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

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

雖見劉鈺是笑眯眯的,陳青海卻從這句話裡聽出了別樣滋味,跟着劉鈺混了這麼久,耳濡目染之下,對大順的政治結構還是有所瞭解的。

大順允許甚至鼓勵儒林結社議政,這是太宗遺訓,而並沒有如女官制一般不久即遭廢棄的原因,是因爲大順皇帝手裡有一支不可能結黨結社的良家子。

良家子若能結社結黨,皇帝肯定會第一時間滅掉苗頭,儒林結社那無所謂,他們嘴再厲害,也沒有槍桿子。

可槍桿子若是自己結社結黨,皇帝必然不允。

他哪能不知深淺?趕忙道:“大人,並不是的,只是大人在土佐的時候,我們在海上飄着,閒着無事討論了一下而已。”

“其實主要還是想着,若有四十萬可以分封的戰功,南洋印度,唾手可得。海軍分走十萬、陸軍分走三十萬,這也足夠了吧?”

“大人以爲如何?”

劉鈺不置可否,哈哈笑道:“此事……哎,青海啊青海……”

笑着搖了搖頭,這件事他需要仔細考慮。

這麼搞,將來非要搞出來一支幾十萬有槍桿子的、最保守的階層,沒有之一。

本來他對良家子和府兵的定位就是保守,這一點他很清醒:當整個天下比保守還反動的時候,保守就是進步;但當天下開始變革的時候,保守就是反動。

只不過軍事貴族,相對於禮教教士化的士紳貴族,也就是兩堆垃圾中選一個不那麼惡臭的而已。

所以他才放着基礎極好的良家子們不用,非要花大價錢辦實學,培養平民子弟,逐漸取締良家子充斥的軍官生。

但陳青海的這個想法更狠,對劉鈺的計劃簡直算是釜底抽薪:既然靖海宮中的平民子弟逐漸增多,那就直接把他們也拉入到小軍事貴族的行列之中,大家變成一家人,不就沒有分歧了嗎?

原先位子就那麼多,大家分歧很大,現在天下之大,廣闊天地,去外面自己給自己找位子不就好了?大家都是拿槍的,倭國又是現成的分封制,這不白送的四十萬戰功位子嗎?

平民子弟將來會選擇爲多數人的幸福提着腦袋反不公?還是直接加入到國力上升期的軍官生新貴族行列?

這選擇是不需要深入考慮的。

打下蒙古,對軍官生而言,並沒什麼好處。百姓或可去墾荒,軍官生總不能去那邊當放羊的農奴主。

打下西域,對軍官生而言,也沒什麼好處。反倒是要蹲在蚊子如雲的地方墾荒,戍邊,駐守。

打下南洋,對軍官生而言,還是沒什麼好處。多半是一羣信教的,而且還是原始村社制,分封到那,疾病叢生,分封到那活下來的概率也就五成。再說那是貿易公司的利益,就算有股,相對於土地實封的誘惑還是小了些。

唯獨日本,大爲不同。

分封制深入人心,百姓對貢米制也習以爲常,鄉間寺子屋還不多,識字人口極少,統治階層的武士都是士兵,又都住在城下町,在鄉間幾無勢力。

武士皆爲兵,一掃而空,勢力即可真空。

這對渴望當小地主、小貴族的軍官生而言,簡直是天賜之地。

五公五民,居然還如此穩固,那至少改五公五民爲十一稅甚至五一稅,那不是輕易便爲仁政?豈非輕易便坐得穩?

按劉鈺的設想,是培養一大批儒學科舉之外的邊緣人的新識字階層,將來要麼改科舉、要麼天下大亂。

但陳青海的意思則是,國內的蛋糕我們這羣儒學外的識字階層不要了,我們去外面搶蛋糕。國內愛怎麼科舉就怎麼科舉,保持不變就是,學實學的都去當兵,去外面當地主不就好了?

