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虛封其爵

崇禎滿面疑慮,復向李嘯問道:“你這條建議,今年年初,曾有武生李璡者,曾向朕上疏章奏過,說要讓朕括刮江南富戶,令報名輸官,行首實籍沒之法,以實國庫之虛。結果,卻是朝野反對之語洶洶,多名朝臣欲將李璡下刑部拿問,幸得朕念李璡有直言之功,才只將他流放了事。李嘯若這般行事,朕只恐你在朝中,再難立足矣。”

李嘯聽了崇禎這般疑慮重重的問語,一時也陷於沉默。

略讀過一點明史的他,知道崇禎所說,並非虛言,就在今年三月,那武生李璡,向崇禎提出這條讓江南富戶輸納稅銀的建議後,朝廷中,幾乎所有家有產業的官員都在強烈反對,尤其是首輔溫體仁,大學士錢士升,御史詹爾選等人,更是言語激烈,定要將李璡拿入刑部大獄,方肯罷手。幸得崇禎一力保全此人,遠遠流放到雲南,方了此事。

這些人的觀點,以錢士升的上疏最爲有代表性,他在疏章中說:“自給事中陳啓新,說出攻擊士子,請停科舉等荒謬言論以來,朝廷中,多有小人這般口出狂言,以爲邀寵之階。其中,尤以李璡最爲荒誕放肆,說什麼江南富戶多近百萬之家,卻輸納稅款幾近於無,實是荒謬之言也。其實以臣觀之,富戶所擔之責甚重,實不宜再多加稅款矣。且郡邑有富家,乃貧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富戶出錢粟,均糶濟飢,一遇寇警,則令助城保御,此皆爲富戶之功也。若陛下信李璡之謬論,則江南自此不安矣!需知此議一倡,衆無賴亡命相率與富家爲難,富戶若敗,豈非欲把全天下之貧民百姓,皆變成流寇以荼毒國家麼?”(注:爲讀者更好理解,此處與《崇禎實錄》中略有出入,語句也更直白了些。)

李嘯當然知道,自已這樣做,幾乎是與整個朝廷官員在作對。畢竟朝堂之中,多爲江南之地的官員,且基本上所有的官員,家中私下都有產業,在他們看來,這個可惡的李嘯,此法卻是要拿他們開刀無疑。故所有的朝臣,皆會立刻對李嘯羣起而攻之。

讀過前世歷史的李嘯知道,這些人,雖然說得自已這般大義凜然,一副憂國憂民之狀,只是李嘯心知,表面上道德君子的他們,真實情況是個什麼貨色。

好面子又多疑的崇禎,拿他們沒辦法,只是後來入京的李闖,卻不象崇禎那麼軟弱仁慈,而是直接拿他們當豬殺,僅僅拷掠京中官員與富戶,便拿獲了7000萬兩銀子,李自成等人瞬間變成暴發戶。

而後來清兵在攻破江南時,隨便從一個地主豪紳家內掠走的銀子,也在十幾萬至二十萬兩以上。

而與之相比,李自成在查抄明朝國庫之時,卻僅僅只獲得了二千三百多兩銀子,另有一些金帶犀杯衣服之類。李自成大怒,以爲庫卒私藏了金銀,遂拿守庫官員趙士錦來問,結果趙士錦答道,國庫中只剩這點銀子了,其中的二千兩,準作鞏附馬家公主造墳之用,待他具狀來領,即應發去。另三百兩,則是寶元局易錢銀得來的三百兩,要作爲守城的軍資。

聽了消息的李自成,長嘆一聲,默然而去。

而後來逃出闖軍,並把這件事記錄在《崇禎野獲編》中的趙士錦,則在書中感慨了一句:“嗚呼,國家之貧,乃至於此!“

回想歷史,李嘯心下喟然長嘆。

歸根到底,那些富得流油的豪商巨賈,朝中權貴,之所以一直到明亡都不肯納稅資國,還是崇禎自縛手腳,沒有主見,又太過軟弱的緣故,才這般被羣臣算計利用並拋棄叛變。

最終,崇禎自掛煤山,大明正朔遂亡。史書記載,似乎此時的他纔開始後悔並憤怒,說出了文臣個個可殺的氣話,只不過,在這個時候纔來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也許,對於這幫人,只有清韃子與李闖王那冰冷鋒利的刀鋒,才能讓他們真誠主動的繳納稅糧,再不敢有半句反對之詞。

