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江左風雲(四)

安二年春三月,戌年,遣左衛將軍王坦之徵大司馬溫辭。夏,四月,海西公於吳縣西柴裡,敕吳國內史刁彝防衛,又遣御史顧允監察之——

引言摘述

鹹安二年春三月,故青州刺史武沈之子武遵,時任中書舍人涉及殷案,連坐免職,心中憤然不平,與晉陵內史衛勾連,暗自與句容聚兵三千,趁夜潛入建康。尚書陸始等氏故吏在城中響應,糾集部曲家奴千餘人,賺開城門,放武等人入城。

武遵帥精銳千餘人,夜攻廣莫門。衛詐稱奉海西公詔書,由雲龍門突入殿庭,陷取武庫甲仗。數千亂軍分突城中,紛擾諸門,吏士百姓駭愕不知所爲。

將軍殷康,尚書郎周少孫聞亂立即彙集部曲家奴,出門勤王平亂,並報中領軍桓秘。桓秘匆匆忙忙領了兩千軍士,與殷、周兩人匯合。三人領軍奮戰,收復雲龍門及武庫,殺散衛、陸始亂軍。武遵在廣景門攻打了一夜,始終沒能得手,所以也沒有辦法按照原計劃攻入宮中,抰持晉帝太后。武遵看到殷康、桓秘宿衛軍殺到,立即轉身逃奔城中,攻破了散騎常侍王赳之等數家大臣府邸,掠殺一空。

清晨,桓衝領軍士五千入城勤王平叛,與殷康、桓秘的宿衛軍匯合,終於將各亂軍逐一剿平。武遵、衛、陸始和其黨羽數百人死於亂軍之中。

此後整整一個多月,建康震擾,內外戒嚴。

在姑孰的桓溫聽說武、之亂,不由大怒。傳令先將武遵、衛、陸始誅族,再收三人舊友故吏數百家,盡數誅殺,牽連多達數千人。遷殷康爲右衛將軍,周少孫爲吳興內史。但是做爲建康城“衛戌司令”,中領軍桓秘雖然立有平叛大功。但是疏忽大意,任由亂軍入城,也算是失職。桓溫絲毫沒有給自己這個弟弟一點面子。直接將其免職,交廷尉處置。

桓秘心裡那個氣憤呀,他年少時便多有才氣,不倫於俗,甚至被時人譽爲桓氏五兄弟中最有才華的名士。可惜一直被桓溫抑制不用,後來還是時爲會稽王的司馬看不過去了,闢爲會稽廷掾。後來再熬了十幾年,終於轉遷爲輔國將軍、宣城內史。隨着桓溫出任大司馬,執掌江左朝廷政事。手下的人才也不夠用了,所以開始重用起桓秘這個弟弟。再怎麼不對,兩人還是親兄弟不是。

按照桓溫的安排。桓秘就任中領軍,執掌建康城內的宿衛兵力。與城外的桓衝內外呼應,監控朝堂,誰知道出了這麼一單子事情。

桓溫將桓秘一擼到底主要是太氣憤自己這個弟弟了。自己將中領軍這麼重要的職位交給他。誰知這小子居然讓逆賊潛入城中。舉兵攻打宮門。而且還差點得手。桓溫知道,真要是讓這些逆賊攻破宮門。讓晉帝和太后在兵亂中受到一點點傷害,自己就被天下人活活罵死,併成爲千古罪人。自己雖然想留名青史,卻不想這樣留名呀。

桓溫覺得氣憤,桓秘卻覺得自己冤枉。千防萬防,家賊難防。家地勢力當年與琅琊王家不相上下,門生故吏遍佈江左,數以千計。這次武遵、衛潛入建康城,內奸陸始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這叫我怎麼去防範?我不是在第一時間領軍平叛,要不是我領軍收復了雲龍門,衛和武遵東西對攻,說不定就真的把內宮給攻破了,我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吧。再說了,這次兵亂地根源在哪?還不是你構陷殷、兩家,激起民憤,哦,我幫你擦了屁股還得替你背黑鍋,有你這麼當大哥的嗎?以前是拼命壓制我,現在壓不住了又故意借題發揮,純粹是嫉妒我的才華。