雖然他可能沒這麼想,甚至可能想法真的就是很簡單的“效周公分封而化中原兩千年基本盤”的想法,但這件事一旦開始做的後果,怕是有些難以控制。

劉鈺怕就怕在軍改後的新軍中、海軍中,中下層軍官生普遍懷有這種想法,甚至結社,那可就有意思了……

陳青海仰頭看着在那失笑支吾的劉鈺,自覺自己這個想法很好,大家都很支持,而且將來打仗開疆擴土也更有幹勁。加之鷹娑伯向來與朝中文官們不和,怎麼看都覺得劉鈺應該支持他的想法纔是。

半晌,劉鈺只覺得這件事需得仔細考慮,衡量利弊,這時候還是不要輕易表態的好,遂先找了個理由道:“青海啊,朝中自來就有‘漢以強亡,皆因軍功封爵’之故的說法。你這時候說這些話,是在朝堂火上澆油啊。到時候,必有人站出來說,若這麼做,定然使得人人思戰,則與暴秦無二,窮兵黷武,助長軍功,恐有禍。”

“此事,我看再議。先打完這一仗再說。反正倭國就在這裡,跑不掉。這一仗打完,日後便如一塊發糕,今日切一塊、明日切一塊,隨時可以。這個不急。”

陳青海長長地嘆了口氣,他常聽劉鈺說起朝中的事,對這個話題再熟悉不過了。

握緊了拳頭,狠狠地砸在了船舷防護板上,仰天長嘆道:“昔日明末時候,東虜不過十數萬人,差點陸沉神州。我等如今以獅子搏兔之勢,放着倭國這等天生封建、農兵分離的天賜好地,緣何我們便做不得‘八旗’取而代之?今日也以強亡、明日也以強亡,窩在家裡就不亡了?”

“軍人們打死打生,不過求個封妻廕子,爲子孫留些基業。實封在外,又不搶士大夫的地,更不搶國內百姓的地,便去外面,有何不可?”

“倭人鄉間,寺子屋尚不多,百姓多不識字。天朝文化滲透已深,識字的武士見一個殺一個,不過四十萬而已。若行此法,百年之後,倭人百姓皆與天朝無二。這不是信教的南洋,也不是隻能放牧的草原啊……”

憤懣之情,化爲一拳拳砸在船舷上的咚咚聲,劉鈺拍拍他的肩膀寬慰道:“此事再議。”

陳青海哎了一聲,掃了一眼四周,唉聲道:“大人,我覺得,在國內做事太難了。文登的變革,要想推廣全國,猴年馬月。我說句難聽的話,大人還請見諒。”

“說。”

“大人一直想做事,可大人的事,未必做得成。國家按地攤派,明稅雖低,可地租實高。加之小戶攤派最多,以至一些土地不過二三兩銀子一畝。”

“小戶買,攤派、畝稅、天災,稍有不慎便會血本無歸,故而一畝地一年或可產一兩銀子,但地價卻也就二三兩、三五兩。”

“大戶買,既能避稅、又能抵禦天災,又可不用攤派。”

說到這,陳青海直接問出了一個一直縈繞在劉鈺心間的問題:“大人的買賣、作坊、貿易……有幾樣可以確保回報率比買地更高?假設地三兩銀子,大戶買之,五成地租,三年即可回本。大人真有那麼多的本事,可以保證年金分紅率,都在三成以上?低於此,大家會買地還是會投資呢?”

“還有大人整日給我們講的,西洋人銀行國債的事,大人覺得,朝廷給得出每年百分之三十的利息?給不出這些利息,憑什麼募集國債?大戶將銀子買地不好嗎?那可比大人口中的國債賺的多,更保值,還不用擔心朝廷賴賬。”

“我大順自有國情在此,很多良策,怕是不能學來用的。”

“英國地租低,且永佃,故而迫使驅民而並田,爲求得利。本朝地租,動輒五成,何必並田而求利?”

