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遊戲的開始

萬曆十年(1582),上車補票的程序完成,王宮女的地位終於得到了確認,她挺着大肚子,接受了恭妃的封號。

兩個月後,她不負衆望生下了一個兒子,是爲萬曆長子,取名朱常洛。

消息傳來,舉國歡騰,老太太高興,大臣們也高興,唯一不高興的,就是萬曆。

因爲他對這位恭妃,並沒有太多感情。對這個意外出生的兒子,自然也談不上喜歡。更何況,此時他已經有了德妃。

德妃,就是後世俗稱的鄭貴妃。北京大興人,萬曆初年進宮,頗得皇帝喜愛。

在後來的許多記載中,這位鄭貴妃被描述成一個相貌妖豔,陰狠毒辣的女人。但在我看來,相貌妖豔還有可能,陰狠毒辣實在談不上。

在此後幾十年的後宮鬥爭中,此人手段之拙劣,腦筋之愚蠢,反應之遲鈍,實在令人髮指。

綜合史料分析,其智商水平,也就能到菜市場罵個街而已。

可是萬曆偏偏就喜歡這個女人,經常前去留宿。而鄭妃的肚子也相當爭氣,萬曆十一年(1583)生了個女兒,雖然不能接班,但萬曆很高興,竟然破格提拔,把她升爲了貴妃。

這是一個不詳的先兆,因爲在後宮中,貴妃的地位要高於其他妃嬪——包括生了兒子的恭妃。

而這位鄭貴妃的個人素養也實在很成問題,當上了后妃領導後,除了皇后,誰都瞧不上,特別是恭妃,經常被她稱作老太婆。橫行宮中,專橫跋扈,十分好鬥。

難能可貴的是,貴妃同志不但特別能戰鬥,還特別能生。萬曆十四年(1586),她終於生下了兒子,取名朱常洵。

這位朱常洵,就是後來的福王。按鄭貴妃的想法,有萬曆當靠山,這孩子生出來,就是當皇帝的。但她做夢也想不到,幾十年後,自己這個寶貝兒子會死在屠刀之下。揮刀的人,名叫李自成。

但在當時,這個孩子的出生,確實讓萬曆欣喜異常。他本來就不喜歡長子朱常洛,打算換人,現在替補來了,怎能不高興?

然而他很快就將發現,皇帝說話,不一定算數。

吸取了以往一百多年裡,自己的祖輩與言官大臣鬥爭的豐富經驗。萬曆沒敢過早暴露目標,絕口不提換人的事,只是靜靜地等待時機成熟,再把生米煮成熟飯。

可還沒等米下鍋,人家就打上門來了,而且還不是言官。

萬曆十四年(1586)三月,內閣首輔申時行上奏:望陛下早立太子,以定國家之大計,固千秋之基業。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自從鄭貴妃生下朱常洵,申時行就意識到了隱藏的危險。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學生想幹什麼。

憑藉多年的政治經驗,他也很清楚,如果這麼幹了,迎面而來的,必定是史無前例的驚濤駭浪。從此,朝廷將永無寧日。

於是他立即上書,希望萬曆早立長子。言下之意是,我知道你想幹嘛,但這事不能幹,你趁早斷了這念頭,早點洗了睡吧。

其實申時行的本意,倒不是要干涉皇帝的私生活:立誰都好,又不是我兒子,與我何干?之所以提早打預防針,實在是出於好心,告訴你這事幹不成,早點收手,免得到時受苦。

可是他的好學生似乎打定主意,一定要吃苦,收到奏疏,只回復了一句話:

“長子年紀還小,再等個幾年吧。”

學生如此不開竅,申時行只得嘆息一聲,揚長而去。

但這一次,申老師錯了,他低估了對方的智商。事實上,萬曆十分清楚這封奏疏的隱含意義。只是在他看來,皇帝畢竟是皇帝,大臣畢竟是大臣,能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此即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一般說來,沒事上山找老虎玩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打獵,一種是自盡。