桓秘在心裡把自己這個兄長恨得是牙根直癢癢,在廷尉那裡天天喊冤,直指大司馬桓溫的不是,把廷尉鬱悶得要死,夾在中間內外不是人。反正你們哥倆是親兄弟,我一個外人摻和什麼,到時你們兩兄弟和好了,不是全落在我的頭上了。所以廷尉乾脆天天過堂,例行審問,審後再往上面交一份堂供,便什麼也不管了。

而外面那些與桓秘交好的名士們也藉機發揮,大罵桓溫無情無義,寡恩薄情,連兄弟都不放過更何況旁人。最後還是桓秘的老東家-晉帝司馬看不過去了,在病中傳下一詔,說桓秘沒有罪,反而還有功。

桓溫見自己的大義滅親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惹得一身騷,於是藉着晉帝的詔書下臺,遷桓秘爲晉陵太守,去京口爲侄子桓石虔操辦後勤,遠遠地打發了。

可是晉帝受此驚嚇,身體越發得不堪,眼看着御醫已經下了好幾次“病危通知書”了,搞得朝中人心惶惶。

夏五月甲寅,覺得自己不行了地晉帝一天一夜連發四道詔書至姑孰,召大司馬桓溫入朝。桓溫猶豫再三便堅辭不歸。

晉帝見桓溫不願奉召歸建康,涕然長嘆,召太子及會稽王道子入內,執手囑道:“你二人好自爲之。”

至天明,晉帝不見姑孰及長安回信,便召左右內侍作遺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內侍捧詔剛出宮門便遇上了候在門外的左衛將軍王坦之。王坦之搶過遺詔一看,頓時大急,也顧不上和旁邊的謝安、王彪之等人打招呼,立即衝進宮中,直到晉帝跟前。

看到王坦之衝了進來,晉帝好像早有了準備,揮揮手便示意王坦之不要多禮。

“陛下,此乃亂命,請贖臣不奉詔!”誰知王坦之根本沒有施禮,而是站在那裡揚着手裡地詔書大聲說道,把左右內侍嚇了一跳。

“文度,休得放肆!”緊跟着進來的王彪之看到這一幕,不由出聲呵斥道,而旁邊地謝安則是走上前去,一把按下幾乎要暴走的王坦之。

王坦之被兩人一喝一按,立即清醒過來了,連忙跪下施禮請罪。

晉帝無力地搖搖頭。示意謝安將王坦之拉起來。

“我不書此詔恐太子、會稽王危亦。”晉帝無可奈何地對身前的這三位重臣說道。

“陛下,不能以一人之安危而不顧祖宗基業呀!”王坦之又急了。

“天下者,有德者居之。愛卿何至於此。”晉帝有氣無力地答道。

王坦之剛剛平靜地心一下子又翻騰,跳起來將手裡詔書一把扯爛,揚着脖子對晉帝大聲道:“天下,宣(司馬懿)、元(司馬睿)之天下,陛下豈能輕許他人。”

晉帝無言以對,只是默然流淚,太子、會稽王不知所措,簇擁帝前嚎啕大哭。

謝安見此情景,於心不忍。便進言道:“陛下,長安可有回信?”

“正因爲長安無回信,所以朕心戚然。恐長安、姑孰勾連。”

謝安心裡也嘀咕了一下,他知

月前晉帝就給長安去了一封信。有託孤之意,可是還沒有回信?按照北府那高效地驛站傳遞速度,一個半月便會有訊息傳來。是路上出了什麼事?還是那位秦國公另有深意。

斟酌了一下。謝安繼續言道:“秦國公恐不會與大司馬勾連。秦國公擁地十數州。雄師百萬,遠勝桓公。而桓公深懼其勢。所以才抰陛下和朝廷自重,以拒北府。”

謝安地話不但讓王坦之和王彪之爲之一振,連躺在牀榻上地晉帝也眼睛一亮,不由出聲問道:“那依謝卿該如何處置?”

