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林川所頒佈的新軍法,孫策想要調軍就必須等到林川的同意指示,否則就會被視爲叛亂。
這是林川爲掌握軍隊的節奏。
畢竟軍隊是重中之重,有它纔有政權,所有政權都是從暴力中生出來的。
但孫策從舒縣養好傷回壽春時,林川給了他一定量的臨機處斷權。
孫策一回大帳,就召集各將軍、偏將、典軍、軍中主事、監事。
各軍官見過孫策,按地位高低站列。
孫策一瞄各將官,說道:“袁譚從下邳進兵,主公的軍令仍然沒有回來,軍情緊急,等不及了。”
衆將齊聲道:“聽將軍吩咐。”
孫策道:“呂蒙!”
“在!”
“領軍五千扎於盱眙、淮陰一帶,以防袁譚從東面進入壽春。”
“諾!”
孫策派出呂蒙去盱眙,採取的就是呂蒙的遠守策略。
壽春轄下有許多縣城,如果不拒敵於門外,那壽春就是守住也沒多大意義,而且也成了孤城。
仗還沒打,就丟了壽春周圍,依林川的牛脾氣,那肯定是不行的。
“黃蓋!”
“末將在!”
“領青龍軍五千,駐紮懷遠、蚌埠,沿渦河淮水駐紮。”
剩下的還有數千人馬,孫策沒說,他手下能帶兵的將領少,就黃蓋和呂蒙。
如此佈置,就是標準的防禦戰。
這種仗不好打。
壽春在林川的轄地中,本來就是凸出去的一角,其實也不屬於楊州範圍。
這裡本來就是林川奸詐從劉備手中搶來的。
如果不是林川,這裡應該是屬於曹操地盤。
孫策一佈置完,各將領命行事,各司其職。
他自己帶軍做爲機動後備隊。
一面四處派出哨騎,打探袁軍的動向,因爲孫策這種防守其實是一條長長的長蛇陣。
這種陣缺點就是分散兵力,他本來就沒多少人。
如果知道袁軍具體行動,他就可以集中兵力重點防禦。
但孫策心裡多少還是有點數的,他估計袁軍可能會直接抄近路過五河直逼蚌埠。
壽春之北河流衆多,可謂是水鄉,這對兩軍交戰都帶來麻煩。
孫策細思之下,決定率軍進駐洛口,這裡距黃蓋近,也可能是主戰場。
黃蓋領青龍軍五千人,到了懷遠蚌埠後,他也認爲袁軍必然會來蚌埠,於是只派千人去懷遠。
並叮囑自己的偏將,隨時注意袁軍動向。
此時袁軍先鋒麴義,率軍五千一路浩浩蕩蕩進逼壽春。
前方探騎來報,將孫策布軍方向說個明明白白。
麴義思慮,這是孫策不明自己的動向所故,心中竊喜。
原來袁譚果然非常驕傲,絲毫不把壽春孫策放在眼裡,他並沒有多路進軍圍攻,而是隻出一路。
他並沒像當初劉備攻袁術的壽春一樣,從盱眙進軍。
而是一條直線,走最近距離,欲過五河,從蚌埠直接殺向壽春。
聽說孫策進軍洛口,黃蓋在蚌埠,麴義轉而揮師轉而直逼懷遠。
他知道懷遠就黃蓋千人之數。
自己五千白馬義從,就決定先吃掉這一部。
畢竟這對他的盟軍來說,也是第一仗。
那就必須勝。
先打弱敵,這是不變的道理。
他所以這麼選擇,也是知道黃蓋這支軍隊是江東的青龍軍,以他對林川的瞭解,這支青龍軍,他並不大意。
雖然自己的白馬義從也不是吃素的,但林川威名還是讓他小心翼翼。
出奇制勝,先來個開胃菜。
麴義下令先鋒軍加快行軍速度,要在黃蓋還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時,就要兵臨懷遠城下。
懷遠,一座小縣城,沒有高大城防,更沒有什麼險地可守,四周都是一灘平原。
攻下懷遠,就可以繞過蚌埠的黃蓋,直接攻取壽春。
等孫策反應過來,自己已兵臨壽春城下。
麴義不得不說是一員良將,他的謀略也相當正確。
他四處徵殺爲袁紹立功,爲他積累了許多戰爭經驗。
不出三天,麴義先鋒軍就到達懷遠渦河岸邊。
“報!”
黃蓋偏將率軍千人,纔到懷遠,正準備各種守城攻略,就聽說麴義已到渦河,不禁嚇了一跳。
“怎麼來得這麼快,快……快馬通報黃將軍。”
黃蓋也是一員良將,他駐守蚌埠,責任就是看守懷遠和蚌埠,他不知道敵人到底從哪裡過來,所以他特別注意敵軍動向。
麴義一到渦河,黃蓋幾乎是和他的偏將前腳後腳就知道了。
這裡離懷完不過數十里地,如是快馬一個時辰即可趕到。
可青龍軍並非騎兵。
黃蓋知道,如果讓麴義現在攻懷遠,自己是無法趕到的,麴義太快了,簡直是神出鬼沒。
昨天得知他還在五河,今天就到了懷遠。
黃蓋急命人通告孫策,一邊苦思良策。
此時在洛口的孫策,一直在注意袁譚的動向,他並不在意麴義那五千先鋒軍。
因爲黃蓋的五千青龍軍完全可以對付。
“報!”
坐在中軍將中的孫策大叫道:“快說!可探明敵情?”
一名風塵樸樸的哨騎,單膝跪地道:“稟將軍,袁譚所部緊跟麴義先鋒軍身後,已到五河!”
“報!”
“懷遠出現麴義先鋒軍,已到渦河!”
孫策吃了一驚!
心中確實有點震動。
瞧這架勢,袁譚這是隻兵進一路,要集中全力攻打懷遠啊。
如果是這樣,懷遠就難保。
自己就是率軍全力支援,以懷遠的城牆守不到自己支援到達。
這麴義果然夠快夠猛。
難道他的先鋒軍真的不怕被自己全殲?
對方一上來就打得猛,孫策也顧不得了,既然要來,就要全殲麴義的白馬義從。
但懷遠是守不住了。
而且先前的遠守策略也是一着錯棋,這是因爲完全不知道袁譚這種不要命的打法所致。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在懷遠或壽春城下,和麴義來一次生死對決。
孫策急命人調呂蒙放棄盱眙等地。
一旦調呂蒙回來,袁譚如果知道,只派出數千人,就可以收取壽春一半以上地盤。
但戰情千變萬化,瞬息萬變,考驗的就是一個指揮者的英明決定。
此時情勢,逼得孫策不得不放棄壽春大部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