話雖如此,萬曆倒也不打無把握之仗,在正式亮出匕首之前,他決定玩一個花招。

萬曆十四年(1586)三月,萬曆突然下達諭旨:鄭貴妃勞苦功高,升任皇貴妃。

消息傳來,真是糞坑裡丟炸彈,分量十足。朝廷上下議論紛紛,羣情激奮。

因爲在後宮中,皇貴妃僅次於皇后,算第二把手。且歷朝歷代,能獲此殊榮者少之又少(生下獨子或在後宮服務多年)。

按照這個標準,鄭貴妃是沒戲的。因爲她入宮不長,且皇帝之前已有長子,沒啥突出貢獻,無論怎麼算都輪不到她。

萬曆突然來這一招,真可謂是煞費苦心。首先可以藉此提高鄭貴妃的地位,子以母貴,母親是皇貴妃,兒子的名分也好辦;其次還能借機試探羣臣的反應。今天我提拔孩子他媽,你們同意了,後天我就敢提拔孩子。溫水煮青蛙,咱們慢慢來。

算盤打得很好,可惜只是掩耳盜鈴。

要知道,在朝廷裡混事的這幫人,個個都不簡單:老百姓家的孩子,辛辛苦苦讀幾十年書,考得死去活來,進了朝廷,再被踩個七葷八素,這才修成正果。生肖都是屬狐狸的,嗅覺極其靈敏,擅長見風使舵,無事生非。皇帝玩的這點小把戲,在他們面前也就是個笑話,傻子纔看不出來。

更爲難得的是,明朝的大臣們不但看得出來,還豁得出去。第一個出頭的,是戶部給事中姜應麟。

相對而言,這位仁兄還算文明,不說粗話,也不罵人,擺事實講道理:

“皇帝陛下,聽說您要封鄭妃爲皇貴妃,我認爲這是不妥的。恭妃先生皇長子,鄭妃生皇三子(中間還有一個,夭折了),先來後到,恭妃應該先封。如果您主意已定,一定要封,也應該先封恭妃爲貴妃,再封鄭妃皇貴妃,這樣纔算合適。”

“此外,我還認爲,陛下應該儘早立皇長子爲太子,這樣天下方纔能安定。”

萬曆再一次憤怒了,這可以理解,苦思冥想幾天,好不容易想出個絕招,自以爲得意,沒想到人家不買賬,還一言點破自己的真實意圖,實在太傷自尊。

爲挽回面子,他隨即下令,將姜應麟免職外放。

好戲就此開場。一天後,吏部員外郎沈璟上書,支持姜應麟,萬曆二話不說,撤了他的職。幾天後,吏部給事中楊廷相上書,支持姜應麟,沈璟,萬曆對其撤職處理。又幾天後,刑部主事孫如法上書,支持姜應麟、沈璟、楊廷相,萬曆同志不厭其煩,下令將其撤職發配。

在這場鬥爭中,明朝大臣們表現出了無畏的戰鬥精神:不怕降級,不怕撤職,不怕發配。個頂個地扛着炸藥包往上衝,前仆後繼,人越鬧越多,事越鬧越大。中央的官不夠用了,地方官也上書湊熱鬧,搞得一塌糊塗,烏煙瘴氣。

然而事情終究還是辦成了,雖然無數人反對,無數人罵仗,鄭貴妃還是變成了鄭皇貴妃。

雖然爭得天翻地覆,但該辦的事還是辦了。萬曆十四年三月,鄭貴妃正式冊封。

這件事情的成功解決給萬曆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自己想辦的事情,是能夠辦成的。

這是一個錯誤的判斷。

然而此後,在冊立太子的問題上,萬曆確實消停了——整整消停了四年多。當然,不鬧事,不代表不捱罵。事實上,在這四年裡,言官們非常盡責。他們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皇帝不上朝,並以此爲契機,在雒於仁等模範先鋒的帶領下,繼續奮勇前進。

但總體而言,小事不斷,大事沒有,安定團結的局面依舊。

直到這歷史性的一天:萬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

解決雒於仁事件後,申時行再次揭開了蓋子:

“臣等更有一事奏請。”

“皇長子今年已經九歲,朝廷內外都認爲應冊立爲太子,希望陛下早日決定。”