“陛下,不如維持舊例。秦國公勢強,請繼續領兵徵撫在外,桓公勢弱,可繼續留姑孰倚爲城牆。”謝安拱手答道。

晉帝猶豫許久,最後出言道:“姑孰近而長安遠,恐有變故。”

謝安安慰道:“陛下,大可放心。正因爲北府在外,桓公纔不會擅動。”

晉帝恍然,立即改詔曰:“大將軍襄外,大司馬安內,家國事並稟大將軍和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到了這天晚上,油幹燈盡地晉帝終於堅持不住,撒手西去了。

第二日朝堂上,知道晉帝駕崩消息的羣臣們就跟一羣無頭蒼蠅一樣,大家都不敢擅自出言自己地意見,甚至有人大聲道:“請大司馬歸朝,再行定奪。”

尚書僕射王彪之勃然大怒,正色大聲道:“天子崩,太子即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大司馬怎麼會有異議呢?你們這麼說是不是意指大司馬有不臣之心?”

這頂大帽子扣下來就再也沒人剛出聲了,於是羣臣請出太子,於殿中即皇帝位,並受百官朝拜。

第二日,太后傳懿旨,說新帝衝幼,難理國事,請大司馬桓溫行周公故事,攝居朝政。王彪之駁言道:“此乃非常大事,大司馬必不敢輕受,定會固辭。一來一往,會使朝事荒廢,萬機停滯。”

加上王坦之、謝安等人附議,便把太后這份懿旨封還回了內宮。

秋八月,甲寅,追尊故會稽王妃王氏曰順皇后,尊帝母李氏爲淑妃,遷謝安爲吏部尚書,王坦之爲侍中。而也在這月,大司馬桓溫也終於從姑孰趕回建康,參加先帝的葬禮。

桓溫人還沒有到建康,謠言便在城中官民當中傳了一個遍。衆人都說大司馬桓溫原本想效周公攝政,誰知被謝安、王坦之一干人等攪亂了,只落了個輔政之位,心裡已經是怨憤之極。這次回建康準備將謝、王一干人等盡數誅殺,再逼新帝禪位。

四起的謠言加上建康內外戒備森嚴的警衛,讓所有的人都忐忑不安,胡亂猜測。

辛巳,謝安、王坦之奉詔率領文武百官去建康城外的新亭迎接歸朝的大司馬桓溫。剛出城門,看着城牆上和大道邊站得滿滿的軍士,王坦之便有些心慌了,因爲這些軍士都是大司馬桓溫地部屬。

“東山,此次凶多吉少,我們該怎麼辦?”王坦之悄悄拉了拉謝安的衣角問道。

謝安回過頭來,平和地笑了笑:“無妨,只要我們小心應對,定會轉危爲安。”

看到王坦之還是一臉的不安,謝安便激言道:“晉祚存亡,全在你我這一行了。”

聽到這話,王坦之猛然一振。強打起精神跟在謝安身後,繼續向新亭走去。

趕到新亭沒有多久,便聽到前面有傳令兵策馬過來高呼道:“大司馬到!”

文武百官立即在大道兩邊肅然站立。恭迎桓溫地到來,而謝安和王坦之做爲領頭人,站立在最前面。

不多時,一陣馬蹄聲從肅殺的秋意中傳了過來,只見上千鎧甲鮮明,旗槍如林地騎兵緩緩列隊走了過來。這些荊襄騎兵臉上無喜無怒,卻透着一股滲到骨頭裡的冷漠。隨着一聲喝令,這些騎兵驟然停了下來,在突然出現的寂靜中。這些荊襄精銳手握刀槍,用寒冬一般峭厲地目光將大道兩邊地羣臣掃視了一遍。

這些殺氣騰騰地目光,還有那些透着寒光地刀槍。讓從來沒有見識過如此陣勢地羣臣紛紛腿軟。不知誰帶頭,衆臣盡數跪於大道路邊。

衆騎兵再隨着一聲喝令。向兩邊散開,讓出一條路來,只見一身金黃鎧甲的桓溫在數百重甲護衛下緩緩走來。只見這些重甲騎兵身穿黑色鎧甲。頭戴飛翅頭盔。臉上卻掛着一塊麪目猙獰的青銅面具。羣臣跪伏在地上,居然沒有一人敢擡頭仰視正威風凜凜走過來的桓溫。其中不乏衆多平時譏諷嘲笑桓溫的名士。

