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諷喻

第一次在天子面前出演,雲軒兒不免緊張,臺上步伐略顯滯緩,賓白的氣息稍欠平穩。我們不禁爲她捏了一把汗。好在她對劇本已算熟稔,一個唱段過後,便找到狀態,嗓子也打開了。

以往勾欄院演出,雜劇演員都是在高高的戲臺上俯視臺下觀衆,只要在臺中站定,不難讓人有一種掌控全局的感覺。而這次天子居高臨下,演員們只有翹首仰望的份兒,自然而然便生出一種逼仄壓抑之感。饒是如此,雲軒兒仍能穩得住,氣息平穩悠長,聲音高拔俊亮,似能隨着偶爾掠過的清風直上雲霄。

我和其他演員一齊候在舞臺下方。視線沿着正前方的厚載門一徑向上,高閣之上,忽必烈的身影依稀可辨,只是看不清面目。年邁的天子慵懶地倚坐着,看到盡興處,便情不自禁地喝彩,周圍的王公大臣察言觀色,也跟着一併叫好。胡班主看在眼裡,不由得鬆了口氣,臉上的褶皺也盈滿了笑意。

待《綠珠篇》唱到第四折,皇帝似有些倦怠,由內侍服侍着下去休息了。舞臺上的演員們動作一滯,而後又恢復如常,繼續把餘下的戲份唱完。

演員下臺後,又到一側小殿休息。不多時,宣徽院總管引着兩個宮人前來,每人手上都端着托盤,盤裡是瓜果美酒。總管在殿門前立定,揚聲道:“皇上有賞,還不跪下謝恩?”

胡班主忙引着一衆人跪拜行禮,待接過賞賜後,又向總管不住地道謝。

“皇上誇讚寧娘子雜劇做得很好,不愧爲京師名伶。”總管笑道。

得天子提名,已是天大的恩寵,雲軒兒不得不再次謝恩。胡班主也陪笑道:“聖上過譽了。我們不過是鄉野草班,能入得天家的眼,是幾輩子的福運。草民在此叩謝聖上。”

“也都是班主調.教得好。”總管笑言,又望向雲軒兒,“娘子稍事休整,之後還有一個劇目要呈獻聖上。”

雲軒兒點頭應了。匆匆飲水潤喉,又開始換戲服上妝,籌備下一場戲。忽必烈雖未完整看完《綠珠篇》,但也點名誇讚,已經給足了面子。胡班主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之前對第二個劇目的憂慮,也全都拋在腦後了。

“四姐,今天的演出要是成了,能博得聖上青眼,你說不定就被擢入教坊司,日後專供御前。待得了富貴,莫要相忘!”

演出還未結束,胡班主便已開始思謀日後之事,眉開眼笑的,嘴角忍不住咧向兩邊。雲軒兒彎了彎脣,態度卻頗爲冷淡:“奴若真有那等福運,慶雲班也好另請高明。”

這話說的胡班主笑容一僵,他頓了頓,才幹巴巴回道:“四姐你是刀子嘴,忒噎人!留在宮中,有聖上護着,還有哪位官人敢前來糾纏?”

他一面說着,一面不經意瞥到白瑀,但見對方面色冰冷,才突然意識到什麼,訕訕道:“依白秀才的才學,也不輸於教坊才人。若是一併入了教坊司,封個管勾署令,服侍天家,你和四姐尋個機會求貴人指婚,卻也不是難事……”

白瑀聞言,臉色更加難看,冷冷回道:“若入教坊承應,互相嫁娶,可正是當色爲婚呢!”