在萬曆看來,這件事比雒於仁的酒色財氣疏更頭疼,於是他接過了申時行剛剛用過的鐵鍬,接着和稀泥:

“這個我自然知道,我沒有嫡子(即皇后的兒子),長幼有序。

其實鄭貴妃也多次讓我冊立長子,但現在長子年紀還小,身體也弱,等他身體強壯些後,我才放心啊。”

這段話說得很有水平,按照語文學來分析,大致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先說自己沒有嫡子,是說我只能立長子;然後又講長幼有序,是說我不會插隊,但說來說去,就是不說要立誰;接着又把鄭貴妃扯出來,搞此地無銀三百兩。

最後語氣一轉,得出結論:雖然我只能立長子、不會插隊,老婆也沒有干涉此事,但考慮到兒子太小,身體太差,暫時還是別立了吧。

這招糊弄別人可能還行,對付申時行就有點滑稽了,和了幾十年稀泥,哪排得上你小子?

於是申先生將計就計,說了這樣一句話:

“皇長子已經九歲,應該出閣讀書了,請陛下早日決定此事。”

這似乎是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事實絕非如此,因爲在明代,皇子出閣讀書,就等於承認其爲太子,申時行的用意非常明顯:既然你不願意封他爲太子,那讓他出去讀書總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內容纔是關鍵。

萬曆倒也不笨,他也不說不讀書,只是強調人如果天資聰明,不讀書也行。申時行馬上反駁,說即使人再聰明,如果沒有人教導,也是不能成才的。

就這樣,兩位仁兄從繼承人問題到教育問題,你來我往,互不相讓,鬧到最後,萬曆煩了:

“我都知道了,先生你回去吧!”

話說到這個份上,也只好回去了,申時行離開了宮殿,向自己家走去。

然而當他剛剛踏出宮門的時候,卻聽到了身後急促的腳步聲。

申時行轉身,看見了一個太監,他帶來了皇帝的諭令:

“先不要走,我已經叫皇長子來了,先生你見一見吧。”

十幾年後,當申時行在家撰寫回憶錄的時候,曾無數次提及這個不可思議的場景以及此後那奇特的一幕,終其一生,他也未能猜透萬曆的企圖。

申時行不敢怠慢,即刻回到了宮中,在那裡,他看見了萬曆和他的兩個兒子,皇長子朱常洛,以及皇三子朱常洵。

但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並非這兩個皇子,而是此時萬曆的表情。沒有憤怒,沒有狡黠,只有安詳與平和。

他指着皇長子,對申時行說:

“皇長子已經長大了,只是身體還有些弱。”

然後他又指着皇三子,說道:

“皇三子已經五歲了。”

接下來的,是一片沉默。

萬曆平靜地看着申時行,一言不發。此時的他,不是一個酒色財氣的昏庸之輩,不是一個暴跳如雷的使氣之徒。

他是一個父親,一個看着子女不斷成長,無比欣慰的父親。

申時行知道機會來了,於是他打破了沉默:

“皇長子年紀已經大了,應該出閣讀書。”

萬曆的心意似乎仍未改變:

“我已經指派內侍教他讀書。”

事到如今,只好豁出去了:

“皇上您在東宮的時候,才六歲,就已經讀書了。皇長子此刻讀書,已經晚了!”

萬曆的回答並不憤怒卻讓人哭笑不得:

“我五歲就已能讀書!”

申時行知道,在他的一生中,可能再也找不到一個更好的機會,去勸服萬曆,於是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他上前幾步,未經許可,便徑自走到了皇長子的面前,端詳片刻,對萬曆由衷地說道:

“皇長子儀表非凡,必成大器,這是皇上的福分啊,希望陛下能夠早定大計,朝廷幸甚!國家幸甚!”

