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有八部,當然這個“八部”跟“天龍八部”沒有半毛錢關係,人家是八個部落。
八個部落組成了契丹這個族羣。八部即爲: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不要讀,太拗口)
契丹族的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魏書》。
至於這個民族的起源,有人說是從鮮卑一族分化而來,又有人說源於匈奴。
而少數民族的起源本來就是本糊塗賬,不管衍生於哪個族羣吧,契丹族羣最早生存的地域還是比較確定的——兩河流域。
此“兩河”非彼“兩河”,這裡的兩河指的是我國東北地區的潢水和土河,也就是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
而對於自己民族的歷史,契丹族有着自己的一個美麗傳說。
傳說是這樣的: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仙女,感覺天宮的生活很寂寞(莫名想到七仙女,不知道仙女是不是都有這個臭毛病)。
爲了排遣寂寞,仙女自然而然就到了凡間,她駕着青牛車沿潢水順流而下。
好巧不巧,在仙女下凡的同時,有一位騎着白馬的仙人(男性)也在沿着土河由西向東信馬由繮(不知道是否也是因爲寂寞)。
然後仙人和仙女就在兩河交匯的地方相遇了,相遇之後那肯定就一見鍾情了嘛,兩人青牛也不要了,白馬也不管了,一起嘿咻嘿咻了一番,生了八個兒子。
這八個兒子繼續繁衍(也不知道跟誰),就成了契丹八部。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肯定不能用常理來揣度,要不然仙人跟仙女在天上嘿咻不行嗎,非要到東北那旮旯去辦這種事情。
契丹這個族羣的來源很美麗,發展卻多坎坷。
契丹真正穩定發展起來是在唐代。而大唐邊疆少數民族以突厥、吐蕃、回紇爲尊,契丹根本就排不上號。
既然排不上號,那就只能跟在屁股後面做小弟了。契丹先是做突厥的小弟,隨後感覺這個大哥不咋地,就改做大唐的小弟。
在做大唐小弟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賞給契丹首領旗鼓,後來這“旗鼓”兩項物事就成了契丹汗位的象徵。
爲了顯示恩寵,大唐賜給契丹首領國姓,自此契丹的首領就姓李了。在武則天時期,契丹的首領叫做李盡忠。
當時大唐對契丹壓榨太狠了,這個李盡忠就連同自己的妻弟孫萬榮造反,這兩個人率領的主要是契丹最大兩個部落的人馬,你還別說,戰鬥力還真不錯,他們打下了營州,李盡忠自立爲可汗。(契丹首領第一次稱汗)
武則天不幹了,敢造老孃的反,我看你是不想活了,當即派兵去征討。
在征討之前,武則天給兩個造反頭頭改了名,李盡忠改成了李盡滅,孫萬榮改成了孫萬斬。(武則天最喜歡玩這種改名遊戲)
既然都盡滅、萬斬了,那這仗不用打都該贏的。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事實是殘酷的。一仗下來,唐兵大敗,死傷無數。
但大唐就是大唐,人家地大物博,財大氣粗,敗上一兩次根本就傷不到筋骨。契丹就不一樣了,你打勝了還好,打了一次敗仗就要玩兒完。
武則天繼續打,李盡忠、孫萬榮等人撐不住了。隨後李盡忠病死,孫萬榮被殺,叛亂被平定下來。
在李盡忠和孫萬榮被大唐-軍隊打得鼻青臉腫、雞飛狗跳的時候,契丹其他六部的人馬卻無動於衷,既不在軍事上出兵相助,也不在政治上發聲譴責,他們繼續放着自己的羊,過着自己的安穩日子,眼睜睜看着同胞被大唐剿滅。
做慣了順民就拿不起刀了。
李盡忠在臨死之時仰天悲號,向後人囑咐了一句話:
“契丹八部在沒有完成統一之前,再也不要起兵反唐了!”
這是前人留下的血淚教訓,後人當然要依從。
斗轉星移之間,幾百年過去了,契丹族的健兒耶律阿保機開始着手統一契丹八部。
當時契丹八部還是比較民主的,八部首領輪流掌權,三年一換,童叟無欺。
輪到耶律阿保機這裡,轉不動了,這小子佔住八部話事人的位子不下來了,左忽悠右忽悠連着幹了三屆,轉眼就是九年。
我的乖乖,這九年義務教育的時間都過完了,你還佔着位子不下來,難不成還想要上高中不成!其他七部的首領忍無可忍,集體聲討他,死拉硬拽也要把阿保機同學拖下臺。
阿保機最後時刻還在強詞奪理:“你們看看人家大唐,從來不搞輪流坐莊,向來都是皇帝一家世襲,咱怎麼就不能學學人家的先進經驗呢?”
首領們被氣暈了,拎着刀子就要上去削他。
阿保機一看玩不轉了,趕快下臺吧,要不然發生流血事故就不好了。這傢伙很光棍,召集各部首領說道:“讓我下臺也行,我啥也不要,就要漢城,這個一定要答應我!”
漢城是啥子東西呢?這不是半島上韓國首都首爾的前稱,而是耶律阿保機執政九年所積累的政治成果。
託燕國劉仁恭、劉守光父子的福,這兩位先生執政期間燕國人口外流嚴重,很多都跑到契丹的地盤上去謀生去了。
耶律阿保機藉此機會招納漢民,開始種地務農,糧食連年豐收。豐收後的阿保機嚐到了做農民的甜頭,這可比做牧民安穩多也富裕多了,怪不得中原百姓這麼喜歡種地呢!
