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勳的大隊人馬壓根就沒進黎陽城,因爲不在進軍路線上。
先鋒將此城拿下,也是擔心側翼會有威脅,故試探一番。結果這一試探,就直接試探進了城內。
黎陽就沒有正規軍士,這座城池好像被桃豹放棄了一般,空空蕩蕩,糧食都沒有幾粒。殘存的百姓更是戰戰兢兢,害怕沉河的命運再度降臨到他們頭上。
河對岸修建起了臨時浮橋。
邵勳正式下令:劉洽率軍五千,北渡黃河,進駐黎陽。
黎陽城南臨大河,是一個可以直接接受河南岸補給的河防重鎮。因此,劉洽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重修黎陽城,以爲據點——從今往後,白馬津附近的鹿鳴故城不用守了,駐地移到河北岸的黎陽。
六月初九,大軍離開黎陽縣北境,朝內黃方向進發。
行軍間隙,邵勳在一座莊園內接見了遠近使者。
西閣祭酒胡毋輔之、右司馬羊忱、從事中郎柳安之、郗鑑、司隸校尉庾琛等人隨軍,靜靜站在其身後。
過了黎陽,離內黃就不遠了,而且東面就是頓丘,位置十分關鍵,也非常微妙。
Wшw ⊙тt kдn ⊙¢○
李壽站在最裡邊,和庾琛眼神一觸,又瞬間移開,默默想着心事。
邵勳注意到了李壽。
此人穿着麻布粗服,讓他有些懷疑河北塢堡帥的經濟狀況。但考慮到上次千里奔襲苟晞,他的塢堡提供了相當糧草,並沒有窮到那種份上,那麼此人可能是故意的。
同時也可以側面看出,今年的河北確實有點困難。
“諸君能來,便是心向朝廷,有盡忠之節,此誠可嘉也。”邵勳說道:“今舉二十萬衆而來,便沒打算那麼簡單撤兵。諸位可有教我之處?一個個來說。”
邵勳看向李壽,示意他先來。
李壽是塢堡帥,也是士人,出身頓丘李氏。
只見他躊躇了一會,道:“明公有匡國之謀、掃虜之略,故事播於三臺,名聲留於汲魏。義師大至,我等歡喜還來不及,今願奉上資糧,襄贊軍需。”
“頓丘有兵幾何?”邵勳問道。
“數千之衆而已。”
“有你們的人嗎?”
“大部皆是。”
“可能反正歸義?”
李壽頓了一會,沒有立即回答。
“放心,此番我不與石勒決出個勝負,不會走的。”邵勳斬釘截鐵地說道:“爾等無需多慮。”
說到這裡,他又看了眼李壽身旁那位叫尹芳的塢堡帥。
此人祖上乃茌平人,三代以前遷居頓丘繁陽,算是當地豪強。
“明公,石勒率大軍北伐,汲、魏、頓丘等地其實沒什麼兵,全靠咱們每家每戶出點人幫着守禦城池,有的縣城甚至一兵一卒都沒有,明公取之不難。”尹芳說道:“若非實在沒有辦法,誰願降胡?但我等上有老下有小,更有依附而來的諸郡縣百姓,一舉一動,干係重大,明公若不能——”
邵勳擺了擺手,喊道:“順齡。”
“明公。”蔡承應道。
“河北豪傑憂我南撤,不敢北顧。我欲北上鄴城,可敢隨我一行?”
“我爲親將,雖赴湯蹈火,亦隨明公一行,便是死也死在明公身前。”蔡承沉穩地應道。
“金剛奴。你年少那會,常撫胸長嘆,言天下尚未大亂,無有出頭之機。今機會來了,敢不敢去鄴城?”邵勳看向劉靈,問道。
“有何不敢?”劉靈眉毛一挑,道:“天下人千千萬,卻無幾人識得我劉靈。明公,我若擒殺石勒,大名可能哄傳天下?”
邵勳大笑道:“還差一點,若能擒得劉聰,方能天下聞名。”
“那就先擒石勒,再殺劉聰。”劉靈大聲道。
說完,挑釁似的看了眼河北塢堡帥們。
“王雀兒。”
“末將在。”
“你隨我南征北戰多年,可有怕過的時候?”邵勳問道。
“銀槍之下無英雄。”王雀兒回道:“胡馬再強,亦非銀槍兒郎對手。”
“金正。”
“末將在。”
“身上有幾道傷疤了?”
金正也不言語,解開衣甲數了數,道:“還沒十道。”
說完,指了指靠近胸口的那處傷疤,哂道:“匈奴人學藝不精,再偏一點就能殺得我了。”
“你是我愛將,焉能使匈奴賊子賺得殺將之名?”邵勳笑了笑,問道:“今舉衆攻鄴城,敢不敢登城勇戰?”