這便是所謂的不見棺材不掉淚吧。

李嘯明白自已的處境。

若他單槍匹馬去與一衆朝臣作對,他相信,自已的結局,並不會比陳啓新或李璡更好。

只是,饒是如此困局,李嘯卻不想就此放棄自已的想法。

因爲他知道,若無充足的錢糧供應,縱與清朝議和,想掃滅流寇,亦是十分難辦之事。

除非官軍能每次戰勝流寇後,把全部的流寇都統統殺光,方可不留後患。而要做到這一點,對現在戰力僅僅比流寇略高一點的大明官軍來說,難度太高。

而如果不能拿出,妥善安置投降流寇與貧苦百姓的切實方法,那麼,大明帝國內,大股小股的流寇,將如春日野草一般,割了又長,永遠根除不盡。

而流寇不除,大明的內患不徹底解決,想養精蓄銳再與清朝爭鋒,豈非空談。

現在崇禎說了這般疑慮之話,李嘯也知道,自已再想勸說崇禎這個本性軟弱多疑的人,去採納自已的觀點,只會是緣木求魚。

畢竟對於好面子愛虛名的崇禎來說,要他強硬地站在幾乎所有的朝臣對面,實在太爲難他了。

看來,只能是欲正人,先正已了。

既然自已的建議,不能在全國範圍內得以實施,但若能在山東一省之地,加以解決的話,李嘯相信,有這個窗口效應,也許會對現在的艱難狀況,加以影響與改變。

李嘯在萬般無奈之際,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陛下,若擔憂此法難行,臣請陛下同意,可將山東一省,交予在下管理,在下可先在山東試行此法,若此法可行,則臣再請陛下行於江南及山西等富戶豪賈衆多之地,可乎?”

李嘯向崇禎誠摯地問道,崇禎卻猶然沉默不語。

房間中,一片讓人壓抑的沉默。

“愛卿,此事重大,還是從長計議方好。”崇禎站起身來,然後對李嘯說道:“且容朕與朝臣商議後,再行決定吧。”

李嘯心中一沉,滿心的希望霎時凍結,最終只得無奈地說道:“臣,謹遵聖命。”

隨後,李嘯又草草與陪着崇禎飲宴了一陣,崇禎便令曹化淳,親送李嘯回營。

回到永定門甕地的軍營中,李嘯心下,卻沒有半點覲見了皇帝的喜悅,他在心中,卻隱隱有說不出的隱憂。

在李嘯離去後,崇禎返回了乾清宮,隨及召來首輔溫體仁來入宮密談。

崇禎對這位自已最爲信任的首輔的意見,還是極爲重視的。

在把與李嘯所談的內容,以簡略地方式轉述給溫體仁後,溫體仁頓是臉色大變,額上竟似有汗涔涔滲出。

對於讓崇禎與清廷以姻親議和一事,溫體仁雖是眉頭大皺,卻還未加反對,但聽到李嘯要讓崇禎向江南富戶收取大額稅金以資國庫之時,溫體仁心下不由得大怒。

好個李嘯,竟把刀動了老子頭上,真是反了你了!

溫體仁是浙江烏程人,在家鄉廣有資財,更兼這些年做官下來,撈了不少油水錢財,在家鄉廣置田畝,興辦產業,已是烏程首屈一指的富戶。在他看來,李嘯這條建議,簡直是在赤.祼.祼的拿自已開刀啊!

李嘯啊,虧老夫當日對你青眼有加,試圖在仕途上提攜於你,卻沒想到,你竟是個忘記恩負義,過河拆橋之輩!

哼,你既要步那狂徒李璡的後塵,那老夫便成全你!

