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
其實擔心前線的人,不僅僅是朱祁鎮,還有黎思誠。
對於面對這個局面,黎思誠也有一種失控的感覺。
的確,黎思誠雖然手腕相當厲害,不過短短數月之間,就將升龍城內外都控制在內,完成了對權力的繼承。
對於一個十八歲的少年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
但是即便如此,他對整個安南的掌控未必有多高。
即便是朱祁鎮登基多少年了,對廣西前線的掌控,也不是太高的,這並非朱祁鎮無能,而是距離太遠了。
對於黎思誠來說,雖然距離近了一些,但是他對前線的掌控能力,也並不比朱祁鎮高上多少。
如果他知道因爲欽州七峒會引起雙方大戰,黎思誠寧肯讓大明先奪了過去。
正如楊洪與朱祁鎮分析的一樣,黎思誠很清楚,大明不可能在廣西留下來大量軍隊,大抵就這一陣子。
等明軍退走之後,黎思誠再想辦法蠶食就行了。
畢竟對於廣西邊境的土司們,固然不願意屈服於安南,但是如果大明大軍再次過來,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
一般來說,廣西土司不會對安南方面的要求多做回絕。除非觸及底線。
所以,安南有時間,在大明無暇顧及的時候,一點點的將邊境線向北推進,就好像是麓川之戰的時候,安南就在邊境上挑事。
幾乎大明朝廷有大事,安南都會在邊境上做一些小動作。
只是,而今傳來的消息,讓黎思誠知道,不管怎麼樣都要與大明打上一仗了。不過與之前的一樣,一邊打一邊談,他二話不說,下令再派出使臣,向大明請罪。
只是不走廣西這裡,而是乘船從廣東上岸。
黎思誠又下令,準備御駕親征。
將升龍城之中最後的禁軍集結起來,正是徵召四鎮之兵。
後黎朝,立國之後,分四道,而是四鎮就是四道之兵,京北,山西,山南,海陽四道兵馬都是所謂的外兵,而升龍城的兵力就是京軍,或者說禁衛。
之前,與大明廣西,雲南對峙的兩道,就是京北與山西兩道。有一部分京營還有地方的鎮兵,還有相當多的新徵的兵馬。
達到二十萬之數,已經到了三丁抽一的地步了。
這還是安南正處於上升期,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纔能有這種地步。
這就是大明與安南國力的差距。
廣西與雲南的大軍,朱祁鎮根本沒有什麼壓力,但是對於安南來說,已經是半國之兵,都動員了。
而此刻,黎思誠不知道,大興兵事對內部的影響,對百姓的負擔,但是他也顧不得許多了。
比較,如果這一戰打勝了,黎思誠還能想以後。
如果這一戰打敗了,不僅僅他,還有黎思誠身後的安南權貴都沒有以後了。
安南固然口中對大明的軍隊輕視之極,但是實際上他們也知道,明軍的厲害,否則安南之戰打了二十多年,更多是將大明給耗敗的,而不是打敗的。
大多數安南將領都是口中輕蔑之極,但是真正打起來,都是非常謹慎的,就好像是黎思誠一般。
黎思誠一聲令下,幾乎清空了安南國內之兵,連與占城對峙的兵馬也抽調了不少,籌集了十萬大軍,在黎思誠的帶領之下,向邊境而來。
而今黎思誠已經將安南內部的經制之軍,幾乎收刮乾淨了。
這已經是舉國之兵了。
當然了,如果大加徵召的話,不要說三十萬,再來三十萬,黎思誠也能做到,只是到了那個時候,就是安南上上下下,凡是男丁全部爲兵了。
那就是實實在在的傾國之兵了。
畢竟,安南舉國百姓也不過數百萬而已。
也就是安南國力的極限了。
黎思誠決定御駕親征也就不願意將這大半副家當交給別人手中。幾乎是太阿倒懸了。特別是他也是剛剛登基,在國內沒有什麼威信。對於軍權更是不敢有一絲的放手了。
於是乎,黎思誠帶十萬精銳來到憑祥城下。
在短短一道關卡,大軍綿延數十里。甚至大軍都不能在此地展開,只能層層佈防。
可以說聲勢浩大之極。
在北邊幾十裡就是明軍大軍,以毛勝本部的滇軍與廣西大軍,還有當地重新召集起來的土司狼兵。
區區憑祥小縣,面對如此大軍,憑祥土司李成,一個五六十歲的,老土司,年輕的時候也跟隨大軍去過安南。
但是也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大的場面。
李成將李家所有的人都召上城池,幾乎連同老少婦孺加在一起,也不過兩三千人而已,至於所謂的城池,更是簡陋之極的夯土建築,放在九邊,連一個千戶所的規格都算不上來。
也就是說憑祥而今沒有被攻下來。
並不是憑祥城池有多麼難守,而是安南大軍被黎思誠叫停了。
黎思誠此刻到了軍中,二話不說就賞賜全軍,激勵將士,臨陣之前,氣可鼓不可泄。一時間安南大軍歡呼之聲,有驚天動地之感。
衆將自然向黎思誠求戰。
黎思誠搖搖頭,說道:“北寇乃大國也,不可力敵,故而如果北寇來救,這一戰就打,如果北寇喪膽,這一戰就不用打了。”
“而且打也不要在這裡打,敵強我弱,當誘敵深入。”
在黎思誠心中,他估計想拖下去。但是在這個時候卻不能說出來。
而且在黎思誠心中卻知道,時間在他們這一邊,因爲雨季快要到了,一到雨季,連綿的陰雨根本不利於作戰。
明軍甚至不適應這裡的氣候。
到進入雨季之前,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熬過這一個多月之後,今年這一戰估計就要罷手了,到時候想辦法通過外交手段,結束這一場毫無意義的戰事。
這個理由,黎思誠知道,毛勝也明白。
毛勝此刻也在太平府城之中,坐立不安。一方面他將各地土司人馬,其他各路人馬都聚集在太平府。
另外一方面,他在等。
對,在等北京的命令。
這也是一種自覺,雖然朱祁鎮對廣西說是放權了,這個時候毛勝可以自主決定反攻安南,但是作爲在官場上混跡了多少年的老油條。
他自然知道,做了決定就要承擔責任。
所以,他上報欽州黃氏之事後,就在等朝廷的決斷。
當然了,他也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最少他令董興進入欽州七峒,也就是黃氏原來的領地。
但是到了之後,卻發現人去樓空,安南人已經將所有人都帶走了。
這一帶本來就不是什麼好地方,此刻也成爲一片無人區了。
劫掠對面的人丁,補充自己的戶口,這也是兩國交戰的正常動作。
如此一來,董興就帶領廣東的軍隊,駐守欽州,負責這一帶的防禦,或者進攻。
不過,這一帶臨海,安南並沒有在這裡打仗的意思,畢竟安南的水師比明軍的水師差了不少。
在這裡開戰,不確定因素不少。
在大軍準備進攻安南的時刻,這裡一度被京營接管,但是很快,決策撤兵之後,就轉給了當地土司,也就是土司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