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派系之爭

這幾年帝國的權貴階層彼此聯姻太多,哪怕是和太后孃家的方家聯姻也沒有多大的實際政治影響(清末梟雄470章)。封爲子爵也算正常,帝國的各部大臣基本都獲得了爵位,也都是子爵和男爵。

但是江道泉有一項優勢卻是其他人無法比擬的,因爲在年初的時候,他就多了一份兼職,擔任皇長子林碃的啓蒙老師。

嗯,就是交皇長子林碃讀書識字。

雖然說這個職務暫時還不需要他做什麼,因爲皇長子林碃還太小,才幾歲大的小孩子遠遠沒有到正式進學的時候,他也就是偶爾給林碃讀一讀經學史書裡的故事而已,嗯,說白了就是一講故事的。

但是這背後的政治含義卻是非常大的,因爲這給皇子當老師,就說明了林哲是信任並欣賞他的才學的,要不然帝國才學橫溢的人那麼多,爲什麼就讓江道泉去給皇長子林碃啓蒙?

甚至某一天皇長子林碃真的有機會登上帝位的時候,他就是妥妥的帝師啊!

江道泉也是看重這一身份,所以儘管現在只是充當一個講故事的人,但是講什麼故事,要怎麼講那可是經過了仔細斟酌的。

講的故事要有趣,這樣還是小屁孩的皇長子林碃才能真正聽得進去,同時這些故事也必須有着豐富的涵衣,要能正確的塑造皇長子林碃的世界觀,而最最重要的就是爲君之道。

不管這林碃以後能不能當上儲君登基,但是江道泉就是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皇帝進行培養的。

什麼纔是他理想中的天子?

那自然是仁德之君了!

如果這林碃真讓他從小教授的話,估計就是第二個林允文,妥妥的亡國之君啊。

不過江道泉自己還不知道,林哲就沒打算過讓他一直教授下去,他只是看重了江道泉的傳統儒學的造詣,同時還有江道泉身上那股儒家學子特有的執着(清末梟雄470章)。

不管江道泉的行事方法如何,但是他的爲官之道比帝國的絕大部分人都要來的正直。

沒錯,就是‘正直’二字。

此人之所以能夠成爲保守派官員的領袖,被一大羣老頑固們擁護,是因爲此人的確有可取之處,此人爲官清廉,他的府邸都是林哲賜予的,而當那些貴族們都有着幾十人是甚至上百人侍女僕人的時候,他的宅子裡只有少數幾個侍女而已,而且對子女的管教非常嚴格,從來都沒有江道泉的家人做出什麼有損風評的事來。

當然了,清廉對於一個高級官員來說並不算什麼,真正關鍵的是,江道泉所做的諸多事,其出發點都是爲國爲民。

爲了避免軍方插手後宮事務,他敢以死相諫。

爲了支持救濟災民的方案,他能夠放下政治成見和郭龍雲,宋關前等人合作,甚至是放棄一些自己的政治利益。

所以不管這個人怎麼做事,但是爲人卻是沒的說的。

有這麼一個人充當皇子的啓蒙老師還是相當不錯的。

不過林哲並沒有打算讓他一直這麼教下去,興許幾年後就會把他從皇子們的教育裡調走,後續他肯定會安排其他人對皇子進行教育,包括軍方的將領,其他一些大臣們。

皇子們的教育問題,是需要接受多方面的思想以及知識,只有接觸多了才能瞭解的更多。

而就目前來說,江道泉就是皇子們啓蒙老師!

如此的江道泉在外人眼中,自然是聖眷昌隆的跡象了。

他和畢餘同在很多時候都會進行政治合作,用以對抗郭龍云爲首的那些天天叫喊着各種改革的新派官員。

帝國內的傳統和改革之爭是非常激烈的,這一點幾乎遍及了軍政兩屆,地方和中央。

哪怕是同樣是發展工業,但是保守派和改革派們的意見也是相差極大,而每一個派系都認爲自己的意見對帝國纔是最好的。

這種意見衝突並不是什麼私人的恩怨,而是政治態度的不同。

縱觀帝國成立後的這些年來,幾乎到處都充斥着這種對立,帝國頒發的各種政策幾乎都是各個政治派系相互博弈後的結果。

比如近期內閣那邊關於農村經濟的爭論就是一個典型!