看來桓溫真的打算給朝中衆臣來一個下馬威,謝安心裡不由暗罵了一句,裝模作樣,你這些戰馬、鎧甲哪樣不是從北府買來的,就是那護衛重甲也是學人家北府探取軍的模樣。還有這些朝臣,平時一個個人五人六,開口閉口就是桓兵頭。現在桓兵頭才裝模作樣了一番你們就嚇成這樣,要是殺人以數十萬計地曾武夫領着北府軍來朝,難以想象這些人能被嚇成什麼樣子。

謝安想到這裡,不由自主地轉頭看了一眼身邊的王坦之。只見這位平時總是慷慨激昂的王文度滿臉驚慌之色,臉頰、後頸都是汗水,最讓謝安想不到是王坦之手裡地笏板居然拿倒了。

“謝安奉詔恭迎大司馬!”謝安對着衝到自己跟前的桓溫恭敬地施了一禮,絲毫沒有受幾乎噴到臉上地馬息影響。

桓溫勒住了坐騎,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王坦之,最後把目光放在了謝安身上,過了好一會才突然笑道:“有勞謝尚書了。”說完翻身下馬。

待隨從將坐騎牽走,桓溫一把握住謝安的手,向不遠處的亭子裡走去,那裡已經準備好了一些酒食,以便讓謝安、王坦之行代新帝爲桓溫接風洗塵。

在瑟瑟地寒風中,謝安任由桓溫拉着,神情自如地走過重重衛兵,跟着桓溫沿着臺階一直走到亭中,然後施施然坐在席中。而王坦之卻戰戰兢兢跟在後面,居坐謝安身後。

謝安先爲桓溫斟上酒水,代新帝向其敬了三杯,然後大聲言道:“大司馬勞苦功高,北伐驅胡,收復故都,平叛靖亂,安撫天下,我代天子及天下百姓敬大司馬三杯。”

桓溫也不多話,接過酒杯便喝,連喝三杯後便笑言道:“安石近來可好,我在姑孰可是聽說你是意氣風發。”

聽着桓溫這挾槍帶刀地話,謝安毫無驚慌,正色對答道:“大司馬自永和年間,西征北伐,與秦國公一同收拾永嘉之亂後地紛崩天下。三十年過去了,天下終於安定了,桓公你卻兩鬢花白。”

聽到這裡,桓溫不由百感交集,想起過去那種種舊事,當即熱淚盈眶:“安石,安石,何至於此!”

“安石出仕便爲大司馬幕中隨軍司馬,因憶舊事而情不自禁。”謝安也

通紅,拱手答道。

“這些年,你轉遷朝中爲官,我依舊鎮撫於外,當是各安天命!”桓溫眯着眼睛看着謝安說道。

“各安天命?”謝安點點頭道,“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看來桓公早知天命了。”

桓溫不由一陣大笑,撫須說道:“知天命者,知己爲天所命,非虛生也!老夫此生足矣!”

謝安拱手接言道:“桓公當名垂竹帛。功標青史。”

桓溫揮揮手道:“安石休得誤我,你在朝中所作所爲還不是怕我做王莽魏武帝。”

聽到這裡,謝安倒沒有什麼,旁邊的王坦之倒是嚇了一跳,手裡笏板不知不覺地就落在地上,發出咣噹一聲。而周圍地重甲衛士聽得亭中聲音。立即拔出刀槍從四周圍了上來。

謝安用眼神向王坦之示意一下,然後平靜地說道:“桓公,安石聽說諸侯有道。就會命虎賁之士在四方防禦外敵入侵。桓公入朝,會見諸位大臣,哪用得着用如此威武之師?”

桓溫看着謝安那一臉的平和,默然看了一會才揮揮手,示意衛士們都退下。他意興索然地說道:“天下雄兵盡在北府,我的這些兵甲除了嚇唬人,就沒有別的用處了。”

九月,甲寅,追尊故會稽王妃王氏曰順皇后。尊帝母李氏爲淑妃,丁卯,葬先帝於高平陵。簡文帝。以王彪之爲尚書令,謝安爲僕射。領吏部,共掌朝政,以侍中王坦之爲中書令。領丹楊尹。加曾華爲秦王。加桓溫爲楚國公。

