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 招悔

第九百六十六章招悔

又問了竇四一些理工上的學問,見竇四回答得頭頭是道,蘇油相信他是誠心求教了。

這才說道:“正好了,與陛下的言事摺子裡邊,水利也是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涉及到河北,京東四路的民生恢復和對遼戰略態勢,是我大宋經濟上最後一塊短板,也是最硬的一塊骨頭,是一篇大文章。”

“這幾天我給你做美食,你給我當助手,既然你都能通過分析看到問題,足見不是庸才,說不定陛下一高興,就許你戴罪立功了呢?”

這回輪到竇四傻眼了,這就被套牢了?御史臺也,這麼晦氣的地方,老子一天也不想多呆!

但是很快便被蘇油帶進了治河的大方略當中,如今蘇油的立足點,比當年和司馬光考察河北的時候更高,將治河上升到了國家安全戰略的一部分,甚至和上游的西夏,河套地區也息息相關。

提供的解決方案也是匪夷所思,比如在上游的重點沙區廣植沙柳,榆棗,還有才發現的新作物金合歡,用以固沙;比如除了修造堤壩,冬日裡大修束水堤,加快黃河下游水流速度,減少泥沙淤積;比如大用水泥,減少工程量等等。

在蘇油的方案裡邊,治河成了一攬子計劃,其根本目的就是防範河害,不以旱澇爲計,年年都必須整修,將之作爲一個百年大計來完成。

只要能將黃河套住,華北平原就會變成大糧倉,人口恢復的速度會遠遠高於其它地區。

有了人口厚度,才談得到對抗敵國這一條上來,人力,軍力,後勤,都才能得到保障。

如今的汴州差不多就是如此,當年蘇油將工業基地建在那裡,給地方和中樞帶來的好處極大,因此也是要朝廷力保不失的地方,經過一系列的治理,提防水利已經提高到能夠抗擊百年一遇的洪災水平,河害終於已經威脅不到鄆州和梁山泊地區。

聽說梁山泊上的盜匪們都在安心種地打魚了,這上哪兒說理去?!

這文章的技術性太強,蘇油一邊寫一邊交給竇四,讓他看看能不能懂,如果覺得深奧了的話,就儘量用淺白一些的話語來儘量讓趙頊能夠明白,不知不覺便到了深夜。

這年頭的人生活習慣與後世大不一樣,蘇油寫到一個節點,才發現時間有些晚了,只好對竇四道歉,然後收拾東西,大家趕緊休息。

……

次日,趙頊在偏殿接見吳充。

這是吳充第五次請老。

趙頊還是拒絕了,吳充也只好收回了請告,兩人轉而說起了國事。

趙頊今天心情有些不好,桌上放着兩份報紙,一份是汴京的時報,一張是兩浙路的潮報。

潮報上登載了一則消息,湖州、杭州的老百姓焚香唸佛,爲蘇軾和蘇油祈禱平安。

而時報是前幾天的,上邊有一篇筆名爲李國忠的文章,模擬唐代御史臺的判詞,將杜甫,白居易定罪,從兩人的詩歌裡邊蒐羅出不少的“證據”,說他們的詩歌毀謗皇帝,譏刺朝政。

用詞極度的刁鑽刻薄,把兩個大詩人貶得一錢不值,最後判道:“守堯天舜地之德,殊失官體;毀金馬玉門之貴,徒較民生。判發遣仁義之鄉,嚴加編管。效巢父許由,不得僉書;比伯夷叔齊,奪絕俸祿。”

大才子手筆,此文一出,那一期的時報頓時洛陽紙貴。

李國忠,擺明了就是李林甫楊國忠的合體,這樣赤裸裸的譏諷,比破口大罵還要讓趙頊難堪。

趙頊認爲一定是和蘇軾交往深刻的某位大文豪大名士乾的,要皇城司挖地三尺,也一定將這個人找出來。

結果是真找出來了,但是竟然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太學學霸,十幾歲的少年郎,名叫劉正夫。

這下趙頊有些哭笑不得了,文章寫得好不說,選材角度還極爲刁鑽,諷諫得相當到位。

難道朕應該高興?畢竟老子的官學,到底開始出人才了啊……

只好輕輕放下,裝作不知道這人。

吳充看到桌上的兩份報紙,不由得有些好笑:“陛下以爲,魏武何如人也?”

趙頊說道:“魏武何足道哉。”

吳充拱手:“陛下以堯、舜爲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

“王相公在江寧上書,安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範鎮上書,堯舜是立木外廷,名爲‘謗木’,百姓對時政不滿,可以張貼其上,使上聞知,今之華表是也。”

“致仕張公方平上書數千言,言諷政之詩,自孔子編《詩》之時,就已然存在。”

“難道陛下要開以文字罪士大夫的先河嗎?”

“即便是民間公議,也多有不平,別的不說,蘇油是不是該調查清楚了?怎麼還在烏臺拘押?”

