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考察(1)

新豐縣,顧名思義就是新的豐縣的意思。

其轄區面積、鄉亭格局,都與沛郡的豐縣大同小異。

而枌榆社在新豐縣城北部十五里。

恰好與沛郡豐縣縣城到其枌榆社的距離相等。

作爲帝鄉,枌榆社的面積,自然很大。

幾乎等同於兩個標準的漢制鄉級行政區域的面積。

這一日,陽光依舊炙熱。

枌榆社外的直道上,走來一支隊伍。

張越騎在馬上,眼裡打量着這個初次見到的帝鄉面貌。

心裡面無數數據浮現在心頭。

枌榆社,南北長二十餘里,東西寬十餘里,下轄十個亭裡單位,總戶口接近了三千。

在這個西元前的時代,人口稀疏,關東地區某些小縣的人口也未必有枌榆社這麼多人。

作爲一個這樣的大鄉,人口稠密之地。

自然經濟也發達。

道路兩側,俱是一片片連綿起伏的粟田,如今正是粟米接近成熟的季節,遠遠的望去,整個世界都被粟米的海洋所佔領。

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無數戴着鐐銬,拿着木製、石制農具在忙碌的奴婢。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有夷狄奴婢,也有漢人奴婢。

在有些田地的蔭涼處,幾個穿着絳衣,看上去是監工打扮的男子,懶洋洋的坐在樹蔭下,吃着酒水和零食。

張越一行數十人,除了劉進乘車外,其餘人全部都是一人雙馬,浩浩蕩蕩。

自然立刻就引起了這些人的注意。

不過,他們也只是稍稍起身,觀察了一下,然後就繼續坐下來喝酒吃肉。

這枌榆社,別的不多。

勳臣子弟多如狗。

類似的陣仗,他們早已經見怪不怪了。

但張越看着眼前的情況,卻是微微皺眉。

這是他第一次直擊西元前的封建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的情況。

放眼望去,僅僅是眼前的這數百畝土地,怕是少說有二十多個男女奴婢,戴着鐐銬,穿着破破爛爛的衣裳在田間勞作。

雖然如今還未到正午,但氣溫已經開始升高了。

毒辣的陽光,炙烤着大地,連渭河的水都有些發燙。

但,這些奴婢卻頂着這樣的太陽,在陽光下勞作。

許多人的脖子上,甚至還戴着鐵圈。

這是家生子的標誌。

在南陵縣,蓄奴的情況,比較少。

基本都是自耕農與佃戶、地主之間構成的社會結構。

然而,在這枌榆社,卻是另外一個情況。

彷彿回到了宗周時代的奴隸社會。

勞作的主要對象,變成了奴隸。

但張越也僅僅只是微微皺眉,不敢表示太多。

因爲蓄奴是漢室根深蒂固的傳統。

上到列侯諸侯,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都爭相抓住任何機會蓄奴。

歷史上,王莽之所以垮臺,最大的一個緣故就是——他居然想限制蓄奴!

簡直豈有此理!

引起了舉世公憤,不止地主貴族,自耕農和中產階級,商賈們,全部都憤怒了起來。

然後就把王莽乾死了。

回溯了無數史料,同時閱讀固化了大量石渠閣文檔的張越很清楚。

支持蓄奴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以至於,連劉氏也不敢碰限奴的話題。

而劉家的皇帝,卻可以殺豪強、貴族如殺豬狗。

從這你能看出,蓄奴主義的力量,到底強到了什麼地步了!

這是一個遍佈天下,囊括了幾乎所有漢室階級的龐大利益集團。

農民、自耕農、地主、商賈、貴族、官員,只要有機會,人人都會蓄奴。

後世的考古發現,也以無數確鑿的證據,證明了這個事實。

無論是長江兩岸,還是黃河流域,不管是在遙遠的酒泉張掖,還是在大雪紛飛的遼東遼西。

考古學家們將無數漢簡,從地下發掘出來,然後清洗、整理,最終人們發現,無論在什麼地區發現的簡牘,總能找到當地蓄奴的證據。

尤其是官府的檔案,幾乎都能找到‘某鄉某某有大奴X個,小奴Y個,作價多少多少’的記載。

尤其是在北方郡國,蓄奴之風,無比濃烈。

連自耕農、城市的中產階級,也競相蓄奴。

在漢室,想要限制蓄奴?

