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妹好學,聰明,腦子又靈活,善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原本一年的學徒期,提前到八個月就結束了。第九個月開始領工錢,孫大娘喜歡大妹,因此在工錢方面格外關照,一個月有五十文。
大妹連續領了三個月工錢,再加上溫秀才自己寫書也積攢一些,手頭寬泛,之前擱淺了的心思又重新活絡起來——溫秀才想要送二妹進私塾唸書。
在大妹又一次回家的時候,溫秀才把想法和大妹提了提,得到了大妹的同意,於是決定等到暑退之後,便送二妹到老同窗那裡去。
二妹自己沒多大主意,反正別人怎麼說她就怎麼做,說讀書便同意去讀書,眼下還沒到開學季,依舊揹着小妹和小夥伴漫山遍野地走,摘野果、補知了、鬥蛐蛐,好不快活。
七月流火,涼生積雨,馬上就到入秋學的時間,溫秀才準備好束脩,才發現沒有得體的衣服。這近一年的時間裡,二妹都是穿着大妹從繡坊帶來的布料縫製而成的衣服,東一塊是綠的,繡了一半的鴛鴦戲水,西一塊是紅的,才勾勒出秋染霜葉的景色,中間連接的是一塊雞屎黃的,鵲橋相會的場景中只有搭橋的喜鵲能辨出模形,花裡胡哨,似百家衣一樣。
溫秀才大急,這時候再去買布料做衣服顯然已經來不及,而成衣的價錢要比料子錢貴出一倍多。
正犯愁之際,大妹放假回家,帶來了四套新衣服,二妹兩套,溫秀才一套,連小妹也有一套,都是用全新的整料做成,剪裁合體,針腳細密,二妹的衣服尤爲精細,連衣服邊角都用小碎花布條滾了邊。
這些料子是大妹低價從孫大娘那裡買回來,熬了十幾個晚上趕出來的。溫秀才看着大妹身上洗得發白的青布衣,心裡又是一陣堵得慌,抱了衣服匆匆走進裡面,揹着三個姐妹偷偷抹去眼淚。
既是老同窗,一切好說,李舉人收了二妹,卻怎麼不要束脩。這不合禮數,溫秀才當然一定要給,李舉人最後也只好接了,又留溫秀才吃一頓豐盛的午飯。
溫秀才是文人,閒時常常在家誦讀詩書,也會教教二妹妹唐詩宋詞之類,就連只會爬、爹孃還喊不清的小妹也不放過,抱着她的時候時常把千字文掛在嘴邊。因爲有些基礎,相比同齡人來說,二妹在學堂裡學得並不吃力,課業也都能按時按點保質保量完成。
私塾離村子有五里地,二妹每日卯時起牀,先做好早飯,之後走近一個時辰的路去私塾唸書,因走的路多,時常磨壞鞋子,幸好大妹在繡坊裡做事,常把別人不要的邊角料子積攢起來,給二妹做鞋,因她心思手巧,就算鞋子是用廢料子做的,也比村裡其他女孩子穿在腳上的漂亮。
沒有二妹的幫忙,溫秀才只能自己帶孩子。他從村裡人那兒買來一個揹簍,有時把小妹候背在簍筐裡去趕集,有時候抱着去書局交書稿,有時候背在背上去地裡除草,實在不方便的話,便送去鄰居易嬸那裡,請她幫忙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