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老臣楊榮
楊榮並非沒有想過讓皇帝收回成命。
但是楊榮卻知道能讓皇帝收回成命,除非他去向皇帝低頭,或者說太皇太后出手。
所以他今日居然在這裡見到太皇太后,心中自然多了一絲期盼。
只是他很快就失望了。
太皇太后的聲音隔着車簾傳來,說道:“皇帝,你與楊大人好生說話,我累了,先回宮了。”
太皇太后這一句話,立即有人牽引馬車,離開了這裡。
朱祁鎮與楊榮躬身行禮,目送太皇太后離開。
朱祁鎮這纔對楊榮說道:“先生何去之疾?朕本想這兩日就見先生,與先生好好說說話,才讓先生回鄉。”
楊榮對太皇太后不插手政事的舉動,心中也有些矛盾。
其實以三楊爲首的文官集團,合作雖然是合作,但是對女主秉政其實一直持反對態度的。
所以太皇太后好幾次議事的時候,與朱祁鎮同列而坐。但是真正大朝會的時候,卻從來沒有出現過。
也沒有稱制。
朝廷一直奉行的也都是皇帝的聖旨,不過這皇帝聖旨乃是太皇太后的意思而已。
太皇太后這樣乾脆放下,固然讓楊榮通過太皇太后挽回皇帝成命的想法破裂,但是他心中反而鬆了一口氣。
此刻聽朱祁鎮問,楊榮說道:“臣多年未曾還鄉,思鄉心切。按捺不住了。”
朱祁鎮自然知道,楊榮是口是心非。但也不拆除他。而是尋了一處涼亭,兩人在涼亭之中對坐,王振又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弄來的酒菜,還是熱騰騰的。
朱祁鎮說道:“先生,既然想回鄉談親,朕豈能不批准。先生輔佐先帝勞苦功高,又在朕登基之初,有大功於朕。朕無以爲報。只有水酒一杯,聊表心意。”
“敬先生。”
楊榮聽了,似乎回想起當初的崢嶸歲月。已經在宣宗駕崩之後,傳出襄王金冊之事,他第一個上書,求立太子。當時其實也是有風險的。作爲一個政客來說,站隊太早,未必是什麼好事。只是他想起宣宗皇帝知遇之恩,就忍不住。說道:“陛下過獎了。”
隨即也飲下這一杯。
朱祁鎮說道:“先生此去,明年才能回來,朕要數月見不到先生了,卻不知道先生有何教朕?”
楊榮心中早有不知道多少話,想對朱祁鎮說了,此刻朱祁鎮自挑起話頭,他自然忍不住了,說道:“陛下以爲太祖如何?”
朱祁鎮說道:“太祖自然勝我百倍,高山仰止。”
楊榮說道:“太祖爲何不用勳貴?”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太祖似乎沒有不用勳貴?”
楊榮說道:“太祖雖然開國用勳臣,但是在後期,卻用親王領兵,代替勳臣。而兵部執掌武將襲職之權,也是太祖晚年開始的。”
“今後雖然有所反覆,但是與五軍都督府一直是共掌這一項權力。”
“陛下知道這是爲何?”
朱祁鎮心中有所猜測,但是依然恭恭敬敬的問道:“願聞其詳。”
楊榮說道:“此乃制衡之道也。”
“陛下已經渡過五代史了,自然知道武將當政,是一個什麼摸樣。武夫當朝,自己會產生皇帝兵強馬壯爲之。”
“故而即便如太宗皇帝,在這一件事情,也從沒有動搖過。”
“這是國家體制。”
“陛下即便親近勳臣,這不當如此。”
朱祁鎮聽了,暗暗思量,他也不能說楊榮說的沒有道理。
後世國家一般都是文職國防部長,就是這種想法。五代之後,文臣對武將的忌憚,早已深入骨髓。
特別是他們剛剛度過一個武將權力的高峰時期,也就是永樂年間。
自然能形成楊榮這樣的思想。
而仁宗,宣宗都很信重楊榮,在軍事戰略之上,一直以楊榮爲謀主,特別是宣宗皇帝。如此說來,仁宗宣宗皇帝在這件事情的看法,朱祁鎮也明白了。
勳臣的衰落,不僅僅是文官集團的崛起,還有皇帝打壓。當然這裡也要牽扯到漢王叛亂,畢竟漢王在靖難之戰中,衝鋒陷陣,與很多大將都是過命的交情,比如說孟瑛。
兩人多次並肩作戰,否則孟瑛也不會牽連如此之深。如果沒有朱祁鎮啓用,孟瑛到死,也不會有再次領兵的機會了。
漢王之亂,看似短短數月就撲滅了。
但是實際上,這一件事情的影響力,一直到而今還存在。
楊榮見朱祁鎮聽得入神,繼續說道:“臣知道,陛下欲整兵經武,以伐瓦刺。但是陛下自比太宗皇帝如何?”
