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

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

既說回九州之內,李欗便沉默起來。

沉默,倒不是因爲不好說、不方便說,而是他需要先揣摩一下劉鈺到底是什麼意思。

既說要先內部安穩,必要固本,而後術成。

那麼,到底是說要做無底線的帝國保守派?

還是說,對於“固本”這件事,本身就有什麼想法,並不那麼太保守?

這其中,當然有區別。

前者是說,一切如常,不要變動、不要折騰、也不要琢磨着政變什麼的野心,便是固本。

後者的意思……不免就有些是不是要繼續變法、革新、乃至解決內部諸多問題的意思,而不是原地不動了。

劉鈺既說要談“自由貿易”,那麼這個問題就更加複雜了。

李欗慎重地考慮了好一陣,才道:“國公多談自由貿易。國內或未必知曉太多,但我在歐羅巴日久,深知之前聯法制英的‘大義’,便是‘自由貿易’。”

“而說自由貿易,便不得不提所謂‘看不見的手’。亦或者說:貨幣財富商品流通之‘道可道、非常道’。”

“昔者,晁錯言:商賈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由是商賈鉅富,兼併土地。”

“那麼,這算不算是看不見的手呢?”

“本朝亦有士大夫言:萬般產業,皆不如土地。改朝換代,張家地依舊歸張家、李家地依舊歸李家。至於工商,動輒折本。而若買地,地卻終存。於是財貨皆流向土地。”

“那麼,這算不算是看不見的手呢?”

“更至於說,若有財貨,除了買地之外。或是放貸收租、或是印子錢吃利。其利,皆數倍於工業。”

“那麼,這算不算是看不見的手呢?”

土地兼併,倒並不是大順特有的事。

歐洲之前之所以沒有,原因很多。除了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外,還有就是畝產不足導致的兼併土地並無剩餘價值可榨等等原因。

歷史上,法革之後,土地兼併之風急速颳起。這纔有了拿三的活動空間,如老馬所言,原本騎在農民頭上的是貴族、可分了地之後騎在農民頭上的是高利貸、抵押借債等等一系列之前沒有的新東西。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壟作法、單牛耕犁、高爐鐵,這幾樣東西,是土地兼併和小農所有制的基礎。

沒有這幾樣東西,“兼併”本身就是一種脫離了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奢求”。

李欗問,土地兼併、高利貸、買地收租,算不算是“看不見的手”?

這個問題,正問到了點子上。

鑑於之前李欗並沒有聽出來劉鈺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也就並沒有念上兩句詩。

而現在,劉鈺問及了自由貿易、看不見的手,又談到了大順的“固本”,以及談大順固本就根本不可能繞得開的“土地兼併”問題。

李欗終於還是念了一首詩。

三代子百姓,公私無異財。

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賦予皆自我,兼併乃奸回。

奸回法有誅,勢亦無自來。

後世始倒持,黔首遂難裁。

秦王不知此,更築懷清檯。

禮義日已偷,聖經久堙埃。

法尚有存者,欲言時所咍。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爲材。

俗儒不知變,兼併可無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闔開。

有司與之爭,民愈可憐哉。

念罷,李欗苦笑道:“舒王做此詩,談兼併之害。”

“蘇子由言: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爲《兼併》之詩,及其得志,專以此爲事……”

“事後變法之禍,皆出於此詩。”

“蓋昔之詩病,未有若此酷也”

談到了這首歷史上很是著名的詩,甚至被視作王安石沒得志之前就顯露出的政治傾向,難免保守派要說,變法的禍根,在這首詩上就體現出來了。

“不過,蘇子由這話,其實還有另一半。”

“倘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橫,貧民安;其貧而不匱,貧富相持以爲久,而天下定矣……”

“父皇英明神武,乃以內外分治之法,便是取了王荊公與蘇子由兩人之意。各取一半。”

“先發諸省,取的是蘇子由這話的一半,既所謂倘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橫,貧民安;其貧而不匱,貧富相持以爲久,而天下定矣……”

“外省,所能取此意者,也是因着情況允許。”

“一來,面朝大海,可去闖關東、下南洋、乃至東渡扶桑。”

“二來,擴軍備戰、搶奪市場,亦可使得富人出資、窮人出力,遂得貧富相持以爲久之勢。”

“而內省,不可取蘇子由,只可取王荊公之故,主要還是兩個原因。”

“一來,四地皆人口稠密處,闖不得關東、下不得南洋,甚至去西域若無朝廷財政,亦極難。若行兼併,失地百姓,恐成前朝末年之事。”

“二來,無有海外市場,內部市場,如何容得下這麼多的人?人均不過二三畝地,人產糧食不過三五百斤,自己吃尚且不夠,又如何拿得出糧食作爲交換?無有交換,便是發展工商,貨又賣給誰呢?”