不止會得罪整個地主貴族官僚集團,連中產階級和自耕農、商賈也會反對。

甚至,連受益的羣體——奴婢們說不定也會羣情激憤!

因爲,奴婢也是分等級的。

一些權貴的家奴,其實日子過的比普通老百姓還要好。

某些深得主人信任的奴婢,甚至可以在地方狐假虎威,魚肉鄉鄰。

你想解放他們?

說不定人家一口吐沫噴你臉上!

而之所以造成這個局面,既有歷史傳統的緣故,也有秦漢以來政治格局的因素。

最主要的原因,則是蓄奴有利可圖。

早已經做足了功課的張越,對此一清二楚。

漢人蓄奴,不僅僅是想要驅使奴婢爲自己勞作。

更主要的動力,來源於對財富的渴望和對家族興盛的期許。

衆所周知的一個事實是——秦漢兩代,提倡的是一夫狹五口而治百田的小農散戶經濟社會。

國家千方百計的拆散和肢解任何可能的大家族。

當今天子的弟弟,中山靖王劉勝一生生下了一百多個兒子,私生子不計其數。

但,除了其世子劉忠嗣位,僅有其嫡系的十三子得以用推恩令封侯。

其他人,統統要去自謀生路!

歷史上巫蠱之禍後的丞相劉屈氂,就是劉勝的兒子。

連諸侯王的兒子們,天子的親侄子們尚且如此。

其他人當然不能免俗。

但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小而單一的家庭,很難應付各種徭役。

而漢室的徭役,又特別多。

僅僅是中央規定的,每一個始傅男丁每年都需要爲國家無償服務三天,一生要入伍兩年。

一年番上中央,一年在邊關戍邊。

地方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各種徭役和差事,就更多了。

普通的百姓,哪來這麼多精力來應付這麼多繁瑣的徭役徵發?

特別是北方郡國,地廣人稀,產出不多。

武將們立足於本土本鄉,既要訓練子侄習武,又要想方設法,照顧鄉黨,庇護自己的宗族,還得拉攏佃農和自耕農,爲自己的子侄的子弟兵。

這樣,他們就不能自己的鄉親太厲害。

佃租通常約等於無,只是象徵性的收一點。

遇到天災,甚至還得拿出積蓄,救濟鄉黨,贍養宗族的親戚。

不這樣做的武將世家,最多隻能興盛一代。

然後就後繼無人。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軍功貴族,是怎麼維繫他們家族的興盛,滿足庇護鄉黨以及宗族的需求?

答案就是蓄奴。

大量的蓄奴,極盡一切可能的蓄奴。

越強盛的軍功貴族家庭,奴婢越多。

他們驅使這些奴婢,耕作和服務於自己家族。

同時,很多時候,他們都將這些奴婢,拿去服役。

在漢室很多時候,當國家要營造某個工程時,徵發民夫,然後……

朝廷派下去監管的官吏,會愕然發現,實際上應徵而來的所謂民夫,大部分都是戴着鐐銬,被豪族的狗腿子們押着來此的奴婢。

然後,這個官吏就會拿着花名冊,一個個點名。

這個時候,他就會發現一個更可怕的事情——花名冊上應當來此服役的民夫,幾乎全部由這些奴婢頂替了——特別是當應徵的民夫是來自北方郡國,特別是關中、隴右地區的時候,尤其如此。

你喊一個名字,就有一個豪族的狗腿子押着一個奴婢到你面前告訴你——那個人不來了,這個奴婢頂替他!

