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王傳sodu
那封信上,只有寥寥的四個字,但卻是那樣的觸目驚心,雖然看到信的當日就被王況燒了,但時隔這麼多年,王況依舊能記得信是什麼紙寫的,信封又是什麼樣的,字體是什麼的等等,王況相信,只要再讓他看到那個字體,他絕對能確認下來。
但是,他也只在收到信後查了一段時間就放棄了,爲何?那信上的紙是出自河洛一帶倒是能確認下來,但卻是普通的很,隨便哪家紙筆店都能買到,並不是那些個世家豪門定製的紙張,信封也是如此,這個時代又沒什麼高科技手段可以從墨上查出來一點蛛絲馬跡,即便有這樣的手段,王況也是不會,偵探學,可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也是屬於禁忌的學問,不是那一行的,摸都別想摸一下。
那四個字王況不會不記得,“邢侯之姨”,這句話出自於《詩。衛風。碩人》,在刑候之姨的前一句就是:“東宮之妹”。當初剛收到那封信的時候,王況的書桌上恰好攤了這本書,恰好就在這一篇上,或許就是天意,如果讓王況只看那四個字,是絕對猜測不到的,當年那個喜歡文言文的老頭,從來沒有教過這一篇,就是教了,王況也記不住。而有了那一篇,王況就是再傻也知道其意所指了。會這麼的巧合,王況都有點詫異,那書是王冼讀的,王況翻都沒去翻過,他擺幾冊書,無非就是充充門面罷了。
而王冼之所以會去看那本書,正是柳老夫子交代的,說是第二天要考較於他,不然的話,王況怎麼會在後來對柳老夫子那麼的提攜,在王況看來,柳老夫子是無意中幫自己一個大忙,也算是一員福將了,而且後來的許多事情也證明了,柳老夫子真的是員福將,有他出馬,一個頂倆,當然頂的是普通人的倆,和黃大比,還是沒得比的。
這些年,王況並沒有刻意的去尋找寫信之人,此人既然要如此的神秘,不外就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當時情況不樂觀,他不想暴露了自己,想等到事情解決了之後再出面;另一種就是他是個真正的不圖報答的,不想王況因爲這個而對自己感恩戴德。
如果是前者,那麼等到太子被貶,自然就會自己找上門來,或者說放出風聲來;而如果是後者,既然如此的做,王況就是要找,也是非常的艱難。因此上,當王況想通了這一層後,就不在費神了,他要考慮的事情多着呢,再加一樣,還不得累死?人生在世,還是享受爲先要緊。
雖然說那長安王縣令在這事情上其實沒起到多大的真正作用,當李老二套出自己那句話之後,王況就知道太子沒跑了,即便現在不懲戒,那麼也已經開始在李老二的心中失去了作用,這比起真實的歷史來說,起碼提前了一兩年,而王縣令抓住張大不放,不過就是給揭蓋子增加了一點點的力量而已,有他沒他,太子的命運沒什麼差別。但好歹,要沒有張大的事情做引子,李世民恐怕還下不了決心,長孫無忌可能還會幫着遮掩一二的。所以,王況讓人給王縣令送去了一塊建林酒樓的銅牌,這讓王縣令大是歡喜,太原王家,還從來沒人得到過銅牌的,只有那個並不是正房出生的王霖泊得了塊可以打七折的鐵牌。
就那鐵牌,就已經讓王家上下眼紅的要死,如果不是整個王家只有王霖泊一人懂得水軍操練的話,恐怕早就使了力氣的把他給換了下來了,一個和建安縣伯能夠近距離接觸的位置,以前他們是不怎麼看在眼裡,但隨着王況的崛起,王冼在長安的聲名大噪之後,再沒一個王家人敢輕視了,甚至王家已經有聲音說當下的族長應該讓賢,讓王霖泊的那一房上位纔對,正是因爲當年王家決策人的失誤,使得王家錯失了一個和建安縣伯打好關係的良機。
王家人看重的不是那鐵牌可以打七折,錢財對於太原王家,尤其是嫡系子弟而言,都不是很看在眼裡,有哪個嫡系子弟的月錢不是以百貫計的?打七折能省得了哪裡去?他們看中的是這鐵牌代表的含義,因爲鐵牌最低的折扣就是七折,這就是鐵牌裡面最重要的一塊,據說富來客棧加上建林酒樓所有的分號加一塊,七折鐵牌才發出了十幾塊,更多的是八折和九折的,這鐵牌,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持有人和建安王家的關係。
王縣令作爲太原王家真正的嫡系子弟,如今能得了一塊銅牌,那就重新的確立了嫡系子弟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太原王家沒有變天也將不可能變天,自己這一支,至少在近年內,還是王氏一族的話語人呢,因此,他第一時間就將自己得了塊建林酒樓銅牌的消息快馬報送了回去。
