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

生存還是毀滅,這不是一個問題,是個人都會追求生存,只有生存下去,才能獲得更好的將來,即便是一個廢物也當爲自己的生存而努力下去,若是死了便什麼都沒了,甚至是做廢物的資格。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同樣如此。

遼朝面對的是大宋不斷的壓力,不光是在兵力上的,在文化上,在經濟上它都處於下風,這讓遼朝有着極大的危機感,但他們同樣有着草原民族強大的毅力與驕傲,因爲契丹人曾經遭受過更加不幸的過去。

他們崇尚漢文明的統治,也崇尚大宋的經濟蓬勃,所以他們仿製了大宋的交子建立了自己的官子,連名字都是那麼的相像,同樣的他們也任用漢人作爲文臣,因爲他們覺得這樣能加強他們的統治。

事實上,是這樣,遼朝開始使用官子之後,經濟是得到了一點復甦,同樣漢臣也起到了穩定的作用。

只不過他們忘了,這兩樣東西都是從大宋學來的,大宋比遼朝更加了解其中的秘密,甚至一些不爲人知的隱秘,否則趙禎也不會打外儒內法的主意而悄悄推行法制建設。

爲此大宋的皇宋憲法經過數次修改,已經日趨全面,而遼朝依舊是在使用已經被大宋早早淘汰掉的人情法,以人的因素爲先決條件,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漢家王朝法律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刑法特別發達,更爲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法律的特性乃是以刑法爲基礎的法律樣式。這多是爲了警告以及震懾其他人。

而遼朝的律法卻相對的更加在乎人情,比如一個人偷竊的是橫行鄉里的富人還是偷竊一個窮苦人家,或是一個契丹人偷竊的和一個漢人偷竊等等。

結果絕不一樣。

這種差異造就了一種隱藏在民間的憤怒,公平的待遇是許多人追求的東西,當然更多的是弱勢羣體所追求的東西,漢人在遼朝的地位雖然被皇帝擺在了相同高度,可下面的人可不認賬。

即便是大遼的相公是漢人又如何?

總不能把手伸到地方上管理小事吧?

而且漢人相比契丹人更加的心靈手巧,更加的會賺錢,種地都比遼人在行,唯一不如契丹人的也只有放牧了。

隨着大宋的崛起,漢人在遼朝的生活也會變得好上許多,因爲大宋的商賈總是會給漢人以實惠,或是多給一斤的糧食,或是僱傭他們幫工,價錢能讓契丹人嫉妒的咬下舌頭。

宋人商賈對漢人的照顧同樣也引起了契丹人的民憤,雙方開始或多或少的仇視對方,矛盾衝突開始加劇,甚至發生了羣毆事件,但對此,遼人的官員完全是偏袒契丹人的,因爲他們同族同源。

大宋的商賈遭遇過幾次搶劫,這使得大宋的使者譴責過遼朝地方官員的不作爲,但在遼朝的朝堂上卻依舊沒有多少人重視,他們覺得大宋的使者小題大做,難道大宋的商賈在大宋就不會遭遇搶劫?殺人越貨的事情還少嗎?

當然,不可否認趙禎的計劃成功了,他巧妙的利用商賈的小手段,讓宋遼之間的矛盾變成了漢人與契丹人之間的矛盾,遼朝可有着數量不少的漢人,一旦他們對遼朝失望,站在了大宋的一邊,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1:1和0.5:1結果完全不同。

對於北伐,趙禎可是下了大功夫的,這不是在滅國西夏之後才被提上了日程,而是從趙禎登基開始便已經着手安排下了,憤怒是挑撥的最佳手段,這憤怒往往會成爲矛盾的催化劑。

兩府相公們完全不知道這件事,對於這些所謂的“正人君子”來說,誠意律己是基本的道德準則。

當然夏竦可以排除在外,但趙禎同樣不打算讓他知曉,因爲這個老狐狸已經開始向狡猾的“毒蛇”轉變,他的方法只會更加激進,趙禎需要的是離心離德,而不是犧牲無辜。

戰爭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尤其是大國之間的戰爭,早已不是打出旗號一路殺伐,直至敵人滅國的傳統套路。