金正頭一昂,大聲道:“星霜十年,征戰無數,殺的人我都記不清有多少了。今糧草充足,殺穿河北又有何難?”
“郝昌。”
“末將在。”
“昔年你在鄴府爲將,可曾想過重回河北?”
“流離之際,艱難之時,若非明公收留,我等皆死多時。”郝昌感慨萬千,道:“今老矣,不憂去日苦多,唯嘆壯志未酬。明公若令我守鄴城,當肝腦塗地,以報君恩。”
邵勳拍了拍他肩膀,又看向衆塢堡帥,道:“早聞燕趙之地,人多忠樸,俗尚義勇。今秉漢節而來,欲復中國舊土,君等若贏糧影從,提戈奮勇,異日論功行賞,亦可光耀門楣。”
李壽等人慾言又止。
“可暢所欲言,無需避諱。”邵勳看了他一眼,說道。
李壽定了定神,道:“我等在河北,對王師望眼欲穿。惜數年來,只聞衣冠南渡,遂自神傷,未免慨嘆,不得已而降胡。明公——”
“彼輩有衣冠南渡,我卻有北風之思。”邵勳說道。
李壽一聽,沉聲道:“明公既有此志,我若扭扭捏捏,活似婦人一般,倒不像話了,今願從明公。便是明日斧鉞加身,亦不悔也。”
邵勳又看向其他人。
李壽扭頭看向他們,大聲道:“陳公大興義兵,計日討除賊寇,爾等何慮?往日做過甚事,有臉說出來嗎?再不歸正自效,悔之無及!”
“明公寬宏仁德,不計前嫌。僕願舉兵追隨,滌盪瑕痕,將來幽壤之下,見得列祖列宗,亦有話說。”李壽話音剛落,便有人站了出來,大聲回道。
“父兄之教,背離甚遠。也曾猥從匈奴,侵暴州郡,今日思之,自棄何多!願至明公帳下自效贖罪。”又有人說道。
“願從明公。”
……
話說到這份上,一行人紛紛表態。
邵勳大喜,道:“素聞鄴中鹿尾甚美,今番北上,便欲逐鹿鄴中,於三臺置酒設宴,聊爲品評。本還有所疑慮,今得諸君相助,大事濟矣。”
說完,領着衆人出了莊園,指着白溝南岸正在行軍的赳赳武夫,道:“二十萬大軍下內黃,得之易如反掌。頓丘等地,靜候君等佳音了。”
“謹遵明公之命。”衆人齊聲應道。
******
送走河北土豪們之後,邵勳又回了莊園,與幕僚們商議戰局。
“李重屯兵淇水石橋兩岸,紮營築城,爾等以爲如何?”邵勳問道。
“此爲老成持重之方略。”衆人有些謙讓,到最後還是庾琛先開口:“屯兵石橋,南北二城夾河而立,可儲軍資,可屯大軍,無有抄掠之憂,亦有進取之資,此算不得錯。”
李重已經在朝歌以北的淇水兩岸紮營十多天了,一直沒有再度北上。
他甚至築起了城,還是南北二城,夾河而立,北爲屯兵之所,南爲倉城。
有人認爲這是步步爲營,老成持重。
有人認爲這是畏敵如虎,逡巡不進。
還有人認爲李重屢次請求增兵,實乃不堪大任,大軍交到他手上,有傾覆之憂。
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李都督的方略沒有問題。”龍驤將軍幕府從事中郎郗鑑難得開口道:“大軍北上半月有餘,其實並未遇到匈奴大軍。若就此不管不顧,孤軍深入,明公反倒要小心了,非將其召回不可。今朝歌之糧可經淇水輸至石橋,一俟倉城築完,便可囤積糧草器械,以爲進取。如此,石勒之兵抄掠無能,士氣低落,我軍糧饋無憂,意氣昂揚。此消彼長之下,再興兵北上,則把握大增。”
“再者,明公既委以重任,便當信之。”郗鑑繼續說道:“流言蜚語,實乃不通軍事、嫉賢妒能之輩胡言亂語。”
說到這裡,郗鑑起身對邵勳行了一禮,道:“李重帳下羊聃、樑肅二將,軍中非議者甚多,或以其兇暴,或以其出身,指斥之間,難免傳聞於外。二將聽聞,寧不惴惴?僕請明公安其心。”
“道徽真有柱國之才。”邵勳讚道。
郗鑑又揖一禮,坐了回去。
“彥國,你替我跑一趟,賜李重三將金帛若干。另曉諭三人,只要能將石勒大軍吸引過來,無論戰不戰皆有功。”邵勳吩咐道。
“諾。”胡毋輔之應下了。
“西路事了,今只剩東路了。”邵勳看向衆人,道:“傳令下去,勿要理會沿途襲擾之敵軍,直奔內黃,計日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