“溫愛卿,依汝之見,李嘯之建議,卻是可否?“龍椅上的崇禎,輕聲問道。

本已斜簽着身子,在一旁一個小凳子上坐着的溫體仁,聞崇禎此問,便立刻翻身下跪,同時向崇禎大聲稟奏道:“陛下,以微臣看來,李嘯所提之建議,實爲荒誕不經,狂悖之極!臣請陛下重責此人,以謝天下!”

“啊!”

崇禎聽了溫休仁這般話語,簡直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

“長卿,李嘯之建議,朕以爲頗有可取之處,如何你竟將他說得如此不堪?”

“陛下,以臣觀之,那李嘯之建議,明是爲聖上解危紓難,實爲狼子野心巧言令色而已,陛下須慎查之!”溫體仁說到這裡,一臉痛惜狀:“可嘆啊,竟連微臣亦受了其蒙弊,還一直以爲他是個國之忠臣,朝廷倚柱,卻沒想到,此人竟是這般包藏禍心,大奸似忠,倒是微臣失查矣!”

“長卿,你之所言,未免太過,李嘯之語有何禍心,你且起身,詳細說來。”崇禎拉下了臉來。

“陛下,那李嘯,第一條建議,說是讓陛下娶那韃子之女爲妃,以讓明清雙方和好,以臣觀之,此爲大謬也!”溫體仁起身,於側旁凳子復坐,嘴中卻繼續說道:“以臣觀之,若陛下行此事,定會大失國人之心。我忠君愛國之明軍將士,尚在爲大明與清虜浴血奮戰,卻聞陛下欲與清廷議和,該會何等失望!而朝野內外,大明國中的士子官員,又將對陛下有何等看法。臣只怕。。。。。。“

“只怕什麼?!“

“臣只怕,恐有言語激憤之徒,將陛下比喻爲當日與金人議和,苟存江南之宋高宗矣!”

“你!。。。。。。”崇禎從龍椅上騰地跳起,臉色霎時漲紅:“朕這般自降身位,迎娶韃女,還不是爲了國家!況李嘯也說過,若能救國,區區名節,又算得了什麼?”

“哼,陛下,那李嘯說得輕巧,他以爲迎娶韃酋之女,那些韃子便會息其兵戈兩國交好,如何有這般容易!臣只怕,這般委曲求全之議和,清庭未必會有多看重,來日定當還會再度入我大明境內擄掠作亂,到時,陛下名節已失,卻又無法息止兵戎,又當如何?”

崇禎被溫體仁這般一頂,頓是語噎,他喉頭涌動着,卻說不出話來,只得悶悶地坐下。

“臣再來說說第二點,那李嘯,爲填補國庫之虧空,竟欲拿江南富戶開刀,實是狼子野心,其心可誅!現在我大明內,中州板蕩,流寇縱橫,江南乃國家最大的稅賦來源之地,萬萬不可再有失啊。富戶濟貧民,助有司,乃是地方安穩之支柱,若要逼得江南富戶亦起來鬧事,與中州的流寇結爲一體,則臣恐我大明,怕真是迴天無力了!”

溫體仁這兩段話,連騙帶嚇,讓崇禎啞口無言。

崇禎沉默了許久,才吶吶地開口:“那依長卿之見,朕該如何處置李嘯之建議呢?”

溫體仁冷哼一聲,忙道:“陛下,以依臣之見,李嘯之策,概不可舉,且需陛下下召,趁李嘯尚在京中之時,令錦衣衛嚴厲查辦李嘯,看看他是不是與那清虜有所勾結,才說出這般包藏禍心之建議!”

崇禎臉上一陣哆嗦,他臉現爲難之色:“這如何使得。李嘯方立大功,斬獲恁多首級和俘虜,若半份功勞未賞,反而因其酒醉之辭,而嚴查我大明之功臣,則朕亦恐寒了天下人之心矣。這嚴辦李嘯之事,斷然不可。”

溫體仁沉吟了一下,便點頭道:“陛下仁心,寬恕李嘯,卻也可以。畢竟韃虜未退,李嘯尚需拱衛京城,那此事可就此先行揭過,以爲權宜之計。至於封賞李嘯,臣以爲,陛下當厚其爵而虛其職,對李嘯實施明親暗疏之策,方可謹防其有不臣之心,以防其有暗中坐大之憂啊。”

崇禎臉色陰沉,呆坐得如同一個木偶。

許久,他才終於又開口問道:“那依卿看來,該如何封賞李嘯方可合適呢?”