他此言不留情面,在場伶人都不免難堪。若入教坊便是落了樂籍,那可是折損身份的事。無論與慶雲班多麼其樂融融,白瑀到底是以士人身份自矜,不願與諸色藝人同流。

雲軒兒斜瞟了他一眼,眼神中略帶譏諷,眸光冷得像冰,似乎凍結了所有的熱情。

小殿內一時無聲,連我也頗覺尷尬,不知該如何是好。

白瑀這才覺察自己失言,但話已出口,覆水難收,只是嘆了口氣,懊惱地轉過身,獨自退到一邊。

“別忘了還有一齣戲。”我在胡班主耳邊輕輕提醒。胡班主這纔回神,羞慚一笑:“是我輕狂了,險些誤了大事。”旋即組織諸人籌備起《罪己詔》來。

*

雲軒兒再次登場時,忽必烈已回到高閣坐定,身上還加了一件大氅。板鼓咚咚響起,鼓點密如雨腳,讓人莫名感到一種凝重壓迫的氣息,像是大軍壓境的前奏。我的心也莫名緊張起來,不知是因爲之前戲班內不愉快的插曲,還是接下來劇目的內容。

《罪己詔》以漢武帝爲主角,幾乎寫盡這位大帝的一世偉業。劇本以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事開篇,震天的鼓聲、悠揚的琴音織出一曲恢弘浩大的篇章,漢武盛世的崢嶸畫卷也徐徐展開。

衛青、霍去病奉武帝之命三次北征,深入大漠,收河套、定河西、封狼居胥,一直將匈奴王庭逐至漠北,攘定邊境,擴土開疆。

演員們跑過臺角,真如大軍在大漠裡縱橫馳突,兵戈相擊,烽煙陣陣,士兵的喊殺聲和鼓琴的嘈切聲交織在一起,一個硝煙瀰漫的古戰場渾然顯現。在場諸人彷彿都被攝住心神,被裹挾到那遙遠的漢朝去了。

高閣上的天子不似之前那般憊懶,反而坐正了身體,還稍稍前傾,專注地望着臺上的表演,就像一個將軍密切地關注戰局一般。

他是否也想到了成吉思汗稱雄草原,攻伐四方的往事?是否也想到了自己南平大理,北定朔漠的輝煌?是否也想起西北叛王未靖,觸發了內心深深的隱痛?是否還想着江南宋室未平,期冀着一統四海的宏圖?我不知他心中作何想法,只知道天子被這個劇本深深吸引住了。

可接下來的劇情卻不盡如人意。

武帝制匈奴,通西域,定南蠻……師旅之費不可勝計。不僅如此,他還大興宮室,崇信鬼神,無一項不耗費貲財。爲了滿足皇帝的雄心和貪慾,文景以來的國庫幾盡耗竭。御史大夫桑弘羊爲此苦心孤詣,榷酒醋 , 莞鹽鐵 , 鑄白金 , 造皮幣,以籌武帝的軍需國用。

武帝對外大興邊事,對內嚴刑峻法,乃至酷吏並至,羣邪蜂起。楊可告緡 , 江充禁服 , 張湯革令,杜周治獄 ……爲了搜刮民財,無所不用其極。如此行事,自然天下擾攘,民怨沸騰。以衛太子劉據爲代表的“守文”勢力對漢武所行之事不以爲然,屢次進諫,卻爲權奸所阻,興利之臣得武帝扶植,朝野之上大行其道。

第二折結束,已爲後文劇情鋪好伏筆。漢武煌煌盛世之下,卻隱藏着深深的危機。秦皇功業蓋世,卻因文治不修,終至二世而亡;漢武內外並舉,開邊興利,靡費巨大,焉知不會是下一個秦皇?

天子正襟危坐,凝視着場中,沒有喝彩沒有掌聲,一時顯得氣氛凝重肅穆。我心裡也在打鼓,不知這後面的內容會不會冒犯上意?可若不觸其痛點,寫這劇本又有何意義?安童的本意也絕非粉飾太平。

第三折逐漸將劇情推上高潮。興利之臣與守文之臣勢同水火,矛盾愈發尖銳。繡衣使江充深得武帝寵信,也是興利派的代表,因與衛太子政見不合且素有嫌隙,面對儲君,心裡既憂且恨。匈奴平定後,衛霍集團如日中天,武帝日漸年老,喜怒無常,猜疑無度,對仁恕恭謹的太子也有不滿,因而對身後事產生了深深的憂慮。至此,不管有意無意,一場巫蠱之禍驟然爆發,牽連無數,因被江充構陷,連衛太子也無法倖免。

