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獮之禮

作爲一國之君,趙禎的意志高於一切,秋獮是國之大事,原本的大宋因爲種種原因,秋獮不過是在野外打打獵而已,可現在,大宋擁有了大片的草原,廣闊的疆域。

國庫充盈,兵精甲足之下,這場屬於整個國家的盛大祭祀之禮必然重開。

即便是趙禎不下旨,朝中的士大夫們也在前幾年開始了上疏,上疏的原因很簡單,大宋需要一系列的儀式體現大國風範,以文治國,以禮治國纔是他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禮法自然少不了各種各樣的祭祀,華夏曆史向來如此,每當一國穩定之後,最先崛起的必然是禮法,大概是因爲幾乎所有人都崇尚禮法這種把祭祀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的事情。

對於華夏百姓來說,他們區別與夷狄最簡單,最明顯的原因就是在禮法上,“人之異於禽獸也”是因爲禮,興周八百年的不是周天子,也不是姜子牙,而是周禮。

禮是上下尊卑,禮是祭祀先祖,禮是親親而尊尊,生者養而死者藏。

社會穩定了,文明繁榮了,生活越來越好了,國家越來越強大了,這些東西就會在華夏的王朝之中迅速繁衍,而對於禮法的支持,無論是什麼人都要高喊幾句口號。

因爲這就是漢家王朝的政治正確。

對於趙禎重開秋獮之禮的行爲,朝臣們是滿口稱讚的,帝王賢明啊!知道該興起禮法了,知道該把秋獮拿出來了,大宋現在有錢了,又是兵強馬壯,豈能不重開秋獮?否則不是愧對祖先,愧對先賢?!

至於皇帝不回朝,而是直接在木蘭圍場待着,等待朝臣前往一事,朝中的臣子中有人持否定態度,認爲不該怕麻煩就不回朝了,這是官家的大事情,也是朝廷的大事情啊!

也有許多人覺得,興許官家是因爲被遼人俘獲一事而覺得臉上掛不住,打算利用這次秋獮再度威嚴的回朝,這也說得過去,不少人樂意給他們的皇帝一個臺階下。

但有些卻知道,事實上官家利用這次秋獮把人都召集到木蘭圍場,讓他們和神都城的利益做一次切割,徹底斷絕有些人的想法。

能想到這一層意思的人不多,也只有區區數人,而范仲淹和歐陽修便是其中的倆個,至於蘇家父子,早已是能躲的多遠是多遠。

最近因爲靈兒的關係,蘇軾得到了一些提醒,早已如狐狸一般躲得遠遠的,他已經聞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氣味。

山上的石頭崩塌了,可不要砸到自己纔好,當然父親大人也要躲得遠遠的,不要發表任何意見,於是蘇洵剛剛寫好,字體漂亮無比的奏疏就被蘇軾給丟盡廚房給燒的一乾二淨。

這一次蘇家只要站的遠遠的看就好,至於其他,絕不能參與其中,因爲這件事和太子,皇后,以及王家都有些牽連,至於那些民間的商賈……好似忘記了自己的身份。

商賈就算是做到天下最大,也不過是個商賈而已!自己找死還能怪誰?

是的,有些人確實猜到了趙禎的意圖,不過這還只是開始,趙禎打算利用這次秋獮,把大宋存在的重要問題儘量的解決,隨着大宋的不斷強盛,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這些問題必須在伐遼之前全部解決,否則一定會影響這場決勝之戰。

這可能是華夏曆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甚至要遠超長平之戰,趙禎必須保證萬無一失,獅子搏兔尚盡全力,何況是滅國之戰?