溫體仁沉吟了一下,便道:“以臣之見,可加李嘯爲太子少保,升左都督,再授榮祿大夫,蔭一子世錦衣千戶,誥贈上三代皆一品,便足矣。”

崇禎一聲輕嘆,然後又說道:“即如此,便依卿之言辦理吧。只不過,李嘯全軍忠勇殺敵,驅馳國事,實是堪爲我大明官軍之典範。這樣吧,朕再賜李嘯全軍爲猛虎軍,以彰其爲國之爪牙也。另外,令李嘯掛”滅虜將軍“印,以表其功,其部立功人等,兵部覈驗,敘功升賞。”

溫體仁點頭領命,躬身回道:“微臣謹遵聖諭。”

第二天,當宣旨太監,帶着朝廷諭令,來到永定門外,向李嘯宣讀了朝廷的聖旨後,李嘯口呼萬歲,跪地接旨。

只是,當李嘯聽到,朝廷最終只不過升了個左都督的虛銜,掛個了“滅虜將軍”印,另外只有加太子少保,蔭子誥祖之類,李嘯心下,忽覺寒意陣陣。

他已預感到,崇禎對他的建議,很可能一條都不會採納,大明帝國還將繼續延續目前不斷下傾的態勢,直至最終完蛋。

而自已,因爲那向富戶收稅的建議,定已觸怒了朝堂之上絕大多數的官員。極可能從現在開始,自已已然成爲朝堂公敵。

不過,李嘯臉上,還是十分平靜。

在送了宣旨太監一點程儀後,太監歡喜而去,李嘯臉上,卻滿是蕭瑟之意。

他忽然明白,其實自已在掏心窩與崇禎說這番話時,便犯了一個絕大的錯誤。

那就是,他高估了崇禎的能力。

一個才能平平,心性軟弱多疑的年輕人,守成尚且不易,若要他現在挑起重擔,去與那些奸滑自私的朝臣作鬥爭,去改變現在這內外交困一片糜爛的危局,確是爲難他了。

可嘆自已原本還一心想着,讓崇禎把山東交給自已作徵稅的試點,現在想來,何其可笑。

莫非,大明要亡,乃是天數?

心緒低沉的李嘯,沉默登上了永定門的甕城城樓,眺目南望,唯見村鎮丘墟,人煙寥落,曠野茫茫。

秋風蕭蕭,將他鮮紅的披風猛地掀起,獵獵如旗,卻讓他高大雄壯的身影,愈顯落寞蒼涼。

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八十八章 時局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的收穫第六百二十章 何人可去和談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勳授田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二百七十二章 軍階考覈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九十六章 橫行隊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六百八十八章 將計就計的口袋陣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三百七十四章 瀕死之救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七百四十六章 脣亡齒寒 重兵往救第四百二十六章 弩兵南下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規劃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四十九章 千戶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一百四十一章 郡主朱媺姵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一百六十八章 以利誘之 以威迫之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八十一章 處置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八百一十四章 東取莊河,西攻岫巖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打怎麼談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蘭人的野心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七百二十七章 兩番轟城,灰飛煙滅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二百二十五章 御花園召對(上)第五百零三章 毒弩之威第一百八十一章 挺進開封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四百五十章 先下手爲強第六百九十五章 重炮當道,一擊而潰第三百九十六章 名將雄心第五百七十章 無毒不丈夫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八百六十一章 南北齊攻 全面開戰第三百七十四章 瀕死之救第九百二十八章 月夜勸降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七百零五章 鯨吞江南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一百二十五章 勁敵第二百一十二章 入援京師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五百八十六章 殺主求降第四百六十三章 全省百姓我都要了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三章 女子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五百六十一章 喪權辱國的盟約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五百二十一章 慘烈近戰第八百一十章 驚天一炸,烈焰焚城第八百一十九章 序曲結束,正戲開始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賣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