之所以如此,就是秦漢兩代,都允許百姓出錢請人替自己服役。

而且,這個制度受到法律保護,有國家背書。

按照國家規定,服役的人,假若不去應役,每一個徭役月需要繳納兩千錢。

稱爲踐更錢。

官府拿到這筆錢後,就會去僱傭其他願意去的人,頂替應役之人前去服役。

而豪族們賺的還不止是這個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秦漢兩代,服役的民夫,並不像後世宋明,是免費的勞動力,還要自帶乾糧。

事實上,秦漢兩代的一般性政府工程,服役民夫都是有錢拿的。

漢律之中就明確規定了:有罪以訾贖及有責(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其償,令其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日居六錢。

這條法令的意思就是,假如有人有罪打算拿錢贖罪或者欠了官府的錢,那就要他繳納,若不能繳納,就要他去工程的工地做工還債,一天八錢,若吃公家的一天六錢,直到他把欠債還清爲止。

這反過來證明了,徭役民夫有錢拿,還可以吃公家的飯食。

且這飯食還是有標準的。

後世出土的無數漢簡也證明了這一點。

這等於說,假如你有奴婢,那麼可以賺雙份的錢。

一邊可以拿別人的踐更錢,一邊還可以從官府拿到奴婢的工錢。

兩兩相加,利潤巨大。

以至於,幾乎很少有人能按捺得住自己蓄奴的衝動。

於是,漢代的北方,有一句民諺,幾乎人盡皆知:以末致富,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本持之。

自耕農、商賈、地主、貴族、軍功武將,人人競相蓄奴。

蓄奴的好處,不僅僅可以使自己可以免除可能被徵去服役,更可以在其他時候,用奴婢去賺錢。

對於精明的漢人來說,蓄奴的好處如此明顯,傻子纔不蓄奴!

沒看到那些史記上記載的大富豪們,太史公形容他們的財富時,都會說一句:富至僮千人!

在秦漢時期,幾乎所有的徭役,都可以用奴婢代役,但兵役除外。

特別是那兩年的義務兵役,國家不會准許用奴婢代役。

但是……

准許其他男子代役。

這就是漢代史書上常見的‘責庸’。

責庸的條件非常苛刻,其要求代役人與被代役人簽訂契書,更要求兩人的爵位相等、年紀相等。

這也是爲何北方郡國的軍功貴族家庭能如此興盛的緣故。

人家是職業軍人,可以承接大量的來自南方富庶之地的地主家庭的‘責庸’業務,將這些業務分給自己的鄉黨、宗族。

使得這些地方的百姓,尚武之風,日益興盛。

所以,在漢季,想限奴,那跟找死沒有區別。

因爲你將得罪的,不止是一個階級,而是全天下!

你動的也不是一個人的蛋糕,而是所有人的蛋糕。

你不死誰死?

但張越卻還是有些不忍。

奴婢來源於哪裡?

用屁股想都知道,一定是漢室國內的破產農民,無路可走的貧民,流離失所的災民。

望着眼前的這些在田間勞作的奴婢,他就不由得想起了前不久,鬱夷縣發生的事情。

那李循的家族,不就是因爲想要蓄奴,所以就勾結了鄭全等太子家臣,千方百計阻止救災,只是爲了將人民變成他們家的家奴和印鈔機!

不止是他,貢禹、王吉等太學生,見着眼前的情況,也都有些低頭。

“豪族蓄奴之風,應當遏制啊……”貢禹輕聲嘆道:“再不制止這股歪風,我恐百年後,天下百姓將深受其害!”

“是啊,董子當年就曾說過:富者阡陌連野,貧者無立錐之地,此社稷之患,國之大害,吾輩士人,當想辦法予以更正!”王吉看着這個情況,也有些唏噓。

當年,董仲舒上書當今,提出《限名民田策》雖然沒有直接說要限奴,但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但結果……

當今天子只是部分採納了董子的建議。

下詔說:賈人有市籍及家屬,皆無得名田,敢犯令,沒其田!

