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毗陵農事

不過,意動是意動,一時之間,孫策也找不出人來淮河編練水軍。

畢竟,江東水軍如今主要的目的是對抗荊州。

巡視過定淮堡之後,孫策又相繼視察了其餘三個棱堡。

5月23日,孫策離開廣陵郡,自江都港前往丹徒港。

一江相隔,半日即到。

丹徒港外,毗陵郡太守呂範、郡丞王偉、郡司馬馮極正準備迎接孫策。

孫策看見碼頭上,跪拜着迎接自己的三位毗陵郡文武,連忙將其一一扶起。

對於毗陵郡來說,孫策主要是巡視屯田、建渠等農業方面的事宜。

一來,毗陵郡不屬於戰區,是江東的大後方。二來,毗陵郡面積不大,但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會稽郡試驗成功的冬小麥,已經開始在毗陵郡推廣。

如今,正是冬小麥收穫的季節,各處農忙。

“子衡,光正,跟我說說毗陵郡冬小麥的生產情況吧!”騎在馬上的孫策對身側的呂範和王偉開口問道。

呂範和王偉相視一眼,呂範開口說道:“回稟主公,如今毗陵郡內7縣已經全部推廣種植了冬小麥,如今正是農忙收割的時候。”

王偉也接口說道:“據估計,今年郡內冬小麥的單畝產量平均可達2石半左右。”

孫策聞言,微微頷首,2石半,也就是300斤,摺合現代的150斤。

這個產量可不算高。

當初在會稽郡巡視那百畝試驗田時,畝產可是達到了8石,這樣的產量放在後世也是相當不少了。

當然,那百畝試驗田能夠達到8石這樣的高產,是有一系列條件的決定的,包括氣候、土壤、水源和農人的經驗等。

孫策現在還記得,自己問那老農聊天時,他曾經說過,一般的田地裡,畝產在3石左右。

別看只有半石的差距,可這一畝差60斤(摺合現代30斤),那麼100畝就是6000斤(摺合現代3000斤)。

毗陵郡的數據,孫策剛看過沒多久,差不多是有8萬戶百姓,合計37萬人口,總計有農田400萬畝左右,也就是說差不多每人能有10畝地。

十畝地不算水稻,那麼光是冬小麥會有3000斤左右,拋去要繳納的賦稅,僅僅小麥已經夠一戶百姓的基本生活了。再加上水稻的產量,那麼應該仍有不少富餘。

當然,農業不是簡單的數字計算。

整個毗陵郡,當然不會每人都有10畝地,因爲有的地主可能一家就有數千畝良田,而有的窮苦農民連一畝地也沒有。

除此之外,即使大多數的自耕農都可以保證家裡有十畝地,那麼每年的糧食產量也不是很樂觀。因爲田地需要休耕來恢復肥力,所以可能每年至少有三畝地在空置着。

而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自然不可能奢望有多高。

孫策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倒從來沒有想過在這個亂世中建什麼和諧社會,你一個統治者,只要老百姓不餓死不造反就行了,管那麼多閒的?

孫策只是希望儘可能的讓老百姓的生活可以好一點,而對比之下,即使好了一點點,他們也會感激爲他們帶來“幸福”生活的孫策。

這一點點出自哪裡,就是出自每畝半石的差額裡。

不用說,孫策也知道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額。

這差額體現的就是精耕細作和粗放耕作的差距,沒錯毗陵郡農民的耕作方式還比較粗放。

在這個時代,北方的農業水平是要遠遠高於南方的,尤其是畝產量總要比南方告上一石半石的。

原因就在於,北方因爲人口比較密集、經濟比較發達等因素,在農業生產上採取精耕細作的手段,從而提高了農業的畝產量。

而在此時的南方,人口較少,土壤和水文條件又極好,所以耕作方式比較粗放,這樣的產量自然不會太高。

當初巡視會稽郡百畝試驗田時,那老農是高岱收羅的,從北方遷來的農民,在精耕細作上顯然很有一套,所以他提出的畝產3石是以精耕細作爲基礎的。

“產量應該還可以提高吧!”孫策皺了皺眉頭說道。

王偉聞言,趕忙拱手答道:“主公明鑑,產量確實還有增長的餘地。”

“說說看吧!”孫策不置可否的說道。

王偉點點頭,開口說道:“回稟主公,根據估計,每畝產量應該可以至少提高到3石左右。”

