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城市農村兩頭忙
徐梅香開始實施當初上任時承諾的農業發展計劃。
她的“油——瓜——稻”立體種植理念老百姓半信半疑,大家互相觀望,等着別人先試種。長期以來,老百姓習慣傳統的種植模式,這是千百年來的習慣呀,人們不敢盲目創新。
梅香知道,對老百姓,“說給他聽,不如做給他看。”於是她想到,先辦試驗田,培養骨幹做示範。
她帶領農辦主任到各村召開村組黨員幹部大會。她對油菜秋播的問題提出了要求。以村爲單位落實種植面積,每村落實油菜種植面積一千畝,苗牀由村統一按1:5比例配種,一斤種子一畝播種。鎮農辦負責確保種子質量。至於村怎麼劃分種植面積,不搞一刀切,可以因地制宜在各小組培養骨幹,也可以選在一個小組進行實驗。
頭一年,黨員幹部和少許羣衆在多次會議的鼓勵和督促下,種上了“油——瓜——稻”。各村勉強完成了下達的種植面積。
收穫的時候,人們自然看到了比較效益。翌年沒費多少勁,也沒開多少會,老百姓爭先恐後全改爲了“油——瓜——稻、豬——魚——鴨”模式。
梅香帶着農技員,一個村一個村去傳授農業技術,一個個村去指導。很快,梅香發現這樣指導,時間太慢效率不高。
梅香與鎮農辦主任商量,在鎮裡統一辦實用技術培訓班,這樣更簡單、更省事、培訓範圍更廣。
爲了在培訓班上講內行話,她認真學習了“套種”的有關知識。每期培訓班她率先講第一課。
“油——瓜——稻、豬——魚——鴨”套種模式,很快在全鎮普及。與此同時,她又積極鼓勵近郊農民種植大棚蔬菜,兩年間,全鎮悄然掀起了大棚種植蔬菜的**,變三季爲四季。不知不覺中,農民手中的錢變多了,一年三季的套種模式得到了肯定和鞏固;“菜籃子工程”也得到了農民的積極響應。有些近郊農民家裡出現了“萬元田”——一畝大棚年收入過萬元。
農民變“要我種”爲“我要種”,“要我學”爲“我要學”。農民想種什麼,怎樣種都想到去找徐書記,一時間徐梅香的名字在全鎮家喻戶曉,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她就是鎮黨委書記,而只知道她是一名農業技術員。
九十年代中期,村辦企業、鎮辦企業的效益急轉直下。個體經濟、私營企業蒸蒸日上。城關鎮是臨江縣的內衣大鎮,全鎮內衣總產值2.6億。有六家過千萬產值的內衣廠,就業人員近一千人。從一九九五年開始,各廠的技術骨幹和銷售人員紛紛離開企業,開始自己辦廠。
企業職工自己辦廠,無疑對企業的技術和銷售渠道都是一個致命的衝擊!鎮辦企業無論是從經營管理還是從經營方式上,都不如私營企業靈活。
個體經營者和私營企業,在最初的經營和管理上,無疑要在質量和價格上做一些文章。他們賣起了低質低價的商品。鎮辦企業質量只能上不能下,從而在價格上與私營企業無競爭力。隨着私營企業的興起,鎮辦企業開始慢慢萎縮。
這一時期,是市場競爭最不規範、最混亂的時期。鎮辦企業與私營企業互相殺價,私營企業之間互相殺價。一時間,內衣行業的利潤空間急劇縮小。
面對這樣的無序競爭,徐梅香迅速召開黨委會,討論研究成立城關鎮“針織行業管理委員會”和成立“個體勞協會”事宜。
幾個月後,“針織行業管理委員會”和“個體勞協”相繼成立。行業管理委員會的成立,有效地制止了行業之間的無序競爭,緩解了集體企業與私營企業、個體經濟之間的矛盾。
梅香拼命地推廣“油——瓜——稻”,積極籌備“針織行業管理委員會”和“個體勞協會”成立的時候,城市管理工作卻遭到了市縣兩級領導的嚴厲批評。
市委領導指出,臨江縣城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可目前的城市管理工作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初的水平上。特別是愛民路,亂搭亂建、亂丟亂扔、亂七八糟,有損“歷史文化名城”形象。上面要求,要加大整治力度,使其成爲文明示範路。
夏天的一箇中午,梅香接到縣委辦公室主任的電話,說縣委書記在愛民路,要她快快過去。她放下手中正在清洗的碗筷,騎着自行車迅速來到愛民路。
書記和辦公室主任在街上指指點點,書記正皺着眉頭說什麼。看到徐梅香,辦公室主任指着一排經營門店說:“你看看,這成了什麼樣子?”
梅香不看也知道,這條街是有名的繁華街,也是出了名的髒亂差。
沒等梅香回話,辦公室主任說:“你看看,整條街上,餐館將爐子、菜架搬到人行道上了;鮮花、水果全部擺在人行道上了;菜葉和煤碴全倒在行人道上了。這哪還是一條愛民路?這不是垃圾場麼?”
