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說道:“臣相信,只要能完成這樣的改革,橫掃東虜,絕對不在話下。”
對於這一點,張軒無比的確認。
這就是張軒找到的自己新的定位。
孫子兵法,開篇就說;“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張軒日夜揣摩,這個“道。”字在別人哪裡或許有別的解釋。但是在張軒想來,就是指政治制度方面。
有一點點見識的人,就知道。張軒制定的夏軍軍制,就是照抄總參謀部體制,甚至可以說,抄得也不得要領。有些是張軒並不瞭解,張軒又不學這個的,對於總參謀部的體制,也是隻聞其名,又沒有在總參謀部上過班,怎麼知道總參是怎麼運作的。不過是以他所瞭解到總參體制與大夏的現實所結合。
在很多地方都有妥協。
總參體制後面是有一個現代國家。而現在大夏遠遠稱不上一個現代國家,所以對於支撐這個不倫不類的總參體制,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別的不說,如果真嚴格實行這一套,總參體制之中,軍官的數量定然要大大增加。六十多萬軍隊,最少要有一萬軍官吧。而整個大明朝的官員數量才二萬上下。別的不說,這個財政壓力,就支撐不起。
張軒所能做的,不過是支起一個架子,然後自己一點點慢慢完善起來。
張軒心中已經有腹稿了。
如果他能擔任樞密使。他餘生只准備做一件事情,完善軍制。
因爲他相信,那麼夏軍一時間在戰場之上落於下風,這種完善體制,最終會產出源源不斷的合格將領,已經源源不斷的合格軍官,最終夏軍的整體素質一定會比清軍更好。
這是基於先進體制的自信,也是基於數千萬漢人數量的自信。
清廷要穴從來是滿人數量太少,那麼滿人都是天才,一百多人口產生的人才,也決計比不上漢人產出的人才。
這是張軒思來想去的必勝之道。
隨即,張軒又給羅玉龍講解了邊鎮制度,以四徵或者四鎮將軍,統領一軍鎮,每一軍鎮下轄數軍。最多不超過十萬人。因爲十萬人以上的戰事,當派禁軍參與,從樞密院之中選一員將領,擔任大將軍統領之。或者現任大將軍之中,選一人擔任主帥。
按張軒所規劃的體制,凡是能登上大將軍的人,年齡都在五十歲之上了,如果得勝,就多封爵。哪怕是封王。封王之後,就居京閒居即可,只要制度不斷層,就有源源不斷的將領出來,也並不怕功高震主。
而四鎮將軍也對各地知府有管轄權。
不過這個管轄權僅僅是兼有而已,人事任命權力還在京師吏部之中。他對地方上的所有命令,地方上可以先執行,有不妥之處,由內閣與樞密院打官司。
羅玉龍聽了之後,比較了錢謙益給出體制。心中有所偏向了。
大明制度很多地方都很糟糕,最糟糕的就是兵制了。
前文所說過,兵部看上去是軍事最高管理部門,但是兵部對各地軍隊似乎沒有管轄權。或者所管轄權很模糊,那麼是明朝自己人也不認爲兵部尚書是天下兵馬頂頭上司。
在洪武體系之中,各地衛所的頂頭上司是五軍都督府。
但是隨着衛所制的崩壞,五軍都督府也變成了無軍都督府。在五軍都督府之中擔任大都督的勳貴,也變成了閒職。而在錢謙益所制定樞密院章程之中,似乎樞密院就是兵部的別稱了。
或者說,將幾個大將掛上去,由文官具體執行。
不管是錢謙益的私心,還是整個文官體系的野心,他們都想將樞密院成爲文官體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
而現在正是用武之時,羅玉龍不會讓文官壓到武將頭上去。但是時間一久,天下承平的時候,估計樞密院使,也就成爲文官大佬的加銜了。
羅玉龍沒有想那麼遠,但是張軒的方案還是讓羅玉龍耳目一新。但是與此同時。羅玉龍也將讓張軒擔任樞密院使的想法,淡了下來。
雖然羅玉龍聽出來,張軒的方案並不是面面具到,僅僅是一個草案,比如說皇宮的駐守問題就沒有說,不知道張軒是避嫌,還是漏過去了,還有很多地方沒有細說。
但是羅玉龍依然感受到樞密院體系巨大的威脅。
可以說天下兵馬大權都歸樞密院之中,誰能真正的掌控這一體系,想要推翻朝廷,簡直是輕而易舉的。
雖然張軒在設計的時候,有很多限制。最大的限制就是樞密院使名義上樞密院最高領導,但樞密院副使有內閣閣老一樣的權力,御前議事的權力,也就是說,樞密院使與樞密院副使,看上去是上下級關係,其實不是,僅僅是同僚而已。
就如同內閣當中,內閣首輔雖然能壓制內閣其他閣老,但並不能說內閣首輔就是內閣其他閣老的上司。
又將各級軍官調任御前侍衛,給皇帝拉攏軍官的機會,一個皇帝只要不是笨蛋。就在軍隊之中確立大批量的死忠。但是這些依舊不能夠給皇帝足夠的安全感。
羅玉龍在南京一兩年之間,雖然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也聽身邊很多文官講了很多故事。
這裡的故事,並不是小孩子聽的故事,而是歷史掌故,很多歷史掌故之中,都少不了幼主臨朝。當皇帝無法履行職權的時候,樞密院體系會演變成什麼樣子,進宮的侍衛,是皇帝拉攏的親信,還是演變成權臣伸向宮中的眼線。
這就不知道了。
當然了,羅玉龍對此沒有多想。他多想的卻是張軒。
樞密院如此大權力,而如今僅僅是藍圖而已,想要建立起樞密院體系,張軒手中的權力只會更大。再加上襄陽之戰很多內幕都瞞不過人了,張軒在軍中的威望大增,如果再確立張軒擔任樞密院使,還是權力如此之大的樞密院使。
軍中第一人?羅玉龍自詡乃是馬上皇帝,如何能容納一個威望如此之大軍中第一人。
而且就羅汝才的遺命,所想也是羅玉龍坐鎮中樞,張軒出征地方。羅玉龍也明白,羅汝才這個設計也不是長久的,當然羅玉龍穩定局勢之後,就不用如此小心翼翼了。
張軒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在這個時候,並不是羅玉龍不信任張軒,但是一山不容二虎。這並不會因爲張軒沒有異心而消除,畢竟張軒代表不僅僅是他自己,還有一幫跟他打仗的兄弟,而羅玉龍身後也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一大批羅家老人。
任何人能身居高位,除卻一些根基淺薄的寵臣之外,都有自己一批人馬。而中樞的權力空間就這麼大,這塊蛋糕誰吃?羅玉龍任何權力都敢讓,唯獨軍權不敢有半點相讓。
張軒坐鎮樞密院,只能加深內耗。只要羅玉龍自己確定絕對權威之後,再將之張軒調任中央,那時候格局已成,張軒想改變也無法全部改變。
只能在羅玉龍的框架之內行事。
所以,張軒的方案越完美,讓羅玉龍越滿意,羅玉龍越是不能讓張軒這個時候就任樞密院使。
羅玉龍讓李國輔過來,將張軒關於樞密院章程的所有文稿一一收了過來。語音一轉,說道:“憑之有一件事情,我要與你商議一二,高一功從西北攻入漢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