頓了一下,王偉繼續說道:“之所以有半石的差距,主要是因爲一來缺乏經驗,百姓的耕作方式還比較粗放。二來,水利設施的建設還不夠。”

孫策點了點頭,說道:“可以請會稽郡高太守再把那幾個老農派來,給百姓們講解講解經驗,一定要改變原來粗放的耕作方式。水利建設方面,也要狠抓一下,不能有的地方澇,有的地方旱。”

呂範和王偉聞言,連連點頭。

在毗陵郡內,孫策主要是考察了新置不久的長蕩縣和嗝縣兩縣。

這兩縣,緊挨着長蕩湖和滆湖,因此在灌溉方面極爲便利,土地也很是肥沃。

當初,正是作爲郡丞的王偉主導了兩縣的建設。

如今的兩縣,已經是毗陵郡內的農業示範縣,在種植冬小麥方面要比其餘五縣強上一些。

一來,這兩縣新置不久,沒有什麼佔地千畝的大地主,佔地數百畝就算是一方豪強了。大家給自己種地,積極性也比較高。

二來,這兩縣有不少百姓都是逃難過來的北方人,從某種角度上講,他們的種田水平確實要更高一些。

嗝縣和毗陵縣一帶,就是後世的常州一帶。

在宋代時,流傳着“蘇常熟,天下足”和“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諺。也就是說蘇湖常三地的糧食豐收,那麼就能解決整個天下的吃飯問題。

如今的三地已經初步顯現出了後來天下糧倉的潛力。

蘇州、湖州、常州正是太湖平原的東、南、被三端,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水源充足。

蘇州也就是吳縣、湖州即烏程縣、而常州則是毗陵縣和嗝縣。

當孫策在嗝縣外,看到一片片阡陌縱橫、金燦燦的麥田時,嘴角露出了一絲滿意的微笑。

這些豐收的麥田,將會是孫策未來征戰天下最有力的後盾和資本。

35、於糜之死68、平山越(十)46、孫伯符遇刺109、十勝十敗論56、山越戰事(三)79、薄霧54、回秣陵43、血戰柴桑(一)20、沔口水戰(二)44、長沙的人事任命80、彭澤都督31、三家會盟158、末路63、悲劇的紅鬍子30、淮北混亂戰不休(四)51、血戰柴桑(九)17、漁鹽之利(一)74、多行不義必自斃2、毗陵城(二)71、三司衙門11、圍魏救趙之計90、兩道命令43、進擊的寇封8、盛憲之死133、皖縣喬氏36、倒黴的蔡瑁160、突圍48、重回吳縣42、劉繇去豫章18、漁鹽之利(二)63、說客徐晃3、毗陵城(三)35、劉琦大豐收92、縣尉郭英108、建安二年的消息17、應對134、二喬的爹50、孫策有女8、水戰對決15、襲擾襄陽103、觀江閣之亂(二)34、楚王好細腰58、圈禁144、書院考試(二)7、花貓46、孫伯符遇刺17、孫伯符一鳴驚人31、神出鬼沒馬日磾32、熾焰焚城28、巡視海鹽縣(二)7、蘄春城降6、青山有幸埋英雄88、丹陽趙氏74、多行不義必自斃59、衣帶詔事泄22、無堅不陷張文遠(一)3、毗陵城(三)25、會稽賢郡吏141、于吉之死66、天生郭奉孝3、石炭油15、襲擾襄陽1、百戰老將沙場歿111、孫權府上99、黃射至濡須口18、拼速度53、血戰柴桑(十一)28、騎兵來了121、兵圍壽春29、淮北混亂戰不休(三)16、引兵北上戰廣陵(十四)97、毒士81、孫策的甜棗78、兩個姐夫115、淮南戰事(二)24、臨湘易幟137、淮南大都督府23、無堅不陷張文遠(二)164、南歸78、殺奔襄陽5、劉表的應對78、殺奔襄陽11、接風洗塵孫郎宴71、被改變的歷史143、書院考試(一)5、毗陵城(五)2、錦帆甘興霸157、雪夜6、初見甘寧83、人獸相搏120、碰撞134、二喬的爹69、白馬73、內衛司衙門5、毗陵城(五)160、突圍102、臨海的茶23、孫伯符大破祖郎(六)34、牛渚之戰72、關公戰顏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