然而,就在朝野上下還沒將太子被禁足的消息消化乾淨的時候,又一個驚天消息傳到了長安,建州水軍,只用了一艘小樓船,以羽林軍史黃大爲主將,四百餘人,只出兵二百餘便將東瀛近江氏打了下來,近江氏族長已經在押解到長安的途中,而且,不光是將這個族打下來了,還順帶着收伏了周圍幾個氏族,那些東瀛人,如今都聽命於黃軍史,正前往其他地方。據說,黃軍史原本是想着撈滿一樓船的白銀就回來的,哪曾想,那近江氏雖是強悍,但卻並不產銀,整個族中的白銀加一塊,也不過萬兩左右。
結果,黃軍史打探明白了整個東瀛最大的銀礦在近江氏的西北邊,另一個強族出雲氏的西邊的時候,當下就直接帶了二百多號強悍的兵士,並着在海上收降的海賊及那些歸附的東瀛人,以東瀛人爲頭陣,殺向出雲去了,因爲怕建安縣伯擔心,所以先使人用小船將近江族長及族中主要人物給送到建安,沒想纔回到東治港,就聽說朝廷的討賊詔早就下來了,建安縣伯也到了長安,於是麼,乾脆就直接的將俘虜押解到長安來了,聽說是已經過了樊口,很快就到長安了。
額滴個神咧?只靠兩百多號人,就已經可以橫掃東瀛了?大唐軍隊什麼時候有這麼強悍了?要知道當初的東瀛人可是傲慢得很那,竟然敢用日出之國皇帝問候日落之國皇帝這樣的口氣。在幾乎不會大吹大擂的大唐百姓及那些世家豪門的心中,敢用這樣口氣的,雖然有誇大嫌疑,但至少,國力也應該差不到哪去的吧?要知道,就連安息大食及北面的回鶻都不敢如此呢。
若東瀛真的是如此不堪一擊的話,那麼之前朝廷說的只讓建州水軍出兵倒也是在情理之中,二百多號人就可以如此大捷,又何必要舉了全國之力呢?只是,這建州水軍也太過那個了些?
沒人去關注黃大帶的水軍,基本都是建州出身,個個都是野外生存能力強過其他大唐軍士甚多的,尤其是王冼帶過的童子軍,一直保留着每年上山實行野外求生訓練的傳統,所以他們一上岸,那是個個活蹦亂跳的,身上帶的乾糧也是隻帶了必須的琥珀糖之類的,更多的吃的還是就地取材爲主,要不是打下近江後發現他們連個大米也沒有,又讓人回去取了大米,每人背了點在身上的話,這幫傢伙的行軍速度就會更加驚人。
按照塘報上所說的估計,現在黃大應該是已經將出雲氏給打了下來了,對於黃大的安危,王況並不擔心,別人不知道東瀛人的實際情況,王況可是一清二楚,兩百多武裝到了牙齒的建州兵,對上只有十幾把鋼刀的原始人,如果還能敗,那黃大也就不配是黃大了。王況好奇的是,那個曾經號稱世界三大銀礦之一的礦,究竟能有多少的銀子產出?那個銀礦,可是足足開採了一千多年還沒采完的。
當然前期因爲開採技術的落後,產量不高,但是倭人在最後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可是號稱世界強國,其技術和實力那是一日千里的跳躍前進,就那樣,一百多年還沒開採完,足見這個礦有多大了。王況不知道黃大自作主張的跑去打近江了,不然的話,他一定會讓黃大多帶幾艘空船去,至於說銀礦所處的位置,王況只知道那地方後世叫石見,但不知道具體位置,也不知道這時候的近江氏在什麼位置,自然也無法告訴黃大。
不過王況心中還是有個疑問的,他曾經在網上聽說過倭國是金多銀少的言論,也搜索過相關資料,但沒見到有哪個大型金礦的報道,難道說,東瀛的金礦都是砂金?但這個猜測的證實,只能靠以後了,等到按王況的設想,將整個東瀛全部囊括到大唐的版圖之下並且安定下來後,纔有可能花費人力物力去尋砂金,在近期還是不大可能的,要是在東瀛發現金礦,恐怕那些個東瀛人就不會那麼老實了。
想要讓東瀛徹底的變成大唐的疆域,有兩種辦法,一是將東瀛人全殺個乾乾淨淨,一個不留,如果在王況剛穿過來的時候,他骨子裡存留的對倭人刻骨的仇恨會讓他毫不猶豫的選擇這個辦法,但經歷了這麼些年,王況骨子裡的殺心也淡了不少,本來他就不是個狂人,同樣的,一個種族再壞,也不是所有人都壞,所以現在的王況不會採用這個辦法,而且,如今朝廷已經正式的參與進來了,王況就是想殺也不殺不成。
因此,現在只剩了一種辦法,那就是把所有的倭人都移居他處,而且不能讓他們有聚居的機會,而是要將他們打散了開來,這樣一來,經過幾代十幾代,倭人就將從此在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