書記接着說:“看看店門口的遮陽棚,大小不一,顏色不同。你看,連舊牀單、舊被面都拉在街上了。這像什麼樣子?市裡領導說了,這愛民路是典型的油膩膩、髒兮兮、掛萬國旗、髒亂差的街道。”
梅香聽書記說市裡領導點名批評了,心裡很是不安,她將自行車停在路旁,陪着笑臉說:“已經安排好了,明天檢查的時候商品全部進店,不準佔道經營,這些牀單被單雨傘之類的東西全部不準掛出,一定保持道路的暢通和乾淨。”
書記冷着臉說:“那市裡不檢查呢?就這樣一直亂下去?”
梅香張了張口,想說,現在的城市管理就是這麼應付的,檢查一次,城管工作人員就給店主們做一次工作,請店主們協助搞好檢查,將檢查應付後,再放寬政策。否則,店主才懶得管你檢不檢查哩。在店門口擺商品,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習慣,從有這條街起,人們就是這樣經營的。城管工作人員說多了管多了,店主們就罵街,老子們下崗工人飯都沒有吃的,還管你街道好不好看……最終,梅香沒說出這些話,卻小聲說:“這是我們沒有辦法的辦法,您又不是不知道。”
書記一邊走一邊說:“你們要想辦法,一定要把愛民路整治好,這條路太敏感了,每次檢查市裡領導都指定要看這條路。”
梅香說:“這條路我們也想了很多辦法,劃紅線、籤責任書、門前三包,這些都不管用。我看,要管好,就得下大力氣,從源頭治理。”究竟怎麼從源頭抓起,梅香此時心裡也沒有完整的方案。好在,書記並沒有問她的具體方案,態度比剛纔有所好轉。
書記說:“辦法是人想的,工作是人抓的,到時候我只看效果。”……
的確,愛民路是接待外來客人的主要窗口之一,下高速公路的車輛有一半從這條路上進城,稱得上是一條迎賓路,這就難怪市縣兩極領導特別關注這條路了。
然而,這條街兩旁的單位將圍牆打開,建成了大小不一的經營門店,多達近百家。當時被稱爲“圍牆經濟”,解決了不少下崗家庭的就業問題。前幾年,曾經是下崗職工再就業示範街。現在,卻成了影響城市交通、城市建設的街道。
對業主們長期佔道經營,市民怨聲載道。人民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寫提案《還路於民》……
梅香迅速組織召開了城管工作會議。會上修定了城管制度,增加了城管力量。負責分管愛民路的組長表態,一定將愛民路整治成整齊、乾淨、文明的示範路。
第二天,城管組長哭喪着臉來給梅香彙報,說:“徐書記,愛民路的城管員與店主打架了,現在,店主已經住進了醫院。”
梅香一聽,頭都大了,她知道現在幹羣關係很緊張,把人打到醫院去了,這還得了?還不知情況嚴重不嚴重。她趕忙問:“傷得重不重?”
組長說:“不重,就額頭上出了點血,是業主們出主意,把他弄進醫院的。我們的人被他們打得還狠些。”
只要傷不重,梅香也放鬆了一些,再看組長,他的皮夾客也被扯亂了。她心裡有些說不出的味道,站起來說:“走,我們去醫院看看。”……
梅香認真調查了事情的始末:
一個業主爲了方便,在自己店門口的人行道上,用磚砌了一個大高臺。
城管工作人員對店主說:“你看,這人行道上都像你一樣,砌一個臺子,這還叫什麼人行道?人行道是公用路,不能視爲自己的領地。再說,這也明顯破壞了道路的美觀。你得趕快拆除。”
門店業主說:“我的門口,我願意怎麼就怎麼。”
城管工作人員說:“話不能這麼說吧,不能因爲你的需要,破壞公共設施。你今天一定要撤除。否則,我們也要強行撤除的。”
門店主對城管工作人員的話不理不睬。趁中午快速砌起了高臺。
下午城管工作人員一看,不但沒撤除,反而還揚言示威,準備貼磁磚。一氣之下,城管工作人員拿起斧頭開始強行拆除。
業主看到自己剛剛做起的高臺還沒使用就要被拆除,憤怒地一步跨出,照着城管工作人員就是一拳,打得城管人員鼻子鮮血直流。其他城管人員見狀一氣之下全都開始動手拆除高臺,這時業主又將拳頭掄起準備砸向其他城管人員……
一時間,雙方互相撕打起來。混亂中,也不知是誰把業主的頭打破了。這下,城管工作人員闖了大禍,犯了所有門店業主的衆怒,附近門店業主紛紛前來助戰,拼命地圍攻城管工作人員。他們藉機會把平時被管制的怒火全發泄出來。
幾個城管工作人員怎麼抵得過這麼多的業主?他們只好自衛地拼命保護自己……
那個在人行道路上砌高臺子的業主,被其他幾個業主送進了縣第一人民醫院。業主們哭喊着說自己平白無故被城管工作人員打了,要城管工作人員爲他出醫藥費……
梅香還沒來得及處理好這件事。市電視臺,市報記者已經來採訪此事。
