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商議之後,皇帝命此次臨時調撥的漕糧由南直隸出30萬石,浙江和江西各出10萬石,山東和河南兩省由於去年遭災,免了加徵的漕糧。又命漕運總督孫明書調派軍隊運送。
此時離晌午還差半個時辰,仁武皇帝見漕糧的事已解決,興奮之情難掩。這是他議政以來碰到的第一個難題,也是他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即便實際上解決問題的是首輔。
正當他準備命鴻臚寺卿宣“有事啓奏無事退朝”時,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孫明書上前一步奏道:“陛下,臣有本啓奏。”
仁武皇帝本打算今日早早的退了朝,他再去生母鄭太后那裡拜見一下,順便再吹噓一下自己如何英明瞭得。
不過孫御史既然有事奏報,他還是要表現得大度一些,總不能寒了臣子的心。於是他擡了擡被寬大黃袍籠起來的右手,柔聲說道:“孫御史請講。”
孫明書舉着笏板躬身說道:“陛下,大運河過了九月就進入了枯水期,因此每年的漕糧都是來年一二月份起運,最遲八月底到京城。如今馬上就到九月,這50萬石加急的漕糧恐一時難以運到京城。”
“既如此,爲何不走陸路?”皇帝問道。
孫明書面有尷尬之色。皇帝問的這個問題實在是讓他無從答起,只要稍微是個會算經濟賬的都不會這麼問。
他想了想,最後還是硬着頭皮說道:“陛下,若是走陸路,我這十二萬多運軍恐怕難以擔此重任,需臨時徵調民力。”
呂頌也上前幫着說道:“陛下,孫御史所言極是。若是走陸路,恐怕徵調軍民不下50萬,車輛馬匹更是無算,所耗糧草都不止50萬石漕糧。再者,運送一趟漕糧往返差不多要一年,若是臨時徵調民力,會延誤百姓耕種。”
看着呂、孫二人在那裡講的頭頭是道,皇帝的臉色越來越難看。他當皇帝不是聽這些臣子抱怨難處的,而是要聽應對之法。若是什麼事都要他這個皇帝來解決,那還要大臣做什麼。
只見他從金臺之上騰地站起,怒視羣臣道:“水陸都不行,那你們說該怎麼辦?”此時,國子監和翰林院那些大儒講授的“天子威儀”已被他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古人云:“天子一怒,流血漂櫓”。即便仁武皇帝的牙齒還不夠鋒利,身體也不夠雄壯,那也是一頭獅子,發起怒來也是能夠吃人的。
因此,羣臣很默契的又選擇了低頭不言。奉天殿裡一時出奇的安靜。連首輔都罕見的沒有發表意見,只一味沉思。錢進也知趣的躲在那些侍講身後,專心拿着毛筆在笏板上鬼畫符。
幾息之後,工部侍郎杜決打破沉默:“陛下,臣以爲這漕糧的缺額倒是不用着急。京營和邊鎮的官兵們若是省着點用,足夠支撐到明年六、七月。屆時,山東、河南兩省的漕糧提前一月起運,應該正好續上。當然,這一切都是以大運河暢通爲前提的……”
“杜工部有話直說便是,遮遮掩掩的像什麼樣子。”皇帝重新坐回金臺上,冷聲說道。
本來皇帝心情不悅,杜決是不想出這個頭的。
可是,工部管着大運河每年的疏通工程,若是誤了明年的漕運,他就算有九個腦袋也不夠皇帝砍的。因此,他打算勸皇帝把漕糧之事先放一放,再張口要大運河疏通的工程銀子,結果被皇帝一句話給懟回去了。
工部尚書曹鳴見自己的副手沒把話跟皇帝說明白,便直截了當說道:“陛下,大運河每年都需要疏通,請陛下准予撥銀80萬兩。”
皇帝此刻已經不想開口說話。漕糧的事還沒解決,工部又跳出來要銀子,可偏偏他還不能發作的,畢竟人家也是爲了國事。
“哼,曹尚書和杜工部打的好算盤。你的工程銀子重要,唯獨我官兵的糧缺便不是個事?”說話的是兵部尚書丁儀。
丁尚書五十出頭,體形高大,蓄美髯,面堂紅潤。先前他聽杜工部說要官兵們“省着點用糧”時便已經有些不悅,只是人家一個侍郎他也不好發作的。如今連曹尚書也跳出來幫腔,他也顧不得什麼顏面了。
曹鳴雖然已經是六十多歲的小老頭,嘴上功夫卻是厲害,只聽他慢悠悠的說道:“丁尚書,老朽細細算過,你那漕糧的缺口頂多就是個把月的事,苦熬一下也不難度過。”
“依曹尚書之意,我大陳的官兵要餓一個多月的肚子戍守邊關不成?”
