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思想上的危險

天寶七年的上元節過後,藏在疏勒鎮暗中謀劃商路的戴望給李嗣業寫來一封長信,信中講述了去年的成果。戴望親自組織了幾個人去了印度,瞭解了商路上已知的一些困難。

胡椒的生長地多在曲女城附近,並且是野生的多,種植的少,寫到這裡戴望在信中表示恆河流域土地肥沃,一馬平川,各種香料植物繁多,物博多到讓人嫉妒的地步。大唐幾乎所有的香料都來自於這裡,人們只需要到森林裡採摘即可,根本不需要種植。

如此物產富裕的地方,然而卻四分五裂,他們要到達曲女城,途中要穿過拉利塔迭多統治的克什米爾部分地區,還有另外兩個小國,而終點曲女城的統治者是耶薩婆曼,他所佔據的地盤也只是曲女城的周邊而已。

戴六郎善於思考,他所見的印度土地都非常平坦,即使山峰也平緩得像弧線,沒有什麼地理分界線,更沒有長江天險和橫斷山脈,但是這資源豐富廣大的平原上卻四分五裂,有多達幾十上百個城邦。

這種情況讓戴六郎深思不解,印度的地形遠比大唐平坦,這裡的物產也遠比大唐豐富,爲什麼這裡沒有產生一個長期統一的國度。什麼阿育王,孔雀王幾乎只能輝煌一代,身死後立刻四分五裂。

戴望要是能弄明白這個道理,他就可以被稱爲聖人或哲學家了。李嗣業也回答不出他個所以然,只知道這應該是地理,文化多方面綜合因素,也許是印度的土地資源和野生植物資源太過充沛?壞境好到不需要動員太多人進行大工程?所以也就沒有必要發展成爲一個整體了。

途經的國家越多,戴望所花費的錢財和努力越多,他就像當年的高僧一般,在大地上游走了四個國家,分別求見了這些國主,把珍貴的絲綢和紙張當做禮物送了出去。國王們也很高興,允許他在國土範圍內經商居住和修建據點,而且還封給了他貴族的頭銜,方便他在國土境內行動。

特別是曲女城的國王耶薩婆曼,戴六郎在這位國主身上花費的力氣更大,兩次帶來絲綢,紙張,蜀錦,三彩和鏨金簪子,引得了國主的歡心。使得國主引薦竟然加入了婆羅門教,還獲取了曲女城西北處一處胡椒繁密的領地,成爲領地上的貴族。

看到這裡李嗣業頗爲無語,爲了做生意竟然連宗教信仰都可以改,這也是沒誰了。

接下來戴六郎說出了他加入婆羅門教的原因,因爲婆羅門教規定了四個等級,根據神梵天的軀體來演化,頭代表的是婆羅門,手臂和軀幹代表的是剎帝利,雙腿代表的是吠舍,雙腳代表的首陀羅,還有不被婆羅門教接受的廣大賤民,被排斥爲梵天之外的泥土。這纔是真正的階級固化,在這種宗教制度氛圍的壓迫下,絕對不可能會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估計連這樣的想法都不敢有。

戴望得到耶薩婆曼這個婆羅門的引介,成爲種姓制度的第二層剎帝利貴族。成爲剎帝利的好處是可以隨意盤剝下層的吠舍和首陀羅,還有哪些沒有種姓的賤民奴隸,這些可都是免費的勞動力,等將來他在領地建造胡椒種植園,免費的奴隸能夠最大程度地使得原材料成本最低。

婆羅門教在戴望的手中,就像是一個可利用的工具,只是爲了攫取利益而用,他這種行爲仍然像以前那個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戶部小吏,保持着冷靜的分析判斷能力,任何宗教和人物在他的眼中,都是一顆顆可以利用的棋子。而他臉上的面具也給人以神秘感,不當神秘高雅的貴族都可惜了。

還好他現在是在爲李嗣業服務。

這麼看來戴望在印度原材料地的事情已經鋪好了,今年可能就要從小勃律至曲女城修建一個個中轉站類型的商業驛站了,這可能要花很多的錢。也不知道他在蔥嶺守捉城準備的那一箱黃金夠不夠他糟蹋。

戴望在印度那邊取得了初步成效,他希望自己能夠在北庭方面也能夠發展。

他想擴充軍事實力,但朝廷給他的固定配額就是這麼多人,又沒有打仗可以虛報戰場傷亡,擴充兵員不會有多大成效。

庭州的本地人口較少,從本地進行募兵有些不太現實,況且朝廷配給的甲冑和武器都是有定員的,你平白無故地從長安少府監的北都軍器監定製那麼多套甲冑,拿來是要幹什麼,如何能不惹人懷疑?

李嗣業得到了一些從中原流傳過來的消息,由於府兵制鬆弛,使得折衝府和折衝校尉們變得無用且廉價,大量的百姓想方設法地要脫離府兵的身份,繼而形成一種看不起當兵的社會輿論。

因爲如今正值大唐盛世的頂峰,所有人都在追求財富而忘記了職責,許多長安、洛陽、揚州的人忘記了邊關還在戰爭的洗禮中,忘記了居安思危的本能。

當兵反而成爲被他們看輕的職業,好像但凡長進的年輕人就應該讀書科考,再不濟也得去種田創造財富養家餬口,再不行還可以去經商,實在沒出息,連這些本事都沒有的人,才應該去當兵混軍糧吃,至於保家衛國的意義,完全被他們忘記了。

長安的軍隊中充斥着一些破落戶和無賴和流民,而邊關的軍隊中,胡人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甚至有些人認爲,當兵的這個職業就該這些沒有家產的流民和那些只會放羊的胡人來做,越是那些繁華富貴的地方,越是認爲當兵是一種低賤的職業。

這種思想實在是令李嗣業感覺堪憂,大唐沒有修建長城,豎立防線靠的是十節度使和他們麾下的六十多萬兵卒,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宣傳當兵無用思想,那麼等安史之亂髮生時,還有誰能戡亂恢復秩序?

