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

邢昺的序文:“按《漢書·藝文志》雲: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引用《漢書·藝文志》,來論述爲什麼這部經叫《孝經》。

“天之經”,經就是常,恆常不變。就像太陽,每天早上必定會起來,到晚上必定會落山;月亮,晚上必定會起來,早上必定會落山。正如日月星辰的運作,都恆常而有規律,所以“經”就是常。

“地之義”,義就是利益萬物,大地默默承載着萬物,不管是山川河流,還是動物植物,還是我們人類,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全都承載,毫無私心,毫無偏執,利益一切人、事、物,這是“地之義”。

這是天地無私的品德,聖人效法天地之德的行爲,就是孝。

“民之行”,民就是人,每個人都應該行孝,因爲這是本性本善,本來就應該這麼做的,不用問爲什麼,就應該這麼做,跟天地一樣。所以經就是恆常,永久不變。

例如,古代聖賢大舜行孝,父母虐待他,甚至千方百計要把他害死,可是舜沒有因此而對父母有一點不好的顏色,心裡也沒有一點抱怨,還是這樣的承順,最後感動了父母,也感動了天地。感得大象都從山裡跑出來幫他耕耘,小鳥也來播種,堯王知道了舜的德行,聘請他出來治理國家,最後把王位也讓給他。不僅孔子、孟子讚歎大舜,四千年後的今天,我們講到這個故事,依然對舜的德行肅然起敬。

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每日三次向父母親問安,父親有病了,他很擔憂,一定要把父親治好,才能心安。每天去問候,天天如是,終生奉行,這就是所謂的“文王三省”。

二千多年前的漢文帝,母親薄太后因病臥牀,文帝三年侍奉於牀前,對母親竭盡全力的孝敬、安慰。這些故事儘管是幾千年前的事情,可是到了今天,人們依然在傳頌,真正有識之士,依然在效仿。可見古人行孝,今人也要行孝,孝真是恆常不變的大道。

我們摘抄了邢昺序文的一些重點的文句來學習。“皇侃曰:經者,常也,法也”,這是解釋經的意思。皇侃是南樑的學者,是一位大儒,也曾經註解過《孝經》,叫《孝經義疏》,現已失傳。他解釋經,是常、法兩個意思。爲什麼叫常?因爲這部經就是聖賢的教誨,聖賢的教誨我們要荷擔,不能只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研究得再好,沒有落實到自己的生活,那不能叫成就。所以孔子勸我們行仁、行道,任重而道遠。祖祖相傳、代代相傳,我們要把古聖先賢的道統荷擔起來,傳承下去,這是古代儒士真正所希望的。時代雖然有變遷,哪怕是金石都可能被銷燬,但是孝親的德行是永遠不能夠變遷的,所以叫常。這是從聖賢教誨來講。

“法也”,“法”就是這種方法。方法是什麼?剛纔我們提到《孝經·開宗明義章》,孔子說的“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現代講,就是實現幸福美滿的人生,構建和諧安定的社會,共建和諧和平的世界,這種方法、這種教育就稱爲法。所以我們的講題稱爲——古代帝王和諧世界的法寶。“經”的義理,確實是很深。

二、辨體——以“道”爲體

辨體就是辨明本經所依據的原理。這部經依據什麼爲體?用什麼做原理?我們把它判爲以“道”爲體。所以“道”就是它的本體。這麼判,有經文的依據,孔夫子在開宗明義章就說到:“夫孝,德之本也。”這裡講的孝是德行的根本,即德的本體就是道。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體,孝是德的本,那孝不僅是德,是根本的德,自然是以道爲體了。

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2章 本經概要第84章 再三述及 謹慎言行第173章 五刑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章 孝經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173章 五刑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223章 事君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116章 三才(2)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204章 諫諍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76章 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