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

第五百五十六章荊湖建議

來了就要做事,人多了嘴就雜,在趙頊那裡就不容易造成偏聽,內部公開,處事公正,有沒有小弟弟,一樣公平,這樣君臣都對對方放心。

所以趙頊對御史的彈劾一點也不感冒,私人那也是老子的私人。

蘇油也沒有辯解,現在的他,可以說穩如泰山,只要自己不挑事,基本身處不敗之地。

因爲霹靂炮銃管鏜製成功了。

石富到了,霹靂炮後裝方式改造就提上了日程。

之前的霹靂銃,就是明代子母銃的樣式,子銃從上方裝入,貼合不緊密,蘇油只簡單在其後加裝了一個螺旋杆底塞,提供慢射模式了事兒。

有了石富這個大匠作,與陳昭明,庫羅,艾爾普三個數學家,加上自己從後世知道的裝填方式,後裝炮的炮閂設計,便提上了日程。

經此改造,母銃變成了後世身管炮,子銃則變化爲了帶底火的炮彈,霹靂銃在圖紙上的模樣,與後世意大利炮,越來越接近了。

朝堂上,三部新法相繼推出,一部得到了衆口一致的好評,一部沒有引起大家重視,一部引來了極大的爭議之聲。

《裁宗室授官法》,《農田利害條約》,《青苗法》。

《裁宗室授官法》,屬於太歲頭上動土,王安石不惜先拿皇族宗室開刀,以宣示堅定不移推進變法的決心。

皇親國戚授官過濫的問題,已經困擾了大宋幾十年之久。

宋代統治者對待皇族相當優厚,只要是趙氏皇家宗親,不管有無真才實學,都可以憑藉血緣“列之高爵,置之重位”,享受高官厚祿。

尤其是皇室成員,從七歲開始就能“賜名授官”,連襁褓中的嬰兒也受封成爲朝廷命官。

他們長大後升遷迅速,“自初除小將軍,七遷至節度使,遂爲定製”。

王安石制定的《裁宗室授官法》,明確規定趙弘殷、趙匡胤、趙光義三族後裔中的每一支,每一代只能保留一個名額,選擇一位賢良爲公爵,其他公爵全部廢除。

另外,不再給予五服以外的宗室子弟賜名、授官、享受國家補貼的特殊待遇,宗室子弟從此一律經過考試選拔後方可任官。

這幾項規定出臺後,朝廷財政開支一下節省將近百分之四十,成效十分顯著。

但王安石對於皇族宗室的裁抑改革,使皇室成員的既得利益嚴重受損。

這些人不敢去與趙頊爭辯,經過一番密謀後,宗室子弟們集體守住王安石下朝的必經之路,一擁而上攔在王安石馬前,高聲呼喊哭訴:“我們都是宗廟的子孫,奉告相公要看祖宗的面子。”

王安石不爲所動,義正詞嚴地厲聲喝斥道:“即使祖宗世代遠了,也得從祖廟中遷出,何況你們!”

這些養尊處優的龍子鳳孫哭鬧無望,只得無奈散去,但對王安石產生的切齒仇恨卻一直埋在心裡。

而這次宗室改革,卻罕見地收穫了廣泛讚譽,就連富弼、司馬光等人都認爲此舉深得民心,表示堅決支持。

蘇軾更是用“深計遠慮,割愛爲民”八個字,給以高度評價。

在宗室們一片哀聲之際,蘇油出手了。

蘇油上書,宗室之中也不全是寄生蟲,其中中上之姿,管理一個工坊,問題是不大的。

他們需要的是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如果宗室子弟中有願意從事理工之學的,可以來嵩陽書院進行就業培訓,然後量能授職,作爲今後皇室諸多產業的管理人才。

趙頊可算是鬆了一口氣,士大夫頌揚有屁用,太后和太皇太后在後宮中給他施加的壓力,讓他快要頂不住了。

大手一揮,去嵩陽書院幹什麼?我們乾脆就在京中成立一個皇家理工學院!

皇家理工學院,旨在解決宗室弟子再就業問題,幫助大宋培養致用之學的人才,不過趙頊點了一個人的名,封蘇小妹爲華容縣君,由她來擔任這個皇家理工學院山長!

以前留下的心理陰影面積,太大了!

在所有人都將目光盯在《青苗法》上的時候,蘇油卻將重點放在了《農田利害條約》上。

這特麼給蜀中量身定做的升官發財之道啊,擁護,大力擁護!