趙頊擺手道:“不是羈押,只是說明情況而已,言事摺子不還是一天一送嗎?”

吳充說道:“必定不合體例,驚動中外。”

趙頊說道:“這個我自會留意。召蘇軾對獄,考覈是非耳,行將放出。”

吳充不敢再勸,只嘆了一口氣,這個官家,好名而畏議,話說到這裡已經夠了。

正準備拱手告退,王珪大步進來:“蘇軾招悔了。”

吳充頓時大驚:“爲何突變如此?是不是御史臺用刑了?”

趙頊舉手:“我三令五申,諒他們也不敢,供詞何在?”

王珪壓住心裡的狂喜,將供詞送上。

他政治水平遠不如蔡確,不在意蘇油蘇頌,偏偏蘇軾是他最在意的一個:“御史臺稱其突然送上供詞,與之前一切錄問供認不諱,且詳述了諸詩中關礙之處。御史臺上書,認爲可以定罪了。”

趙頊接過供詞,果然,蘇軾承認自己在詩文中有訕謗之意。

在給駙馬王詵的若干首詩裡,有一行詩是坐聽“鞭答不呻呼。”又說,“救荒無術歸亡通”。他也提到“虎難摩”,是爲政貪婪的象徵。

在給朋友李常的詩裡,他確是說在密州“灑涕循城拾棄孩。”那些男屍、女屍、嬰屍都餓死於路,當時確是“爲郡鮮歡”。

關於他給朋友孫覺的詩裡,有一行說二人相約不談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約定,誰談政治,罰酒一杯。

在給曾鞏的一首詩裡,他說厭惡那些“股耳如惆蟬”的小政客。

在給張方平的詩裡,把朝廷比爲“荒林惆蟄亂”和“廢沼蛙蟈淫”。

在給範鎮的詩裡,他直言“小人”,給周邠的詩裡,把當權者暗比作“夜梟”。

還有任密州太守期間作的《後杞菊賦》的序言裡曾提到吃杞菊的苦種籽,御史認爲作者是在直接諷刺全境百姓的貧窮,尤其指朝廷對官吏薪俸的微薄。

“生而盲者不識日”是諷刺科舉考生的淺陋無知,諷刺考生不通儒學,只知道王安石在《三經新義》裡對經書的註釋。

蘇軾對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認,白紙黑字,如今交到了趙頊手上。

趙頊皺眉,說的卻不是蘇軾的事情:“御史臺的奏章,怎麼需要相公你來轉交?李定人呢?”

王珪心裡咯噔一下,在入朝的時候遇到李定,聽他一說大蘇招供了,又聽說拿住了蘇油的把柄,一時心喜便將奏章接了過來,讓李定他們趕緊回去錘鍊文章,卻忘了制度這件事情。

一時心裡不禁後悔,要是蔡確同路,自己絕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一時嘴裡想不出措辭:“這個……”

好在趙頊也沒有深究,將供詞放到了一邊:“相公執掌國政,不要爲這些細務耽誤,多少大事還料理不過來?”

王珪鬆了口氣:“臣知罪,臣領旨。”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貨幣化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經濟課第六百二十三章 瑤族第一百二十三章 薛忠第三百三十一章 密謀第五百二十一章 董員外第一千零五十章 聖旨第一千零一十章 蘇油的不靠譜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上堤第九百四十八章 審理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金明池聊天第三百九十八章 王文鬱的心思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 盡興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西部大開發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唸書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蔡確的下場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權力爭鬥第二百六十六章 汴京風華第二百七十九章 殿試第七百零六章 商議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軟模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黑汗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畢仲遊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 和親第六百六十章 天數第十六章 倉舒轉世第三百三十章 王文鬱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神宗歸位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攻城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農業改良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水培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授權書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吳家莊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吏額第七百四十九章 三娘第五百七十九章 隔斷天都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開會第八百四十八章 廖恩第三十一章 徒弟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 掃蕩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送溫暖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我真的不會打仗第四百九十三章 綱要第七百九十八章 議事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曙生病第八百七十八章 簽字第一百九十章 戒尺要開張第九百二十六章 上香第三百一十五章 小油會做官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第四百三十一章 大閱第六百三十五章 相迎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忽悠第一百三十六章 考較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第九百四十七章 王營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王師儒第八百三十五章 楊曙第一百六十三章 對策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青唐第二百九十四章 夜校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生離完本感言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 脊樑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七百八十八章 王安石的局面第九百二十七章 密計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辛娘第六百九十六章 運糧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神醫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烏龍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禮物第二百四十二章 永康軍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步兵炮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軍事之外第二百九十四章 夜校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五百五十三章 講解第一百三十一章 重逢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循循善誘第九百零九章 董大官人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絕仕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進士第九百七十二章 通通不認第三百五十三章 蔡確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季常公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挨訓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居延海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六百三十四章 召回第七百二十章 奸臣分析奸臣第三百三十七章 家家一地雞毛第四百六十一章 換俘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風氣和國格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金融業務第六十七章 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