萬曆十八年正月初一日,在憤怒、溝通、爭執後,萬曆終於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萬曆微笑地點點頭,對申時行說道:

“這個我自然知道,其實鄭貴妃也勸過我早立長子,以免外人猜疑,我沒有嫡子,冊立長子是遲早的事情啊。”

這句和緩的話,讓申時行感到了溫暖,兒子出來了,好話也說了,雖然也講幾句什麼鄭貴妃支持,沒有嫡子之類的屁話,但終究是表了態。

形勢大好,然而接下來,申時行卻一言不發,行禮之後便退出了大殿。

這正是他絕頂聰明之處,點到即止,見好就收,今天先定調,後面慢慢來。

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次和諧的對話,不但史無前例,而且後無來者。“爭國本”事件的嚴重性,將遠遠超出他的預料,因爲決定此事最終走向的,既不是萬曆,也不會是他。

談話結束後,申時行回到了家中,開始滿懷希望地等待萬曆的聖諭,安排皇長子出閣讀書。

可是一天天過去了,希望變成了失望。到了月底,他也坐不住了,隨即上疏,詢問皇長子出閣讀書的日期。這意思是說,當初咱倆談好的事,你得守信用,給個準信。

但是萬曆似乎突然失憶,啥反應都沒有,申時行等了幾天,一句話都沒有等到。

既然如此,那就另出新招,幾天後,內閣大學士王錫爵上書:

“陛下,其實我們不求您立刻冊立太子,只是現在皇長子九歲,皇三子已五歲,應該出閣讀書。”

不說立太子,只說要讀書,而且還把皇三子一起拉上,由此而見,王錫爵也是個老狐狸。

萬曆那邊卻似乎是人死絕了,一點消息也沒有,王錫爵等了兩個月,石沉大海。

到了四月,包括申時行在內,大家都忍無可忍了,內閣四名大學士聯名上疏,要求冊立太子。

嚐到甜頭的萬曆故伎重演:無論你們說什麼,我都不理,我是皇帝,你們能把我怎麼樣?

但他實在低估了手下的這幫老油條,對付油鹽不進的人,他們一向都是有辦法的。

幾天後,萬曆同時收到了四份奏疏,分別是申時行、王錫爵、許國、王家屏四位內閣大學士的辭職報告。理由多種多樣,有說身體不好,有說事務繁忙,難以繼任的,反正一句話,不幹了。

自萬曆退居二線以來,國家事務基本全靠內閣,內閣一共就四個人,要是都走了,萬曆就得累死。

沒辦法,皇帝大人只好現身,找內閣的幾位同志談判,好說歹說,就差求饒了,並且當場表態,會在近期解決這一問題。

內閣的幾位大人總算給了點面子,一番交頭接耳之後,上報皇帝:

病的還是病,忙的還是忙,但考慮到工作需要,王家屏大學士願意顧全大局,繼續幹活。

萬曆竊喜。

因爲這位兄弟的策略,叫拖一天是一天。拖到這幫老傢伙都退了,皇三子也大了,到時木已成舟,不同意也得同意。這次內閣算是上當了。

然而上當的人,只有他。

因爲他從未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留下來的,偏偏是王家屏呢?

王家屏,山西大同人,隆慶二年進士。簡單地說,這是個不上道的人。

王家屏的科舉成績很好,被選爲庶吉士,還編過《世宗實錄》,應該說是很有前途的,可一直以來,他都沒啥進步。原因很簡單,高拱當政的時候,他曾上書彈劾高拱的親戚,高首輔派人找他談話,讓他給點面子,他說,不行。

張居正當政的時候,他搞非暴力不合作。照常上班,就是不靠攏上級,張居正剛病倒的時候,許多人都去祈福,表示忠心,有人拉他一起去,他說,不去。

張居正死了,萬曆十二年,他進入內閣,成爲大學士。此時的內閣,已經有了申時行、王錫爵、許國三個人,他排第四。按規矩,這位甩尾巴的新人應該老實點,可他偏偏是個異類,每次內閣討論問題,即使大家都同意,他覺得不對,就反對。即使大家都反對,他覺得對,就同意。

他就這麼在內閣裡硬挺了六年,誰見了都怕,申時行拿他也沒辦法。更有甚者,寫辭職信時,別人的理由都是身體有病,工作太忙,他卻別出一格,說是天下大旱,作爲內閣成員,負有責任,應該辭職(久旱乞罷)。

