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會

晨曦的光輝灑落在紫禁城的紅牆朱瓦上。金水橋前靜悄悄的。

奉天門下文武百官佇立。監察御史整頓着早朝的紀律。城樓下錦衣衛大漢將軍林列,錦旗招展。

張昭並非第一次參加大朝會。之前韃靼使臣來的時候他就參加過一次。

穿着緋袍官服,頭戴烏紗帽,安靜的站在武班之中。

稍後,淨鞭三響起來。弘治皇帝的儀仗出現。

張昭跟着閣臣們向弘治皇帝叩拜行禮。

“平身!”

張昭的位置距離弘治皇帝還是比較近的。話說他年紀雖只有十八歲,但以他在弘治皇帝面前的地位,外加手握雄兵,武班中除開幾個都督,誰敢站在他前面?

明朝的朝會班次,皇帝身邊有司禮監、近臣,下來就是大學士。明朝慣例是三人,位居於百官之首。文左武右,分列兩班。

注意,大學士下來的文臣,不是六部方陣。而是翰林院。神奇不神奇?這就是大明的詞臣們!儲相那不是白叫的。

武臣這邊,站在張昭前面的是英國公張懋、成國公朱輔,鎮遠侯顧溥、武安侯鄭英。保國公朱暉照例請假。他沒臉來。接下來就是新秦伯張昭。

換言之,張昭位列大明武勳集團中的第五位。按照昨天禮部侍郎焦芳、柳淵他們商業互吹的說法,張昭接替保國公朱暉,領右軍都督府都督是遲早的事。

早朝依次進行着。

明代的早朝到弘治年間,早就是擺設。屬於認認真真走形式。奏事的內容,弘治皇帝是照例處置。

充當朝會背景工具人的張昭心裡雙眼無神,心裡想着城樓上的聲音有點小。沒有擴音設備啊!

聽聞洪武年間,這種朝會在颳風下雨時還要辦,准許朝臣們帶斗笠。現在是盛夏,清晨參加早朝還好。要是冬天,這可真就夠要命的。他在得到爵位面聖時,向弘治皇帝把早朝辭掉正確無比。

話說,電視劇裡面總是拍大朝會在宮殿裡面,這有點假啊!其實,挪到宮殿裡面開會不好嗎?

弘治皇帝天天在城樓上吹風,早逝跟這個有沒有關係?這屬於越勤政死的越快。

張昭思維發散之時,朝會的流程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同時,別人也在觀察着他。

首輔劉健奏事結束,回到班列中。視線斜着看過去,正好看到張昭神遊天外的表情。心裡禁不住嘆口氣。

他十八歲時再做什麼呢?

本來謝於喬“甩鍋”給張昭,這件事難度是非常高的。至少如果按照賠禮道歉的路數,韃靼人這份協議不會籤的這麼痛快。張昭直接把韃靼使團猛揍一頓,事情就談下來。

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別管報紙上怎麼罵張昭的操作,他這個首輔心裡還是有數的。這是對國家有利的做法。

謝遷一直在閉目養神。他在等早朝的流程走到他這裡。當日“甩鍋”給張昭是他的提議。那張昭把事情做的好,自然還得他來做做總結。心裡不痛快啊!

他對張昭的意見,起先是張昭進東宮,把東宮太子給帶歪,他有針對的意思。現在則是因爲張昭躥起來太快,大明不再需要另外一個英國公張輔。

這是文官和武勳之間的爭鬥。

禮部尚書張升看着斜前方的張昭,心中憤懣、不滿。

按照他“不平則鳴”的個性,張昭搞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他早就想彈劾,奈何因爲張昭的權勢,不得不稍做退讓。然而,張昭在御前罵他“軟骨頭”,讓他極其的不滿。

最近論道報上罵張昭的文章,有幾篇是他捉刀的。但輿論竟然就這樣翻過去。真理報阻塞言路!要查。

兵部尚書劉大夏沉穩的站在班列中,鬚髮皆白。

他歷任兩廣總督調兵部,心性自非常人可比。他對張昭鞭撻韃靼使團的做法很不以爲然,對張昭即將收穫讚譽不贊同。焉知,這日後不會成爲兩國再次交戰的導火索。他並不想再起刀兵。

自上任兵部以來,他面臨的情況,觸目驚心啊!大明到底還有多少能戰之兵?搞不好就只有京中這三四萬精銳,再加上九邊的邊軍,總計在十萬左右。

偌大的國家,這點戰兵如何能行?

李東陽奏事完畢,謝遷閃出來,啓奏道:“陛下,韃靼使臣來京多日。就互市商談,今已經協商完畢。請陛下賜予文書,遣韃靼使臣北歸,早日開市。”

弘治皇帝道:“准奏。”

錦衣衛大漢將軍齊聲高呼,傳遞弘治皇帝的口諭。奉天門城樓下羣臣寂靜。氣氛莊嚴。

韃靼使臣圖魯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下,上前來,叩拜道:“外臣拜見大明皇帝陛下。”

這要是張昭揍韃靼使團之前,這跪拜是不要想了。韃靼可是壓着弘治朝打了十幾年,就中間被王越弄了一次。

禮部官員把互市的條約拿來,用托盤裝着,鋪着黃色的綢緞,捲成卷軸。由首輔劉健簽名,加蓋寶璽。

圖魯跪在地上,接過條約,叩首行禮,“謝大明皇帝陛下恩典。外臣告退。”

