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都沒有說話,對於寧奇的話語,不置可否。
寧奇也不以爲忤,淡淡一笑:“小李先生這是不認可老夫的話?”
李玄都道:“刀兵一起,自然是人頭滾落無數,血流成河,沒什麼不認可的。”
寧奇問道:“那小李先生爲何沉默不言?”
李玄都嘿然一聲:“就算關外的遼東鐵騎不曾南下入關,難道關內就不死人了?沒有血流成河,卻有餓殍遍野。若非流民遍地,青陽教如何得勢?大祭酒可曾知悉?”
寧奇嘆息一聲:“老夫自是知道的。”
李玄都道:“話說到這個份上,有些話便不妨放到檯面上來說。如今的朝局早已是土崩魚爛之局,之所以能夠維持,全靠着穆宗朝留下的底子,等到這個家底消耗殆盡,再難維持的時候,整個天下也就從裡到外全爛掉了。而在這個過程中,袞袞諸公們便以大義之名光明正大地苦一苦百姓,剜百姓的肉,補朝廷的瘡,若真能補給朝廷也就罷了,只怕還要有多半被層層盤剝,落到那些貪官墨吏和地方豪強的手中,因此而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凡幾,大祭酒知否?”
這次變成了寧奇沉默,過了許久,方纔緩緩說道:“小李先生一番言語,可謂是振聾發聵,那麼小李先生的意思是,長痛不如短痛,與其讓百姓們受數十年的盤剝之苦,不如以數年戰亂換來百年太平。”
李玄都點了點頭:“正是。”
寧奇不甚認同:“這些死於刀兵亂戰的百姓,何其無辜。”
“難道那些死於苛政的百姓就不無辜嗎?今不起刀兵亦死,起刀兵亦死,等死,死國可乎?”李玄都道:“每逢天下大變,沒有不死人的,不因哪個人而改變。亦或者說大祭酒有更好的辦法?是讓江南豪族獻出家財救濟百姓?還是讓朝廷推行張相爺的新政整頓吏治?”
寧奇陷入沉默之中。
李玄都繼續說道:“大魏是徐家的大魏,但也是天下衆生的大魏。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我不是爲了自家富貴行扶龍之事,也不是爲了自家恩仇去意氣用事,我只是爲了求‘太平’二字,爲此我曾求教於諸位賢達之士,也曾獨自上下求索,可惜沒有兩全之法,世上多是畏威而不懷德之人,以仁和求太平則太平亡,以刀兵求太平則太平存,太平是目的,刀兵只是手段,正如佛家中人所言,以霹靂手段行菩薩心腸,便是如此了。”寧奇長嘆一聲:“老夫不能說小李先生是錯,但也不認爲小李先生是對。”
李玄都道:“我知道大祭酒的意思,無外乎是整頓吏治、抑制豪強、反對兼併,使國庫充盈,繼而再整軍經武,禦敵於外,如此可得太平。當年的張相是如此想,也是如此做的,並差一點便可成功。”
寧奇點了點頭,道:“夫母誕一子,必哺育使之活;天生一人,必給食使之活。此天道之存焉,亦人道之存焉。豈有以一二人奪百人千人萬人之田地使之飢寒而天道不淪人道不喪者!天道淪,人道喪,則大亂之源起。民失其田,國必失其民,國失其民則未見有不大亂而尚能存者。”
“是以失田則無民,無民則亡國,此乃至理。”李玄都道:“大祭酒的道理是對的,只是知易行難。就像一棟房屋,如果只是瓦片殘破,那還能修補,如果樑柱已經朽爛,再想修補可就難了。與其抱殘守缺,倒不如另起爐竈,重新建造一座新的房屋,不但樑柱嶄新堅固,而且不必再去修補瓦片。”
寧奇反問道:“小李先生認爲遼東豪強是一座嶄新的房屋,會比如今的朝廷更好?”
“我沒有這樣說。”李玄都否認道:“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誠如大祭酒所言,我此去遼東,不就是爲了親眼看一看嗎?”
