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窮教育

每年的財政預算案總是會引起文武兩屆的劇烈爭端,文武兩屆抄完後,然後是內閣各部門爲了怎麼分配各部門經費也會再吵一遍,軍方那邊雖然好一些,但是海陸之爭也比較嚴重,即便是陸軍內部也是存在着諸多爭端,有些人想要購買更多的武器,有些人想要提高軍人的待遇,有些人想要進行多幾次的演習,有些人想要加大對外興安嶺、西北地區的軍事投入等(清末梟雄471章)。

總之每年的年底和年初之際,整個帝國的軍政高層們總是會因爲預算經費的問題發生爭吵(清末梟雄471章)。

每當這種時候林哲就是感到相當的頭痛。

站在林哲的角度來看,財政預算的分配基本上保持一個大概的比例就行了,比如說1862年的軍費分配比例保持在了百分三十五,比1861年的百分之三十七的比例下降了兩個百分點。

不過比例雖然有所降低,不過軍費的總額還是略有提高,這是因爲帝國國內的農業生產以及工業經濟逐步恢復,並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所以稅收保持了一個較高水平的穩步增長。

1862年的財政預算收入是大約三億圓,比1861年的財政收入多了三千萬,增長的份額主要來之於工商業。

而農業稅、鹽茶等傳統稅收在經過前面幾年的大幅度恢復性增長後,目前已經是保持了比較穩定的數額,未來不出現太大的變數的話,那麼農業稅等傳統稅收的增長會比較有限。

自1861年後,帝國的經濟增長已經開始以來工業的發展,如果工業發展不起來,那麼目前帝國的經濟總量就很難出現大幅度的增長,相關的稅收也會難以增加。

在傳統的第一產業飽和之後,帝國如果想要繼續發展經濟,收取更多的稅收,那麼只能從工商業方面着手。

而根據財務部方面的預測,等到1863年以後,也就是說明年的帝國工商業的稅收將會出現大幅度增長。

這倒不是說今年和明年的帝國工商業會呈現爆炸性增長,而是因爲很多工業的企業的稅收優惠期即將到期。

從一開始帝國爲了推行工商業的發展,鼓勵資本投入實業,是推行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其中最爲關鍵的就是稅收優惠了。

一般企業都會有前兩年免稅,再三年半稅的稅收優惠,如此也就是說諸多在1858年以後建立的企業將會在1863年結束稅收優惠期,開始按照正常稅率交稅。

而帝國的工商業雖然嚴格上來說是從1854年上海商貿區成立之後就已經開始發展,但是真正的大規模發展,尤其是民間資本大規模進入工商業的時候是在1858年以後。

當時的帝國答應了英法聯軍,北伐滿清獲得戰略性的勝利,帝**事上的勝利也是導致了長江下游地區,尤其是浙江和蘇南地區的安全獲得了較大的保障。加上那個時候帝國開始大力推廣棉紡產業,大量的棉紡工廠在1858年後建立了起來。

而這些企業將會在1863年後爲帝國提供大量的工業稅收,如此帝國的財政收入也就能夠迎來一個跨越式發展。

儘管1862的財政收入只有三個億,比1861年的兩億七千萬隻增加了三千萬而已,但是財務部對1863年的財政預算收入估計是足足有三點五億,而1865年的話,則是預計會有四個億。

如果財務部的估計正確的話,那麼未來兩三年內帝國的財政收入將會得到一個爆發性的增長。

而財政收入的增加,也就代表着帝國政府有更多資金投入到工業發展,教育,水利等事業上,並進一步推進帝國工商業以及農業的發展。

不過不管財政收入是以前的兩個億還是現在三個億又或是今後的四個億,但是帝國各部門對競爭的爭奪態度卻是不會改變的。

1862年的御前內閣預算會議上,內閣的大佬們一如既往的爭吵着,不過吵着吵着也相繼妥協並達成了協議。

而這一次的內閣預算會議上,江道泉掌管的教育部毫無疑問再一次成爲了大贏家,其教育經費比去年多了至少百分四十。

儘管教育經費的總額依舊無法和財務經費、工業經費這相比,但是也是超越了其他經費支出。

獲得了更多教育經費的江道泉心滿意足的回到了他的教育部辦公大樓,然後就是讓手下的各機構部門開始安排新一年度的教育發展計劃,並且不用多級就是野心勃勃的提出了完善全國地方教育的計劃。

該計劃的主要核心是要把帝國現行的各種新式學校徹底普及到全國範圍,過去的多年裡,帝國雖然說已經是開始全面推廣新式教育制度,但實際上這種推廣並不是統一的,因爲建立學校是要花錢的,這些錢對於一些經濟較爲發達的地區,比如浙江、江蘇、廣東等地來說不算什麼。

但是對於一些經濟落後的地區而言,興辦新式學校的花銷就是比較大了,辦一所初等小學並不算貴,但是少則千餘,多則數千甚至上萬啊。

而這些學校的開辦經費裡,來自中央財政,即從教育部直接拔下來的經費實際上是相當有限的,大頭還得靠地方財政自行解決。

而對於一些偏遠地方的省份來說,一個縣每年的地方財政收入也就幾萬圓而已,甚至有些窮地方的地方財政收入都破不了萬。

就這麼點錢地方政府還得用在方方面面,要一下子拿出好幾千圓來辦一個新式學校,哪怕是最低級的初等小說,但是也是很爲難的。

所以新式教育制度推行數年以來,一些經濟狀況比較好的省份已經是基本完成新式學校的開辦以及推廣,某些富裕地區甚至是超額完成任務。

比如說靠近上海的松江府,依靠上海帶來的各種便利,松江府這幾年的發展相當快速,經濟發展速度之快位於江南府縣之首,比蘇州還要強一些。

而該府按照教育部的制導意見,是應該辦一所初等中學的。

但實際上該府一共擁有四所初等中學,而高等小學以及初等小說的數量也是比額定的數字要多得多。

更難得的是,松江府依靠地方財政,自行籌辦了松江高等中學。

依靠一府之力,不用中央財政的支持就自行籌辦一所高等中學,這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