“太宗皇帝五次深入不毛,然胡人旋起旋滅,長城內外,乃是天之所限胡漢也。陛下即便是隻再破瓦刺,滅一瓦刺,復興一瓦刺,於朝廷有何異處?”
“即便朝廷封以藩王,列以藩鎮,但是漢人不習大漠風沙,不出數年,定然出事。即便是漢唐強盛之時,又能控制草原多長時間?”
“故臣以爲,今後朝廷與蒙古並立的局面,會持續很久。”
“即便陛下真用心於武略,也當應該知道,而今天下三百多衛所,一百二十萬缺額,其罪魁禍首是誰?”
“有罪不能罰,有過不能處置,何以獎勵用功之臣,警示來者?”
朱祁鎮聽了,心中也不得不承認,楊榮所說的,很多事情都是對的。
比如楊榮的論斷,大明與蒙古對峙,這種格局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可不是正是,幾乎終大明一世。都沒有消滅蒙古。
但是朱祁鎮卻不想延續這種格局。
因爲這種對峙之下,朱祁鎮想要大張旗鼓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想要向其他地方擴張,根本不可能。
北京與草原之間的距離,決定了皇帝不解決蒙古問題,任何方向都不可能投入兵力。
朝廷的視線也只能被拴在蒙古這兩個字上面。
朱祁鎮說道;“不管怎麼說,而今朝廷用兵,還是依賴勳臣。”
楊榮說道:“陛下可知北京城之中各級勳貴家兵集結起來,有萬餘甲士,一旦有變,這萬餘甲士會做些什麼?陛下知道嗎?”
“先帝從來擔心,有一日,禍蕭牆之內。”
朱祁鎮忽然想起一件事情,似乎漢王謀反的時候,派人聯繫過勳貴。
而楊榮當時一力勸解宣宗親征,說有人會坐懷觀望之意。此刻想想,更覺得其中意味深長。朱祁鎮臉色也微微變了。
楊榮說道:“正統元年,王驥督師西北,不也打得不錯嗎?”
“臣以爲欲求長治久安之道,當以文臣爲帥,武臣爲將。文臣效以大義,武臣用以武勇,如此則天下無叛臣。”
朱祁鎮聽了,頓時醒悟過來了。
聽起來,這個方案很好。
但是朱祁鎮可是知道歷史的。這種文官爲帥,武臣爲將的做法,最後弄成了什麼摸樣,朱祁鎮可是一清二楚。
不能說文臣不能打。
不得不承認,除卻明初,大明最能打的帥才,都是文臣。如王越,王守仁,乃至盧象升等人。但是文臣畢竟是文臣,他們畢竟比不過開國諸將,這是先天所限制。
其實如果單單損失一點戰鬥力,能讓軍隊穩定下來,朱祁鎮還是願意的,畢竟對中國這樣大國,穩定是最重要的。
但是讓朱祁鎮最最不能接受的,那就是文官掌握了軍權,又掌握了政府,皇帝用來做什麼?
同樣是皇帝,正德可以不鳥文臣,而萬曆的抗議,只能是不上朝,其中的區別在什麼?不就是軍權的轉移。
或許這是長策,但是朱祁鎮決計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