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節 與民爭利

“秦督能否舉例說明一二?”

秦浩明的話言之有物,讓楊廷樞喜不自禁請求道。

衆人聽此,頓時紛紛肅然點頭:“大義所在,吾輩定當跟隨大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秦浩明見他們如此嚴肅,反倒是笑了起來說道:“赴湯蹈火太誇張,跟着本督做事,難道就沒點信心嗎?”

衆人頓時輕笑一片,皆感秦浩明言語風趣,更難得無絲毫官威架子,令人頗爲親切。

其中一個士子開口說道:“如果剛纔大人所言放在其他人身上,學生是決計不會信的。但既然是秦督大人說的,那無論是否能理解,學生都相信!”

衆人點頭贊同!

此話雖有拍馬匹的嫌疑,但無疑說明秦浩明在大明也漸漸開始有自己的粉絲。

想想也理解,不說他煊赫的軍功和文采,單是年齡上的優勢,便讓在場許多士子羨慕。

剛剛弱冠年齡,正是少年出英雄,便做出如此多成績。而場中士子基本上都比他大,如何不讓人敬佩?

秦浩明笑着說道:“那下面本督便舉例說明,請諸位雅正。”

衆人連道不敢,當然,他們也明白秦督乃是謙虛而已!

“毋庸諱言,米、麥糧食等物對大明來說,乃是一切禍亂的根源之一。

諸位可曾有人注意,大明近幾十年來,旱災、水災、蝗災可謂不斷,大明百姓困頓不堪。在此情況下,大明朝廷首先需要做什麼?”

秦浩明揹負雙手,望着衆人提出自己的問題。

“賑災!”

“興修水利。”

“開荒擴土,增加耕種面積。”

“減免稅賦!”

……

一衆士子紛紛七嘴八舌的提出自己的意見。

“是啊,諸位提出來的都是最正確的意見,也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可是大家看到朝廷有做這些嗎?

爲什麼連大家都知道應如何做,而我們的朝廷諸公就不知道呢?他們的選擇跟大家恰恰相反,他們難道是豬嗎?”

衆人皆露出沉思的表情,許多人更是若是所思。

秦浩明搖搖頭,一臉沉重的繼續說道:“他們不是豬,也明白他們的所作所爲對民衆而言無異於火上加油。

但他們卻偏偏如此,究竟爲那般?”

在衆人的沉思中,秦浩明瞪目咋舌大聲吼道:“無它,唯利益爾!

他們已經不是當年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讀書人,他們是一羣無恥的政客。

他們的道德良心早已喪失,死道友不死貧道是他們的信奉的金科玉律。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這個吾輩讀書人心中最崇高的使命,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個笑話。他們的良心,尚不如秦淮河邊的娼妓。

同時,這是他們爲什麼不讓朝廷向江南富商徵收商稅的原因?

與民爭利,這是他們在偷換概念啊!

他們的民,不是指全天下的大明百姓。而是掌握着特殊利益的團體,是由世家、讀書人、勳貴、文臣武將等構成。

與民爭利?狗屁!這些骯髒的政客!”

士子們面面相覷,不明白溫文儒雅的秦督爲何如此失態?更不明白他爲何跑題,去責罵朝廷大臣?

只有張溥和楊廷樞相對慘然一笑,心裡百味陳雜。

與民爭利?他們復社也不是成天把它掛在嘴邊嗎?

“對不起,本督難以自持,失態了,請諸位諒解!下面跟大家舉例稅賦的作用。”

秦浩明稍稍平復心情,朝在場士子團團作輯賠罪,在他們的回禮不敢聲中,閉着眼睛沉穩說道:

“諸位想象一下,如果有可能,耕種在十畝以下的百姓不徵收稅賦,而向大戶和商戶徵收農業稅和商稅,情況會如何?”

“怎麼可能?”

張溥首先反駁,千百年來,農業稅一直是歷朝歷代的主要稅賦,只有多收,哪裡有取消的道理?

“當然,乾度兄說得有道理,現階段不現實,只是暢想一番。”

秦浩明睜開眼並不辯解,只是微笑着朝他說得。

有些事情,在沒有達到的條件下,多說無益,只會被人認爲癡人說夢,好高騖遠。

“普通百姓得以存活,肯定不會有叛賊!”

楊廷樞倒是認真想了一番,方纔緩緩說道。

“是啊!一句話,大明目前的稅賦是交得起不用交,交不起的死命交,諸位認爲合理嗎?”

秦浩明嘴邊露出一絲譏諷,朝大家問道。

現場一片沉默,這是最真實的大明稅賦情況,衆人自然知曉。

“糧食乃百姓賴以生存之物,暫且不說它。

錦繡綢緞、客棧酒樓、手工物品,有些是高價高利,有些是薄利多銷。

但我大明統統都只用三十稅一,如此荒謬死板的稅收,竟是到現在也未改變,何其荒唐!

