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號令一方的使君令守們,與佔山爲王的盜賊匪徒一樣,都是雄據一方,自成一體的割據勢力。
若嚴格按十年前的大漢律法標準,馮宇系統面板顯示的天下四十三家勢力,包括馮宇自己在內。有一個算一個,都夠格稱的上朝廷反賊。所以,朝廷不可能再按之前的律法來“要求”諸侯。
那麼蔡邕口中的“二袁已現反意”,就只能是指袁紹,袁術要公開僭越改元稱帝,反叛漢室了。
若說只有袁術一人如此,馮宇根本就不會意外,因爲原世界歷史上袁術本就如此做過。但現在蔡邕說的是二袁都是如此,那這就和原世界的歷史相差太大了。
不過馮宇也就是驚詫了一下,很快就會意過來。
自他誅殺李傕郭汜二賊後,歷史走向就與原世界的走向偏差越來越大。甚至連朝廷年號出現順序和時間都不一樣了。按原歷史,初平之後應該是興平,而現在直接跳到建安年。那麼袁紹試圖僭號也就不足爲怪了。
當下,馮宇想知道事情更多細節,於是問道:“朝廷從何處看出袁紹,袁術二人已有反意的?”
此時,蔡邕已在涼亭中坐定,一邊品着茶湯,一邊將事情從頭到尾,原原本本的講述了遍。
原來,就在馮宇從徐州返回不久。宛都的朝廷諸公就商定了一件事---派出朝廷使節,前往各個諸侯處授予符節印綬,承認他們的那些名號,官職。同時,向諸侯頒佈休兵止戰的詔令,內容是朝廷承認的諸侯之間不得私自刀兵相見。
這些名號,官職大部分都是被他人表奏舉薦,卻從未得到朝廷回覆的。少部分是自封而來。也有極少部分是董卓把持朝廷時封任,卻並沒有經過正規拜授儀式的名號官職。
當然,不是每個勢力都能得到朝廷承認。比如董卓李傕郭汜的西涼殘部,就不在此列。還有實力過小的勢力也被過濾忽略掉。
馮宇聽到這,點點頭。這個事蔡邕之前來築城時也跟他說過。他也認爲此舉是朝廷的明智之舉,同時也有利於他那個天下大局的規劃。
現在只有五千兵力的朝廷,就算有馮宇鼎力相助。清除所有割據勢力,將天下恢復到之前皇權集中的時代。在地廣人稀的狀態沒改變之前,也不大可能做到。
更何況馮宇也有沒匡扶漢室,讓劉漢王朝恢復到之前皇權集中時代的這個想法。
朝廷即使不承認這些諸侯,他們也是現實存在的。如此反而削弱了朝廷已經繆繆無幾的威望。
相反若是漢室效仿周天子,朝廷承認一些主要諸侯的名號和現狀。將他們的割據現狀演化爲一種合法分封,以此換取他們對漢室天下共主地位的認同。無疑是漢室當下最佳的選擇。
這樣一來,漢室雖沒有實力,也沒有條件清除各個諸侯。但卻能以天下共主的地位,引導整合他們達成一種均勢平衡,維持現狀。不至於讓某個勢力實力過大而取代漢室。客觀上,也能讓天下百姓休生養息,恢復人口。
蔡邕見馮宇只點頭,並沒發表自己意見,便繼續講了下去:
“不料,朝廷派往壽春袁術處的使節被袁術扣押,下入大牢。派往鄴城袁紹處的使節沒被扣押,但被重打五十軍棍,驅趕了回來。”
“那他們這麼做的理由是什麼?”
“袁術那邊不知道,但袁紹這邊。據回來的使節所說,他剛到達鄴城的前幾日,袁紹還以禮相待。但後來突然召見他,聲稱如今宛都的朝廷是被幾個公卿把持着,是傀儡朝廷,漢室實際已亡。他袁紹不承認宛都朝廷。”
蔡邕說到這,擡眼望向馮宇說道:“這都是袁紹的公開的藉口,實際的原由肯定不是如此。賢婿能否猜到這二袁的真實想法?”
馮宇沉吟思緒片刻,答道:“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這些促使二袁野心膨脹,心懷異志。他們也非蠢蛋,尤其是袁紹,在時機成熟之前不會將此野心公開顯露出來。”
馮宇喝口茶湯,繼續說道:“但自朝廷遷都宛城後,漢室雖然不可能奪諸侯之權,集於掌中。但天下共主的地位日益增強,如此一來將大大妨礙二袁的野心實現。
尤其是此次朝廷公開派出使節,前往各諸侯處進行拜授儀式,頒佈休兵止戰詔令,取得天下諸侯共識的行爲,更讓二袁爲自己野心無法實現而惶惶不安。”
蔡邕怒道:“所以,他們要在天下諸侯面前做個姿態,打擊漢室的威望,瓦解諸侯與諸侯,漢室與諸侯間的共識。爲將來他們實現取代漢室的野心鋪路!”
“不錯。若是漢室亡,則諸侯亡。諸侯亂,則漢室亡的天下共識達成,二袁的野心就不可能實現的了…”馮宇說到這,便將話語停住。
實際上,他藏在心中的後半段話是:
即使漢室亡了,也不是所有諸侯會亡,會剩下幾家均分天下。二袁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像嬴政和劉邦一樣一統天下。因爲人口太稀薄。
這個道理舉個例子很好理解,一萬人集中在一座城池之中,很好統治。將他們散佈在一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呢?散佈在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呢?人都不一定能找到,如何集中統治他們的權力?
先周採用分封制而不是郡縣制不一定是周天子沒那個頭腦,而是人口和交通所限,他有那個想法也不可能做到。
蔡邕聽到這,臉色變的煞白,結結巴巴說道:“這…這二袁的勢力有多大,汝…汝應該是知道的,還有那兗州曹操也和袁紹是盟友。汝要公開…要朝廷公開發詔討伐他們?”
兩袁加一曹,即使有馮宇做後盾,南陽宛城的朝廷也難以抵擋。又有哪路諸侯敢去惹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