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

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

今年冬天很正常,不如往年冷,也不如往年熱,京城也是如此。

正是一年一度節度使入京的日子,聽起來霸氣的名字,都知道不過是前朝的巡撫。京畿附近的幾省一年一進京,彙報各省的各項工作。

禁城中。

太監看着皇帝手裡厚厚的奏摺,看着皇帝時不時點頭稱是的神情,以爲這又是劉鈺的奏摺。

然而並不是。

劉鈺的奏摺幾乎每個幾天就會來一封,除了一些廢話外,幾乎成了每天的日記。

今天士兵都知道左右了、昨天士兵們領餉銀高呼謝陛下的餉銀、前天士兵正式發槍了……

基本都是這樣的事。

皇帝已經到了偶爾幾天看一眼的地步:短奏摺如此,一旦劉鈺又來了長篇累牘的奏摺,皇帝必會仔細查看。

太監所想的只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長且能不被皇帝罵兩聲的奏摺,大多出自劉鈺之手。

待長長的奏摺看完,皇帝擺駕天佑殿。

一衆“平章事”們正在研究蒙古各地驛站存糧的事,今年的大災導致整個山東遭災,朝廷又要蠲免,又要救濟,這蒙古驛站存糧的事就耽擱了許多。

朝廷的錢是有限的,用在救災上,就不能用在征戰上,總不能開三餉。

皇帝一來,書寫房輪值的人都要離開,便知道肯定是軍國大事了。

再一看那厚厚的奏摺,以爲劉鈺又出了什麼幺蛾子,幾位平章事心裡都是一咯噔。

然而皇帝卻道:“諸卿且看看這個,這個白雲航果然是個能吏。”

幾個平章事暗自鬆了口氣,心想若是這個白雲航的事,陛下心情應該挺好。畢竟整個山東和膠東都遭了災,這白雲航卻一枝獨秀,愣生生做到了“少有逃亡、救濟得力”。

朝廷一開始還不信,直到派了人專門去看,這才相信確有其事。

之前皇帝已經表彰了一次,這一次又說這個,衆人心想這白雲航怕不是也要飛騰?

也有心思細膩的,不由想到了白雲航的一些賑災手段,心想此人飛騰,與劉鈺脫不開關係。

果然,還沒等看奏摺呢,皇帝又道:“都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舒圖跟着劉鈺不過一兩年,與羅剎一戰攻城拔寨多有表現,如今在黑龍江也是做得極好,今年徵收羅剎毛皮商稅三千餘兩。如今這白雲航在文登,不過是離着劉鈺近了點,竟也做出了好大的事。”

嘴上誇着,固然是因爲白雲航奏摺上的事讓他高興,也因爲當初劉鈺出的“以商控蒙”的想法,今年便收到了實效。

內帑投入的股本,聯合山西、西京的商人,跑對蒙古、對羅剎的買賣。

插入其中的孩兒軍秘諜不但繪製了詳細的蒙古各地圖,還把蒙古各個部落首領的喜好等一一報出,給出了一份完美的答案。

朝廷安撫那些蒙古首領的錢,也真的如劉鈺所說,大部分又流了回來……因爲這些喀爾喀首領們的錢,也只能買商隊的貨物。

更讓李淦高興地,便是內帑投入的錢,今年分紅九萬餘兩,昨日剛剛送回。

九萬兩不多,但這只是一個開始。

軍事、政治、經濟的目的,全都達到了。

劉鈺在東邊,雖然沒送回來錢,但卻換回了兩艘軍艦,暫時還未送抵,但確確實實是個良好的開始。

白雲航的奏摺上也提到了劉鈺的幫助,李淦想着“攤丁入畝”這樣的事,恐怕大臣們指定會大吃一驚,便先說了一件看似無關的事。

想着等平章事們看完了奏摺上的內容,必要一番大論。果然,奏摺看完,幾位平章事臉上都露出了不同的神情。

這奏摺……要起大波瀾啊。

這個白雲航,真是求功勞求瘋了,這樣的事也敢寫?

再一想這人在福建搞教案而成名,一些人心頭也大約可以理解,這就是個賭徒,又一次在賭前途,而且賭的比上一次大得多。

上一次若是賭輸了,最多革職。

這一次若是賭輸了,鬧不好死後要開棺戮屍的。想想那幾個幹改革的人的下場,商鞅車裂、王安石名比秦檜、賈似道大奸臣爲名、張居正開棺戮屍……這白雲航莫不是瘋了?

這樣想着,卻不得不承認此人是個能吏。

趁着大災的機會,清查的田畝,救災備荒,用了七天時間在全州推廣了救災作物,整個膠東餓殍遍地的時候他的文登州表現最佳。

更爲可怕的是此人的奏摺……有着明顯的劉鈺化的傾向。

田畝數幾何、原本稅收幾何,寫的清清楚楚,數字羅列的明白。

這還不算什麼,真正讓他們感覺到有一絲“劉鈺味兒”的,是後面的一系列數字。

包括這樣的政策如果實行,地畝數和家裡人丁的組合,哪些是得利的、哪些是受損的,居然還畫了一張圖表,有一條縱軸是人丁數、橫軸是畝數的曲線圖……

這要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就見了鬼了。

可這些人卻不得不承認,這個曲線實在是太直觀了,哪些人會受損反對、哪些人會感激支持、哪些人不支持也不反對,一目瞭然。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

包括:

田地分等各加多少攤入的丁銀。

攤丁入畝之後,有利於各地移民緩解土地矛盾,因爲官員不會在意人口而只在意土地,這就可以放鬆人口前往遼東、蒙古、黑龍江、臺灣等地墾荒。原來人口還意味着丁銀,現在丁銀攤入土地,官員就會鼓勵墾荒、鼓勵移民:人地矛盾解決,當地起義的機率也會變小。

攤丁入畝後,鑑於稅收運輸需要熔鍊銀錠有損耗,建議把損耗的銀子增加到稅收裡面,多徵收幾分正稅,杜絕各地藉此收雜稅。

官員反對,因爲利益受損,建議可以增加官員的俸祿,根據各地徵收的銀子多少,按照不同程度提高官員的俸祿。

請求以往的貪污腐敗既往不咎,而從真正實行的那一天開始,之後若不收斂則再加罪。

這些政策,既有改革,也有妥協,可執行性極高。

在場的人誰都清楚,因爲照着白雲航繪製的圖表一看,就能知道,這攤丁入畝的政策一旦實行,地方鄉紳必然反對。圖表很明確,那些人的利益將會受損,而且是地越多損失越大。

現在這一切還只是一個“請求試行”。

問題是文登州現在土地已經清查完畢、人口統計完畢、大荒之後還有蠲免期可以緩衝和提前準備。

很顯然,這個政策在文登實行簡直是易如反掌。

固然有人反對,可有什麼用?

皇帝既然把這封奏摺拿出來,那用意也就很明顯了:支持。

今年救災,白雲航又是皇帝樹立起的典型,這時候攻訐白雲航,那豈不就是打皇帝的臉?

帝曰:能。然而這人卻是個無恥敗類,心懷不軌,那不就是說皇帝眼瞎?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想都不用想,執行下去之後,一定會執行的很完美:七天能把救災種植的事推廣全州、能真正把土地清查一遍查出來六十多萬畝的隱沒土地,實行新政還能有什麼困難?

多數人都在考慮奏摺上的政策本身時,英國公、左平章事張牧之,卻在考慮另一件事。

他在意的不是政策本身,這種想法能想到,並不意外。關鍵是執行。

而說起執行,看着奏摺上介紹的之前清查田畝、救災組織等事的過程,張牧之不由想到了幾年前的一件事。

劉鈺帶着武德宮的學子胡鬧,去敲登聞鼓,上了一封書。

書上很多嚇死人、能讓朝堂亂翻天的話,但裡面有一條,此時卻蹦入了張牧之的腦海。

“選拔良家子,培養爲胥吏,做巡視組。以三五百人爲宜,能查田畝、查冤案、查人口……以州縣爲目標,半年爲一期,空降過去,架空地方官和士紳胥吏,全面清查、全面整改。待清查結束後,再復原官,以新田畝數爲準……”

這個政策當初被皇帝用來作爲和大臣們討價還價的籌碼,因爲沒人知道是否可用,只是聽起來似乎可用。

然而,文登州如今所做的一切,都證明了一件事:這個辦法,的確可用。

清查田畝,不是文登州州牧查的,而是趁着休沐假期,借聘了劉鈺手底下的軍官。

救荒糧種植技術普及,不是文登州府衙辦的,而是借聘了劉鈺手底下的軍官。

這沒什麼,因爲劉鈺前幾天的奏摺說了一件事:新軍的組織方式、參謀制度、練兵統兵和指揮分開。

說這一切,都是在說一件事。如果皇帝想把他調走,那麼這支新軍一樣具備戰鬥力,這不是劉家軍,只是皇帝的青州兵。

劉鈺也做到了當初的承諾:有制之軍、無能之將,亦不可輕敗。

至少,奏摺上是這麼說的,只說新兵已經招募,朝廷可派知兵大將,於明年秋季去威海看演武。

自信之外,更像是爲這一次文登的事做個鋪墊。即便他干預了地方事務,但並無私心,新軍也是隨時可以把他調走,請皇帝放心。

現在想想……只怕劉鈺當時就已經考慮了這些事,怕文登的事引發皇帝的猜忌,更顯然劉鈺早就知道白雲航要上這種變革的摺子。

張牧之心想,當初胡鬧的言語,劉鈺這是做出來給衆人看看:真的行。

是給皇帝看的,也是給大臣看的。之前只是說說,現在真正做了,那就可以讓皇帝又多一個籌碼。

政策有很多好政策,而實行下去總會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文登的做法提供了一個樣板:一羣和當地沒有瓜葛的、隸屬於皇帝的良家子專職吏員,空降地方,沒有阻礙地完成田畝清查等以前難做的事。

而文登,也給出了這麼做的好處。一個州,六十萬隱田,每年可以爲國庫增加多少收入?

全國這麼多州縣,清查的田畝稅收,難道還不夠養一支數百人的直屬皇帝、與地方無瓜葛的吏員?

(本章完)

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1222章 開戰(一)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1230章 開戰(九)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23章 扎心的話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967章 轉正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337章 見過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148章 魚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974章 照舊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156章 新思維第934章 覺醒(六)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184章 備戰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379章 四宗罪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574章 領導權第499章 洗頭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1117章 傳承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262章 紙老虎第199章 報捷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885章 縣令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569章 金錢操控輿論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1055章 小麻煩第545章 難題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下)第585章 要忍讓第142章 曙光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368章 我是誰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238章 敲定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316章 結善緣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923章 無妄之災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846章 雙贏(上)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612章 搶人才第607章 下三濫手段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