寧奇知道這是兩人之間的觀念不同,這位小李先生雖然年輕,但歷事之後,對於這個世道自有一番看法和思索,絕非三言兩語就能扭轉,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便是如此。
李玄都道:“這個天下,不會只有一個聲音,大祭酒有大祭酒的看法,我有的我想法,沒什麼不好,只是最終只能有一個聲音來一錘定音,我們且看以後吧。”
寧奇此行本意是想勸說李玄都站在抑制遼東豪強這一邊,可李玄都並不認可這個道理,好在李玄都也沒有直接拒絕,而是說眼見爲實,這讓他雖然不算是盡興而來盡興而去,但好歹不算是白來一趟。
寧奇便要起身告辭,李玄都忽然想起一事,問道:“對了,晚輩還有一事想要請教大祭酒,事關大祭酒私事,不知大祭酒能否見教。”
寧奇略一思量,已是明白,道:“小李先生想問寧憶的事情?”
李玄都點頭道;“正是,大祭酒姓寧,江湖上的‘血刀’也姓寧,據說寧憶年輕時曾經在萬象學宮求學,故有此問。”
寧奇微笑道:“這也沒什麼不能說的,寧憶本是老夫子侄,當年爲女子所惑,誤入歧途,被家族除名,終是成了今日的‘血刀’。”
李玄都終於瞭然,道:“多謝大祭酒解惑。”
寧奇起身道:“若是小李先生再無其他事情,那老夫便要告辭了。”
李玄都起身相送:“小子晚輩,竟勞大祭酒親自登門拜訪,甚是惶恐,還望大祭酒不忤玄都的失禮冒犯之處。”
寧奇略作沉吟,伸手探入袖中,取出一冊書卷:“小李先生如此客氣,倒是讓老夫有些過意不去了,正好老夫隨身攜帶了一本《正氣歌訣》,乃是大晉朝時的最後一位丞相所作,若是小李先生不嫌棄,可以翻看一下,也許會有所裨益。”
儒家中人可不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就如道家中人不都是坑蒙拐騙的江湖術士,自是有真本事的,否則當年鼎盛一時的墨家和道家也不會陸續敗於儒家之手。許多入世的儒家弟子都有不俗修爲在身,寧奇所說的大晉丞相,便是其中佼佼者,可惜大勢不以個人之力而改變,饒是修爲通天,也最終死在金帳汗國的高手圍攻之下,以身殉國。據說這位大丞相在最後一戰之前便已預料到自己此行兇多吉少,他亦是萌生死志,故而早早留下傳承,便是這“正氣歌訣”。
到了天人無量境,除了大成之法中的玄門正道之法,或是某種專門彌補自身缺陷的功法,比如說蕭時雨需要的“奼女功”,其餘皆是不足道哉。對於李玄都來說,這類功法有則最好,沒有也不算什麼損失。
李玄都沒有拒絕,雙手接過書冊,道:“長者賜不敢辭,晚輩愧領,謝過大祭酒。”
寧奇道:“這‘正氣歌訣’乃是從亞聖的‘浩然之氣’之中演化而出,兩者並稱爲‘浩然正氣’,用你們道家之人的話來說,‘浩然之氣’是大成之法的玄門正道之法,‘正氣歌訣’只能算是上成之法。小李先生博覽諸家,想來是不缺功法。不過以正壓邪,最是妥當。”
寧奇深深望了李玄都一眼,道:“方纔老夫還在奇怪小李先生身上爲何會有五雷之氣,原來是大天師的手筆。”
李玄都心中恍然,暗忖:“儒家高人無數,只是志在廟堂而不在江湖,故而江湖上少有人知。這位大祭酒能看破大天師留在我身上的封鎮,可見修爲之高,怕不是已經功參造化,難怪他會主動送我‘正氣歌訣’,卻是一片好心。”
李玄都又是謝過之後,這才送走寧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