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寧宮。
自建文帝離世俞太后獨攬後宮大權後,慈寧宮漸漸淡出衆人視線,幾乎被衆人遺忘。
身不能動口不能言的李太皇太后,整日躺在牀榻上,脾氣古怪,時常失禁。宮女們伺候起來,也是一肚子牢騷怨氣。
這些宮女,皆是俞太后的人。眼見着無人過問,李太皇太后又不能動不能說話,伺候起來不免疏忽大意。有時磨磨蹭蹭,不肯爲李太皇太后換衣更換被褥,寢室裡總瀰漫着臊哄哄的臭氣。
有兩三個尖酸刻薄的,還趁着私下無外人在時,故意說些刺耳難聽的話。
可憐李太皇太后,輩分最長,位分最尊,卻過着如同囚禁一般的生活。換做別人,早熬不住合了眼。
偏偏俞太后下過嚴令,命太醫們精心照顧李太皇太后的身體。名貴的延續壽元的補藥源源不斷地送入慈寧宮。
堪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不過,這幾日來,慈寧宮裡悄然換了一副景象。
謝明曦來的第一日,將李太皇太后身邊的數名宮女皆呵斥了一頓。命人將滿身臭氣的李太皇太后擡進木桶裡,以熱水沐浴,再換上乾淨的衣物。牀榻上的被褥全數換過,寢室裡窗門皆敞開通風,再燃以檀香,祛除屋子裡難聞的氣味。
之後,謝明曦又叫來兩位太醫,詢問李太皇太后服用的藥方。
兩位太醫一開始還存了打馬虎眼的心思。沒曾想,年輕的謝皇后竟深諳醫理,兩句話一問,兩位太醫後背便冒了冷汗。
謝明曦敲打過太醫們一番後,才淡淡道:“皇祖母病了幾年,你們一直小心伺候,並無大過。只是,病症一直也未有好轉。”
“你們治不好皇祖母,去稟明趙院使,另換醫術高明的太醫來。總之,一個月之內,我要見到皇祖母病症有好轉。”
當日,趙院使便親自來請罪,另又換了兩名太醫,調整了原來的藥方。
謝明曦看了一回藥方,也不多言,只取了筆來,將其中一味藥劃去,又添了一味藥,調整了另外兩味藥材的分量。然後纔將藥方給了趙院使。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趙院使一看更改後的藥方,額上頓時冒了冷汗。和太醫們一起跪下請罪。
謝明曦扯起脣角,目中並無笑意:“就按着這副藥方抓藥熬藥,一個月之內若不見效,我親自去椒房殿向母后請罪。”
趙院使哪裡敢接話茬,跪伏在謝明曦面前,後背冷汗涔涔。
慈寧宮裡這麼大的動靜,如何能瞞得過俞太后?
俞太后對謝明曦擅自更改藥方之事頗爲不滿,打發芷蘭過來問話,謝明曦依舊是那兩句話:“就按着我改過的藥方給皇祖母熬藥。一個月之內不見效,我自會去向母后請罪,任憑母后發落。”
俞太后一心要將謝明曦困在慈寧宮,些許悶氣不快,便嚥下了。心裡也存着一個月後,藉此事發作謝明曦之心。
沒想到,才過了幾日,帝后便聯手弄出了這麼大的動靜來。俞太后徹底陷入被動,不得不認輸。
俞太后也是能伸能屈之人,眼見着情勢於己不利,立刻換了副嘴臉。打發芷蘭來慈寧宮“請”謝明曦。
……
“奴婢奉太后娘娘之令,請娘娘去椒房殿用午膳。”
一日未行冊封禮,謝明曦這個皇后便名不正言不順。芷蘭只含糊地稱呼一聲娘娘。
寢室裡的李太皇太后,被兩個壯實有力的宮女攙扶着坐起了身子,另有兩個宮女爲李太皇太后按揉腿部。
幾日過來,李太皇太后的病症有沒有起色,芷蘭委實看不出來。不過,慈寧宮裡卻是煥然一新,那股縈繞不去的腥臊臭氣,也散了大半。
謝明曦優雅地坐在椅子上,淺淺抿了一口清香四溢的清茶。然後才徐徐道:“皇祖母身邊離不得人,你回去代我向母后覆命,就說我無暇去椒房殿。有皇上和皇嫂一起陪伴母后用膳,我也放心得很。”
芷蘭聽得心驚肉跳。
謝尚書在朝堂上那句“小叔寡嫂”言猶在耳,此時謝明曦一張口便是“皇上皇嫂”,顯然是意有所指啊!
芷蘭繼續陪笑:“太后娘娘宣召,娘娘還是去一趟椒房殿爲好。”
謝明曦略一挑眉,不動聲色地發難:“母后相召,皇祖母更離不得我。莫非,在你眼中,爲皇祖母伺疾尚不及陪伴母后用膳重要?”
芷蘭哪裡禁得起這般銳利的詞鋒,雙膝一軟,跪下請罪:“奴婢絕無此意,請娘娘見諒!”
俞太后在後宮隻手遮天,將李太皇太后折騰成了活死人。
可只要李太皇太后沒死,就是俞太后的婆婆,也是這後宮中唯一在身份上能壓得住俞太后之人。
往日無人敢和俞太后較勁,也無人提起李太皇太后。
現在,謝明曦卻扛起了這杆大棋……
芷蘭一邊應對着咄咄逼人的謝皇后,一邊爲自己的主子暗暗心驚。
往日在她心中,俞太后精明狠辣,無所不能。可現在,在謝明曦面前,俞太后卻昏招頻出。
或許也怪不得俞太后,而是謝明曦應對的手段更高一籌。
看似無可解的困境,短短几日裡便被謝明曦化爲無雙利器。
謝明曦淡淡道:“你回去覆命,記得將我說過的話一字不漏地學給母后聽一遍。母后最重孝道,想來定能體諒我對皇祖母的一片小心,不會輕易怪罪。”
芷蘭低聲應是,戰戰兢兢地退下。
謝明曦又飲了一口茶,才起身慢悠悠地去了牀榻邊。
李太皇太后被宮女們駕着身子,一點一點地挪動到牀榻邊,又被扶着在牀榻邊站了片刻。然後才重新扶回牀榻上躺了下來。
就這幾個簡單的動作,李太皇太后便被折騰得全身冒虛汗,一張老臉涌起異樣的潮紅。一雙渾濁的老眼,倒比平日亮了一些。
謝明曦微微含笑,儼然一個孝順體貼的好孫媳:“皇祖母病重日久,總躺在牀榻上,極易生褥瘡,還是不時動一動纔好。”
李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