李嗣業也感覺到他的北庭三軍中,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思想傳播,這讓李嗣業感受到了一種危機,如果還唐軍自己都否定自己,那他們爲國守禦邊疆還有什麼意義?

他認爲應該重塑軍隊的思想體系,讓他們撿起軍人光榮,忠君衛國的價值觀,因爲這符合儒家的傳統觀念,再加上鮮明的人物事蹟,起到一種學習榜樣的作用。

唐人多半仰慕漢代而看不起當朝,就連貴族都把延續到漢代的祖先勳貴都當做榮耀。這應該就是人類的一種心態,就像唐朝人瞧不起自己而仰慕漢朝,宋朝人瞧不上自己仰慕唐朝,明朝人也仰慕唐朝,要恢復漢唐衣冠。

漢代的先賢中確實有不少值得當代人學習的例子,例如衛青霍去病,又例如陳湯馬援,又如張騫蘇武,這些人的英雄事蹟,現在的唐人裡能有幾個人能追上的?

第六百五十章 捏造罪行第三百八十三章 突騎施顧問第一百六十九章 堅守不如反攻第三百一十五章 尋找太上玄元皇帝第一百六十八章 武裝心靈第一百四十五章 別跟都護談錢第五百三十一章 右相登樓辨欲第五百六十章 一曲蕩清濁(已重補)第六百二十一章 談判初期第七章 西市有擂戰第八百七十一章 雲州城已破第五百三十章 相府晦暗深如海第五百三十四章 赴任庭州城第九百零八章 蜀中變亂始末一第九十七章 有慧者事竟成第三百三十五章 阿史那家的福澤第七百六十五章 敵全軍覆沒第六百九十八章 口是心非話不投機第八百零六章 忌憚與偏見第五百一十二章 伽延從父子同出徵第三百零五章 關山遠道,未雨綢繆第八百三十六章 郭晞被俘第五百八十三章 高仙芝張口要錢第八百二十三章 蒲州城歷史會晤第六章 橫穿長安觀遍風土第七百三十一章 貴妃銜土陳情第四百一十三章 戰後利益分配第四百九十四章 相繼入府拜會第八百二十一章 最後的堅守第一百四十五章 別跟都護談錢第一百二十六章 帶兵應當有擔當第一百六十七章 吐蕃軍出動第八十五章 兄弟都是坑第三百二十五章 考課與升賞第八百九十七章 政權將亡於內耗第二百六十章 太真觀訪客第二百九十三章 羊腿它不香嗎第三百三十八章 兩軍列隊出長安第七百一十一章 故人爲送親使第八百九十章 存人失地 存地失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兩旅帥晨起點卯第八百四十四章 元氣大傷第八百二十五章 郭子儀中計第七百五十五章 準備克復長安第八百五十七章 河東即將內訌第八章 突騎施勇士第六百三十四章 信任纔是基礎第三百一十三章 石塔驛閒談軼事第七十三章 即將開幕第八百六十九章 談笑間掌控河東第三百五十九章 阿史那子嗣第五百一十章 官場如同戲臺第六百七十六章 楊國忠不自知第二百八十九章 突騎施餘波第五百九十七章 戰爭的騙術第八百三十七章 入長安主導大局第二百四十七章 拜金虎狼女第五十章 二進宮第九百二十五章 炮轟漢口第八百六十七章 敗軍之將無處逃第五百一十七章 楊釗處處提防第六百四十章 涼薄君王心思第六百七十一章 會面楊國忠第六百三十七章 杜子美入幕爲賓第五百二十三章 道柔忽歸來第六百三十六章 集賢院書直吏第八百二十三章 蒲州城歷史會晤第四百三十章 入宮覲見楊太真第二百零五章 大義之諾第四十三章 封大倫識破詭計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降者衆第六百五十三章 孤兒寡母第六百零六章 投射兵器對峙第三百六十三章 漢代耿恭井第五百三十五章 副都護郭子儀第八百零三章 相持三門峽第八百四十八章 進逼涼州勸降第五十六章 興化坊功名路第八章 突騎施勇士第四十三章 封大倫識破詭計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你毫無壓力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後的軍事籌備第五百二十八章 長安不欲留第三十六章 加盟第八百六十八章 太原險些易手第二百一十一章 兩旅帥晨起點卯第三百二十五章 考課與升賞第一百四十六章 棉被引發的舌戰第八百八十七章 出兵伐燕第六百二十八章 酒宴授勳獎賞第二百六十四章 尷尬的信使第一百七十八章 吃醋第五百九十一章 邊令誠獻白駝第四百零六章 埋鍋炒麪 枕戈待旦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第五百一十四章 右相府辨敘功勳第五百零三章 天寶歸仁軍第六百二十章 我方擬定條件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二百一十四章 蓋中丞整軍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