太子爲求自保,終至與父親派來的軍隊兵戈相向,走投無路後自盡身亡。至此巫蠱大禍落下帷幕,精於算計的武帝卻因痛失太子悔恨無極。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給柔善的太子鋪平道路,爲文治掃清障礙,可終是錯算一籌。最完美的接班人不幸罹難,膝下諸子無一成事,望着日益老邁的自己,皇帝第一次感到深深的無力和恐懼。

劇本至此,馬上就要迎來最後的結局。場中不再寂靜,高閣上議論紛紛,喧嚷不休,而後演出被樂官暫時叫停。胡班主望着舞臺,不知發生了什麼,原有的興奮勁兒一掃而空,一時面如土色。

皇帝仍穩坐高閣,並未退場,似有大臣上前對他耳語什麼,他默然聽了片刻,隨即將其揮退,而後命慶雲班繼續表演。

第四折是最後一折。武帝一朝連年興兵無度,民力民財被搜刮一空,百姓幾無立錐之地。又逢凶年,顆粒無收,終至寇盜並起,流民遍野,社稷搖搖欲墜,已顯亡秦之跡。漢武帝立即以鐵腕整治盜賊亂民,勉力掃平危局。可漢室元氣已傷,再也容不得他揮霍貪功。想到此際,他越發思念太子,下詔爲太子平反,將構陷太子的奸人一併治罪,並修建思子臺以示緬懷。

武帝拖着老朽的身軀登臨高臺,望着長安日暮,蕭蕭落葉,悵吟悲風,情到痛處不禁涕淚橫流。他哭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奈與傷痛,哭的是烈士暮年老無所依的悲愴與孤獨,哭的更是曾經錦繡壯麗的河山終至滿目瘡痍……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一手釀成的苦果。

可他並沒有別的選擇。他年少即位時,漢家庶事草創,四夷侵凌中國,爲天子當負社稷重任,保境安民義不容辭。他只恨自己貪心太過,勞民太過,精明太過,算計太過,不知適可而止,終是累及太子,損傷黎民。如果他誠心悔悟,是否還有免於亡秦之禍的辦法?

徵和四年,興利派大臣桑弘羊上書請求輪臺駐兵,武帝嚴詞拒絕,隨即痛下輪臺罪己詔。這是自古以來,至高無上的天子面對黎民的第一次誠心懺悔:

“朕即位以來 , 所爲狂悖 , 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 , 悉罷之!”

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一個建立煊赫功業的帝王,在行將就木的年歲,能反求諸己,痛悔前事,並以至誠的態度昭告天下。終是扶大廈於將傾,在去世之前,託孤於霍光等輔政大臣,改弦更張,轉求文治,爲昭宣中興打下根基。

*

再次見到忽必烈時,他已御駕清寧宮。我們一行低首進入殿內,皇帝已在正中的御榻上坐定,左右是帶刀侍立的雲都赤,下首立着省院臺大臣,皇后和太子卻不在。

按理說,皇帝例行賞賜無需親自出面,如今卻在大殿接見慶雲班諸人,到底是何用意,我心裡惴惴不安:莫非是那齣劇惹怒了忽必烈?可是雜劇唱罷時,他只是在高閣上靜靜坐了許久,不發一言。

《罪己詔》一劇主演雲軒兒等人,連着胡班主、白瑀和我,一同面向皇帝,行跪叩大禮。禮畢仍是屈膝跪着,不敢起身,亦不敢擡頭。是以我只能看見皇帝明黃的袍服,卻無從看清他的樣貌。

忽必烈並不直接問詢,而是命必闍赤下來傳話:“哪位是慶雲班胡班主?”