之前就有動靜,趙頊有詔:“諸路監司訪尋州縣,興復水利,如能設法勸誘修築塘堰、圩堤,功利有實,當議旌寵。”

然後知唐州高賦,蒙賜敕書獎諭,因爲他在唐州五年,增戶萬一千有奇,闢田三萬餘頃,歲益稅二萬二千有奇,作陂堰四十有四。

《農田利害條約》規定,不論官民,只要熟悉農業耕作技術或興修水利工程技術,均可向各級政府陳述自己的意見。

經各級官員商定,或經中央派員按視清楚後,如果確實對農業生產有利,立即將這些人的意見由州縣官府實施。

等到工程完畢,按所修水利工程功利的大小,予以條陳意見者一定的獎勵。

興利極大者,由官府量材錄用。

各州縣將所轄區域內的荒田,以及需要浚修或可以興建的水利工程如陂塘、堰埭等,作出詳細的調查,繪製成圖,同時制定出修造具體方案,呈報上級官僚政府,等待批准。

一州一縣不能處理的問題,也可以陳述己見,聽候朝廷處理;

各項工程,按照居民戶等高低出工出料,如地方政府因財力不足而不能興修某項水利工程,由路一級發運司,貸給一定數量的青苗錢;

路級財力不足,還可以採用集資的辦法,允許一些富裕的地主出錢借貸給貧民,按照慣例交納一定的利息,官府負責爲地主們催督;

私人能出錢興辦水利工程者,視其功利大小,由官府加以獎勵。

這法太好了,尤其是對蜀中商賈來說。

蜀中人經過都江堰千年水利工程維護保養的訓練,加上十幾年的大造梯田運動,如今工程技術發達,方法科學,機械先進。

你說的,俺們都會!

條例一出,立刻就有無數工程隊,打着爲各州縣謀政績的幌子,沿着長江一路而下,早早地開始與吳中商賈,荊湖坐地虎勾結,一起盤踞荊湖南北兩路的有利地區。

蘇油上奏,表示農田水利爲國家之本,這是開源之計,利在後世。

大宋還有一個巨大的區域,環洞庭,彭蠡兩湖及周邊流域地區,古楚之地,號稱澤國。

其地如今開發不足,半爲洪荒,黿鱷所佔。

其澤多瘴氣,經研究發現,其實所謂瘴氣,乃蚊蟲所致,準確的說法,是瘧疾。

軍器監如今開發出了一味神藥——黃蒿素,是抵禦瘧疾的良方。

另外發明瞭一個簡單的玩意兒——蚊帳,能抵禦蚊蟲的侵襲。

其地氣候,尤其適合種稻,且水運方便。

經營得當,以後轉運北上,又是一個江淮。

開發土地的人力,可從渭州,河北,京中各路禁軍廂軍中抽取,組成一支部隊——屯田寄食廂軍。

凡身具功勳,年邁當退的都頭以上軍職,可以充任骨幹;

至於士卒,則爲諸軍年邁當退,身具殘疾,不利久在軍中者,抑或兼併嚴重地區的五等戶和客戶,還有以前朝廷收容的諸路流民。

所需資金糧秣,許各地豪商上戶進獻,所得新地,按兩成歸商賈上戶,三成入政府公田,五成用於安置軍伍的比例來分配。

所有田土,免稅五年,爲將士興家之資,也爲商賈投資之利。

各路待選官員,願做報效者,許其隨軍充任管理者。

五年之後,這些人自動轉爲編戶齊民,設立縣,軍,這些待選官員,自動轉爲地方縣令,監軍。

中間突出人物,按《農田利害條約》敘功升進。

王安石得到奏報大喜,然後又大驚,將蘇油叫了過去:“明潤,這個,有些異想天開了吧?”

蘇油說道:“介甫公,這不是異想天開,而已經是實際操作了。”

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五章 春天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名利兼收第五百章 女騎第二百三十九章 白龜的名字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解禍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密諜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謝罪第七百九十一章 呂惠卿貶官第十四章 好菜第三百零五章 熟蠻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高永昌第兩百零二章 燒白第四百八十九章 遊玩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個承諾第七百二十九章 禰衡第六百七十三章 好消息不斷第三百六十六章 火邊子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戰第三百五十三章 蔡確第四十九章 蜂窩煤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朝會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分歧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大勝第七百八十七章 文會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特赦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二十九章 理科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比爛的世界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遼國變故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河北第四十八章 上表第七百九十章 交通規劃第七百六十章 各方反應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發現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新年前的奏報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集體告狀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种師道第八百七十三章 礦區第二百七十二章 新樓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八百三十一章 拐點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析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趙煦的聰明第三百九十三章 橄欖球第九十三章 宴席初步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救災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美食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得國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共同利益第九百零七章 各有勾當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守制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西征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慘敗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朝會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爲公闢路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後手第二十一章 求字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第三百九十三章 橄欖球第七百六十五章 沒活明白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危機第五百三十五章 皇后管內庫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報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司馬光逝世第四百零八章 折銳第二百一十九章 倆花熊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五百四十章 國有軍工企業的福利第三百八十二章 司竹監第四百零八章 折銳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高永昌六百三十三章 佞人第六百五十九章 天文曆法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四十三章 張象中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五百七十九章 隔斷天都第八百七十六章 逃跑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六百二十六章 開梅山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阻擊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矛盾根本第五百一十五章 夫妻第六十章 仿宋體第二百二十九章 論計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條陳第八百零四章 老朋友見面第七百四十二章 蟹粉第六百八十五章 麒麟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後世之美第七百一十四章 名妓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 照相機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石府的變化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三章 彩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