戰爭是一門藝術,滲透破壞,迷惑敵人,甚至於刺殺等等都是重要的揮毫,稍有差池便算不得完美的畫作。

對於兩府相公們來說,眼前的一切都在說明官家是在爲北伐做準備,誰也不傻,這已經是官家的第三道調兵聖旨了。

兵符與聖旨一起被裝進金色的匣子中,三才小心的捧着它就像是捧着一個火藥彈。

龐籍等人都知道,只要狄青還在朝堂之中戳着,北伐便還沒有開始,何況彭七也在其列……

接連五道旨意,調動了約三十萬大軍之後,趙禎才停下,其這種甚至調遣了遠在訓練的踏白軍,背嵬軍雖然沒有調遣,但他們本就在京畿之地拱衛北京的安全。

“官家,是否要令所有將士歸營?”

狄青的話讓所有人緊張起來,這麼一來距離北伐便真的不遠了!

“不可,時機尚未成熟,莫要打草驚蛇。”

趙禎擺手否決了狄青的建議,這時候自然要讓遼人矇在鼓裡,一旦大宋進入戰爭狀態,遼人即便再傻也不會上方,當初兵演北伐已經在大宋的手上吃過一次虧了。

不過兩府相公對於北伐是持肯定態度的,對於他們來說,一旦北伐成功,滅國遼朝,他們都將名載史冊。

所以沒人比他們更積極了,文官的追求無非就是丹青史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時候可沒有所謂的婦人之仁,文德殿中也沒有頑固不化的腐朽,即便是古板的包拯都在陳述三司的能力,希望三司加入到其中。

事實上三司已經身在其中了,國帑的每一分,每一豪支出都經過三司,這些年來包拯主持三司極少出現差錯。

而趙禎的蔡記以及皇后碧雅軒的進項也由半數流向了三司,可以說這個國家的大多數財富都集於包拯的手中。

包拯也是第一個知道趙禎在爲北伐做準備的人,甚至要比龐籍先知曉。

文德殿的內朝會結束了,所有人都滿意的離開,因爲他們得到了自己心中想要的答案,官家已經開始爲北伐做最後的準備了。

但同樣他們不明白,爲何要先派遣重兵去往倭國,難道不能直接從海上把大宋的將士們運到女真嗎?

何必多此一舉……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四百八十一章雲南舊事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軍中對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六百六十一章各軍動向第兩千三百六十四章“輸不起”的王朝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人性中的惡魔第兩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護府第兩千五百六十二章採購大宋貨物的重要性第一千零五十八章絕望之地,倭國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飛地就再飛一會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三十章趙禎的試驗田第九百九十二章利益充斥於城第七百七十五章析津府,北京城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炮彈是怎麼出現的?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你的財富朕不在乎第三百一十二章家國天下的大事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一千零二十二章飛蛾撲火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兩千零九十五章皇后的手段第九百零一章意料之中的叛逆第一百零五章與爾同食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五百三十章天有不測風雲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兩千零九十一章置之不理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一千五百六十章蔡伯俙的能力第七百七十四章皇帝的準則第五百零一章黑手遭遇黑手第兩千六百二十九章論“人才”重要性第一千三百零五章遼朝的留學生第一千零七十六章女真人的心思第八百七十二章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生存還是毀滅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禍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兩千二百九十章出宮的趙官家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國事訪問?!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草原即將換新天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萬象更新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在商言商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八百八十二章秘閣商議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趙禎與草原騎兵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塞翁失馬第兩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換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獮之禮第一千零一章趙禎的妙計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兩千一百八十二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零七十四章神都城的地下勢力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官員的權與責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六百七十四章張儉與狄青第一千零四十一章大宋出了個蘇武第二百四十五章御覽試卷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六百九十三章遼朝撤軍第九百八十五章駛往星辰大海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三百五十八章回程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兩千四百五十九章歷史的車輪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韃靼之秋”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一千三百零六章楊懷玉的桎梏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第兩千三百零九章丁掌櫃的背叛第兩千六百一十三章西方的聖人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兩千四百一十章邏些城之圍(中)第兩千四百九十七章夜叩宮門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奇葩父子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無辜的趙禎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