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力
儘管知道和宇智波暫且打不起來,但千手東面的人卻不能調走。
兵陳於此是談判時的一種無言威懾,而宇智波忍者大多心性高傲。如果東面不設防,在對方看來,那恐怕不是誠意而是挑釁。
綜合考慮下,千手東面的兵力變動不多。
棱木帶着一羣長老在邊界和宇智波磨嘴皮子的時候,日向確定了他們的猜測無誤。
“他們果真言和?”
“由此看來,千手一方在靈咒,那麼宇智波是奇雷?”
“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理由了。”
“怎麼沒得到消息?”
“奇雷藏於赤石山脈後,加上宇智波幻術真假難辨,如果他們有意封鎖,被隱瞞過去不是沒有可能。”
日向幾名長老你一言我一句沒個重心,安重忍不住道:“現在還磨嘰,再磨嘰他們都打完了!”
“咳。”
“咳什麼咳,如果一早動兵,現在不知道攻下了幾座城池,”說着安重瞥了眼信久,“還要什麼試探,打草驚蛇!”
“話不能這麼說。”坐在信久下手的一名長老道,“如果此事有假,進攻千手不是平白惹麻煩,大長老是謹慎行事。”
“畏首畏尾。”
“馬後炮。”
……
日向秋彥微皺眉。
“是我多慮。”信久開口打斷爭執,“各位也莫要過於擔憂,千手和宇智波的言和不過屈於各自需求,這種合作一碰既碎,我們只要打破平衡即可。”
“此話怎講。”
“比起我們,他們更希望對方失敗,現在停戰不過是勉強維持的假象。提議進攻千手便是出於這一點。”信久解釋道,“行軍忌深入,合作患不均。我們進攻千手,一方面可以振奮靈咒反擊,另一方面給宇智波倨傲的資本。後有牽制,本就不可能單獨對付千手,但如果能聯和靈咒,拉攏宇智波……雖然說是千手柱間開得局,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不也是我們的機會?”
“這……”
“預先取之,必先予之。”見有人還有猶疑,信久道,“在座諸位若擔心宇智波不合作,我們也可當做什麼沒發生,宇智波和千手說不定會自己會鬧僵……聽之任之或因勢利導,端看各位如何選擇。”
會議室裡一片靜默,信久將局勢分析得很清楚。
不過是得失權衡問題。
“進攻。”一道柔和的女聲在室內響起,宛如暖陽。
室裡的人一起望向主坐,那裡沒有人,而是一面鏡子。
“大人!”
“千手佔領靈咒會對我們產生巨大威脅。”從鏡中傳出的聲音沁人心肺,“不用擔心其他族羣,日神永遠眷顧我們。”
聽到鏡中人這麼說後,日向的長老們臉上露出驚喜。
“是!”
‘金剛怒目,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慈悲六道。’
這句話說的是靈咒守護神一攻一守的兩種變化。
廣隆的金幢便是守中最強的一式,它的力量源自淨元,傳承至今依舊強大。
萬法歸一。
發現金幢的防禦幾次到達臨界點卻又再次增強時,葉子沐便停了手。這很像族裡描述的情況,不能死磕。
“真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
黑色的捲髮高挽,紅色的耳墜映射流光,柳眉挑起,秋波如冰。這位女性長老總是這麼氣勢凌人,一句疑問從她嘴裡出來能生生地變成質問。
葉子沐看了眼秋野後笑道:“這樣的景色難得。”
怎麼形容眼前的景色?
天空無垠一碧如洗,白色宮殿巍峨佇立,金色光芒氣貫蒼穹。
坐落在高原上的廣隆,第一眼看見它的人,無一不被它的雄偉、莊嚴、神聖震撼。也只有這樣的宮殿,才配得上淨元空海那樣的驚才豔豔之輩。
廣隆,當時的淨元空海怕是想將此處建成靈咒的中心。這裡是他宏圖偉業的重心,是他欲指天下的起點,也是他……壯志未酬的終點。
七寶金幢,擎琉璃地。
雲起聚散,皆爲虛幻。
若問英雄,還看今朝。
和葉子沐一起看了會兒眼前的景色後,秋野冷笑一聲:“窮奢極欲。”
“……”
葉子沐鬱悶地看向秋野,卻見秋野冷冷回視,大有一副難道我說錯了的樣子。
秋野沒錯,但讓他感慨一下都不可以啊!
葉子沐默默扭回頭。
“廣隆經過多次翻修纔有今天這樣的壯觀景象,靈咒愿意把錢花在這裡,理智上說浪費,感情上卻不難理解。”
“推崇過去的輝煌?”
“應該是理想。”葉子沐道,“靈咒崇拜淨元似乎來自他的功績,但究其更本應該是嚮往他所描述的無上淨界:沒有飢餓,沒有戰亂,沒有煩惱的理想世界。”
秋野嗤笑一聲。
“是不太可能。”葉子沐聳聳肩,繼續道:“但人們懷念過去,不正因爲它的美好。而靈咒對淨元,與其說追逐一個人的腳步,不如說從中尋找幸福的可能。他們從淨元空海身上看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將此處打造得金碧輝煌。這裡寄託他們對美好的嚮往,一種心靈上的慰藉……廣隆越華美,他們離夢想就越近。”
“難以理解。”秋野道,“一羣活在幻想中的人。”
“……”葉子沐想了想,“這麼說也沒錯。”
正如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很難理解上帝在基督徒心中的地位一般,秋野無法體會靈咒心中的感情並不奇怪。但葉子沐知道,圍困廣隆,會對靈咒忍者以及那些被淨元空海理念所折服的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靈咒最堅韌的力量在常曉手中集合了,他們中不僅有忍者,浪人,還有被放逐的官員,四處行商的旅人……不是需要上戰場才能體現價值。供給食物和兵器,明貶暗斥的和歌……這些反抗緊隨常曉的軍隊,帶着憤怒與慨然,以無比浩蕩的聲勢向廣隆攻來。
作者有話要說:“金剛怒目,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慈悲六道。”
出自《太平廣記》卷一七四引《談藪》裡的“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隋朝時,更部侍郎薛道衛曾遊鐘山開善寺。他想給寺裡的小和尚出難題,問道:“金剛何爲怒目?菩薩爲何低眉?”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現在應該是一句有名的佛偈。
不收藏不幸福Q-Q
插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