“丁尚書誤會,適才杜工部已說過,明年河南、山東兩地的漕糧會提前一月起運,正好趕上官兵的糧缺。”
“曹尚書怕是有所不知,這漕糧到了京城也需要轉運,路上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再者,若是邊疆起了戰事,這糧缺可就不止30萬石了。到時候官兵餓了肚子拿不起刀槍,萬一邊關有失,曹尚書可是居功至偉啊。”
“丁尚書言重了。若是大運河疏通不力,明年的漕糧到不了京城,諸位同僚恐怕都要喝西北風去。”曹鳴淡淡說道。
“你……”丁尚書哪裡料到堂堂工部尚書這麼無賴,一句話妄圖把這殿裡的大臣都拉下水。
這官場上有一個大忌,那就是不能成爲所有官員的公敵,否則不論你如何位高權重,那也做不長久。曹尚書就是深知這一點纔拿官員的糧俸說事。
丁尚書確實投鼠忌器。這排兵佈陣是他的看家本事,可跟人鬥嘴皮子他玩不過工部的人,那可都是些靠算計吃飯的人精。不過,在京城裡混的久了,誰的屁股也不乾淨。你既然敢玩陰的,那我就敢來楞的。
他指了指曹鳴,罵道:“別以爲沒人知道你底細,這河道被你修了又修,手指縫裡漏出來的銀兩都可以堆成山了。”
“哼哼,你兵部的山頭也不怎麼幹淨。”
……
錢進在金臺之上看着兩位尚書你一言我一語的,比潑婦罵街好不了多少,一時驚呆了。
今天他第一次上朝,便親眼目睹瞭如此奇葩的戲碼。偷偷瞥了瞥金臺上的皇帝,他發現皇帝居然也是饒有興趣地觀看,想必尚書罵架的戲碼平時不多見。
這時,吏部尚書王培文咳了兩聲提醒道:“丁尚書和曹尚書且體面些,陛下還在看着了。”
禮部尚書史學義也站出來勸解:“王尚書說的對,兩位尚書都是飽讀詩書之人,切莫丟了聖賢的顏面。”
丁、曹二位尚書礙不過兩位重臣相勸,只得罷口,不過兩人的臉色卻依舊難看。
錢進不由得細細看了王尚書和史尚書幾眼。殿試的時候,錢進便已與這兩位尚書打過照面,但那時在場的官員很多,他也沒來得及多說上幾句話。
王尚書一看就是北方人,體形高大,麪皮有些黑,雖已過天命之年,卻保養的極好。最有特色的便是他的頭看着比別人的要大。
史尚書則已經有些老態,臉上的皺紋有如龜裂的老樹皮,半尺多長的鬍鬚已經發白,腰後面彆着一杆煙槍,若是不穿官服,倒像是一位村裡走出來的老頭。
錢進對史尚書倒是有些愧疚。與陳雄爭訟當日,史尚書便派人來給他壯聲勢,還囑咐他多去禮部串門。這幾個月來,他一直忙乎着兩間作坊的事,倒把這事給耽誤了。丁尚書那裡也是,一直沒去換千戶腰牌和軍冊。
正當他琢磨着這兩天把禮部和兵部的門給串了時,吏部王尚書上前一步奏道:“陛下,兩位尚書爭論起因無非是國庫糧銀不足。聽聞錢侍講會試所答策論便是以國富論作題,殿試上的策論更是有良策獻上。不如聽聽錢侍講有何應對之策?”
仁武皇帝聽得王尚書這話有些意外。他撇頭望了望躲在幾名侍講身後的錢進,發現後者還在那裡發呆,便對王尚書說道:“錢侍講第一次上朝,對國事還需一些時日才能熟悉,今次就免了吧。”
錢進起先還準備記錄一下王尚書有什麼驚人之語,哪知道他話鋒突然指向自己,一時有些措手不及。要知道一名尚書在朝堂上指名道姓要考他,這裡面就耐人尋味了。
他飛快地將與王尚書照面的所有細節回想了一遍,仍然一無所獲。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王尚書要他當着這麼多的大臣建言,多半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若是這國庫短缺之事三言兩語便能解決,丁、曹二位尚書也不會公然在朝堂上爭吵了。
可他與王尚書打照面通共就那麼一兩次,根本就沒什麼機會得罪他。唯一得罪他的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點狀元之事。
當初,大臣們提名的狀元有三名:廖東臨、毛騰凱和他自己。
廖東臨的文筆出衆,錢進一直看好他能夠拿狀元。毛騰凱文筆也不錯,人也長得玉樹臨風。後來皇帝“作弊”,狀元人選就成了錢進,朝中只怕是有大臣心生不滿,卻又礙於皇帝的面子不好反對。
若是這王尚書是爲了狀元之事刁難自己,那多半是爲了廖東臨或是毛騰凱出頭了。可一個點狀元的事至於讓王尚書親自出馬嗎?
有如一道電光在腦海裡閃過。錢進想起剛到京城時,廖東臨曾說過他借宿在京城的親戚家裡。莫非他所說的親戚便是王尚書不成?
且不管王尚書安的什麼好心,廖東臨是否參與其中,眼下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想到這裡,錢進走下高臺,面朝皇帝奏道:“陛下,因爲這狀元之事,朝中只怕還有些大臣對微臣頗有微詞。既如此,微臣少不得要應對一番了。”
“錢侍講但說無妨,說錯了也沒關係。”仁武皇帝目露期許之意。
錢進轉過身來環視一眼殿中的大臣,笑道:“其實,這50萬石秋糧入京的事好辦,諸位同僚大可不必因此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