梅香作爲事發地黨委書記,被記者採訪……
電視臺譴責城管工作人員動手打人,執法犯法;領導批評梅香教育不力……
梅香在電視上看到自己滿臉爬上了皺紋,瘦得失去了彈性,一雙眼睛一閃一閃大得嚇人。梅香從來沒有注意到自己已經變成了這副模樣,真正成了業主們罵的“鬼相”……
好在那個住院的業主確實沒有什麼大問題,被醫生勸回了家……
從那次“砌高臺”事件後,城管工作人員對這條路段的管理更是束手無策,只有採取應付的辦法,每當有檢查時,他們便通知業主克服困難把商品搬進店,檢查過後馬上又搬出來,繼續佔道經營、亂搭亂掛。
面對市縣兩級領導的壓力,梅香意識到,整治愛民路勢在必行。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愛民路的現狀問題,必須關掉所有的圍牆經濟。這時候,她頭腦裡整治愛民路的方案越來越清晰了。
可是,要關掉圍牆門店談何容易!愛民路上的經營業主全都是“特殊人物”,要麼是單位領導的家屬,要麼是自稱“殺無血剮無皮的下崗工人”。他們把城管工作人員的話根本不放在眼裡。只要產權單位的領導沒意見就行。
梅香組織了一次“整治愛民路”的走訪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贊同將圍牆門店拆除。這一次的調查使梅香堅定了徹底整治愛民路的信心。
信心有了,錢從哪裡來?一九九三年政府已經出資改造一次愛民路,近些年政府不可能再拿出錢來整治愛民路。她明白,要想改造愛民路,唯一的辦法就是動員沿路產權單位,各自打掃門前雪共同出資改造。縣第一人民醫院佔該路全長的三分之二,如果這個單位同意,整治愛民路的可能性就有了百分之八十。
梅香到縣第一人民醫院找主要領導,經過多次協商與交談,終因職工家屬生活困難和拆遷難度大而未能如願。
第二年,人民醫院換領導了。梅香抓住這個機遇,再次到醫院找新上任的張院長,重新提起改造愛民路的想法。
張院長作爲院黨委班子成員,在前一屆就參加討論過此事,他對梅香的提議有些興趣。張院長說:“愛民路的確太窄,單行道很不方便醫院救護車的出行。”
梅香趨勢說:“因此,我們纔要擴寬道路給予整治,我們知道因路窄人多,救護車已經幾次出事撞死人了。”
張院長答應考慮這件事。梅香感覺到醫院對改造愛民路有了積極性。
梅香想將愛民路的整治方案和效果圖先拿出來,這樣,以後做工作時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梅香的設想是將愛民路進行六大整治:一是沿路門店全部拆除;二是道路全部擴寬爲雙車道;三是人行道全部鋪上花崗石;四是沿路兩旁圍牆全部改爲透視欄杆;五是道路兩旁全部高標準綠化;六是高低壓線全部入地。
初步預算資金是400——450萬。資金來源按照各所佔路段劃分:醫院350萬、高等中醫藥專科學校30萬、工業學校20萬,農業局50萬。
有了這個具體的設想後,她帶着城管辦主任到市規劃局、市規劃設計院等有關單位聯繫,請他們放紅線、測繪、設計。
半年後他們拿到了非常漂亮的效果圖。設計、測繪、效果圖都是要錢的,梅香的財政預算裡沒有這筆開支。她對市領導說由她打欠條行不行?市領導笑着說,還從沒有過這樣的先例。經過幾番請示,最終還是由她向市直有關部門打了近萬元的欠條。
他們拿着效果圖再一次走進醫院大樓找張院長。張院長看到效果圖後非常滿意,他說:“如果你們能夠按效果圖實施,我願意配合你們。”
天哪,張院長這句話簡直太令人高興了!這意味着通過兩年多的時間,他們終於說服了醫院,也就意味着愛民路的改造大有希望!
高等中醫藥專科學校對改造愛民路沒有半點的興趣,因爲他們學校耗資鉅額新修的大門還不到一年,而且他們學校的大門是愛民路上最氣派最漂亮的門面。如果改造愛民路不但要他們拿出一筆錢,更重要的是他們新修的大門也要拆掉一半……
梅香拿着改造愛民路的效果圖和初步的實施方案,給縣委書記彙報。她把自己前前後後所作的工作和沿路產權單位的態度也彙報了。
縣委書記懷疑地說:“第一人民醫院願意出錢?”
梅香肯定地點頭說:“願意。”
書記反覆地看着效果圖,仔細地看了實施方案,臉上露出了滿意地微笑。
梅香趁機說:“只要您給我三個方面的支持,這效果圖十個月之內就可實現。”
書記笑着說:“你說說看,除了不要我拿錢什麼都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