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

第七十六章于謙說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並沒有在慈寧宮召見於謙。

而是在慈寧宮花園的一處涼亭中。

紫禁城之中有兩處花園,一處就是後宮的御花園,另外一處就是慈寧宮花園。

太皇太后召見大臣,除卻幾個非常熟悉的,如楊士奇等人,一般都不在慈寧宮中召見。畢竟太皇太后也是要避嫌的。

“臣于謙拜見太皇太后。”于謙見太皇太后在一羣女官簇擁之下,坐在涼亭之中。立即行禮問安。

太皇太后說道:“坐,我聽楊士奇說過你,乃我大明後起之秀。皇帝說你要見我,什麼事情?”

于謙說道:“臣爲陛下而來。”

太皇太后說道:“皇帝有什麼話,不自己來說,讓你來說?”

于謙說道:“陛下尚在沖齡,有些話,他雖然心裡知道,卻不知道如何說。只有讓臣代爲陳說。”

太皇太后說道:“哦,你說吧。”

于謙說道:“太皇太后,這------”

太皇太后一聽於謙的話,就知道怎麼回事,一揮手,說道:“你們都下去吧。”

“是。”一時間太皇太后身邊的女官躬身行禮,紛紛退了下去。一時間除卻附近池塘之中水波不興。再也沒有其他聲音。

于謙說道:“臣斗膽一問,太皇太后希望陛下成爲怎麼樣的皇帝?”

太皇太后說道:“我能有什麼想法,只求能將祖宗基業安安分分的傳下去,我死後,也能見列祖列宗了。”

于謙說道:“那麼恭喜太皇太后。微臣以爲陛下聰慧,定然不會辜負太皇太后的期望。”

太皇太后悠悠一嘆,說道:“希望如此吧。”

于謙聽了太皇太后的話,也輕輕一嘆,說道:“看太皇太后如此,臣也想起了犬子。”

太皇太后說道:“於卿之子幾何?而今幾歲了?”

于謙說道:“臣唯有一子,而今不滿十歲。在杭州老家,由賤內撫養。”

“賤內常來信教訓,言小兒頑劣,不喜讀書。我深夜之時,也難免擔心,擔心犬子不能自立,一旦我去了,不能支撐於家門楣。”

“我常常與家父寫信,請家父多加教訓,然家父來信說,我小時候上房揭瓦,不如犬子多矣,而今不是也成爲朝廷命官?”

太皇太后聽了不由輕輕一笑。

其實就太皇太后的本意來說,她對朝廷政事不大敢興趣。反而對家長裡短的事情感興趣。她說道:“卻不想於卿小時候,也是這般頑皮。”

于謙三十多歲的人了,但是在太皇太后眼中,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孩子而已,宣宗皇帝如果健在的話,也不比于謙小上多少。

于謙說道:“臣當時也很急,不過後來想想,卻也不急了。”

太皇太后聽了,有些好奇的說道:“哦,於卿想通什麼了?”

于謙說道:“臣得太宗皇帝簡拔,入仕十幾年,在海內也薄有名聲,縱然我兒不肖,想來也能過此一生。”

“犬子年齡尚小,不知科舉之苦,即便硬逼着他學,也未必能學進去多少,不如讓他碰上幾次壁就知道世間深淺如何。只要他幡然悔悟,臣即便豁出面子,也要在江南爲犬子找一個名師,即便不能登科,但是也能有功名在身,足以傳家。”

“如此,臣也無憾了。兒孫自有兒孫福,臣即便能活到天命之年,又能如何啊。”

太皇太后饒有深意的說道:“是啊,兒孫自有兒孫福。”太皇太后是何等敏銳,如何聽不出,于謙明裡說于謙自己的兒子,實際上是說皇帝。但是太皇太后卻故作不知道。于謙只能硬着頭皮說些一去。但是面子上卻沒有一絲尷尬之意。繼續說道:“陛下之聰慧勝過犬子不知道多少倍。先帝后繼有人,大明江山後繼有人,太皇太后何必憂心。”

太皇太后說道:“於卿,我是知道你的,你是楊閣老的弟子,長期外任,當過巡按,也當過知府,地方上的事情,你比我清楚多了。”

“你覺得,而今朝廷你不知道是什麼樣子嗎?下面欺上瞞下,百姓逃亡,黃冊早就成了一紙空文,每一次報上來的人丁數量,都不能細看。”

“你是欺負我年老嗎?這樣的情況,是打仗的時候嗎?”

