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大明的孟山都(第四更,求訂閱)
1864年10月,南華西南郊的曠野上來了數千名勞工,在隨後的兩年之中,一棟棟高樓和操場甚至還有人工湖、園林等出現在這裡。這就是南華大學。
就是在那一年,爲了促進南華的高等教育事業,朱先海提出要創辦一所大學,儘管當時南華已經有了多所高等專科學校,但朱先海的目標是創辦一所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學。
當時看起來這似乎有點拔苗助長了,畢竟,當時南華並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教授。
自己沒有關係,就花錢從外邊請唄。反正這個時代的科學家都是互相流通的!
在校園建設的同時,駐歐美分公司的獵頭們,開始他們的“圍獵”之旅,他們“圍獵”的目標就是各國優秀的學者,教授。在高額薪酬的回報下,在1866年3月大學開學時,全校78名教授和講師,除了少數幾名教授國學的講師外,其它的教授大都是歐洲各國,他們之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大學的教授或者講師。他們的到來,讓南華大學從一開始,就登上了某種學術上的高峰,畢竟他的教授大多數都是世界一流的。
不過事事也有例外,在農學部裡,就有一位來自奧地利的學者,在大學裡別人稱他爲“神父”,他確實是神父,事實上,孟德爾是駐奧匈辦事處,根據朱先海開出的名單,從修道院裡找來的,他曾在修道院裡進行豌豆的雜交實驗,這個實驗從1856年至1864年共進行了8年。儘管早在1865年孟德爾將其研究的結果整理成論文《植物雜交試驗》發表,但卻未能引起當時學術界的重視。
畢竟,孟德爾的試驗遠遠領先於這個時代,科學界缺乏理解孟德爾定律的思想基礎。儘管他並沒有在歐洲受到重視,但是朱先海卻仍然把他列入了“引進專家學者”的千人名單之中——按照朱先海的計劃裡,爲了促進工業科技的發展,將用十年的時間引進1000名各個行業的專家學者,基本上等於一網打盡他所能想到1870年代,甚至80年代所有的知名學者。
這些專家學者的引進,不僅會加快大明的科學技術發展,同樣也會讓大明的教育上升了一個新臺階。
不過,在引進的專家學者之中,孟德爾就是一個例外,這個“沒事找事”引進來的的怪人,在抵達南華大學後,就在農學院後面開墾出一塊田地,終日進行小麥的繁育試驗。
從1866年1月,這個腦袋有點兒大,體型稍胖的講師,就一心撲在這片試驗田上,當然作爲大學講師,他也在課堂上教授植物學以及數學。
“孟先生,13號田的小麥長勢比之前的要好很多,我估計產量應該可以提高20%以上。”
學生的話,讓孟德爾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要是這樣的話,今年就可以把我們的試驗成果上報了。”,
出身於貧寒農家的孟德爾非常喜歡自然科學,儘管他對宗教和神學並無興趣。但是爲了擺脫飢寒交迫的生活,他不得不違心進入修道院,成爲一名修道士。在收到南華大學的邀請時,他立即就拋棄了一切,來到了新大陸。
進入大學,成爲教授,這正是孟德爾所渴望的,在來南華的船上,他一直苦思冥想着,如何向校方證明自己的價值,靠着無人能理解的“豌豆雜交試驗”?這顯然不太可能。
作爲一名學者,孟德爾從來不是一個迂腐的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一直渴望着自己的才學得到世界的認可。
而南華大學對他的知遇之恩,讓他感激的同時,更渴望通過相應的研究去向大學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得知麪粉是南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後,他就選擇了小麥作爲突破口,抵達南華的當天,他就開始進行小麥雜交試驗。爲了獲得儘可多的種子,他給印度、埃及、加拿大和美國等世界各地寫信求購不同小麥的種子。
得到這些種子後,如獲至寶的孟德爾把這些種子小心翼翼地種在試驗田裡並精心呵護。年復一年,在十幾名學生的幫助下,孟德爾耐心地爲幾百個小麥品種進行雜交授粉,每次都保留下最好的種子以供來年繼續揀選使用。他和學生們的筆記本上詳細記錄了每一個品種的詳細信息:來自哪裡、與哪些品種雜交過、生長週期、產量和天氣等等,應有盡有。
“試驗田的產量提高了20%,大田種植可能只有10%不到,這意味着,還有進一步改進的潛力。”
孟德爾扶了下他的眼鏡框,他的目光透過金邊眼鏡凝視這片試驗田,臉上的笑容越來越濃。
5年了!