李欗跟隨劉鈺許久,不免聽過許多劉鈺嘴裡的“怪話”,和一些聽起來有些繞的道理。

大約是身在鮑魚之肆,久而不問其臭。

這“方法論”,竟也漸漸和劉鈺靠攏。 ωwш✿тt kΛn✿c○

但他畢竟不是劉鈺那樣低端的文化水平,在皇宮裡是受過完整的傳統教育的,遂道:“莊子言:施病心而顰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其實是一樣的道理。這個道理,國公之前也說過。”

“東施,可以效仿西施蹙眉。但是,東施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的身上嗎?”

“同樣的。”

“內地諸省,可以效仿沿海諸省的政策。但是,內地諸省,能把沿海諸省的海運條件、對外市場、移民便利等等條件,平移到自己身上嗎?”

“莊子的這番話,說的就是國公昔日講的扶桑移民故事:富戶可以把資產、工具、牛馬等,平移到扶桑。但是,他能把人均耕地、社會關係、從屬地位等等這一切,平移到扶桑嗎?”

“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東施效顰、刻舟求劍、邯鄲學步……我看,也都差不多。”

“內地諸省當然可以效仿沿海諸省的政策,正如東施可以蹙眉。但是,東施不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身上,同樣的,內地諸省也不能把各種條件平移到自己身上。”

“是以……我不認爲,國公這些年在鬆蘇、東北、南洋、山東的改革,可以平移到河南、陝西、湖北、湖南等地。”

“亦是以,對於自由貿易、無形之手之類……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說。”

“昔者,孔子問禮於老聃,苦思數月。老聃言: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

“經書,是腳印。可並不是腳。”

“是以,老聃說,本性不可改變,天命不可變更,時光不會停留,大道不會壅塞。假如真正得道,無論去到哪裡都不會受到阻遏;失道的人,無論去到哪裡都是此路不通。”

“我想,距離真正的經濟之道,我尚未參悟。而那些以爲國公的變法手段,便是真道的,亦多不過是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昔者,王荊公知鄞州,青苗法大利百姓。”

“而後推廣全國,乃成流民圖之大害。”

“這就是可以把政策推廣到全國,但卻不能把鄞州的現實條件平移到全國的緣故。亦即所謂東施可以蹙眉,卻不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身上的可笑之處。”

“既要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知其富,知其所以富……這就不好說了。”

說到這,李欗也沒有再隱瞞什麼,而道:“之前一戰,本朝雖勝。但勝之難,國公自當日下南洋、坑羅剎時候,就已開始佈局聯法。”

“前後近三十年。”

“最終,以本朝之體量、人口,堪堪戰勝了人口不過數百萬的英國。”

“更至於說,英國國土之狹、人口之少,之前歲入,竟不大遜於本朝。要不是國公力主伐印,擊殺克萊武等輩,若其在印度徵收土地稅,只怕英人歲入,倍於本朝。”

“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知其富,知其所以富。”

“以如此狹小之土地、如此寡淡之人口,竟使得本朝與法蘭西聯手,不敢登陸、不敢決戰於海峽。總不好說,這英國政策不對。”

“可若說對……”

“棉布令、裹屍令、商品列舉法、壟斷專營令、商品補貼法、棉布豁免法、茶葉壟斷法、糖稅法、航海法、宗教令、愛爾蘭羊毛法、扶桑鐵器令、商船註冊法、民兵輪戍法……如此種種,可有一樣與‘自由貿易’有關?”

“它雖敗,敗在人口不過數百萬、土地不過一省。所遇之敵,東西兩大強國,乃至最後又加上西班牙海軍,卻並不是敗在它不行自由貿易上。”

“是以,此戰雖勝,我卻多有反思。”

“楚不貢苞茅,遂攻之。楚不貢‘苞茅’,英不行‘自由貿易’,遂攻之。用此‘義‘,可以;而篤信此義……倒也未必。”

(本章完)

第707章 海戰(五)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1449章 “帝”(一)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1050章 坐莊(中)第862章 好事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1489章 終章 九三年(七)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641章 前科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97章 活路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938章 笑話第1311章 死與復仇(三二)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421章 混亂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56章 新思維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148章 魚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204章 投名狀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91章 預想第987章 止步(下)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642章 逃避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14章 江湖第127章 必拿下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251章 壓力第1163章 備戰(二)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1051章 坐莊(下)第1216章 輪臺之思(三)第855章 短暫當人(上)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65章 報捷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51章 小小批評第767章 擴大影響力第1435章 分歧(一)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1016章 做成死案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422章 突入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206章 狠話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394章 軍費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130章 暴論第1029章 不公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220章 雙簧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