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冬天的,種植綠蔬菜?”李二眼裡流露出一絲疑惑,隨後又釋然起來,“他既然要做,就讓他安心做了就是,朝廷也不必管他,你只需去打聽打聽是否有對太子不利的言語即可。”
李二沉思了一下做出了決定,對他來說,李躍既然敢拉來太子一起做這個生意,心裡必然有所依仗,萬一這事情真的成了,太子做爲最大的股東勢必會得來一個好名聲。
畢竟太子是法定的唯一皇位繼承人,若是這事真的成了,李二還能省下一筆獎賞的費用。
萬一太子厚臉皮找自己要錢,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給自己家幹活,還要什麼獎賞。
而李躍這邊依舊打着太子的名號便宜行事,全然不顧事情做不成會對李承乾的名聲有什麼影響。
他帶着衆人,興沖沖地親自起窯燒磚,隨後又命人燒製玻璃。
忙活了一個上午,剛一出窯,一股冷氣竟然吹的李躍差點背過身去。
雖然是深秋,可天氣竟涼的如此之快。
家裡人也早早來接他了,李躍看見自己的馬車特意被包裹的密不透風。
就連自己的車伕,渾身上下捂得實實的,一邊把塞外袖子裡取暖的手拿出來,一邊道:“侯爺,要要回去吃飯了,近日天氣轉涼,若是侯爺在外面有個好歹,小的回去也不好交代。”
“真冷啊,這才什麼時候,竟然給人下雪了的感覺。”李躍見車伕一臉殷勤的看着自己,不禁感嘆了一句。
“侯爺您忘了?去年還有大前年都是如此,貞觀三年可不止草原那裡受了影響,就是我大唐也一樣被大雪所覆蓋。”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李躍此時突然想起了一些事情。
這個時候不正是長安遭遇雪災的時候嗎,自貞觀三年開始,一直到貞觀六年,大雪對華北乃至於關中平原都有極大的影響。
據說就是在一些四季如春的南方,也是異常的寒冷。
距離冬至還有一個月,天氣便已如此,只怕等真正入九,天氣會更加寒冷。
其實人們對大雪一直以來的印象都還算不錯,但潔白無暇的雪也加速了一些王朝的隕落。
大唐雖然處於溫暖期,可初期自然災害也讓人頭疼了好一陣子。
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大雪總是發生在農耕之時,對於糧食生產的危害巨大。
貞觀三年的二月,大雪厚達五尺,中原地區河水甚至結冰。關東十餘郡縣老百姓缺乏衣物和糧食,要不是救災及時,差點出現吃人慘劇。
一回到家裡,李躍突然發現吃飯的大廳突然多了兩個炭盆,高福看見李躍一臉疑惑,便解釋道:“這是小的今早在長安採買來的碳,近來這天氣冷了,碳價也開始暴漲,現在一斤碳賣十五文都算給咱們候府打折了。”
“哦?那給尋常人傢什麼價?”李躍追問道。
“二十文!”高福一邊將炭盆拉進,一邊道:“侯爺,依照小的來看,這天氣不斷轉冷,要是一直涼下去,這木炭可能會漲到三十文一斤,不如我們現在趁着便宜,大量買入,等時機成熟在大舉賣出。”
李躍聽到這話,沒來由的踹了高福一腳,“本侯爺是那樣囤貨居奇的人嗎?你這混蛋爲了賺銀子還有沒有良心!”
李躍罵了一句,便沉默下來。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喝酒暖身,此再還能打個邊爐,但核心問題這些方式都是那些人上人官老爺們玩的,這就是唐代貴族的“瑞炭”和“鳳炭”
畢竟富貴與貧寒之間取暖的方式區別仍是很大的。
城裡的豪門貴族之家,搗碎了花椒和上泥來塗牆壁。家中到處都燒起通紅的小火爐,掛起了一重又一重的防寒簾幕。
這些住在安樂窩中的人們,哪裡知道那些忍飢受凍的窮人,手腳都裂開了大口子痛苦難熬。
而且這木炭價格是真的離譜,唐初時期一千文約等於後世購買力4000元左右。
而一文便是4元,自己家買15文一斤,尋常百姓家20文一斤。
豈不是說人們爲了取個暖就得花百八十來買一斤木炭,這很多人一天都掙不到這個錢,更何況還要養家的幾張嘴。
普通人家能用的起都算家底殷實,而窮人恐怕只能想想別的辦法取暖。
李躍心裡罵了一句,突然卻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木炭作爲古代重要的採暖原料,不但用於古代上流社會的炊事和取暖,而且也是很好的冶煉燃料。
而且因爲古代探測技術有限,開採能力不足,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這玩意。
但一般的煤炭,使用起來會產生大量的煙霧,同時因爲裡邊雜質多,含硫量高,燒起來,不亞於把自己家變成毒氣室。
當然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躍懂得怎麼去精煉煤炭。
煤經過粉碎後與硫酸鐵水溶液混合,在反應器中加熱至100~130℃。
兩邊就可以產生化學反應,前者氧化後循環使用,後者作爲副產品回收。
這硫酸鐵水是孫思邈搗鼓出來的東西,就算沒辦法大規模生產,但他李躍還可以做爐子。
簡簡單單的東西,加上個煙囪,家裡一樣安全,唯一不好的地方可能就是長安城到時候的空氣質量堪憂罷了。
這次又可以賺錢了!
李躍頓時整個人激動起來,“高福,煤炭,就是有毒煙的那種你知道嗎?去打聽打聽,怎麼賣?一斤多少錢!”
高福見李躍這樣子也很是驚訝,不過他也知道自家侯爺腦袋裡總會出來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侯爺說的那種石頭煤?這東西小的知道,白給都沒人要的,一燒起來滿屋子都是毒煙,現在這東西四斤一文錢。”
“那你知道靈州,金州都是誰的地盤嗎?”
“靈州,金州?”高福沉默了一下,“侯爺哪裡好像是幾個王爺的地盤,小的實在不知,不如侯爺去問問魏王,亦或者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