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八章 大漢需要更加穩定

把人調來調去,並不是李藎忱真的願意,長期以來大漢都面對着人才不足但是地盤太大的情況。

亂世開始之後,人才幾乎被世家壟斷。一個朝廷想要維持穩定的運轉,就必須要從世家那裡獲得人才,這幾乎已經變成世家要挾朝堂的必殺技,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都是如此,只是依靠一羣草莽,就算是皇帝是秦皇漢武再世,恐怕也無計可施。

這也是爲什麼李藎忱一開始還是要和東南將門聯合起來,實際上也等於在變相的和這個世家體系妥協,不過在吞併了巴蜀世家並且得到部分關隴世家支持之後,李藎忱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人才基數,總算是可以和世家攤牌,然而這就意味着在科舉制選拔出來第一批人才之前,李藎忱手中的人才是捉襟見肘的,不少江南世家甚至都站在了朝廷的對立面,讓李藎忱分外頭疼。

憑藉着捉襟見肘的這點人才,李藎忱還是很努力地建設起來了大漢的行政體系,但是這就意味着大漢的這些人才往往是以救火員的身份存在,他們履行的不是一個職責,而是很多職責,哪裡需要他們,他們就需要填到哪裡去,並且一些年輕一輩也被李藎忱強行提拔上來,比如幾乎天天頂着黑眼圈的陳叔慎。

這種做法或許能夠解燃眉之急,但是終究不是長久之策,如此一來大漢各層官員只會因爲眼前繁重並且多種多樣的任務而疲於奔命,最終很有可能什麼事情都是應付一下,只是堪堪滿足朝廷的要求,想要做好,那就真的是強人所難了。

而且主官換來換去,顯然也不利於朝廷政策施行的穩定,甚至有可能直接動搖到大漢的穩定。

李藎忱在強調每個人的職責,自然就是想要強調每個人在社會上的職務應該是固定並且循序漸進的,不能跳來跳去。

大漢現在需要的已經不再是忙前忙後的救火員了,而是能夠在一行一業上做出來點成就的人。

大漢現在需要的也不是拆東牆補西牆的治國方針了,而是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政策。

否則大漢永遠都不可能向前走。

只是不知道應對這樣的問題,李藎忱到底打算如何解決?

現在人才實際上已經不算是問題了,只要李藎忱有足夠的耐心可以等,那麼自然就能夠等到,科舉制和書院就是大漢的雙重保障。

但是如何才能把這樣的思想貫徹下去?

畢竟大漢······太大了,這其中牽扯到的人和牽扯到的利益也太多了。

李靖看着李藎忱的身影,那應該是自己這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達到的高度,但是在這身影的一側,倒是可以有自己的位置。

陛下,從不讓自己失望,

而自己也不能讓陛下失望。

————————

李靖的猜測沒有錯,李藎忱提出了“克忠職守”的概念,就是要強調每個人在社會上履行的義務和職責不同,但是都應該“克忠職守”,在各自的行業上努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在培養某主義萌芽的大漢,有很多可以創新和改變的地方,李藎忱相信只要人們願意去做肯定就能夠有所成就。

至於方法,李靖沒有想到,但是其實很簡單。

那就是報紙。

隨着大漢印刷業的高速發展——隨着大漢教育、商貿等等行業的進步,本身就和這些行業息息相關的印刷業不可能不發展——報紙已經逐漸成爲大漢大小城鎮甚至一直到村鎮之中人們頗爲看重的東西。

畢竟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一種東西能夠一下子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認識到原來世界還這麼廣闊,不只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讓他們認識到,原來大漢正在進行着那麼多令人提氣的事情,不只是自己揮汗如雨。

百姓們逐漸形成對報紙的依賴,聽認字的讀報已經成爲很多人每天必須會做的事情。

這就意味着報紙上所說的,百姓會信,並且會很認真的思考。

對於李藎忱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當各個報紙的頭版頭條開始刊登李藎忱署名的文章時候,會引起怎樣的轟動不言而喻。

論宣傳手段,名臣將相都不是這個來自於後世的小白領的對手。

李靖久在軍中,軍中不認字的大老粗實在是多了點,一般思想教育的事情都是主簿在管理,因此李靖忽略掉了報紙的存在也是情理之中的,對於他來說那還真不是一個熟悉的東西。

當然了李藎忱也不會把希望全部都寄託在這很難長期固定的報紙宣傳上,各地的報紙終歸還是要做生意賺錢的,不可能一直都把陛下的文章和口號放在報紙的頭版頭條,李藎忱需要的就是這些報紙能夠每隔一段時間提出來一次,讓百姓不至於轉眼就忘掉便可以了。