冬十月。桓溫疾篤,歸姑孰。並陰使黨羽御史中丞司馬恬上表朝廷,爲其求九錫。羣臣末敢逆其意,均附議。桓溫便命大司馬記室袁宏起草詔書,然後送到建康,要皇帝用印詔行天下。

謝安看完袁宏的詔書草稿,甚是誇獎了一番,嘆其文辭之美。不過謝安轉言又道,天子賜九錫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詔書光是文辭優美可不行,必須得修改。

不過謝安這一修改就改了幾十天,急得袁宏天天堵在謝府門口。可是謝安不慌不忙,總是一個口徑:“安石才學淺薄,這詔書還沒有改好。”

急得沒有辦法的袁宏只得去找王彪之。王彪之屏去左右悄悄言道:“大司馬病重,恐時日不多,拖得一時是一時。”袁宏便不再催促謝安了。

消息傳到姑孰,桓溫只是淡淡一笑:“安石真是九竅玲瓏心。”逐不再使人逼之。

寧康元年二月,桓溫召桓衝、桓豁至姑孰議事,密商數日方回任所。春三月,己,曾華從長安送來朝鮮野參、鹿茸等異珍藥材,並附信。

桓溫看信後不由大笑,遣人將桓沖和自己地兩個兒子桓偉和桓玄叫到身邊。桓溫有六子,長子桓熙任南豫州刺史,出鎮合肥;二子桓濟蔭受臨賀縣公,尚新安縣主,任左軍將軍,隨桓衝鎮守建康;第三子桓早死;第四子桓禕生下來就是個傻子,不辨麥;第五子桓偉忠厚誠實;第六子桓玄僅四歲。

桓溫拉着兩個兒子的手說道:“偉兒,你和你的兄長一樣,皆才弱平庸之輩。而玄兒可繼我基業,可惜太年幼。”

說到這裡,桓溫轉向桓衝說道:“我死後荊襄軍就託付給你統率了,你要好自爲之,不可過於執着,免得我們桓家終是隻得一場泡影。”

桓衝淚流滿面,跪於牀榻前泣不成聲。桓衝是桓家六兄弟中最小地,而其父又早逝,所以說桓衝是桓溫一手帶大了,感情最好。

桓溫指着桓玄對桓衝說道:“玄兒可繼我的爵位,你好生看住他。其餘大事我已經知會景興等人。”

說完這些,桓溫有些喘不過氣來,他默然休息了好一會才平息下來,最後喃喃地說道:“曾敘平到底是讓我流芳百世呢還是讓我遺臭萬年呢?”

說到這裡,桓溫不由想起三十餘年前,在襄陽自己第一次見到曾華的那個場景,那熟悉的場景悠悠地從遙遠的天邊飄了過來,還有曾華那洪亮有力的聲音,也隨之飄到了桓溫的身邊。他努力地伸出手去,想握住曾華的手。可惜曾華一轉身便騎上了一匹戰馬,策馬遠去,就在他即將消失在千軍萬馬之中的時候,已經一身戎裝地曾華轉過身來,對着桓溫笑了笑,並朝自己招了招手,示意趕快跟上。桓溫搖搖頭,揮了揮手,示意曾華繼續前進,不要管他了。

或許正如真長兄所說的,我和他這輩子最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事情就是舉薦提攜了曾敘平。彌留中地桓溫最後暗自嘆息道。

是夜,南郡宣武公桓溫。詔葬溫依漢霍光及安平獻王故事。桓衝稱溫遺命,以少子玄爲嗣,時方五歲,襲封南郡公。

庚戌,加右將軍、荊州刺史桓豁徵西將軍,督荊、楊、雍、交、廣五州諸軍事。以江州刺史桓衝爲中軍將軍、都督揚、豫、江三州諸軍事、揚、豫二州刺史,鎮姑孰;竟陵太守桓石秀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鎮尋陽。

夏四月,兩個神秘人突然出現在臨澤城中,聽表明身份的來使將來意說完後,袁瑾和朱輔等人都被嚇住了,許久纔回過神,考慮再三後終於答應了神秘人地相約。而在同時,神秘人也出現歷陽和吳郡等地。

而就在這時,中軍將軍桓衝上表朝廷,表明將大辟死刑的核決權歸於朝廷。當年桓溫擅權,死罪皆專決不請,讓朝廷衆臣腹誹不已,現在桓衝卻將這個權力交還給朝廷,這說明桓家這個第二大諸侯最終將歸於朝臣之列。

