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水利農田

第五百五十七章水利農田

王安石不解:“何意?”

蘇油耐心解釋:“蜀中鹽務精工興盛之後,吳地商人多用江南兩路的物產,運至夔州用於交換。”

“爲了降低運輸成本,他們聯合了蜀中商人,在荊湖南北路進行土地開發,種植稻米,苧麻,繁育桑蠶。”

“荊湖兩路,除了彭蠡,洞庭兩個大湖之外,還有廬巢之間的巢湖;桐,池之間的菜子湖;湖口,彭澤以北的雷池;彭蠡西南,覆蓋江南西路的整個贛江水系,都是大有可爲之地。”

“不過受瘴氣影響,如今開發出來的田地,多還在城鎮周圍,而且因爲沒有國家主導,沒法興造大型水利工程,故而發展比較慢,規模比較小。”

“凡事有利則有弊,同理,有弊也有利,江南水澤之地,蚊蟲蛇瘴固然很多,但是一旦排去多餘水潦,其地肥力十足,而且耕作比北方容易太多。”

“野澤化爲良田,則蚊蟲消散;荊棘變作鄉村,則瘴疫無蹤。要做到這兩點,就需要配合鄉村衛生防疫條例,個人衛生防疫條例,蚊帳,蚊香,藥品等保障。”

“蜀中如今也開發了不少耕具,比如眉山,鄉田依山而上,就不宜牛耕,力田者,以鋤代耜,不借牛力。”

“還有育秧牀,植秧馬,耘躺、耘爪,這些皆蜀中新制,古無此器,而勞逸不啻天壤。”

“兩人以槓懸耜起泥,可敵一牛之力;兩人以磨耙耙軋,可敵三牛之工。”

“水下淤泥,翻耕極易,且一年兩收,此稻田之利也。”

“收穫完畢後,將稻樁踩入泥中,來年就是基肥。此外還有田中魚蝦,田邊雞鴨,人畜糞肥,綠草漚肥,掏疏河塘的積泥,以及酒糟、糖渣、豆渣、油渣等,因爲南方氣候溫和溼潤,也非常容易變成農肥。”

“至於大型水利工程,或由朝廷撥銀,招募民夫;或督率廂軍,以工代賑;地方官府配合,將農具、牲畜、種子,減免賦役等作爲獎勵。以刺激地方上修築塘堰,興修水利的積極性。”

“借《農田利害條約》的風潮,幾處大工程可以建立起來了。”

王安石說道:“明潤你爲何如此熱中於此法?”

蘇油說道:“因爲此乃萬世良法!厚培國本之道!”

“剛剛說的,是論證可行性,但是要注意實施中的一些問題。”

“首先是地區選擇,在農業發達地區,比如蜀中,兩浙,農田水利之事,已然周明,要在這上面挖掘潛力,幾乎已經不可能了。”

“在這些地區行此法,只能以疏浚,鞏固現有設施爲主,要開新田,事倍而功半。”

“剛剛我說的那些地方,卻是開發未足,不費力而可得利的地區。地近平湖,交通方便,氣候溫和,收效容易。”

“參政,此法的好處還有很多,不光光在農事。”

“首先,是可以化軍爲民,解決大宋如今相當部分的冗軍問題。”

“汰裁軍隊,精選士卒,提升戰力,事在必行。但是如果不給汰減的軍隊找好出路,必然生亂,因此需要有大量可耕之地,作爲汰裁下來的軍隊安置之用。”

“其次,大宋待選官員日益增多,冗官也是大問題。”

“有差遣在身的官員,要他們幹這些,必定偷奸耍滑,但是讓待選官來做就不一樣了。”

“朝廷可以藉此事考計他們的能否,作爲人才儲備,擴大治理範圍,解決部分冗官之弊。”

“之前議青苗法的時候我就曾說過,要將那些具有勞動力,卻因爲缺乏生產資料而閒置之民,從國家負擔,轉化爲於國家有利之人,這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根本之道。”

“這些新區,如一張白紙,對摸清田政畝產,也有極大的好處。”

“管理官員的寄食田,也可仰賴於此,這些地區規劃必須細緻——官員的寄食田,和官員的私田,必須分劃清楚,寄食田外的私田,必須一體納糧!”

“這舉措在大宋舊有地界施行起來,盤根錯節,舉步艱難,但是新田開發,就是契機!”

“這其實是眉山的舊政,之後我在夔州,渭州這些兼併不烈或已廢的地區施行,成效卓著。”

“第一步,可以利用國家開發荊湖,重建河北之機,內廷屯田都監,和外朝屯田員外郎共同舉事,相互監督,將計量,丈量,統核諸多條例料理得當。”

“如果有效,第二步,就是在全國範圍內丈量田畝,考覈人丁戶數,將公田,私田,官員寄食官田料理清楚,將免稅的土地,與非免稅的土地嚴格劃分開來!”

“官田,公田之外的田畝,本就不該在免稅之列,這是有律例支持的!”