開市,確實是明朝對北虜的恩典。歷史上寫的明明白白,往往韃靼人寇邊取勝後,會要求明朝開市。而明王朝通常會對接受封號的韃靼部落開市。

這時,司禮太監陳寬拿着拂塵上前兩步,尖着嗓子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新秦伯張昭忠勤爲國…,賜飛魚服,提督新軍營,兼掌後軍都督府。欽此。”

張昭本來在魂遊天外,當着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工具人。不想,突然被陳太監點名。

他走出來,叩謝道:“臣謝陛下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心裡還是有點懵。

今天早朝本來是沒他的事,但弘治皇帝卻“突然”封賞他,直接把昨天在酒樓裡和焦芳他們商業互吹的話給實現。他現在成了後軍都督府都督。成爲明朝武勳中最頂尖的五人,名與實符。

說是突然,其實按照早朝的流程,這絕對是早就準備好的。只是內閣那邊李東陽並沒有給他通氣。

正常情況下,這個封賞應該是要到八月份,也就是確定和韃靼的互市貿易開始後,這功勞纔算落實。對此,他除了說一句“皇恩浩蕩”,還能說什麼呢?

奉天門下,文武百官兩千餘人看着城樓下,百官正中接旨的張昭。

今天的大朝會是宣示給韃靼使臣看的,也是對互市談判做一個收尾。而弘治皇帝的賞賜張昭:飛魚服、後軍都督,將近日在張昭身上的爭論做了一個結論。

同時,也展示出弘治皇帝某種重要的政z傾向:張昭鞭撻韃靼使臣,做的沒錯。

張昭行禮後,站起來從小太監手中接過聖旨。盛夏的朝陽正刺破雲層,照落在他身上。

“十五年,韃靼使來京,縱馬殺人。大學士劉健等以昭總領與韃靼貿易事,議遣昭審案。昭直入驛館,斥虜使,搜殺人者至順天府歸案,虜使慚,但叩首請罪。時人議之,誹之。然京中百姓俱言昭之功。其時,民心如是乎?帝以昭有功。賜飛魚服,兼掌後軍都督府事。其勢乃成。”

——《明史》,張昭傳。

第九十五章 是誰?第四百六十三章 調研(上)第六百八十六章 紛爭再起第兩百零七章 胡騎南下第六百二十九章 張泰平的苦悶第七百三十四章 脫離劇本第六十三章 生員(三)-依仗第六十九章 生員(九)-紅契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就是我的第四百三十八章 烽煙滾滾唱英雄第四百零六章 有些東西是底線第四百六十八章 歪風邪氣第一百七十一章 舉薦王守仁第兩百六十九章 將歸(上)第七百二十三章 開平見聞第三百九十七章 張昭秋後算賬第五百九十八章 協商(下)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第兩百八十章 保衛者第三百五十九章 悠閒半日第二十章 新計劃、返鄉第四百九十一章 整訓兩個階段第六百五十八章 飲酒第五百八十九章 昭哥第一百一十章 推的一乾二淨第四百六十章 視察第五百三十一章 等待着第四百四十八章 請你們喝頓酒第五百九十七章 協商(上)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次陛見第三十八章 待日後第六百九十二章 等待決戰第三百五十九章 悠閒半日第五十六章 成長(下)第五百二十三章 將軍百戰死第四百七十七章 日常第兩百五十一章 書信第五百六十章 相逢(上)第三百七十七章 開平中屯衛見聞第兩百一十三章 交戰(一)第五百三十章 滅窩集部第一百八十八章 進入戰區第九十三章 新遊戲(中)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穫第五百三十三章 李幽到來,潛憂第兩百三十五章 夜談第兩百零七章 胡騎南下第五十八章 考場中第四百二十六章 合圍、追擊第一百三十三章 要幫忙嗎?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四百五十章 震懾和收割第五百四十一章 倒劉之心第兩百三十五章 夜談第一百四十五章 看他其高樓(下)第七十七章 尾聲(下)第五百二十二章 野人女真第兩百三十一章 新軍衛恐怖如斯。第四百二十八章 王子落幕,大戰將起第兩百五十章 衛所制度第兩百九十二章 稅務使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獻第四百三十五章 相公,下令吧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八斬!第七百二十八章 抵達漢城第六百五十八章 飲酒第七十一章 生員(十一)-反攻第一百五十二章 落幕第七百三十六章 決意出兵第四百九十章 鴉鶻關第一百六十八章 請假第一百一十五章 想走?第四百五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願效法前賢第五百六十二章 相逢(下)第四百零九章 張昭的調整(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局面僵持第三十三章 留取待春深(下)第十九章 解決、新的問題第兩百四十二章 張昭的建議(上)第四百八十三章 交鋒(六)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論報第三百六十六章 微瀾起第五十章 京西少年(四)-獲勝第一百六十七章 百態(三)第六十五章 生員(五)-雨夜中第五百三十章 滅窩集部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羣衆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頓第三百六十七章 暴雨忽至第六百九十二章 等待決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鳴驚人(一)第兩百六十一章 沒法折騰第九章 簡單的幸福第三百五十二章 風潮漸起第五百五十三章 渤海軍副將第四百六十一章 衛舉人的決斷第十八章 進京第兩百八十章 保衛者第三百一十五章 國子監改革(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