只要能稍微改動一下,與民爭利的稅收,將變成一項讓萬民得利的善政。”

秦浩明擲地有聲,對着摸不着頭腦的衆人說道。

“錦繡綢緞、客棧酒樓、手工物品,向來都是高官顯宦、富裕人家所用。若提高稅率,自然不會傷及百姓。

江南米稻,百姓每日都要吃用。若是我們提高稅率,大戶人家自然無所謂,但小民百姓每日生存就要艱難許多。

若針對不同物品徵收不同的稅收以後,例如提高蘇繡蜀繡的稅率,就可以在不傷及百姓不動搖民生的情況下達到稅收的增加。

同時,對糧食產物減低稅率,讓百姓獲得實惠的目的。

只要百姓負擔減輕了,自然不會有如此多的叛亂!

並且,徵收商稅,纔可以讓朝廷興修水利、國防建設、災年賑災等皆從此處出。

只有這樣,大明才能國泰民安,四海昇平。”

秦浩明現在所說的都是最基本的道理,在場的士子自然明白。

“吾等以爲收稅擴稅,是惡人所爲,總覺得有幾分對不住聖人教誨。今日聽大人所言,真是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其中一名士子起身羞愧地說道。

“正是!”

其他士子交頭接耳,紛紛出聲贊同。

第四百五十三節 各執一詞第五十五節 改變第四十五節 臨行之際第一百四十四節 萌生去意第六百二十三節 算計東林(二合一)第三百六十七節 一觸即發第四百七十三節 何等之難第六百五十八節 海軍戰略第五百一十八節 磅礴如海第四百二十七節 血腥洗牌第五百五十一節 雄軍風采第五百八十四節 各有打算第一百四十七節 血腥暗衛第一百八十節 速度制敵第五百八十八節 袞袞諸公第六百四十五節 齊心戮力,共振大明第五百二十六節 鰲拜的鬱悶第一百零八節 黑暗第二百六十六節 靠海吃海第四百七十八節 揚名立萬第三百八十九節 也就那樣第三百五十六節 絞殺建奴第六十九節 防禦部署第一百四十九節 亡羊補牢第四百五十七節 構建精銳(二合一)第六百二十八節 不管有主無主之地,微臣替大明取之!第二百一十五節 楊府密謀第一百三十六節 遼東漢人第一百八十六節 曹家的罪惡第四百七十六節 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第二百九十四節 與民爭利第一百二十九節 希望第六百五十六節 徐徐圖謀第四百八十一節 無所不能第四十八節 忠義盧象升第三百三十四節 全套班子第一百九十八節 顏繼祖的作用第四百二十六節 功敗垂成第三百三十四節 全套班子第五百一十八節 磅礴如海第三十七節 詩詞歌賦的表演第三十節 唯有源頭活水來第二百七十八節 琉球事件第三十二節 客棧偶遇第三十三節 海陵伯玉第五百五十二節 不必了第二百八十一節 難道血已冷第三百三十八節 他鄉遇故知第六十二節 考察第四百二十三節 千金買馬骨第八十一節 官職在身第四百零九節 居安思危第三百五十節 練兵練將第二百八十八節 首輔之言第二十六節 牆倒衆人推第三百節 暗潮涌動第六百五十九節 初臨臺灣第一百五十八節 柳暗花明第三百四十二節 入彀矣第六十八節 秘議第四百一十九節 無恥之尤第六百五十四節 葡萄牙人第二百一十二節 所圖甚大第五百四十節 關寧之事第四百零三節 又是與民爭利說說感謝和感言第六百六十節 困難第一百四十一節 計將安出第五百九十六節 多鐸的眼淚第二百二十五節 天災將至第三百九十六節 寧德府第六百三十節 王師何在第二百八十九節 教崇禎用人第三百七十五節 今夜無眠第五百五十八節 碾壓韃虜第五百零六節 翻雲覆雨第四百六十節 爲建奴做事,斷子絕孫!第六百零三節 政客心思第五百五十八節 碾壓韃虜第五百九十五節 國之利器第四百八十三節 漢人要變成虎第三百零三節 無恥之尤(再次感謝家裡窩囊家外雄萬賞,明日加更回報!)第六百三十八節 有他們在,就無大清(新年快樂!)第一百九十節 樂極生悲第三百四十三節 陽謀第三百三十六節 鄭芝龍的根基第五百九十六節 多鐸的眼淚第五百六十節 人心第二百八十六節 男兒功名馬上取第四百四十節 海關總署第一百三十一節 挑釁第四百一十八節 南洋局第二百零七節 吾心甚慰第三百三十八節 他鄉遇故知第一百一十節 狼行千里第七十九節 劫殺韃虜第五百七十四節 以命相拼第四百四十節 海關總署第五百七十五節 擒拿鰲拜第五百七十九節 小試牛刀(感謝書友家裡窩囊家外雄萬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