郭龍雲那邊的人認爲目前帝國的傳統農村經濟模式是阻礙帝國工業發展的一大障礙,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迫使農村地區的經濟模式進行轉型,把現有的家庭模式耕種朝着集中,大型農場化進行改進。

但是江道泉和畢餘同等人卻是認爲,農村經濟事關帝國根基,在帝國人口絕大部分都是農村人口的情況下,任何動搖現有農村經濟的措施都有可能引起大規模的動亂,相對於郭龍雲等人的集中耕種,大型田莊,甚至推廣農業公司之類的做法,畢餘同等人更加傾向於對現有的土地買賣以及租地制度進行改革。

比如規範制定土地買賣制度,限制土地的大規模集中,然後強制限制地租,讓少地、無地農民獲得足夠生存的土地。

同時雙方對棉紡產業的發展也有着巨大的分歧,江道泉認爲大規模發展棉紡產業,會進一步迫害農村底層人員的生存狀況,因爲工廠生產出來的大量廉價棉布、棉紗,竟然使得持續了數千年的男耕女織模式遭到破壞,當農村的婦女在家辛辛苦苦紡織的土布賣不出去了,或者是價格被機織布衝擊的非常廉價,那麼就會嚴重減少農村家庭的副業收入。

而郭龍雲等人認爲這樣卻是可以促使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用打工的方式賺取金錢,然後換購布匹等生活物資。

這些爭論從去年一直持續到現在,因爲內閣方面自身都沒能統一意見,因此帝國方面也就遲遲無法對現有的農村經濟進行改革。

不過有一點卻是雙方都認同的,那就是帝國的觸角必須進一步向基層延!

帝國早年就開始在部分地區開戰設立鄉鎮級統治機構的試點了,最早的是在浙江紹興府,然後擴張到江南一帶。

目前的浙江、江蘇(蘇南)兩省的部分府縣,尤其是經濟發達的府縣已經建立了鎮、鄉這兩級行政機構。

但是之前的鄉鎮機構的推廣並沒有官方的強制命令,而是一些府縣根據帝國的號召,自行展開試點。

而這幾年的試點情況也比較好!

目前在浙江和蘇南一帶建立的鎮、鄉兩級政府,其行政職能比較單一,比如鄉政府,實際公職人員只有一兩個人而已,從事的工作主要是配合上級政府進行一些政令的宣傳。

鎮級政府則是比較完善,設有巡警以及稅務等相關機構。

畢竟這兩級機構以往都只有縣纔有,而一個縣的人口少則數萬,而多的可是有幾十萬呢,大部分也不是說居住在縣城裡,而是分部在農村地區,這樣收稅或者出現什麼盜搶案件的時候,從縣裡調人去非常麻煩。

而在鎮一級機構設立稅務和巡警人員,就能夠更加地深入農村地區。

由於在浙江和蘇南地區的試點情況比較好,所以內閣已經是準備這鄉鎮制度推廣到全國。

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鄉鎮制度,會在1862年的二月份以後,也就是農曆春節以後正式施行,屆時帝國會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府縣建立相應的鄉鎮機構。

鄉鎮制度的推行,將會改變中國數千年來的政令不出縣城的局面!

中國數千年來,政權的統治基本只覆蓋到縣一級,而縣之下的廣大農村制度則是依靠傳統的鄉紳、宗族等勢力維持。

說得好聽一些就是鄉民自治,說得不好聽一些就是無法無天。

比如古代的‘侵豬籠’這個特有的稱呼就是這種傳統制度的產物,這個詞彙代表的是農村裡沒有最基本的官府或者法制等觀念,鄉民的一些行爲是否會得到懲罰,並不是根據政權的律法,而是根據鄉村宗族的某些傳統甚至一些老人的私自看法。

中國古代的士紳們爲什麼會擁有這麼大的權力,甚至能夠直接影響當地官府的抉擇,某些官員上任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看鄉紳錄?就是因爲傳統制度裡,鄉紳們纔是農村的實際統治者,官府根本就無法插手農村的具體政務。

而隨着帝國推行鄉鎮制度,也許前期鄉鎮制度還會有着各種各樣的缺陷和麻煩,但是隨鄉鎮制度的推行,若干年后帝國徹底控制廣大農村地區也就不會成爲空想,一旦帝國徹底的控制農村地區,那麼後續和農村相關的一系列改革才能夠真正的施行下去。

比如說畢餘同和江道泉等人非常推崇的土地買賣限制、地租限制等措施,這些措施現在也就是聽上去好聽,但是真正施行的話根本就沒有多大的可能性。

因爲現在就算把這些改革措施頒佈下去,但是最多也只能到縣這一級別,其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這項政令頒佈十年以後,那些一輩子都沒有出過村莊的農民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有這些政令。

因此要想真正的進行農村相關的制度改革,那麼首先就得把政府的觸角延伸到農村地區!