隨後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告緡運動,將天下商賈殺了個遍。

但貴族地主和勳貴的兼併和蓄奴情況,卻並未加以制止。

劉進坐在馬車上,也聽到這些議論,微微低頭。

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師們曾經針對天下蓄奴和兼併成風的情況,提出來的意見。

那就是親親相隱,搞大宗族,大家族。

只要宗族成員多,那麼不僅僅有利於天下的治理,賢人君子也會層出不窮,更重要的是——假如宗族之內有很多成年男丁,那麼,百姓就不需要再蓄奴來應役了。

簡直就是一箭N雕啊。

以前,他自然是老師們說什麼就信什麼。

但現在,卻不敢這麼想了。

但,老師們所言,也並非沒有道理啊。

想了想,劉進就掀開車簾,對前方的張越道:“張侍中,請來一下……”

第六百一十節 矯詔第六百七十七節 調)教(2)第六百六十三節 張布斯(3)第三百五十六節 巫蠱之禍?(3)第六百五十節 震撼(1)第兩百零四章 鉤弋夫人(1)第三百六十五節 一張白紙出南陵(2)第三百三十七節 君前對奏(1)第八百七十一節 十面埋伏(3)第四十章 曾經的屈辱第三章 隨身空間第八百一十節 風暴(2)第四百二十九節 潛流(2)第八百九十八節 南池第四百六十四節 迎戰(3)第六百五十節 震撼(1)第六百五十四節 協商(3)第五百九十節 橫掃宵小(4)第兩百八十九節 毛詩南來第八百五十三節 犯錯誤了第一百九十九章 准許第十一章 神秘老人(4)第八百三十九節 浪潮(2)第五十一章 首富之子第八百七十八節 風起雲涌第三百四十六節 引薦第三百七十八節 佈局樓蘭(1)第六百七十一節 抉擇(2)第四百一十六節 敲骨吸髓第五百八十九節 橫掃宵小(3)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節 匈奴的北遷第兩百三十七節 公孫敬聲的陽謀第四十四章 教育 (2)第八百八十四節 天下需要你的腎第兩百八十四節 強大的隴右李氏第六百二十八節 匈奴的陰謀第七百一十五節 劣根性第七百一十節 郡兵(2)第四百六十九節 合縱連橫第兩百二十六節 大棒(1)第四百五十二節 劉據的反應第兩百九十五節 面聖(2)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學閥的第一步第八百二十二節 捨我其誰第四百八十七節 衣錦歸鄉第六百六十一節 張布斯(1)第三百九十二節 摸着石頭過河第七百七十節 三年平羌第六百三十八節 東南問題(1)第三百八十節 狐鹿姑的選擇第五百二十九節 無敵loli第四百三十三節 後手第四百二十四節 驚天大案(1)第五十章 收小弟第一百零一章 所謂奸佞第六百一十六節 世界線變動第七十四章 羅網(1)第八百零九節 風暴(1)第四百六十四節 迎戰(3)第三百八十三節 徵辟丁緩(1)第四百七十節 開除左傳儒籍第四百八十五節 冥土追魂張子重第四百六十二節 迎戰(1)第八百七十二節 十面埋伏(4)第七百六十四節 拍馬大策(1)第七十四章 羅網(1)第九十二章 建立班底(1)第八百七十七節 鎮壓(3)第三百四十三節 震動(2)第八百七十九節 各方反應第四百四十二節 恐怖的少府(3)第兩百七十八節 李廣利眼中的張越(2)第兩百九十節 大boss要來了!第六百三十一節 基調第七百六十七節 劉進的轉變第兩百五十二節 烏合之衆【萌主加更1/3】第三百零二節 煽風點火(1)第四百三十節 義不容辭孔安國第六百六十節 雕版印刷第三百六十八節 求情第二十章 皆大歡喜第六百九十六節 繁榮第四百五十七節 轉危爲安第兩百一十九節 執金吾的野望第八百六十八節 強勢(5)第七百三十二節 技術壁壘的狂想第九十五章 上船第一百六十九章 團結【求訂閱】第四十七章 珠算(2)第四百四十四節 廣陵王(2)第八百五十七節 我有科學(哭求訂閱)第七百八十四節 戰爭準備(2)第兩百三十二節 公務員考試(3)第一百七十九章 調研(2)第四百七十二節 底牌第五百九十七節 砍瓜切菜(2)第一百零一章 所謂奸佞第五百三十一節 彈劾太子(2)第三百六十八節 求情第三百一十六節 ‘正義’無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