“大宋升朝官員不過數千,其中品官免稅之田,一品五十頃,至九品五頃,早有律例可查。則免稅之地,不過數萬。”

“加上各地用於地方雜務,學廨的公田,地方官寄食的寄食田,則免稅之地,也不過十數萬頃。”

“那我朝應當繳納賦稅的田畝,到底該有多少?當不在五百萬頃以下!那麼一年賦稅,該是多少?都入了誰的私囊?!”

“國家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給士大夫這麼優厚的待遇,是因爲他們治政料民的功勞,是因爲他們保國興邦的政績。”

“給衆人尊爵崇位,不是殘民肥己,巧取豪奪,貪贓枉法之用!”

王安石:“可是何人來丈量?!上下相欺,狼狽相隱,朝廷如何可得實情?”

蘇油都氣笑了:“犯罪還犯得理直氣壯?參政,他們這是在干犯國法啊!”

“給個期限,限期自己去官府報備,那就既往不咎。過期不報,到時候就照冊丈量,多的那些通通納入公田。這叫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不過舊地可以慢慢來,先利用荊湖開發吹吹風,新地卻一定要嚴格,不能再讓國家損失了。”

王安石問道:“爲何要讓商賈豪強參與進來?由國家直接出動廂軍開發不行嗎?”

蘇油笑了:“國家開發當然可以,但是國家如今還有多少可用的資產?均輸法,耗去了內藏八百萬貫;青苗法,耗去國庫一千六百萬貫。兩者合計二千四百萬貫。如今又開始了《農田利害條約》,加上這些年國家財政赤字,參政,不能再急了。”

“再說,國家能管理那麼細緻嗎?不可能的,還不如讓出部分利益,抓好大工程,坐享其成就好,至於邊角,交給社會力量就行。”

“參政,我還是那個觀點,一項制度要得以推行,不人去政息,就要儘量爭取大多數人的支持,還要完全佔據大義,否則就算得行一時,也難以持久。”

“我覺得,其餘諸法,可以緩一緩了。”

王安石站起身來:“一鼓作氣,再衰三竭。明潤不必再勸,成仁取義,雖千萬人,吾往也!”

蘇油有些無語,倔驢還是那頭倔驢。

不過他實力弱小,人微言輕,算了,能保住大宋的基本盤就行,愛聽就聽,不聽也是蜀中商人大撿便宜,鞏固自己的羣衆基礎。

不敢奢望更多了。

……

如今蘇油多在鄭州,連京城都幾乎不怎麼回去,就怕惹一身騷。

就連石薇,現在也是在這邊的時候居多,因爲軍方成藥,很多時候都需要她的指導,算是編外醫藥司勾管。

石薇好武,對新式武器非常喜歡,所以還是武器測試員,天天打靶,沒事兒還去嵩山深處找尋獵物。

石富對這幼妹那是言聽計從,要什麼弄什麼,精度最高的一支神機銃,如今就在她手裡,還不惜工本弄了二十個黃銅子彈殼,每次打完回來親手給她復裝彈藥。

第二百四十七章 時疫第三百五十二章 變態繁榮第一百六十章 大理第六百章 吳逵第二百零九章 北極院第九百五十四章 突發事件第八百零九章 刺客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出發第五百二十九章都是熟人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忽悠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四百六十九章 神機銃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老頭的幸福生活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議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我們該打什麼戰第四百五十章 再到東川第七十九章 竹屋第一百九十二章 短板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不武之謀第六百零八章 交流輪訓第五百零五章 擇術爲先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功業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好年成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試行第九百九十二章 當家長第二百五十章 彈劾第七百六十七章 章惇的算計第二百六十二章《上歐陽內翰書》第三十三章 賬本第一千零一百章 大孩子第十三章 精鹽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危機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二百八十六章 爲國考試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復行漢制第七百七十五章 溪口戰役第五百七十八章 出發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一百三十六章 考較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蘇油的背鍋俠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比爛的世界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神醫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幫助遼國(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九百二十三章 程氏兄弟第二百八十七章 判卷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報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四章 好女孩第十六章 倉舒轉世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頌第二百四十五章 乞第龍山第五章 血旺第四百五十七章 嶲州第九章 風投第六百五十章 調研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後第一千八百零八章 侄子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 回府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大變革前的祥瑞第十九章 蘇家第八十七章 私奔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無此君臣民第二百九十七章 致用之學第一百五十七章 鬥智不鬥力第八百二十章 水戰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西征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潛移默化第八百六十六章 商議第八百一十章 聯軍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青岡峽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 巧法第八百一十四章 小勝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大赦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廷議第二百五十八章 天下最窮處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純臣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都艱難第二百七十七章 解試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章大黑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河間府第二百九十九章 衣錦還鄉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經濟學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遊牧與農耕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農業改良第四百九十四章 金獎第三百五十五章 鎮戎軍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克靈州第六百二十一章 弊端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折繼祖的辦法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術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朝儀第五十二章 賣魚搭檔第一百零一章 鴨雛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猜測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招募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連機銃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消耗戰第二百九十五章 國舅第九十三章 宴席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