大宋進行了不止一次的滅國戰爭,從大理,到西夏,無論哪一次都是採用了陰柔的手段,即便是奪取燕雲也是如此,並沒有發生宋遼之間的大決戰。

而這一次滅遼卻不一樣,趙禎打算傾盡全國之力徹底消滅遼朝,同時也要把整個草原上的勢力一掃而空,結束遊牧民族和漢家王朝之間的存續千年的禍患。

同樣這也是一次大膽嘗試,通過城市包圍草原,城市分割草原,以完成對草原的實際控制,而不是僅僅掛上一個“天可汗”的名號。

而眼下的秋獮就顯得無比重要。

大宋的皇宮之中,趙旭望着自己的母親中宮默默不語,母親讓他反省,他知道自己被人利用了,做錯了一些事情,可他沒想到自己這次實打實的監國卻連最基本的權利都受到的質疑。

不就是外放了幾個臣子嗎?爲何就會捅出如此大的簍子?拔耀幾個臣子爲何就惹得兩府相公連連上疏?自己這個太子不是一項得到文臣的讚譽嗎?

爲何這一次他們不站在自己的這邊?

即便自己有錯,爲尊者諱,難道這些文臣就不知道避諱?趙旭想不通,自己只不過是外放了幾個官員,又不是什麼天大的錯誤,爲何文臣要抓住自己不放,向父皇如此告狀?

他並不知道,在文臣的眼中,皇帝永遠是最大的,而且他們直接向皇帝負責,而不是向太子負責,至於太子,文臣自然是竭力保護的,但趙旭的所作所爲已經觸及到了他們的利益。

商賈和士族原本是一體的,但現在的大宋卻是不同,大宋的士族不允許經商。即便是家中子弟也不允許,最多便是得到官家賜予的職田,這已經是頂天的事情了。

當一體的東西出現了分離,商賈和士族之間的利益衝突便越來越明顯,何況這些商賈還在朝堂之中培養自己的勢力,士族豈能容忍?

打擊商賈,讓他們繳納更多的稅收以充填國庫,這便是一項極好的政策,士族大力支持趙禎的旨意,而在這個時候,太子卻倒戈向了商賈,這豈能不讓滿朝的文官又驚又怒。

趙旭還是太年輕了,他不知到,此舉看似沒有什麼,卻是在告訴所有的文臣,他是支持商賈的,而他趙旭未來是要坐上帝王寶座的人,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未來的皇帝支持商賈!這是最爲讓文官接受不了的事情,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卻要給太子留下深刻的教訓,如此才能讓他知道,他所能依靠的只有的士大夫,而不是滿身銅臭的商賈。

而趙旭卻沒有考慮這麼多,實實在在的被利用了。

第八十六章五年計劃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親姑姑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三百七十一章封丘軍營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二十五章書法小渣渣,家裝小能手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兩千三百六十三章恐怖的戰損比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提前的十字軍東征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六百零一章清障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五百八十二章不祥之兆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第兩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強盜第兩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與冷兵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兩千二百七十八章賢覺與贊普第一百六十五章人間地獄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讓自己恐懼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朔望朝會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五章初入東宮第六十八章太子的心思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一千九百七十一章 章臺之對第六百九十四章戰場上的生意第一千八百零五章人分幾等?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帝王的婚姻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願的妥協第兩千一百二十六章圍困白雲寺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二百二十九章外戚必須和朕站在一起!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七百章表裡山河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沒有白來的土地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兩千零二十一章王安石的奏疏第一千七百零八章孤軍北上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宋與遼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英魂歸故里第五百八十四章風正烈,行軍急第兩千零六十六章太子與宰執第六百三十八章蔡伯俙的辦法(上)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營造的錯覺第一千八百六十五章再次上演的強盜邏輯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真正的梟雄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兩千四百七十一章前往神都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八十一章水調歌頭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成善皇后第五百八十二章不祥之兆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兩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聖君第一千四百三十章不可敵第九百六十章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愚蠢的代價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九百九十四章牽羊認罪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第兩千零九十六章肅清內外第七百八十五章最毒婦人心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沒有贏家的贏家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兩千五百六十五章沙漠中的收穫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六百二十五章困獸猶鬥第九百零四章真正的強者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皇后之怒第三百九十章蜀道難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第六百七十一章遼朝突變第四百八十一章雲南舊事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第兩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強盜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挖坑到底要埋誰?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詔第五百九十章烏雲蔽日第二百九十五章楊采薇的瘋狂第三百八十二章遼皇駕崩的于波第兩千一百一十五章多智近妖的官家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大宋的帆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兩千一百零五章守望相助的利益既得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