把他留下來,就是折騰萬曆的。

幾天後,禮部尚書于慎行上書,催促皇帝冊立太子,語言比較激烈。萬曆也比較生氣,罰了他三個月工資。

事情的發生,應該還算正常,不正常的,是事情的結局。

換在以往,申時行已經開始揮舞鐵鍬和稀泥了,先安慰皇帝,再安撫大臣,最後你好我好大家好,收工。

相比而言,王家屏要輕鬆得多,因爲他只有一個意見——支持于慎行。

工資還沒扣,他就即刻上書,爲于慎行辯解,說了一大通道理,把萬曆同志的脾氣活活頂了回去。但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一次,萬曆沒有發火。

因爲他發不了火,事情很清楚,內閣四個人,走了三個,留下來的這個,還是個二桿子,明擺着是要爲難自己。而且這位堅持戰鬥的王大人還說不得,再鬧騰一次,沒準就走人了,到時誰來收拾這個爛攤子?

可是光忍還不夠,言官大臣赤膊上陣,內閣打黑槍,明裡暗裡都來,比逼宮還狠,不給個說法,是熬不過去了。

幾天後,一個太監找到了王家屏,向他傳達了皇帝的諭令:

“冊立太子的事情,我準備明年辦,不要再煩(擾)我了。”

王家屏頓時喜出望外,然而,這句話還沒有講完:

“如果還有人敢就此事上書,就到十五歲再說!”

朱常洛是萬曆十年出生的,萬曆發出諭令的時間是萬曆十八年,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們再敢鬧騰,這事就六年後再辦!

雖然不是無條件投降,但終究還是有了個說法,經過長達五年的鬥爭,大臣們勝利了——至少他們自己這樣認爲。

事情解決了,王家屏興奮了,興奮之餘,就幹了一件事。

他把皇帝的這道諭令告訴了禮部,而第一個獲知消息的人,正是禮部尚書于慎行。

于慎行欣喜若狂,當即上書告訴皇帝:

“此事我剛剛知道,已經通報給朝廷衆官員,要求他們耐心等候。”

萬曆氣得差點吐了白沫。

因爲萬曆給王家屏的,並不是正規的聖旨,而是託太監傳達的口諭,看上去似乎沒區別,但事實上,這是一個有深刻政治用意的舉動。

其實在古代,君無戲言這句話基本是胡扯,皇帝也是人,時不時編個瞎話,吹吹牛,也很正常,真正說了就要辦的,只有聖旨。白紙黑字寫在上面,糊弄不過去。所以萬曆纔派太監給王家屏傳話,而他的用意很簡單:這件事情我心裡有譜,但現在還不能辦,先跟你通個氣,以後遇事別跟我對着幹,咱們慢慢來。

皇帝大人原本以爲,王大學士好歹在朝廷混了幾十年,這點覺悟應該還有,可沒想到,這位一根筋的仁兄竟然把事情捅了出去,密談變成了公告,被逼上梁山了。

他當即派出太監,前去內閣質問王家屏,卻得到了一個讓他意想不到的答案。

王家屏是這樣辯解的:

“冊立太子是大事,之前許多大臣都曾因上疏被罰,我一個人定不了,又被許多大臣誤會,只好把陛下的旨意傳達出去,以消除大家的疑慮(以釋衆惑)。”

這番話的真正意思大致是這樣的:我並非不知道你的用意,但現在我的壓力也很大,許多人都在罵我,我也沒辦法,只好把陛下拉出來背黑鍋了。

雖然不上道,也是個老狐狸。

既然如此,就只好將錯就錯了,幾天後,萬曆正式下發聖旨:

“關於冊立皇長子爲太子的事情,我已經定了,說話算數(誠待天下),等長子到了十歲,我自然會下旨,到時冊立出閣讀書之類的事情一併解決,就不麻煩你們再催了。”

長子十歲,是萬曆十九年,也就是下一年,皇帝的意思很明確,我已經同意冊立長子,你們也不用繞彎子,搞什麼出閣讀書之類的把戲,讓老子清淨一年,明年就立了!