正當衆臣競相祝賀時,謝安卻憂心忡忡。王坦之不由問道:“東山,可有什麼委決不下?”謝安在旁人面前都是一副鎮靜自若的樣子,連王坦之這個好友也很少看到謝安這個模樣。

謝安長嘆道:“這兩年,國事多難。先是先帝駕崩,接着是桓公過世,如此變故之際,北府地秦國公竟然毫無反應。太平靜了,太反常了。”

王坦之聽得一驚,思量了許久也猜不透北邊那位地心思,最後自己安慰自己道:“秦王遊離江左朝堂二十餘年,恐怕要想插手也來不及了。”

說到這裡,王坦之突然想起桓溫地好處,有這棵大樹在前面撐着,江左朝廷不用跟北府這隻老虎打交道,現在卻不行了,他們必須直接面對強勢的北府和秦王。不過還好,由於以前中間有桓溫和荊襄相隔,所以除了商人,北府對江左滲透進來地力量少之又少。

“我們可以現在就做防範,現在朝中上下合心,只要做出一番新氣象,自然能使得天下歸心。”

可惜謝安沒有被王坦之的話所勸服,他淡淡地搖搖頭,卻沒有再說什麼了。

第115章 初戰拓跋(五)第18章 笮橋大戰(1)第95章 姚襄第218章 侯洛祈的選擇(四)第259章 哥特人(四)第94章 燕國第220章 波悉山第252章 塵埃落定(三)第255章 大憲章第111章 初戰拓拔(一)第149章 涼州戰事(一)第272章 - 內沙布爾城(二)第126章 萬馬度陰山(五)第275章 - 聖主之劍(三)第112章 初戰拓拔(二)第45章 益州第224章 華夏必勝(四)第194章 人生如夢五十年第256章 哥特人(一)第264章 南海攻略(二)第125章 萬馬度陰山(四)第27章 新的起點1第264章 南海攻略(二)第37章 楊初的女婿第87章 北地郡第163章 第一次西征(二)第34章 武都(2)第214章 西征前夕第54章 石苞第87章 北地郡第183章 王猛出關(一)第100章 遠方的客人(下)第190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二)第138章 勇氣和榮譽(三)第150章 涼州戰事(二)第260章 納伊蘇斯會戰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7章 江陵來的傳令官第26章 鳳求凰第192章 旌旗招招皆向北第214章 西征前夕第75章 江夏第229章 戰爭還是和平?(四)第64章 永和五年的冬天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262章 普通法、特例法和宗教事務法第59章 關中(五)第77章 建康(二)第128章 北海之畔第105章 上元節第122章 萬馬度陰山(一)第210章 太和西征案(二)第18章 笮橋大戰(1)第275章 - 聖主之劍(三)第148章 大戰前夕第142章 永和十年(一)第165章 第一次西征(四)第100章 遠方的客人(下)第121章 北府的戰爭機器(四)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74章 長安第42章 西海,青海第278章 - 伊斯法罕(三)第268章 泰西封風雲(一)第269章 泰西封風雲(二)第151章 涼州戰事(三)第47章 聖教(下)第221章 華夏必勝(一)第280章 - 三皇會議(一)第126章 萬馬度陰山(五)第38章 宕昌城(全)第248章 誰家之天下(五)第265章 南海攻略(三)第258章 哥特人(三)第245章 誰家之天下(二)第29章 仇池(1)第210章 太和西征案(二)第140章 慕容恪(二)第210章 太和西征案(二)第45章 益州第269章 泰西封風雲(二)第216章 侯洛祈的選擇(二)第218章 侯洛祈的選擇(四)第42章 西海,青海第155章 永和十二年(二)第34章 武都(2)第277章 - 伊斯法罕(二)第226章 戰爭還是和平?(一)第98章 遠方的客人(上)第95章 姚襄第88章 王師北伐(一)第208章 天災人禍(二)第69章 悲喜交加第25章 梁州(3)第263章 南海攻略(一)第42章 西海,青海第270章 華夏十年第167章 第一次西征(六)第238章 談笑東瀛(一)第60章 關中(六)