31章 收心第685章 試試看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1438章 分歧(四)第195章 過時了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704章 海戰(二)第270章 先驅者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1345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五)第847章 雙贏(下)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29章 雪盲第1000章 扶植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1167章 備戰(六)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97章 風波起第1107章 上國心態(一)第77章 入吾彀中第1096章 工業革命(九)第39章 心思不純第54章 全員賭棍第86章 外交訛詐第1437章 分歧(三)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358章 實封第571章 逆轉外交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470章 試錯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238章 敲定第426章 錯覺第736章 機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