這下大家都高興了,內閣的幾位仁兄境況也突然大爲改觀,有病的病好了,忙的也不忙了,除王錫爵(母親有病,回家去了,真的)

外,大家都回來了。

剩下來的,就是等了。一晃就到了萬曆二十年,春節過了,春天過了,都快要開西瓜了,萬曆那裡一點消息都沒有。

泱泱大國,以誠信爲本,這就沒意思了。

可是萬曆二十年畢竟還沒過,之前已經約好,要是貿然上書催他,萬一被認定毀約,推遲冊立,違反合同的責任誰都負擔不起,而且皇上到底是皇上,你上疏說他耍賴,似乎也不太妥當。

一些腦子活的言官大臣就開始琢磨,既要敲打皇帝,又不能留把柄,想來想去,終於找到了一個完美的替代目標——申時行。

沒辦法,申大人,誰讓你是首輔呢?也只好讓你去扛了。

很快,一封名爲《論輔臣科臣疏》的奏疏送到了內閣,其主要內容,是彈劾申時行專權跋扈,壓制言官,使得正確意見得不到執行。

可憐,申首輔一輩子和稀泥,東挖磚西補牆,累得半死,臨了還要被人玩一把,此文言辭尖銳,指東打西,指桑罵槐,可謂是政治文本的典範。

文章作者,是南京禮部主事湯顯祖,除此文外,他還寫過另一部更有名的著作——牡丹亭。

【湯顯祖】

湯顯祖,字義仍,江西臨川人,上書這一年,他四十二歲,官居六品。

雖說四十多歲才混到六品,實在不算起眼。但此人絕非等閒之輩,早在三十年前,湯先生已天下聞名。

十三歲的時候,湯顯祖就加入了泰州學派(也沒個年齡限制),成爲了王學的門人,跟着那幫“異端”四處鬧騰,開始出名。

二十一歲,他考中舉人。七年後,到京城參加會試,運氣不好,遇見了張居正。

之所以說運氣不好,並非張居正討厭他,恰恰相反,張首輔很賞識他,還讓自己的兒子去和他交朋友。

這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可問題在於,湯先生異端中毒太深,瞧不起張居正,擺了譜,表示拒不交友。

他既然敢跟張首輔擺譜,張首輔自然要擺他一道,考試落榜也是免不了的。三年後,他再次上京趕考,張首輔鍥而不捨,還是要兒子和他交朋友,算是不計前嫌。但湯先生依然不給面子,再次擺譜。首輔大人自然再擺他一道,又一次落榜。

但湯先生不但有骨氣,還有毅力,三年後再次趕考,這一次張首輔沒有再阻攔他(死了),終於成功上榜。

由於之前兩次跟張居正硬扛,湯先生此時的名聲已經是如日中天。當朝的大人物張四維、申時行等人都想拉他,可湯先生死活不搭理人家。

不搭理就有不搭理的去處,名聲大噪的湯顯祖被派到了南京,幾番折騰,纔到禮部混了個主事。

南京本來就沒事幹,南京的禮部更是閒得出奇,這反倒便宜了湯先生。閒暇之餘開始寫戲,並且頗有建樹,日子過得還算不錯,直到萬曆十九年的這封上疏。

很明顯,湯先生的政治高度比不上藝術高度,奏疏剛送上去,申時行還沒說什麼,萬曆就動手了。

對於這種殺雞儆猴的把戲,皇帝大人一向比較警覺(他也常用這招),立馬做出了反應,把湯顯祖發配到邊遠地區(廣東徐聞)去當典史。

這是一次極其致命的打擊,從此湯先生再也沒能翻過身來。

萬曆這輩子罷過很多人的官,但這一次,是最爲成功的。因爲他只罷掉了一個六品主事,卻換回一個明代最偉大的戲曲家,賺大發了。

二十八歲落榜後,湯顯祖開始寫戲。三十歲的時候,寫出了《紫簫記》;三十八歲,寫出了《紫釵記》。四十二歲被趕到廣東,七年後京察,又被狠狠地折騰了一回,索性回了老家。

來回倒騰幾十年,一無所獲。在極度苦悶之中,四十九歲的湯顯祖回顧了自己戲劇化的一生,用悲涼而美豔的辭藻寫下了他所有的夢想和追求,是爲《還魂記》,後人又稱《牡丹亭》。

