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因地制宜

bookmark

南中,雍闓粗略整合益州郡後,欲率軍西行前往永昌郡,以永昌郡守的身份號召永昌豪強、土民起兵。

只是諸葛亮督兵抵達南安,引發高定所部夷兵惶恐……極有可能不戰而降,導致自己王霸之業淪爲一時笑談。

可率益州郡土兵前往越巂郡,從兵力上很難壓制高定,想要從綜合實力上壓制高定,就必須整合永昌郡的資源。

因此,趕赴永昌,爭奪永昌郡的資源,就成了當下第一要務;同時還要穩住高定,讓高定在越巂郡拖住漢軍。

這種情況下,雍闓只能二選一,要麼將土漢敬服的孟獲派到越巂郡,由孟獲去鼓動各部戰意,爲他爭取時間;要麼期待高定的表現,按計劃帶着孟獲前往永昌郡,由孟獲遊說土漢豪強、酋長,進而席捲永昌郡,或許此地控制力。

高定是牆頭草,作爲一個資深蠻王,高定最擅長的就是追隨強者。

漢夷接壤地區的蠻王,能不能打仗不重要,能不能帶着部衆在夾縫裡生存,並生活的更好,纔是最重要的。

內部迫切的生存需要,外部的壓力,雙重作用鍛鍊下,歷代蠻王要麼迅速倒臺,要麼愈老彌堅。

高定,顯然是後者。

永昌郡最東部有個雲南縣,這裡向北通往越巂郡,向東正是益州郡。

雍闓在此與孟獲分別,兩人一個戴着二粱進賢冠,一個戴着羽飾長冠,在道路邊依依惜別。

準確來說是孟獲送別雍闓,早一日聯合、統治永昌土漢吏民,那就早一日獲得南中內部的絕對優勢。

擁有絕對優勢,越巂郡的高定,牂牁郡的朱裹,都只能淪爲部黨,而非盟友。

目送雍闓千餘人漸行漸遠,孟獲怔怔相望,突然扭頭問族弟孟琰:“休明,我聞陳公田孝先已揮兵入交州,若遣精兵良將走鳥道北上,襲取我軍後路,恐萬般算計淪爲空談。”

孟琰穿新潮款式的短衣、短褲,腳踩一雙漆皮涼鞋,腰懸短劍,短袖下一雙臂膀黝黑、結實滿是肌肉。

他粗壯雙臂環抱在胸前,一雙炯炯眼神陷入思考,耿直回答:“請降就是。首亂者黃元,攻殺巡部者朱裹,久亂不服者高定,桀驁不馴、攻殺郡守者雍闓,與我家何辜?”

如果高定擋不住諸葛亮,雍闓也沒能說服、奪取永昌郡的控制權……那這仗還打個毛啊?

可也不能表現的太過軟弱,否則漢軍勝利後,肯定大刀闊斧整治南中地區。

譬如田信,一口氣強遷南陽萬戶充實江都,着實把各郡豪強嚇住了。

打一仗,以展現己方的頑強,讓漢軍處置的時候能充分聽取、考慮南中人民的心聲。

豪強的定義是複雜的,不能直接用控制的田產、人口或生產力來判斷;就如士族不能用財富、影響力來判斷。

有的士族窮的時候沒褲子穿,有的豪強甚至家徒四壁。

家徒四壁的人,能稱之爲豪強,就因爲在家鄉、鄰里之間有顯著的號召力。

如果將豪強遷移戶口,那就根基斷絕,什麼都要重頭開始;而士族再窮,可有傳承的父祖榮耀、威名在,也有文化底蘊,是簡單遷移無法消滅的。

南岸,諸葛亮提兵萬餘走水路至此,田信發來的信件也送到手裡,諸葛亮不由多翻看了幾次。

田信也不見外,信中開頭就稱呼一聲葛公,彷彿兩家很熟,有通家之好,是世交一樣。

總的來說,這封信還是令葛公滿意的,是田信手書,立意明確,沒有一點見外的意思。

送信使者是李嚴之子李豐,送來的除了田信的私信外,還有田信對嶺南開發的粗略計劃;以及李嚴本人發給雍闓的勸降信。

李嚴作爲犍爲郡守,期間戰功赫赫,又多有民政建樹,在南中豪強眼中是個頗有臉面的人。

諸葛亮着重分析田信的嶺南開發計劃,這是依靠水系設置城邑,以先進生產力吸納歸附土民,再帶着這些歸化的漢僮向外擴展的發展計劃。

字裡行間用詞幹淨,卻始終瀰漫着血腥味。

土民無知且兇厲,嚴酷的生存環境下,較短的人均壽命,導致土人鷙勇鬥狠,很難信服強者。

哪怕是強者,也是一時的強者,終有衰老的一天。

一個個年青的土民,時時刻刻都在想着競爭首領,做大大小小的頭目。

田信的規劃裡,給諸葛亮一種網籠狩獵的印象……還有一種讓人不得不慎重、必須要重新審視田信的冷酷氣息。

土民的命,在田信的規劃裡,就如河邊淘金的河沙,只留有用的金沙,無用的棄之不用。

這跟田信始終尊重人命的印象不甚符合,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田信做出這麼嚴酷的治理策略?