終於見到成果了!
有志者事竟成,前後歷時五年,孟德里終於通過有性雜交的方式培育出了小麥新品種,他育成的小麥比其他品種的小麥產量更多、質量更高。
“雜交小麥!”
在得知孟德爾培育的小麥產量提高了21.5%之後,朱先海足足愣了好一會,原本他把孟德爾請過來,是準備讓南華大學成爲“遺傳學”創始院校,可不曾想,孟德爾居然培育出了新型雜交小麥。
其實,雜交小麥並不是什麼新鮮的,小麥雜交育種始於十九世紀中期,到20 世紀初孟德爾定律重新發現之後,小麥的雜交育種終於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而現在……嗯,是祖師爺出馬。
果然不同凡響啊!
不過提高22%不到,看似很多,但這個時代小麥的基礎產量很低,大明這邊的小麥平均畝產量只有120公斤,提高20%,仍然沒有超過140公斤。
“提高了21.5%,即便是改爲大田種植後,產量有所減少,但是放在整個大明來看,這也是一個極其可觀的數字,嗯……”
想了想,朱先海對李維民,這位大明的教育大臣說道。
“這就是一鳴驚人吧!今年的教育界表彰,可以把他的名字列上,對於學者,我們絕不會吝嗇給予他們聲譽和金錢!”
對於很多學者而言,他們所在乎的從來不是金錢,而是名譽,既然大明金錢都不吝嗇,況且僅僅只是虛名呢?
不過大明這邊給的獎勵可不僅僅只是名譽,還有相應的獎金。
甚至朱先海都已經有了相應的計劃在時機合適的時候就會推出大明的“炸藥獎”,當然到那個時候肯定就不可能再叫“炸藥獎”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獎項在未來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肯定會超過所謂的“炸藥獎”。
畢竟即便是現在大明頒發給那些學者的獎金也是極其豐厚的。
“歸根結底,還是陛下能夠慧眼識人,當初剛引進他時,他可是一點名氣都沒有,有些人覺得引進那些人,根本就是浪費時間和資金,不過從這幾年來看,陛下列出來的人選,即便是一時沒有什麼成果,但很快也會在不少方面取得頗爲驚人的成就。說到底,他們還是應該感謝陛下,畢竟是陛下讓他們不至於明珠蒙塵。”
這不是廢話嘛!
朱先海在心裡的暗自想到,但凡是他能想起名字,寫到名單上的人,那絕對是在科學史上鼎鼎有名的學者,他們原本在歷史上就發了光,到了這裡,有了更好的環境,能不發光嗎?
他們一個個的不僅會發光,而且會發出比歷史上更爲耀眼的光芒!
相比於政客,這些學者纔是真正的人類之光啊!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朱先海謙虛的說道,想了想,他又補充道。
“既然是良種,總要推廣出去,嗯,成立一家良種培育公司吧,就叫……嗯,就叫孟山都吧!”
孟山都,嗯,這名字挺那啥的,在另一個世界這個名字可謂是臭名昭著,不過在這個世界嘛!
這個名字完全可以重新解釋一下。
“孟德爾培育的種子連大山上都可以生長!”
朱先海直接了當的解釋道。
幾年後,得益於孟山都公司的推廣,孟德爾育成的雜交小麥因其穩定的產量、極高的品質讓大明的小麥在國際市場上聲名鵲起,世界各地的糧商對大明的小麥趨之若鶩。
當然,這都是後話,無論是孟德爾的雜交小麥培育,還是孟山都公司的成立,都意味着大明的農業科學邁上了新的臺階,在“遺傳學”的學術以及孟山都公司的資金支持下,大明的良種培育工作也走上了正軌,而這同樣也意味着農業的新紀元。
當然了,作爲學者的孟德爾也因此功成名就,成爲世界知名的學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還成爲了大明的“馬骨”,孟德爾在大明所取得的成就,不知道引起多少歐洲學者的羨慕。
畢竟在孟德爾來大明之前,他不過只是一個無名小卒而已,但是,在這裡他不僅成爲了一名大學教授,而且還獲得了在歐洲難以想象的研究資源。
於是再接一下來的數十年間,不知道多少歐洲的青年學者,來到了這個國家,來到這片科學的熱土……
晚上再努力一把,如果可以的話,8-9點還有一更!求月票,求訂閱,求打賞。各種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