牡丹亭,全劇共十五出,描述了一個死而復生的愛情故事,(情節比較複雜,有興趣自己去翻翻)。此劇音律流暢,詞曲優美,轟動一時,時人傳誦:牡丹一出,西廂(《西廂記》)失色。此後傳唱天下百餘年,堪與之媲美者,唯有孔尚任之《桃花扇》。

爲官不濟,爲文不朽,是以無憾。

〖史贊:二百年來,一人而已。〗

總的說來,湯顯祖的運氣是不錯的,因爲更麻煩的事,他還沒趕上。

湯先生上書兩月之後,福建僉事李琯就開炮了,目標還是申時行。

不過這次更狠,用詞狠毒不說,還上升到政治高度,一條條列下來,彈劾申時行十大罪,轉瞬之間,申先生就成了天字第一號大惡人。

萬曆也不客氣,再度發威,撤了李琯的職。

命令一下,申時行卻並不高興,反而唉聲嘆氣,憂心忡忡。

因爲到目前爲止,雖然你一刀我一棍打個不停,但都是摸黑放槍,誰也不挑明。萬曆的合同也還有效,拖到年尾,皇帝賴賬就是理虧,到時再爭,也是十拿九穩。

可萬一下面這幫憤中憤老忍不住,玩命精神爆發,和皇帝公開死磕,事情就難辦了。

俗語云:怕什麼,就來什麼。

工部主事張有德終於忍不住了,他憤然上書,要求皇帝早日冊立太子。

等的就是你。

萬曆隨即做出反應,先罰了張有德的工資,鑑於張有德撕毀合同,冊立太子的事情推後一年辦理。

這算是正中下懷,本來就不大想立,眼看合同到期,正爲難呢,來這麼個冤大頭,不用白不用。冊立的事情也就能堂而皇之地往後拖了。

事實上,這是他的幻想。

因爲在大臣們看來,這合同本來就不合理,忍氣吞聲大半年,那是給皇帝面子,早就一肚子苦水怨氣沒處瀉,你敢蹦出來,那好,咱們就來真格的!

當然,萬曆也算是老運動員了。對此他早有準備,無非是來一羣大臣瞎咋呼,先不理,鬧得厲害再出來說幾句話,把事情熬過去,完事。

形勢的發展和他的預料大致相同,張有德走人後,他的領導,工部尚書曾同亨就上書了,要求皇帝早日冊立太子。

萬曆對此嗤之以鼻,他很清楚,這不過是個打頭的,大部隊在後。

下面的程序他都能背出來,吵吵嚷嚷,草草收場,實在毫無新鮮可言。

然而當下一封奏疏送上來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錯了。

這封奏疏的署名人並不多,只有三個,分別是申時行、許國、王家屏。

但對萬曆而言,這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因爲之前無論羣臣多麼反對,內閣都是支持他的。即使以辭職回家相威脅,也從未公開與他爲敵,是他的最後一道屏障,現在竟然公開站出來和他對着幹,此例一開,後果不堪設想。

特別是申時行,雖說身在內閣,時不時也說兩句,但那都是做給人看的。平日裡忙着和稀泥,幫着調節矛盾,是名副其實的臥底兼間諜。

可這次,申時行連個消息都沒透,就打了個措手不及,實在太不夠意思,於是萬曆私下派出了太監,斥責申時行。

一問,把申時行也問糊塗了,因爲這事他壓根就不知道!

事情是這樣的,這封奏疏是許國寫的,寫好後讓王家屏署名,王兄自然不客氣,提筆就簽了名,而申時行的底細他倆都清楚,這個老滑頭死也不會籤,於是許大人膽一壯,代申首輔簽了名,拖下了水。

事已至此,申大人只能一臉無辜的表白:

“名字是別人代簽的,我事先真不知道。”

事情解釋了,太監也回去了,可申先生卻開始琢磨了:萬一太監傳達不對怎麼辦?萬一皇帝不信怎麼辦?萬一皇帝再激動一次,把事情搞砸怎麼辦?