胡班主聞言,忙膝行上前,叩首道:“正是小人。”

“《漢武帝輪臺罪己詔》這一劇目,可是慶雲班編寫的劇本?”必闍赤又問。

“……”胡班主聞言一怔,嚥了咽吐沫,點頭道,“……是小人家班編寫。可做這齣戲,都是貴人的意思,小人不敢自作主張。”

必闍赤還欲再問,卻見皇帝擺了擺手,必闍赤隨即退回原位,忽必烈對他耳語了幾句,必闍赤又揚聲道:“爾等心意,聖上皆已體察。今日獻藝有功,且去偏殿受賞。”

胡班主長出了一口氣,又引着衆人叩謝聖恩。我的額頭觸及殿內地毯,只覺劇烈的心跳一直沿着血脈傳到地面上。待擡起頭,呼吸才漸漸放緩:《罪己詔》並未惹怒皇帝,也無人對我身份起疑。

我們輕手輕腳地起身,由宮人引着,正欲退出殿外,卻被一個陌生的聲音喝住:“且慢!”

腳步驟然一頓,諸人不得不轉過身子,再度跪下。也不知是何人橫生枝節,我剛欲擡眼去看,卻聽見皇帝的聲音傳來,透出幾分不耐:“阿合馬,你又有何事?”

聽到這個名字,我渾身一僵,雙膝幾乎無法支持,險些撲在地上,用手在身側堪堪一撐,才擺正身體。卻聽阿合馬道:

“陛下,臣還有一事,想請教胡班主。”

我擡起眼角,就能瞥見他臃腫的身體擠向御前,油膩的聲音帶着幾分討好,卻有掩飾不住的跋扈囂張。似是受寵已久,並不擔心皇帝拒絕自己的請求。

“多事!”忽必烈啐了他一口,卻是同意了。

阿合馬諂笑一聲,而後悠然踱步過來,目光重重地壓下,真有幾分咄咄逼人的威勢。

胡班主登時又失了底氣,埋首哆哆嗦嗦地開口:“平章大人想問些甚麼?”

“我且問你,你口中的‘貴人’,卻是何人?說話含混不清,還想迷惑聖上?”他嚴詞追問,意在何人,不言自明。我心頭一顫,一口氣懸在胸腔,不敢擡頭看,也不知安童是否在場。

胡班主並不清楚兩人之間的恩怨,也不知阿合馬緣何刁難,只是苦着臉,一五一十地交待:“是安童丞相。劇目都是丞相指定,小人一切都是奉命行事……”

此言一出,我只覺口舌發乾。剛剛忽必烈沒有追問,想必是不欲細究。安童此舉縱然徒勞無獲,也不會受到責難。而現在阿合馬將此事捅破,顯然要借題發揮。

阿合馬不再理會胡班主,也不顧忽必烈的意思,徑自開口:“敢問安童丞相,指定這劇目,可是聖上的旨意?若非如此,丞相何敢假託聖意?好一個《罪己詔》,究竟想借古喻今,還是借古諷今!?”

我驟然擡頭,恰好看見阿合馬得意的嘴臉。他臉上仍是得體的微笑,可說出的話卻字字誅心。阿合馬當衆發難,忽必烈看在眼裡,卻不置可否,顯然有偏袒的意思。

殿中靜默有時,直至一青年男子出列,他先向忽必烈略略行禮,而後轉過身,直視阿合馬:“雜劇援引漢家故事,無非爲了道德教化。以《罪己詔》入題,有何過錯?陛下尚無異議,平章大人橫加指責,莫非是心有慼慼?”

安童語氣平淡,面無波瀾,似是早已料到阿合馬會如此詰問。

“你!”阿合馬被當場噎住,好不羞惱,一時失態,但見忽必烈面色不豫,只好收回氣焰,而後似乎悟到什麼,又幽幽開口:“下官只想知道,指定這劇目,是否出自聖上本意,丞相爲何顧左右而言他?”