至於更加細緻的宣傳,李藎忱當然還沒有忘記一些傳統的方式,從城門口張貼告示到散發傳單,大漢的宣傳手段從來不會那麼單一。

不管最終通過什麼辦法,李藎忱一定要讓大漢的百姓們培養起來做好本職工作的概念,一來這是爲了社會的穩定發展,二來自然也是加強百姓們對於大漢的歸屬感。

古往今來,封建王朝有全盛的時候,但是往往堅持不了幾代人,就會從全盛轉爲落寞,這是爲什麼?不僅僅是因爲外界有強敵環伺,當年的匈奴強不強?最後不還是被漢武帝打的遠走西方;當年的突厥強不強,最後不還是被唐太宗打的叫“天可汗饒命”——當然現在李二的活計李藎忱和楊堅等人替他完成了······

主要還是因爲無論是哪個朝代,都很難讓百姓產生一種同生共死的感覺,當這個王朝達到全盛的時候,比如盛唐時期,百姓以成爲唐人爲榮,但是當安史之亂後大唐落寞,百姓卻並沒有爲大唐而浴血奮戰甚至身死國難的覺悟。

關鍵還是因爲對於大唐的歸屬感,只存在於社會的上層,甚至只存在於朝堂上的袞袞諸公,對於百姓來說,只要能夠讓自己吃飽穿暖,誰來做這個皇位甚至皇帝是誰,根本沒有任何區別。

歷史上,一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之後,國家和民族的概念才逐漸被世人所瞭解。

第二一七零章 廉頗未老,尚能飯否?第一二七五章 李淵的建議第一八四六章 韓擒虎的殺威棒第一九四三章 以後同殿爲臣,應該的第一六五五章 大漢沸騰第二百二十四章 鏖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睜眼第一八零一章 一杯酒第一五六二章 海軍的欠條第二三一八章 西南有國名吐蕃第三百一十一章 黃雀在後第一七二五章 殺馬的你們拿來殺人?第一三三一章 困獸猶鬥第五百九十六章 議論洶洶第一九二六章 穩定西北,當步步爲營第一三九九章 一邊倒第一二七三章 少年將才第九百四十六章 琉璃熠熠光第一五八五章 油嘴滑舌的新解釋第一七三一章 斷後也是老夫來第一九七一章 打眼睛第二百零二章 徵用第一三三八章 未敗已敗第五百八十八章 不只是不滿第兩千章 西北風第五百八十七章 談判代表第一九五二章 宇文憲的準備第二百六十七章 自盡第二三零六章 兩教之爭第一四三零章 證明自己的機會第八百二十八章 曹孝達的想法第二三四八章 老鄉?第一二零五章 隔牆有耳第一百八十七章 索要第一八六五章 朕給你這個機會第一千四十章 血已經夠多第四百一十四章 氣運第九百五十六章 最大的諷刺第一六七零章 輸血第二一六一章 授印掛劍第一百八十章 軍營第六百二十七章 庭前花落第一九四五章 裴矩,牆頭草的典型第一九五二章 宇文憲的準備第八百九十章 寒酸第五百六十三章 越來越不明朗第一二六七章 李衍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九章 同予者何人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靈武是底線第一二七三章 少年將才第二三二六章 插手西域第一五零四章 信任和不信任第二三四一章 陛下會做傻事?第一六五五章 大漢沸騰第一百二十章 猜測第四百六十七章 晚了一步第二三二四章 前路苦寒第三十四章 荒村第五百四十九章 無處可逃第九百六十九章 朕的命令第九百六十章 如何服從第七百零一章 兩步走第一一八八章 劍履上殿第九百一十五章 買賣第二一零九章 學習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第九百零六章 明知道第八百零五章 誘餌第二百八十八章 插一手第一四六五章 天冷了第一千六十二章 南北人口第六百六十三章 夏有涼意第二二七一章 絲綢之路第一六九九章 騎兵的肉搏戰第八百一十章 見死不救第九十章 袁英第二百八十九章 憂慮第一百二十一章 對詩第五百四十五章 蟬第一四五八章 每個人都在努力第一四二三章 讀書人的事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舊山河第五百四十七章 蟬要叫得響第一一二三章 回樂城第一二零六章 殺伐果斷?第一一九一章 和約第一四二零章 你是要行刺小皇帝啊第一七六一章 伊水畔,王謙的掙扎第二二七五章 外戰則內安第一一二九章 一夜披甲第三百三十二章 天下事第二百五十二章 圍點打援第五百四十七章 蟬要叫得響序章 白袍第二一零零章 城門洞開,漢騎入城第二二四零章 汽車?火車?第二二九七章 這個憂,不分好不好?第一二零八章 部分合作第二百三十三章 帶她走第五百七十章 蒼溪谷大道第一千一十六章 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