想來想去,他終於決定,寫一封密信。

這封密信的內容大致是說,我確實不知道上奏的事情,這事情皇上你不要急,自己拿主意就行。

客觀地講,申時行之所以說這句話,倒不一定是耍兩面派,因爲他很清楚皇帝的性格:

像萬曆這號人,屬於死要面子活受罪,打死也不認錯的。看上去非常隨和,實際上極其固執,和他硬幹,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所以申時行的打算,是先穩住皇帝,再慢慢來。

事實確如所料,萬曆收到奏疏後,十分高興,當即回覆:

“你的心意我已知道,冊立的事情我已有旨意,你安心在家調養就是了。”

申時行總算鬆了口氣,事情終於糊弄過去了。

但他做夢也想不到,他長達十年的和稀泥生涯,將就此結束——因爲那封密信。

申時行的這封密信,屬於機密公文,按常理,除了皇帝,別人是看不見的。

可是在幾天後的一次例行公文處理中,萬曆將批好的文件轉交內閣,結果不留神,把這封密信也放了進去。

這就好比拍好了照片存電腦,又把電腦拿出去給人修,是個要命的事。

文件轉到內閣,這裡是申時行的地盤,按說事情還能挽回。可問題在於申大人爲避風頭,當時還在請病假,負責工作的許國也沒留意,順手就轉給了禮部。

最後,它落在了禮部給事中羅大紘的手裡。

羅大紘,江西吉水人。關於這個人,只用一句就能概括:一個稱職的言官。

看到申時行的密信後,羅大紘非常憤怒,因爲除了耍兩面派外,申時行在文中還寫了這樣一句話:惟親斷親裁,勿因小臣妨大典。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你自己說了算,不要理會那些小臣。

我們是小臣,你是大臣?!

此時申時行已經發現了密信外泄,他十分緊張,立刻找到了羅大紘的領導,禮部科給事中胡汝寧,讓他去找羅大紘談判。

可惜羅大紘先生不吃這一套,寫了封奏疏,把這事給捅了出去,痛罵申時行兩面派。

好戲就此開場,言官們義憤填膺。吏部給事中鍾羽正、候先春隨即上書,痛斥申時行,中書黃正賓等人也跟着湊熱鬧,罵申時行老滑頭。

眼看申首輔吃虧,萬曆當即出手,把羅大紘趕回家當了老百姓,還罰了上書言官的工資。

但事情鬧到這個份上,已經無法收拾了。

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的申時行,終究在陰溝裡翻了船。自萬曆十年以來,他忍辱負重,上下協調,獨撐大局,打落門牙往肚裡吞,至今已整整十年。

現在,他再也支撐不下去了。

萬曆十九年(1591)九月,申時行正式提出辭職,最終得到批准,回鄉隱退。

大亂就此開始。

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9章 生死相搏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8章 陰謀第14章 突圍第22章 奪門第1章 帝王的煩惱第20章 沒有選擇第16章 平壤,血戰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8章 陰謀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0章 最後的秘密第17章 信念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時機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22章 奪門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14章 強敵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27章 不得不反了!第16章 建國第14章 復仇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第9章 悟道第8章 天下,三人而已第10章 最後的秘密第11章 投降?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21章 結束了第14章 復仇第1章 帝王的煩惱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7章 奇蹟第14章 強敵第5章 算賬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8章 制勝之道第20章 回家第1章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15章 力挽狂瀾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15章 兵不厭詐第2章 災難第17章 奇蹟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7章 死鬥第1章 帝王的煩惱第3章 疑惑第6章 明君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5章 儲蓄資本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第17章 奇蹟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11章 勇氣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4章 突圍第27章 不得不反了!第2章 奇怪的人第15章 遠征沙漠第20章 新的開始第21章 結束了第7章 死鬥第3章 踏上征途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6章 復起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9章 陰謀第2章 災難第9章 生死相搏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3章 第二個猛人第13章 禍根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8章 制勝之道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21章 曙光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17章 殉道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