在鄉鎮制度上的合作,也算得上是郭龍雲和畢餘同,江道泉等文官派系的大佬們的難得一次的誠心合作了,這些文官的大佬們誠心合作,這纔不會出現文官內部的一些爭奪和衝突,而這對於一項普及全國的政令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只是除了這一項外,其他方面的事務就比較難說了,比如說財政預算分配上,內閣和軍方爭,文武之爭完了以後,內閣各部又得進行激烈的爭奪。

江道泉想要更多的教育經費,郭龍雲想要更多的工業發展扶持資金,就連新成立的交通部也是發出了自己的想要,張口就要幾千萬幾千萬的鐵路修築,運河整修等費用。

而財務部那邊也是不甘示弱,說什麼經費緊張,現在稅務的人員越來越多,已經是難以滿足稅務系統的開銷,人員經費不足,導致很多稅收收不起來或者少收,造成了國家稅收的損失之類的話。

春節剛過沒有多久,1862年的三月份,內閣的御前預算會議上,這些文官大佬們一個個都是牙尖嘴利的爭奪經費,讓坐在上頭的林哲很是無語。

聽着他們口中說出的那些尖酸刻薄,甚至江道泉都說出粗話來,不由得讓他嘆氣,自己的這些臣子們怎麼有朝着街頭大媽們發展的勢頭啊,這超起家來罵人是在是太難聽。

當江道泉引經據典,用普通人都聽不懂的文言文把倡議削減教育經費的經濟大臣郭龍雲罵了個狗血淋頭後,正當他喝了口茶潤潤嗓子,準備再長篇大論一番罵畢餘同的時候。

林哲終於是輕咳一聲!

這些大臣們不要臉面,他林哲還要臉呢,好好的一個御前財政預算會議變成罵街大戰,這算什麼事啊!(。)

第32章 大戰前夕第514章 快速發展的1865年第89章 湖州之危第562章 出兵勘察加半島第695章 現代文明推廣運動第28章 太平軍的反擊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294章 視察江陰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656章 智利購艦第268章 冬季戰略調整第6章 辦團練捐道員第93章 逃兵和恐慌第83章 添船夠炮第333章 帝國在行動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63章 神經病和偉人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224章 清點戰果第358章 第六軍渡江第96章 沉默衝鋒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629章 當塗之發展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681章 皇子初登場第614章 鋼面鐵甲第242章 戰略規劃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559章 句容馬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649章 海軍革新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636章 風波起第443章 美國內戰的蛋糕地兩百零三章 宮殿後宮事第124章 這是抄襲!第31章 謹慎東進第413章 巡視當塗第264章 十二月調整第300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二)第396章 咸豐身死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356章 新軍之間的廝殺第497章 爲我獨舞第211章 三國領事來訪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572章 東北鐵路第604章 北海國第288章 崩潰和反衝鋒第778章 中美勾結第180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428章 林成庭入緬第556章 全球海軍的變革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11章 山陰陳家第5章 縣令相邀第322章 漁船和情報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304章 正面激戰第520章 夏威夷第427章 大理苦戰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365章 傳統和科學的結合第569章 他們的戰爭(二)第96章 沉默衝鋒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65章 吳健彰進城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第342章 林成庭的擔憂第443章 美國內戰的蛋糕第299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一)第676章 十萬英鎊的阿拉斯加第76章 亂世重典第165章 石達開的艱難抉擇第412章 英俄威脅第172章 殘忍的工業第599章 雙方的糾結第146章 王侯之賜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112章 餘勝軍協防團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497章 爲我獨舞第677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603章 傾銷地第175章 生絲產業鏈第283章 大戰將起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115章 刺刀衝鋒第179章 渡江北上第663章 廢黜朝鮮國王第220章 對決練軍第54章 兵指青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