阿合馬心思轉得飛快,死咬住這一點,安童就無從迴避。忽必烈自己偏偏又不表態。這是要逼出安童的本心罷。

殿中氣氛凝然,宛如一潭死水。沉靜的空氣中彷彿有無形的巨浪涌向御前肅立的青年。他不說話,似是默認,似是否認,一味沉默着,不欲回答。

對阿合馬,忽必烈看似輕蔑,實則寵信;對於安童,卻看似禮遇,實則疏遠。安童避而不答,心中是不是也隱含委屈。

他長久沉默,連忽必烈也心生不滿。皇帝目光如矩,盯住他問:“安童?”

“陛下。”安童似出神一般,這纔有了迴應。而後回覆阿合馬:“做這齣劇,某實不敢自專。某隻是謹遵公主意旨,盡臣子本分罷了。”

此言一出,如驚雷轟響,我只覺腦中嗡然,靈魂似被抽空一般。顧不得去看別人的反應,只是僵在地上,渾身冰冷。

連呼吸都被抽離了。

原以爲能僥倖逃過,哪料他在這種情況下揭出此事,當真是措手不及。

我艱難地擡起頭,望向那背影,一時恨,一時怨,一時忿,一時惱,更多的是不解和不安。

胡班主等人面面相覷,神色迷惑懵懂,顯然以爲丞相背後有身份更高的貴人,哪能想到那人就在自己身邊。

阿合馬像聽了一句玩笑似的,連語氣都輕鬆了幾分:“丞相莫不是癡人說夢?據我所知,忽都魯揭裡迷失公主應是不通漢兒言語罷。”

原來此刻尚未出嫁的公主,只有我這個小妹妹忽都魯揭裡迷失了。

他幸災樂禍地笑着,又帶着幾分憐憫,似乎難以相信素有城府的右丞相爲何能說出這等胡話?

忽必烈卻微微變色,似是悟到什麼,竟從榻上緩緩起身,盯着安童一字一頓問:“你說甚麼?”

安童擡眸看他,而後下定決心一般,撩袍跪下,肅然叩拜,直起身,正色道:“臣有罪!是臣失察,致使公主遺落市井,飽受流離之苦,使天家骨肉不得團聚。請陛下降罪!”

我默默聽着這一言一語,從他身上慢慢抽回目光,心頭是無比的苦澀,而後有一股腥氣在口中蔓延,這才意識到,下脣已被我咬破了。

忽必烈愣怔許久,而後猛然趨步向前,俯身按住安童肩膀,厲聲追問:“是她!?是不是她!?她在哪兒?”

安童沒有回話,輕輕掙開他的手,起身回頭,向我的方向肅然一拜:“公主!到了此刻,公主還欲隱瞞身份嗎?” щшш ttκǎ n ¢ o

我身邊諸人哪敢受丞相如此大禮,都在震驚中轟然退向兩側,大殿中央唯餘我孤零零地跪在冰冷的地面上。無路可退。

事態的發展早已超出了阿合馬的預料,但他很快反應過來,甚至來不及思考前因後果,就迅速上前一步:“臣恭喜陛下父女團聚,恭喜公主平安歸來!”

忽必烈遽然轉身,眼神突然變得空冷,覷着阿合馬冷冷道:“你道是哪個公主?朕的公主或已出嫁,或在朕的身側,只有一個狠心的,據說早已死在遙遠的大漠上,連魂魄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安童你也糊塗了?”老邁的皇帝忽又望向身側丞相,“你說這個小小秀才,是朕的女兒?你敢跟朕開這樣的玩笑?”他遙遙指着我,搖頭笑問,語氣也變得古怪起來。

“陛下不信,可以親自去看。您的高昌公主,您難道不認得嗎?”安童也驚異於皇帝的反應,語調已微微顫抖,仍勉力維持着。

“哼,”忽必烈扭過頭,瞥了我一眼,冷冷道,“朕沒有不認父母的女兒。”