“文登減租、永佃,大人真有本事推廣於全國嗎?大人敢這麼幹,那就是死。國內的事,大人幹不成,真的幹不成。”

“大人也說,國朝七八億畝土地,不說三十稅一,便是二十稅一,國朝歲入不過三千萬,若算起來,二十稅一足以。大人真的見過哪裡二十稅一嗎?”

“既如此,何不實封於外?外地不可買賣,則實封的收入,或是消費拉動大人的貿易和作坊;或是不能買地只能投資於股份之中而求生錢。如此,難道不是好事嗎?”

“皆爲軍功者,又投資於貿易、軍火、戰艦、布匹、玻璃、煤鐵、冶礦……必全心對外開戰,奪取大人所言的市場。既求戰功增封,又求投資多利,兩全其美。到時候,實封之軍官生,皆願開疆拓土,取西洋之地而賣貨。”

劉鈺被陳青海的這番話驚住了,心道這是個啥?容克?財閥?對內興建產業投資壓榨、對外擴軍開戰擴大市場?

從一開始,不管是軍改新軍還是海軍,劉鈺都是以此時這個時代的道德標準建立的,也沒有太多的不符合時代的思想教育。

軍中思想,就是一片荒地,他也不種糧食,而是任由雜草生長。但他實在沒想到居然在內部自發演化出了這種想法,頗有些意料之外。

劉鈺愣了半天,歪頭問道:“在你看來,修修補補,自上而下,縱荊公復生、太嶽再世,也變不了了?”

陳青海心道這可不是我想的,而是平日裡聽你說過一些隻言片語,大人你倒是沒明說,可我自己思來想去,只覺得沒戲。

再說王荊公、張太嶽,別說復生了,活着的時候也沒幹成啊。

他想了想,面色很鄭重。

“大人,我非是米子明,自幼與大人相識,心意相通,盡得所學;亦非杜鋒,與大人在松花江初遇,一心求功名,名揚後世求封侯伯。我平日少言,多思。”

“米子明本爲大人家僮,十餘年爲僕而一朝爲人,有些言語,恕我不能認同;杜鋒一心爲功名、封伯求侯,出武德宮而轉學靖海之學爲此、每日苦學法語拉丁幾何亦爲此。”

“我當初不過是爲了生活,不想做教書先生,爲謀個出路。可跟隨大人久了,學的多了,有時候我也會自己想一些事,悶在心裡。”

“米子明求公平,不願再有奴僕,更不想天下再有賣兒鬻女之苦,願求人皆平等,此心可嘉,然純屬做夢;杜鋒求功名,爲己之功名可以對自己狠,一點不喜歡幾何卻從不放棄,虧他生於此世,若在明末,亦未可知;我惟願漢旗高揚,實封倭國而求周公分封同化之智、下南洋求漢民壟斷商貿之利。”

“我知大人素來對地主不喜、更厭實封食利之輩,然而那又怎麼樣呢?”

“天朝之內,佃農多苦,若能變,則變。若不能,爲何非要管?朝中做事太難,大人何必非要求做事於內?何不留種於海外?西洋人可殖民而布種天下,我等爲何不可?我等便實封倭地,敲骨吸髓,坐而食利,只要能把錢投入到貿易、工商之中,那又如何?”

(本章完)

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78章 以商控蒙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1393章 泡沫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54章 全員賭棍第680章 隱喻(上)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1313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597章 下西洋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1439章 分歧(五)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525章 不敢殺第585章 要忍讓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382章 春秋大夢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935章 綁定(上)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1047章 大改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618章 十月的聖彼得堡第152章 入倭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883章 無用功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80章 開個小洞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250章 欺瞞第174章 僭越第76章 恍然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1362章 國富論(五)第1231章 開戰(十)第1026章 割裂(四)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702章 備戰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565章 制禮第499章 洗頭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579章 廢物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992章 最後的鹽改配套政策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29章 雪盲第682章 打印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31章 收心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29章 雪盲第205章 入營第1435章 分歧(一)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225章 開戰(四)第547章 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