于謙一聽,心中大喜,他不怕太皇太后說話,就怕太皇太后不說話。太皇太后不說話,他一個人唱獨角戲,又如何能勸說太皇太后。

只要太皇太后說話,于謙就有辦法說服太皇太后。

于謙說道:“太皇太后英明,而今陛下也改了念頭。”

太皇太后淡淡一笑,說道:“皇帝不過是在糊弄老婆子而已。”

于謙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果然朱祁鎮一些動作太明顯。根本瞞不過太皇太后。于謙連忙說道:“太皇太后,陛下畢竟年紀小,有些事情看不明白也是很正常。臣有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太皇太后說道:“皇帝的面子,我還是要給的。”

于謙說道:“太皇太后在一日,自然能讓陛下聽從太皇太后。但是太皇太后一旦山陵崩,耐江山如何?”

于謙說這番話,是很冒險的。

人都貪生怕死。

皇宮之中的忌諱,也是繁多,死,駕崩,等這樣表達死亡的詞彙,都不讓說,太監宮女一旦失言,遇見脾氣好的主子。少不了一頓板子。甚至遇見脾氣不好的主子,說不定小命都沒有了。

不過,太皇太后卻沒有動怒,因爲于謙說的話,說到太皇太后的心裡面了。

太皇太后最擔心的地方,就是這一件事情。

太皇太后有自信,她在一日,皇帝就不會有什麼問題,即便有什麼問題他也能按下去,但是她一旦不在了。怎麼辦?

朱祁鎮雖然聰慧,但是在太皇太后看來,卻也有不少毛病。

在歷史上太皇太后多次訓斥王振。

想想就知道,打狗還要看主人,王振的主人是誰?

再着雖然皇帝常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但是皇帝可以這樣說,一般情況之下,卻不能這麼做。

聖明無過陛下,纔是政治原則。

即便皇帝有錯,也不能直接懲罰皇帝,最多懲罰皇帝身邊的人。連太子都是這個待遇,更不要皇帝了。

太宗皇帝對仁宗皇帝不滿意,也不過是將仁宗皇帝身邊的講官下獄而已。

太皇太后也知道自己知道身子骨。

太皇太后已經年過花甲,又能再活幾年?她如何能不擔心。

太皇太后說道:“於卿有什麼話說?”

于謙說道:“陛下聰慧,太皇太后也是明瞭的。太皇太后唯一擔心的,不過陛下自負,不納人言,將來埋下禍端。”

“但是太皇太后處處拘束陛下,難道能改變陛下的心性嗎?恐怕太皇太后越是壓制,將來就越發反彈。”

“這是有前車之鑑的,前朝哲宗皇帝故事,太皇太后不可不防。”

太皇太后心中一動,哲宗皇帝乃是宋神宗的兒子,宋神宗時期自然是有名的王安石變法。宋神宗去世之後,哲宗皇帝登基,正是九歲登基。由宋神宗的母親,太皇太后高氏臨朝秉政。

太皇太后高氏任用司馬光,推翻了神宗皇帝的新法。但是太皇太后高氏去世之後,宋哲宗盡反太皇太后高氏之政,重新任用新黨,發動平夏之戰。

哲宗時期新舊黨爭加劇,直接埋下了北宋亡國的禍端。

太皇太后聽了這樣話,臉色頓時不好看,但是于謙正是說中了她的擔心。讓她憂心忡忡。

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章 出京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