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順應開放大勢,把握合作大局,既是我國實現更大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贏得“十三五”、邁向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開放”列入五大發展理念,重申了“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的堅定決心,勾勒出“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的具體路徑。開放發展的理念與部署,體現着黨中央對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彰顯了立足國內、放眼全球的寬廣視野和長遠謀劃。當前,我國改革開放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要統籌開放型經濟頂層設計,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使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建設開放型經濟強國,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一、“十二五”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處於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深度調整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轉型升級壓力加大。面對複雜嚴峻的形勢,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動搖,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推動內需與外需、出口與進口、“引進來”與“走出去”、東部與中西部協調發
展,對外開放再上新臺階,開放型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日益突出。
第一,貿易大國地位得到鞏固和提升,連續兩年成爲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受全球市場需求低迷、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等因素疊加影響,國際貿易呈現金融危機以來的低速增長態勢,我國外貿增速放緩,但仍然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十二五”前四年,貨物貿易年均增速爲9.7%,高於全球同期4.2個百分點,貨物貿易佔全球份額由2010年的10.4%上升到2014年的12.4%。服務貿易保持快速發展,服務進出口總額從2010年的3624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6043億美元,年均增長13.6%,世界排名從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
第二,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連續23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十二五”期間,面對全球外國投資總體下降的形勢,我國堅持利用外資“三個不會變”,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利用外資實現穩定發展。“十二五”前四年,我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974.7億美元,年均增長2.9%,2014年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外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達55.4%,高於製造業22個百分點;產業梯度轉移成效明顯,2014年中西部利用外資佔比達18.1%,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1個百分點。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等機構超過2000家,研發、設計、物流等高端
環節加快向我國轉移。
第三,走出去步伐加快,對外投資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三。“十二五”以來,我國走出去的層次、水平和效益進一步提升,對外直接投資由2010年的688.1億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1231.2億美元,年均增長15.7%,世界排名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標誌着我國從輸出產品向輸出資本轉變。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年均增速爲11.5%,正從偏重工程總承包和土建施工向項目融資、設計諮詢、運營維護、後期管理等高附加值領域拓展;對外輸出勞務人員年均增速爲8.1%。
第四,多雙邊經貿關係取得新成果,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增強。“十二五”時期,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話語權和主導權爭奪更趨激烈。我國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機制建設,充分利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平臺,成功舉辦了APEC北京峰會,引導國際經濟秩序朝有利於我國方向發展;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中的主渠道地位,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達成“早期收穫”協議,積極推動制定多邊投資規則;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實施,上合組織、泛北部灣、大湄公河、中亞、東盟東部增長區、大圖們倡議等區域次區域合作不斷深入,多邊、雙邊、區域開放合作齊頭並進,取得了積極成效,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有利外部環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