儘管江南地區的高等中學數量是全國範圍內最多的,有着上海高等中學,蘇州高等中學,京師高等中學等一共五所。但是這些高等中學基本都是中央財政扶持,然後地方財政配合的模式,另外還有幾所就是單純的民辦學校,依靠昂貴的學費來維持開銷。

而單純依靠州府財政就能夠辦一所官辦高等中學,這種事除了上海以及廣州外,松江府是第三個。

像松江府這樣的富裕地區可以超額完成新式教育的推廣任務,但是國內的絕大部分州府還是做不到的。

像一些沒有工業的州府,只能依靠傳統的農業稅維持行政開支,這些州府要精打細算一番,然後才能夠騰出來幾千圓辦學,很多州府一般只有一所初等中學,下面的各縣擁有一所高等中學,而初等小學的話基本都是原來的那些民間私塾改個名字,完全官辦的初等小學很少,就算有一個縣頂多也就只有一所。

至於高等中學嘛,除去國內少數幾個工業發展較好的州府外,尋常州府是沒有能力自行開辦高等中學的,一般都是由省級教育廳出面籌辦,由省級財政扶持,同樣一個省也就只有一所高等中學而已。

而一些省份實在是窮,比如福建,陝西,貴州之類的省份,往往省級財政都很難補貼高等中學每年十幾二十萬的辦學經費,往往是需要向民間湊集資金。

比如目前福建省唯一的高等中學,即福州高等中學,就是福建全省士紳們捐助善款籌辦。

地方有錢就辦多幾所學校,沒錢就少辦幾所,這是各地方州府的通常做法。

但是站在帝國的角度來看卻不能一直這樣,不管地方州府再窮,但是好歹一個縣要有一所高等小學吧,一個府要有一所初等中學吧。

哪怕是單獨某個縣、府無力籌辦,那麼能不能相鄰的縣,州府合作籌辦呢?

爲了改善帝國全國範圍內的基礎教育問題,教育部是打算在1862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完善新式教育制度,不僅僅是要在東部的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開辦新式學校,也要在貴州,雲南,陝西等偏遠內陸省份開辦新式學校。

爲此,教育部這邊是準備了每年投入至少五百萬圓的教育扶持經費,用以扶持偏遠地區的新式學校的籌辦工作。

除了完善全國範圍內的基礎教育外,教育部依舊會保持高等教育的投入。

力爭讓新籌辦,預計1862年纔開始招生的三所新大學順利開學,同時將會籌辦更多的師範、技術類學校。

而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是要花錢的,這也好在今年教育部的經費大幅度上漲,達到了空前的兩千萬之巨,要不然還真滿足不了如此巨大的花銷。

自1858年以來,帝國對教育的經費投入是越來越大,而且增加幅度是非常大的,1857年帝國初立的時候,別說教育經費了,就算是行政經費也沒有多少,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財政收入都用來打仗了。

但是1859年之後,軍費比例開始大幅度下降,教育部經費也是得到了增加,後續兩年也是快速增加。

去年的時候,教育經費達到了一千萬,而今年則是達到了一千八百萬,佔據中央財政支出的百分之六。(。)

第562章 出兵勘察加半島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2章 土匪危機第160章 軍事散步第64章 該走還是留第270章 戰爭通牒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343章 侯客室第207章 激戰六安第292章 大戰前的影響第66章 許乃釗之邀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310章 談判重啓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409章 林哲的召見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158章 王呂雲遇敵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347章 李鴻章面聖第643章 方家第309章 殉國名單第91章 攻城第423章 北岸工業區第106章 大勝而歸第467章 天津北方鋼鐵廠第74章 上海商貿區第489章 銀行業和外資第376章 第九協防師改革第50章 林德機器廠第399章 西征展開第43章 慘勝第439章 財政和軍費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337章 繼承人第626章 里維拉貿易公司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473章 新疆設省第232章 奏摺第363章 時代的終結和開始第17章 長興初戰第469章 秘書處改革第225章 攻克宿遷第42章 勝負在此一舉第462章 隆豐收購案第2章 土匪危機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41章 三衝敵陣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45章 南撤湖州第697章 前無畏戰列艦時代第606章 中島佐木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74章 上任設衙第51章 團練大臣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379章 爭論和妥協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213章 兩軍聯合第387章 咸豐東狩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579章 寧朝動亂第600章 開戰爭論第81章 林德1854步槍第181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175章 生絲產業鏈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驚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365章 傳統和科學的結合第345章 工業規劃第339章 私營教育第644章 他必須死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539章 起錨迎戰第142章 革職下獄第89章 湖州之危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603章 傾銷地第180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284章 死守不出第476章 炮擊下關第355章 都興阿的炮灰第244章 線膛火炮第174章 生絲和稅收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518章 工商稅務改革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660章 確立金本位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459章 一戰成名第545章 捷報入京第124章 這是抄襲!第622章 大陸軍政策第76章 亂世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