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

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

劉盛帶着劉鈺的奏疏回到京城不久,徵西的大軍和皇帝的御駕便回朝。

監國皇子與留守大臣出城迎接,山呼萬歲,隨後在京城郊外設置了祭祀,祭奠戰死的將士,又去太廟告捷。

一番儀式之後,李淦有些飄飄然。

自己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羣臣上書歌功頌德。

無一不說是皇帝指揮有方,大膽啓用了劉鈺在北線決戰,力排衆議一舉擊敗了準部。又說什麼再復西域之類的頌詞,更讓李淦飄到的天際。

這種感覺真的很好,自從上次對俄開戰之後,時隔數年,再一次感受到了這種感覺,當真是說不出的暢快。

而這一次,又是劉鈺讓他體驗到了這種虛榮的快感。

如果只是一路築城平推過去,算不得什麼本事,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可劉鈺在阿爾泰山以北決戰這件事,着實驚掉了許多人的下巴,居然就這麼打贏了?

這時候都紛紛跳出來稱讚皇帝,說皇帝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慧眼識珠,大膽用人,使得原本估計要耗費鉅額軍費的平準之戰省下了很多錢,實乃天下之福。

聽到這樣舒心的馬屁,自然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想着大仗一打完就飛奔回了威海的劉鈺,嘴角也蕩起了一抹笑意。

軍權交的痛快,練兵之法也毫不藏私,除了有那麼點捉摸不透愛自作聰明倒逼朝廷做事之外,似是一個完美的臣子。

各種儀式之後,自然就是論功行賞。

廷議之上,在京的勳貴、大將、天佑殿羣臣以及有資格參加廷議的臣子們,沒有任何意外的認爲此番平準,劉鈺當居首功。

這件事也着實尷尬。阿爾泰山以北一戰之後,大軍就再沒打什麼仗了,準部臣服,按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可偏偏是在劉鈺帶兵直插伊犁奇襲奇努克城之後。

別人都好說。

鄂國公李九思,爲北路大軍統帥,已然是升無可升,賞賜一些,在蔭個子嗣,都好說。

西路大軍統帥,制將軍江辰,如今準部已平,按照規矩就是收了兵權,入天佑殿。

唯獨就是劉鈺,該封個什麼?

算起來,這也是滅國之功。

可要說都是劉鈺的功勞,那又不是,要不是兩路大軍齊出,逼迫準部選擇死中求活在山北一戰,劉鈺沒機會立下這不世之功。

再一個便是全程打醬油的西路大軍,多少人聽到劉鈺攻下伊犁之後都哭暈了過去。

許多人等着盼着拿軍功,結果就盼來了這麼個結果。

拔劍四顧心茫然,準部一平,蒙古安穩,總不能去打朝鮮。西南平叛,改土歸流,又能容得下幾個軍功?

當日聽到劉鈺在山北獲勝之後,西路大軍的前鋒瘋了一般地向前跑,就盼着能在劉鈺攻下伊犁之前攻到伊犁,可終究還是慢了一步。

封爵這種事,有很多說法。

前朝王陽明,被封了個爵,就沒有了入內閣的機會了,因爲勳貴不能入閣。

可大順是可以出將入相的,軍功夠了,封了爵,一樣可以入天佑殿,一樣可以參與軍機大事,制定朝廷的政策。

文臣們不喜歡劉鈺,因爲劉鈺既不是科舉上去的,又真的有本事,可偏偏又是個異端。

要不是劉鈺,羅剎那邊的事也沒那麼複雜。雙方兵戎相見之後,再不交往,可偏偏劉鈺搞出來的派出使節,使得天下這個概念搖搖欲墜。

在文登地區搞的政策,又是青苗法、又是攤丁入畝、又是永佃權,要說那都是文登州州牧白雲航的攻來,說出來也沒人信:別處怎麼沒這事,偏偏你劉鈺在旁邊就搞出來了?

當日國子監和武德宮的鬥毆事件搞出來的大新聞,更是驚掉了天下士紳的下巴,按照當日的辦法去搞,這天下怕是要完。

這種人若是入了朝堂,指不定又會搞出什麼亂子。

可偏偏皇帝要學漢武帝,重用衛青這樣的舔痔奴才,大順又有出將入相的傳統和規矩,這就有些難辦。

封爵吧,對劉鈺將來的發展只有好處,毫無壞處。

現如今天佑殿裡就有一個英國公,劉鈺又是武德宮的魁首皇帝點的龍禁,正常規矩裡的兩個名額都符合。

不封爵吧,這功勞確實在這擺着,挑刺的話也不好挑。剋扣軍餉這種事,多方打聽,也確實沒有;自己花錢貼補軍隊,這事可以做欲加之罪,但皇帝信任的前提下屁用沒有。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打下伊犁之後,劉鈺就扔下了部隊,跑回威海鼓搗那個海軍去了。

這樣看來,短時間內,皇帝應該不會讓劉鈺轉文臣。

只要不在朝廷,在外面折騰也是好事,不然二十四五歲封爵,早早入了朝堂,又是個激進的改革派,日後定是個麻煩。

李淦心裡也清楚這裡面的事,想着自己真正要做的事,卻不能直接提。

面對羣臣,李淦先發了一通感慨。

“平準一戰,衆卿看來,波瀾不驚。朕卻嚇出了一身冷汗吶。劉鈺編練的新軍,師從西洋人,以區區萬餘之數,縱橫西域,無人可敵。”

“西洋人在南洋根深蒂固,經營日久。朕深恐前朝末年東虜之事重演。青州軍不過萬餘,操練亦不過兩年,便如此可怕。試問之,若如安南、緬甸等國,操練新軍,入寇我朝,又將如何?”