一旦施行,也就只有田信本人能駕馭嶺南的戰爭機器;也只有田信本人能修補這個戰爭機器。

南中的問題,跟嶺南的問題一樣,都是如何治理的問題。

派官就要派兵,派兵就要自己負責糧食。

糧食的途徑就兩種,要麼由外部運輸補充,這是個得不償失的行爲;再要麼軍屯,軍屯會侵佔土人眼裡‘自古以來祖先傳下來的神聖土地’,會激發矛盾,導致戰爭。

同理,從土民那裡徵集糧食,也會刺激土民反抗情緒。

派官不派兵,就無法治理、約束土民,甚至土民爆發矛盾,會來殺官出氣,不利於朝野輿論。

所以南中、嶺南問題拖了兩漢四百年,始終無法解決。

現在田信採取了最爲強硬的態度,乘着土民各部還沒反應過來,也沒認知到田信各種措施的深遠意義,依舊稀裡糊塗被田信威名震懾的時候,田信卻在用心搓着吊頸繩,要把一切問題的來源……也就是土人給勒死。

留下的只會有封君、漢僮、歸化漢人,以及軍功晉升提拔的士家。

一個士家,最少能提供一個全副武裝的武士,以及扈從、奴僕十幾人。

只要封君、士家建設到位,爲了獲取軍功、封邑、人口,這些人會主動向外擴展,將一切土民強行納入開化的光環內。

嶺南終究有一個粵江,有龐大,幾乎貫通各處的水運體系在,給了田信武力蠶食各部的客觀條件。

可南中有什麼?

羣山峻嶺地勢高聳,以至於河流落差極大,雖然河水流量充足,卻很少有適合水運的航道。

何況田信本人能身先士卒,處處奔波,以迅雷之勢打崩一個又一個敢於反抗的土民部落,使嶺南土民處於忌憚、敬畏狀態中,時間久了自然會順服,會學會適應田信,變成田信想要的形狀。

南中這裡既無便捷、強化人力、物力互動的水運航道,也無田信這樣能征善戰的將軍。

所以嶺南能施行的治理方略,無法在南中施展。

出於彼此的尊重,諸葛亮也書寫一公一私兩封信,由嗣子諸葛喬攜帶,走荊州繞路送往嶺南。

反正南中之戰不急於一時,妄想速戰速勝,反而會受困於南中的地形。

第八百二十三章 核心第二百四十二章 火第三百三十四章 姜維第三百九十四章 彼此差距第八百七十一章 虛實之拳第五百七十七章 耐心第七百四十三章 聯姻第六百一十一章 少府第七百七十八章 齊王之變第一百八十章 程昱第五百七十一章 後發制人第三百六十二章 智囊第一百七十五章 辰時第十章 宜都郡尉第三百六十八章 麻木第五百六十一章 有所顧慮第二百九十八章 話鄉情蘇則思歸第五百九十九章 三首詩第一百三十一章 夏侯尚第四百六十四章 顧慮長遠第二十六章 戰後第五百零三章 鹿門第四百二十二章 風火第一百一十七章 相見第八百四十八章 篡改第八百八十三章 前哨第四百四十章 番禺第七百三十三章 楊少府第一百二十七章 典滿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風病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五百二十六章 十二孫侯第六百五十八章 忠君第二十六章 戰後第四百五十三章 風雨第七十三章 白日沒第四十一章 私心第四百九十二章 盛世第四百九十章 禁錮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撲倒第四百一十八章 賀齊第十七章 試刀石第八百三十六章 家法第八百三十一章 麥城舊政第二百五十二章 致和平第五百一十九章 惠陵第三百八十一章 肥瘦第八百八十五章 關羽渡河第六十一章 戰江陵四第二百章 遺憾第二百四十章 良心第六百五十章 本色第一百五十一章 剪刀第七百九十八章 軍令狀第五百章 預估第一百二十六章 父子升斗第五百二十八章 禍種第一百一十四章 削髮第二百七十九章 破第一百三十八章 反擊第三百五十七章 休緩第三百四十七章 謀反第六百五十八章 忠君第八百八十二章 戰前第六百九十六章 推演第八百零六章 漸漸明朗第四章 孟達第七百二十六章 緊咬第四百零六章 戰機所在第八百三十章 醉生夢死第一百零九章 主動第二百零一章 又見斷髮第三百七十章 落幕第一百三十三章 請戰第七百一十八章 籌劃第九十八章 物有所急第六百三十一章 畫家第六百七十章 鏡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一百三十四章 不敢賭第五百五十六章 擇優而選第五百七十一章 後發制人第三百零四章 投石問路第四百零二章 廷尉第五百八十三章 沒有馬的步行騎士第五十一章 求婚事件第八十一章 軍事威脅第四百七十一章 賬目第二百六十二章 天命第七百九十七章 分析第八百六十九章 關東改編第一百二十九章 翼第七百九十六章 情報第四百四十三章 南中第三百三十二章 離奇第一百四十一章 落幕第七百四十六章 阿鹽第四十八章 應對第二百七十章 圍魏救趙第三百五十八章 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