他語調悽愴,身形也有些不穩,一步一步向我走來。我擡起眼,這才完完整整地看清他的樣貌。老邁的他,不見消瘦,身材反而越發臃腫,全身上下都是不堪負荷的重量,顯然是酗酒和飲食無度所致。他腳步虛浮,搖搖晃晃地走向我,那身體裡盛放的似乎不是力量,而是無處安放的苦悶和悲傷。

他常年痛風,如今來看,腳病不僅未好反而愈發嚴重,每一步都像抵在針尖上,走得異常艱難。安童和阿合馬先後上前相扶,都被他喝退。

他怔怔地瞅着我,面色苦痛,嘴上仍道:“鴻雁尚知年年歸返,朕的女兒若尚在人世,又怎會棄父母於不顧?任他們老去、疼痛、悲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他像在問我,又像在喃喃自語,驀然提起的人和事顯然勾起了他巨大的悲痛,以至於向來深不可測的皇帝此刻像個迷途的孩童一樣。

我的嘴脣翕動了一下,跪在原地一動不動,怔怔看着他向我一步步走來,既無法承認,也無法否認,只能被動地走向自己的命運。

“你怎麼會是察蘇!?”

他突然捂住胸口,好像遭受了難以承受的疼痛,腳下一滑,肥腫的身體踉蹌倒地。

不等周圍侍衛驚呼上前,我已猛然起身,飛一般地撲到他身邊,雙膝跪地,堪堪扶住他的身體,忍不住哭出聲來:

“阿爸!阿爸!你怎麼樣?你怎麼樣?”

眼淚奔涌而出,我語無倫次,惶然無措,只是反反覆覆地問着。身邊的人早已去傳喚太醫了。

“是我錯了!兒臣錯了!兒臣知錯!兒臣知錯!”

忽必烈索性半倚在地上,看着六神無主的我,慢慢地笑了起來,擡手抽掉我頭上髮簪,又抿過我眼角的胎記,直到一頭烏髮落下來,任性地纏住他的手掌,他纔開口:

“你是察蘇,你是朕的女兒!”

看着他漸漸朦朧的眼睛,我心中大慟,“哇”地一聲,淚水磅礴而下,而後胸口似短了一口氣一般,終至暈倒在他懷裡。

注:雜劇《罪己詔》內容參考田餘慶先生的論文《論輪臺詔》。

第1章 莽原第171章 書會第168章 宴飲第138章 虛驚第132章 到達第113章 放手第63章 波羅第160章 說服第23章 日常第75章 歸返第207章 受命第37章 鈔法第33章 用心第9章 診病第229章 牽涉第141章 套問第104章 爭執第86章 考驗第153章 生機第104章 爭執第214章 雅集第112章 請罪第208章 立誓第151章 分裂第71章 斥責第190章 宴請第103章 大宴第26章 養病第133章 價碼第14章 點兵第126章 誠意第21章 參謀第249章 春草第182章 柳林第88章 催問第235章 表章第248章 夙願第137章 晚宴第48章 交心第100章 安排第135章 入城第65章 剖白第151章 分裂第51章 叛亂第61章 亂局第117章 啓程第138章 虛驚第173章 傷病第18章 開平第108章 怒斥第243章 平叛第193章 彈劾第178章 綠珠第65章 剖白第116章 出嫁第66章 靜謐第240章 召見第166章 路學第47章 學堂第13章 結交第140章 求助第168章 宴飲第25章 變故第149章 不滿第40章 比試第170章 賬務第97章 集議第238章 解脫第125章 重逢第151章 分裂第245章 激戰第57章 使臣第212章 孤臣第6章 真金第100章 安排第164章 戲班第27章 北返第92章 圓議第140章 求助第72章 轉變第210章 叔侄第26章 養病第159章 出路第112章 請罪第32章 賽馬第111章 成全第157章 絕路第223章 疑心第204章 讒害第223章 疑心第138章 虛驚第194章 元正第66章 靜謐第23章 日常第194章 元正第25章 變故第57章 使臣第143章 劫掠第185章 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