爲了讓更多的人爲他種地,他開始到燕國的地盤上去搶百姓,百姓多了,土地開墾的也就多了,阿保機先生也就更富裕了,最後他完成了從牧場主到地主的華麗蛻變。
地主耶律阿保機開始在農民聚集的地方建城,這座城就是漢城,漢城內部又建了民居、集市、工坊,並仿造幽州建立了一整套行政制度,設置官府,開府理民。
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城越來越多,隨後又有兒皇帝石敬瑭送了幽雲十六州過來,契丹控制的漢化地區更加廣闊了。
與此同時,契丹北部廣大地區還都是遊牧民族的樂園,他們依舊保持着草原民族的本色,讓他們放下馬鞭拿起鋤頭來種地也不現實,所以契丹(大遼)控制的地區出現了兩種經濟形態。南方是農業,北方是畜牧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你兩種經濟形態怎麼來打理呢?
這有何難,分開來打理唄。所以契丹(大遼)隨後設置了南院大王,來打理南方漢民居住的地方,北院大王打理契丹本族人居住的地方,兩個大王統一歸大遼皇帝管理。
兩個大王管理的地方從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上都有根本區別。北院延續了契丹原有的治理模式,而南院基本上和中原地區沒有什麼兩樣了。
南北兩院交相輝映,共同承托起大遼帝國的發展,不得不說這個一國兩制搞得還不錯。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現在無官一身輕的耶律阿保機到漢城去發展了,他將據此開創一個新時代。
以漢城爲根據地,耶律阿保機用漢制治政,用漢人理民,學習漢族的工藝(主要是鎧甲兵器),開始積蓄力量四處攻城略地。
四處發動侵略戰爭的耶律阿保機意氣風發,大有甩開膀子大幹一場的勢頭。
但創業不是那麼容易的,特別是在起步的時候。這不,阿保機先生遇到麻煩了。
當時有一支党項部落在漢城西邊兒,耶律阿保機認爲對方的土地比較好,打算收購過來。當然了,是帶着兵去用武力收購。
這邊前腳剛走,東面的室韋(少數民族)部落過來趁火打劫了,在他們眼中漢城裡的人都富得流油,把這個地方打下來今後多少年都不愁吃喝了。
室韋大軍把漢城圍了個水泄不通,大有一鼓作氣拔城而起的態勢。事實也確實應該這樣,畢竟你城裡的男人都出去打仗去了,一羣老孃們能頂什麼用呢?
然而,女人能頂半邊天不是說着玩的,漢城裡的一位巾幗英雄就此閃亮登場,她披掛上馬,帶着城內爲數不多的軍兵出城迎敵,把攻城的室韋大軍挑了個人仰馬翻,四處奔逃。
敵人逃了她還不甘休,繼續追亡逐北二十里,把來犯之敵全都趕回老家去了。
這位奇女子就是耶律阿保機的老婆,述律氏。
述律氏只是她的一個姓氏,她的本名是述律平,小字月理朵。
這個述律氏很不簡單,她不僅作戰勇猛,政治手腕更是槓槓滴,絲毫不比老公阿保機差。
之後這個述律氏成了述律後,隨後又成了述律太后,一直是契丹(大遼)的幕後女英雄。
述律出馬,一鳴驚人。這一仗既保住了漢城,又打開了聲威,周圍的各大部落都不敢和這對潑辣夫妻作對了。
別人不敢作對,他們就要打上門去。
話說漢城這個地方是個風水寶地,盛產鹽鐵。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常生活中這個食鹽是不可或缺的,而柴禾你可以上山去砍,米油可以自己種也可以和漢人換,鹽從哪裡來呢?
從耶律阿保機這裡來。
阿保機先生很是慷慨,他佔了鹽池也不吃獨食,無償供應給契丹其他的部落。供應來供應去,他就握住了對方的命門。
眼見時機差不多了,阿保機先生就給各個部落傳話:
“你們吃了我這麼長時間的鹽,總該來犒勞我一下吧!”
各部首領感覺有理,畢竟吃人嘴短,不去不行啊。
那就去吧!
去了就別回來了。
阿保機設宴款待諸位首領,酒是好酒,菜是好菜,賓主盡歡,酒足飯飽,然後耶律阿保機摔杯爲號(跟漢人學的),刀斧手入場,霹靂咔嚓一陣過後,八部首領血流遍地,無一生還。
首領被人砍了,下一步該興師問罪了。然而歷史劇本並不是這樣寫的。人家耶律阿保機既然敢殺人,自然有殺人的實力和底氣,畢竟沒那金剛鑽兒,誰敢攬這瓷器活兒呢。
阿保機派出八路大軍進攻契丹八部,各部猝不及防,又失了主心骨,誰還敢抵抗呢。結果契丹八部俯首聽命,耶律阿保機順利完成了契丹有史以來的大一統。
大一統之後,這就是飛龍在天,不可限量了。
但凡一個部族崛起肯定會對外擴張,對外擴張就需要啓動戰爭機器,而這個機器被啓動之後,想要停下來就難了。
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內部,然後發動戰爭機器對外擴張。
好傢伙這一場擴張下來簡直是無往不利,他揪住幾個大頭部落狠揍一頓,無數的小部落就都望風而降了。
掃除了部落之後,他把眼光瞄準了南方。
南方是哪裡呢,漢人聚居的地方,也就是中原花花世界。這個世界當時在名義上還是大唐的世界。
往南走一邊是劉仁恭、劉守光的燕國,一邊是河東的李克用。
打燕國時耶律阿保機吃過虧,這次虧吃得有點厲害,後世稱之爲“牛酒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