“便是朝鮮這樣的忠孝之臣,前朝末年也曾投靠東虜,還曾派遣火槍兵與我朝交戰。緬甸與前朝也多有交戰。或曰修德,然而修德之後,難道他們就沒有不臣之心了嗎?”

“夷狄者,畏威而不懷德啊。”

說完自己的心事,朝堂上寂靜無聲。

平準一戰,確實讓許多人驚呼一聲。都知道劉鈺的軍陣師從西洋,槍械也從西洋購置,更是聘用了西洋教官,當時也沒覺得有什麼,西洋人,大順又不是沒打過。

僞朝南明就有西洋僱傭兵,但也就那麼回事。這才八十多年,難道西洋的陣法軍制就有這麼大的改進嗎?

文臣不知兵,也不知道這其中的區別到底在哪,一片寂靜中,兵科的諫議道:“陛下不必心憂。我朝制度遠勝西洋,西洋所強者,不過火器爾。我朝迎頭趕上,仿製火器,便可無憂。”

李淦哼笑一聲道:“仿製?八十年前便仿製了,八十年後你可知西洋火器到了什麼模樣?況且,朝中傳教士也不是沒有將西洋火槍進貢來,可是西洋火槍若不配刺刀,並無太大優勢。”

“配上刺刀,陣法融合,便不可同日而語。八十年便如天上地下,你只要仿製,來得及嗎?”

“況且,朕問問你,這燧發槍配刺刀,與之前我朝的軍陣,有何等區別?你可知曉?營隊之間,又間隔幾許?爲何要間隔幾許?你知道嗎?”

兵科諫議回道:“臣不知。然臣也不必知。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練兵自有練兵之人,知兵自有知兵之將,陛下要做的便是以禮以仁而治天下。如此,則將士用命,工匠亦會研究出新的火器,而不需要朝臣都知道新的火器什麼模樣。”

“如今西域收復,正該修德。陛下所憂慮之事,臣以爲不足爲慮。可讓知兵者練兵,亦可下令仿製火器,此皆分內之事。陛下爲此憂慮,臣以爲實無必要。”

“臣所憂者,是天朝改革火器、變更陣法,以爲天下無敵,而至效仿漢武,征伐四邊。”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如今準部已平,蒙古已附,奴兒干都司已收,還請陛下以蒼生爲念,休養生息,勿再起刀兵。平準一事,朝中本有反對,準部若能朝貢,以哈密爲界,互不相擾,亦未必不可。”

“如今便是收復了西域,又有何用呢?軍費耗費數百萬不提,日後駐軍、移民,皆耗費錢財。”

“數年前山東大災,若有這些錢財,賑濟災民,豈非仁政乎?”

“臣非是非議收復西域之大功,實是希望陛下以仁、禮而治天下。如今天下輿情,皆好自大自誇,動輒拓土開邊之言,實非天下之福。陛下不可不察。”

“是故,臣以爲,平準一戰,已然證明新軍可戰。陛下可裁天下之兵,只留少許即可。如此可省百萬軍餉,蠲免各省錢糧,亦是美談。”

李淦點點頭,知此人也是個忠貞之臣,勉勵道:“卿言亦有道理。然平準之事,卻有些迂腐之見。不過西域已定,此事也無需再提。至於說裁天下之兵,此事亦可做的,只是需要編練新軍方可。若不然,舊兵既裁、新軍未成,則萬一天下有警,則誤大事。”

兵科諫議又奏道:“臣以爲,劉鈺既善練兵,又有平準之威。此時西域雖復,實則未定,必以一能文能武之人,鎮守西域,劉鈺最爲合適。此番平準,劉鈺當爲頭功,其功足以封侯,又攜大勝之威,使之鎮守練兵,則西域便不糜爛,國家亦可省下錢糧。”

他說完,也有不少人紛紛進言,表示附議。

也有人道:“劉鈺既和羅剎人打過交道,又知測繪等實學學問,陛下理應讓其鎮守,主持勘界等事。他有以少勝多力克大小策凌敦多布之威名,他若鎮守,西域無人敢叛。”

無論怎麼看,劉鈺都應該是鎮守西域的最佳人選。

這是公正之言,卻也暗藏着一些玄機。

(本章完)

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846章 雙贏(上)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1065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九)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1174章 備戰(十三)第931章 覺醒(三)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783章 作死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127章 必拿下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846章 雙贏(上)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795章 南巡意第426章 錯覺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203章 奇襲第68章 決心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246章 探險隊第34章 買賣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1023章 割裂(一)第950章 夢魘第767章 擴大影響力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855章 短暫當人(上)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73章 法理問題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881章 區別對待(下)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600章 捧殺第1163章 備戰(二)第419章 絕望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477章 四凶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59章 四兄弟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412章 自我意識(上)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1408章 土豆和向心力(上)第1009章 親不親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320章 榮譽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1107章 上國心態(一)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